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这天,走近多元成家
2013年,我在台湾佛光大学交换。尽管地处宜兰礁溪的山上,但并不妨碍我去感受此地的公民社会氛围。半年不到的短暂时间,我接触了洪仲丘事件、多元成家法案、反核四等一系列议题。今天是情人节,先祝有伴儿的节日快乐,没伴儿的心安理得,看到壹心理发的讨论婚姻制度的文章,很快就想到多元成家的事儿,估计大陆的朋友一般不会特地关注到这块,所以做一个概念的导入。
林美山日常
01我是在什么状态下了解多元成家的(此段可跳过)
在去台湾之前我做过一点性与性别的事情,大二(12-13年)的时候伙伴们和我做了一个叫共济社会工作协会的社团。在这里面我们有意识地围绕“性”做了一些活动,比如电影《性工作者十日谈》的放映沙龙和同名舞台剧《性工作者十日谈》(优酷上能搜到)、比如围绕爱情而举办的提供安全私密讨论空间的“爱嘛”周末沙龙,后来我们下一届的同学还做过《熔炉》的放映讨论(现在看来这个意识是比较早的)。
但是那个时候纯粹是属于个人兴趣导向的,本身学院并没有提供相关的学术训练,社会上也没有太多相关实践机会。所以让我到台湾以后“看到相关的都很新鲜”。记得好像是在佛光云起楼的洗手间里,上厕所的时候看到一个反性别霸凌的宣传,落款是“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当时就发消息给大陆同学了,“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后面就有了,
第一次参加性别工作坊,看到人们重现被霸凌少年的故事,知道了叶永志,;
第一次参加同志大游行,看到我的同班同学作为演出嘉宾在台北市政府前广场上尽情妖艳;
第一次参加多元成家公共讨论,看到低年级的学生向全校师生做倡导。
不是说我们特地主动去寻找到这些消息,而是环境里面就有大量的相关元素。
电影放映《性工作者十日谈》
02第一次听说多元成家
第一次听说多元成家这个词应该是某天快要下课的时候听说楼下有讲座,跟同志平权什么有关的。佛光有个好处,参加讲座都会发个简餐,我记不清是带着蹭饭的目的还是对话题的好奇来到了现场。主讲里有个是大一学生,生理性别是女性,气质上偏中性一些,戴眼镜,个子小小,格子衫,她那天讲了非常多,我只记得“和同性恋权益有关”“信息量很大”“主讲人很有力量”“主讲人有点激动”。
我们有个副教授,教《地方社会变迁》的,就是之前我文章里说每周给我们交换生带豆浆油条的人。讲座人很多,他就坐在一个侧前方的长条桌上,举手提问。然后主讲人就说,“这位同学你说得……”,错把老师当学生了,完了大家就都笑了。严肃的议题里面一个轻松的插曲。
结束后我找到主讲的同学,大概意思是问她是否会太激进了从而失去一些可以团结的力量,然后她和我说激进有时候是一种策略(抱歉原话不记得了,可能有出入,大概意思是她很清楚自己呈现出来的样子是什么)。我当时感觉她很耐心,然后回答起来很熟练,台下语气被台上平静很多。
03多元成家是什么
很多人从新闻上看到多元成家都以为就是同志婚姻合法,其实这只是一部分。
图片来源未知,望读者补充
多元成家指的是三套法案,分别为婚姻平权、伴侣制度及家属制度,这三套法案均为民法修正案,目的是让同志伴侣可以平等结婚,以及让非婚姻形式的家庭获得合理的法律保障。
婚姻平权:透过修改现行民法,允许「不分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的两人登记结婚,并赋予同性配偶收养子女的平等机会,权利义务等同于异性配偶。
伴侣制度:保障两名有意愿成为伴侣的成年人,协商并签订伴侣契约后,向政府登记后生效。不同于婚姻制度,伴侣双方的家人并无法定姻亲关系,两人可依照彼此的需求自由协商继承、住所、财产分配、扶养责任...等事项。为了鼓励好聚好散,当双方无法就分手达成协议时,允许单方解消伴侣关系。
家属制度:一般来说,家属指的是具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家人。但是在台湾,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和家人同住,反而是和朋友共居,这些人或许有相同的生命处境,他们可能是同志、离婚女性、身心障碍者、战争天灾受害者...,他们将彼此视为家人。家属制度正是为了保障这群人,让他们依法登记为家属,以保障彼此的生活关系。
这其中,婚姻平权取得了很大进展。
2017年5月24日大法官释字第748号解释宣告民法未保障同志结婚的权利「违宪」,限立法机关「二年内」完成修法,若逾期,同志可依民法直接进行登记。
伴侣制度和家属制度都还处在和社会持续对话的阶段,尚未得到足够的立委联署成案。
2013年10月27日,台湾同志大游行舞台上的手语翻译。
04伴侣制度和家属制度
伴侣制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以两个人为基础,平行于婚姻,让不想结婚的情人和好朋友也可以成家。和婚姻的区别在于,婚姻制度需要两个家庭的结合,需要对方的家人成为自己的家人,而伴侣制度所确立的法律关系只存在与两个人之间。再来就是,婚姻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性忠贞、法定继承人)是法律已经配套好的,而伴侣制度则尊重彼此意愿需求,提供弹性选择,强调协商。此外,该制度还对目前的离婚制度提出了挑战,允许单方解除关系。
