第一次工作
在全职工作之前,我有过一些兼职和实习的经历。各种社工实习,各种编辑,各种研究……都是小打小闹的临时工,算不得“工作”。现在签了合同,开始问人家公积金怎么取,才算是真的是有了一份工作。
上班就不能穿花哨衣服了
从798一路骑车回来,太阳不算小,骑着骑着路上下起雨来。起初是一两滴,没想到是天上下雨;过会儿是三四滴,觉得大白天不至于吧;等到七八九十滴扑到脸上,才赶紧加快了骑车的速度。
我现在的生活就跟这一两滴的太阳雨一样。不痛不痒。
办公楼
在踏入办公室之前我有过很多想象和判断。我想象工作压抑,判断自己待不过两个月。历史上是这样的,除了在社区做青少年实务的那半年,其他一切要坐班的活儿都很难忍受。活儿并不难,老板和同事也不坏,就是受不了不断复制粘贴的生活。
但这次不一样。一来是在上班之前我毫无期待,可以说是把心放到谷底了;二来是我特地选了个稍微需要创意的工作,防止自己再重蹈Ctrl+V的覆辙。我没有把太多个人志趣放到对工作的期待里面,上班下班交房租是一回事,吃饭睡觉做社工是另一回事。
一切的欣慰都来自于没有期待。没有加班到夜里两点,就很好;坐久了还能站起来工作,就很好。
许多人在企业待久了,三四十岁的时候跑去NGO实现人生价值,跑去创业去拥抱变化。我和他们算是反着来的,毕竟六年里面那些公益兮兮的事儿也掺和不少了,那些以创意和自由为标榜的活儿也做了不少了。反倒是真的到了工作的时候,来了个大民企。
你猜我在哪栋楼上班
你问我怎么不去做社工,怎么不去搞自由职业,是不是怂?
那其实怎么答都行。
怂是因为我的确害怕没钱。毕竟六年了老子都没见过钱长啥样。做社工辛苦一个暑假还不是拿几百块钱的补贴,跟玩儿似的。你总得把自己拉出去遛遛,看看能卖几个钱吧。
但是比起钱不钱的事情,更多的还是对行业的观望和对所谓“自由生活”的质疑。没有跑去机构拿一个社工的名头,是觉得,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没有现成的机构能承接;是觉得,应该跳出来在旁边看看了;是觉得,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做一些更泛化的社工。质疑自由生活,是因为也过过一段时间靠摄影写稿做调查维持生计的日子;也认识一些所谓自由自在的人。终究觉得,不得劲。那些被媒体拿来做标杆的,二十多岁/自由自在/经济独立/心有理想,的同龄人,看起来总像是,钱多了撑的,书读多了装的,不然就是,跌了跟头嘴硬。
现在我在一个理论上和社工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工作。虽然偶尔也会因为没有能够继续读博或者没有能够去想去的行业工作而叹惋,但也有一种,塞翁失马的感觉。
偶尔也会出现和仙林不相上下的晚霞
如果待在小圈子里,虽然对老人、青少年、LGBT、劳工、吸毒的、生病的、性工作的……这些领域和群体能够比一般大众熟稔,能够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有所专精,但反而也有井底之蛙之感。简单的来说,我的兴趣更多的全部集中在了社会行动这方面。对于其他领域则知之甚少。比如新兴的产业,比如政策的走向,根本就不知道啊。那天看到在香港读书的一位社工博士生的朋友圈说,“听人家讲宗教文化和经济发展,感受到了自己对世界的知识是干涸的”。应该和我刚刚说的想法有同样的地方吧。也许有人说,那你可以走走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路子,走人间观察者的路线啊。可我觉得,那是偷懒。你有第三只眼睛,那就有呗。看到了,听到了,观察,行动,不过是日常呀。
关爱生命
现在,主动和被动的接触各行各业。看看各个企业的半年报,听听“资本”“市场”“管理”这些过去觉得反胃的词儿,啊,从非主流的生活,走入了主流生活,也很有意思。另外,讲个冷笑话:去企业上班,还可以让我更好的同理那群叫做“上班族”的人了。他们可占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啊。
前两天,我上班上到第32天的时候,年长的一位同事,也是一个老员工,问我要不要下楼抽烟。从办公桌来到了大厦背面的角落,看到各路西装革履在吞云吐雾,用人类学的话说,我tm终于进入田野了!
END
延伸阅读
工作系列
第一次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