和同性婚姻制度相比,伴侣制度往前又走了一步。
今天如果有一家餐厅,只限一男一女一起进入才可以用餐,且菜单上只有一项主厨特选套餐,前菜、主菜、色拉、饮料都已经决定好了,客人不但不能选菜、连要少点几样都不行;而且这家餐厅更奇怪的是,一定要两位客人想要一起离开才能离开,如果一个人想先走,另外一个人还想继续吃,想先走的人就得继续留在餐厅里;而且,这家餐厅禁带外食,一旦被抓到,赔钱了事还不成,还很可能会被法院判刑。这么一家奇怪的餐厅,不但没有倒店关门,而且还是台湾唯一的一家餐厅,那就是「婚姻制度」。在目前的婚姻体制下,只有一男一女可以进入,而且从亲属范围、扶养义务、同居义务、夫妻财产制、继承、医疗、社会福利等权利义务,都有一套已经设定好的框架,进入的人几乎没有协商空间,其中最令人诟病的就是离婚很困难,以及通奸罪的存在。因此,如果我们只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就只是让进入这家餐厅的资格放宽到两男或两女,对于不满意用餐规则的人来说,这样的改革还是不够的。
有人说,爱情和婚姻是不一样的存在,在这里,婚姻与家庭也是不一样的存在。爱情走向婚姻继而走向家庭的逻辑在这里得到了重大的挑战。我的理解是,这种设想更加强调关系的双方的平等独立,换言之,如果想成为这种制度的实践者,其自身也必须是具有完全自主能力的成年人,清楚地明白彼此需求和构建家庭的目的。
那么家属制度呢?家属制度保障的对象是那些不因为血缘和姻亲关系而长久居住在一起的人,可能是因为疾病而互相照顾的人,可能是离婚丧偶的女性,可能因为天灾、移民等原因住在一起的人。这个多少让我想到自己写精神病的毕业论文,人们因着各自的生命身份集聚并重新形塑着公共生活和生命本身。除了不以亲属团体为必要,这个草案还提出了废除设立家长强制规定的想法,提出家长的设置修正由家属相互推举、自由设置。
05伴侣盟与护家盟
多元成家这个事情岛内吵得很厉害,我了解到的还有很有限,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善用搜索。
伴侣盟,台湾伴侣权益推动联盟,致力于多元成家立法,网址https://tapcpr.org/
护家盟,台湾守护家庭幸福联盟,支持一夫一妻,网址https://taiwanfamily.com/
我们了解这些草案,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看支持和反对方的辩论。本期的另一篇推送转载是芭乐人类学一篇《为什么护家盟不接受——同婚、存有危机与当代的家》,文章很长,原文下面的批评也很好看,读者不妨一(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61不用翻墙)。
图片来源见水印
06我所处的现实
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搬运,搬运一些大家不熟悉的概念。我不打算讲太多我的观点,毕竟虽然我对草案的初衷能够了解,但对法律的事情还知之甚少。现在是下午三点半,我返乡快十天了。在这十天里面,每一天都有亲戚或朋友,以“你一个女生……”开头展开劝告,苦口婆心陈述“早日成家”“早日安定”的重要性。他们的出发点我全然能够理解,故并不生气,但是压抑自然是有的。一点点的不同寻常在大城市是被稀释掉或者被忽略掉的,在小城市则被无限放大。要非常巧妙才有可能寻得一种胆战心惊的平衡。现在我在公众号上和你们高谈阔论,合上电脑要和宿命(我认为这样的表达并不夸张)做日常斗争,就像阅读此文的你一样。
没有人不想过上好日子。
只是人们对于“好”的定义往往针锋相对。
“如果我三十岁的时候你还没有抱上孙子孙女,甚至没有结婚,你们的处境很艰难吧?”
昨天晚上,我这样问道母亲。
“恐怕走出去都会被指着脊梁骨,头都不敢抬起来啊。”
她说。
这是性别的事情,还有一些别的。比如,田野里遇到的有的抑郁症或者躁郁症的人,出于复杂的原因ta们无论如何也不想被父母知道,更遑论住院签字这种事情必须要联系亲属了。“亲属”和“家人”成为了非常尴尬的存在。在一些事情上面处在边缘的人,你说gay也好,得了什么病的人也好,有着特别爱好的人也好,ta的生活支持可能不是来自于家庭的,可能是来自小圈子、来自朋辈群体的。谁是在乎自己的,谁是能够托自己一把的,谁是能够真正起到陪伴和安全网作用的?人和人的联系有多少种形式?这些活在非主流身份下的年轻人到了中年和老年会如何度过?
三年前参加上海某个心理咨询大V举办的讨论婚姻制度的沙龙,大家反思婚姻作为一种制度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等等诸如此类话题(好玩的是这里面基本上都是中产已婚人士)。现在我已经不是学生了,正在自己生活的进度条上行进,才发现比起讨论的天马行空,度过二字本身是如何的不可预知。新年要到了,我们仍当坚毅,年复一年。
(文中标注引用的转自https://tapcpr.org/)
性与性别阅读延伸
你打赏加餐饭,我一去不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