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之星专访丨张远航:行而不辍,厚积薄发

科济 2021-06-01

  行而不辍,厚积薄发

2020年度本科生学术之星已经揭晓

有人点塔千层,始于暗处一灯

满天的繁星为人们指引方向

夜幕下的灯火助人们看清路途

如是,一颗颗“学术之星”

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能量发光发热为人所知

更希望将这光辉与温度

为后来更耀眼的星芒们点亮一束光


科济公众号将推出“学术之星”专访系列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张远航的学术之路

学术之星专访系列第三期

土木工程学院张远航


张远航2017级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数学外卖”团队高数组组长,2020年美国土木工程竞赛钢桥项目队员。综合学习成绩排名专业第一。曾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曾带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第二名,获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等,合计获得国际级2项、国家级5项、省部级6项与校级7项竞赛奖励。多次受邀参加学术交流讲座,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篇,完成创新创业项目1项,团结师友,热心公益。现保研推免至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与张远航对话

Q1

“数学外卖”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请问你在担任“数学外卖”团队高等数学组组长期间有什么心得?

“数学外卖”是一个为学生跨年级交流数学学习经验方法的平台,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约束,加强了学生之间跨年级的交流和互助,促进了互助共学的学习氛围。它主要以邀请学长学姐以及老师向学生们定期开展课后教学讲座为主,配合以线上+线下的学习交流活动,为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补充知识点,拓展学生们的学习视野提供宝贵的资源。在各项活动中,朋辈们教学相长、积极交流、互帮互助,营造了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帮助许多热心朋友们实现了站上讲台展现自我,成为一名学生讲师的美好梦想。


在和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对高等数学内容课后交流的需求非常高,但是绝大多数来自数学系的讲师接触的都是数学分析相关的知识,尚未有同学组织开设符合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讲座。而在那时,我们数理强化班的几位同学们恰好有高等数学的学习经历,也曾在非数学专业的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结合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和特点,我们便自愿在“数学外卖”的项目下另设一门分组,命名为“高等数学”组,为广大学习高等数学的同学们提供了新的学习交流的平台,而那时我们参与高数组初期管理和运营的同学正是7位来自数理强化班的同学,因此我们也被院内的同学们戏称为“数强七兄弟”

(数学外卖团队集体合照2019年4月于同济大学樱花大道)


我认为我算是真正体验到了“白手起家”式的项目管理工作,高数组的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我都看在眼里。不论工作内容如何,组织项目的运营管理规划安排,是不同于学术交流本身的另一门学问,我在其中和朋友们共同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案,不断为外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中我也学习到了许多项目管理的经验方法另外,做一件事情是容易的,坚持做一件事情是不易的;坚持一下也不是困难的,但将其坚持做成一番事业是困难的。在创办高数组的过程中,我们都曾有过对高等数学学科的纯朴热爱与追崇,有过对解题技巧和经验方法的独到见解。但是要做好这份简单而伟大的事业,就需要将这份热情持续下去,延续到更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只有对学科强烈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才能支撑起我们继续向前。幸运的是,我能从许多踊跃在“数学外卖”的朋友们身上看到这份热情和精神,我也通过这个组织认识到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朋友,也在各位新晋的学生讲师身上看到我们数强兄弟们当年的影子,这也是最令我欣慰的地方。


获奖情况


创新项目


志愿服务


Q2

平时是怎样协调专业课、科研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以及课余活动的时间呢?

其实,我认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课余时间相比中学时期的学习更为丰富。在安排管理专业课和课余科创活动之间的关系方面,作为本专业的学生,首先我们肯定要以专业课的学习为主,我会根据当前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合理的评估,并检查自身的学习状态和表现以判定适不适合再接手新的项目和科创活动。我认为我们需要对自己所要进行的任务进行一些取舍和平衡,让自己保持一个比较充实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不给自己太大的学习压力。另外为了保持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根据学习情况为自己划分工作任务清单,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不过,我认为我们对计划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态度,不能因计划的失败而产生惰性,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同样值得重视。总之,懂得取舍,学会权衡,提升效率,这是我们在时间管理上需要学习的必修课,也也需要我们继续在此方面努力与探索。

数理强化班

个人安排课表


Q3

在加入数理强化班之后是如何应对突然繁重的课业压力的?

对于前期学习专业课的知识,我认为回归课本,反复结合课后习题以及课余材料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补充非常重要,我在每学习一门课程过后,都会详细地对课本内容分的知识点进行详尽地整理和划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总结出新的知识体系的分布脉络,这是我在初期学习基础专业课所养成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随后的更加专业具体的课程中仍然受用。另外,大学所要接触的学科门类很多,但是每学习一门学科背后,我们都可以总结归纳出该学科所解决的问题领域以及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宏观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科背后的本质内涵,也有助于我们将不同的学科进行结合、串联,形成符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的学科网络。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团体赛


Q4

在学术之星答辩时你提到“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出色的协作能力”,那么你认为应该如何在项目中发挥团队的力量?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我认为要在团队中具有出色的表现,首先是需要有对项目内容的热爱,精诚合作是团队精神最本质的体现,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作为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如何都需要有对项目钻研的热情,有对工作任务的积极性。


其次对于个人而言,要实现在团队项目合作中保持主动,还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才会不计得失,不计回报,勤奋努力地投入于工作,视团队利益为个人利益,与团队集体共荣辱,同命运,共存亡。


最后,对于团队集体而言,更需要培养集体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了能让项目合作的成员们专心做好各自负责的工作,需要发挥集体的协作能力。我们需要善于发现队友的优点和特长,并积极和他们探讨如何将其变成项目中的优势之处。只有与队友们友好协作,发挥所长,齐心协力,攻克难关,才能在合作中创造出更大的成绩和价值。另外,如今的团队工作越来越模糊化,每位队友很难有固定的分工,这便更要求我们学会灵活应变,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积极交流,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将团队的目标当做是个人的目标,将队友的问题当做是自己的问题,将对团队的要求上升为对自己的要求,才能真正做到无往而不利,发挥团队的最大价值。

智能建造


Q5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找到了感兴趣的学术研究方向?

我的本科经历大部分都在学习和竞赛中度过,在科研经历方面的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大二阶段在我从数强班转入土木学院之后,我便联系同学组建了科研创新的小组,我们按照学院的项目申报流程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项目开始前,我们项目成员在开始就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出发,通过自主选题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我们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课题的研究,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互联式智能防灾监控报警与逃生指示一体化系统,如今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发展,建筑愈发高层化、建筑设备繁多,而如今现行的建筑防灾系统还处于独立,半自动化的状态,这将导致高层建筑防灾应急工作难以开展。我们的研究思路是结合建筑信息模型,实现检测系统和消防系统的智能互联,并帮助受困人员分析最优疏散方向,提高现代建筑的应急处置能力。


我所完成的工作主要是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学习并应用工程火灾模拟软件,并进行其与建筑模型软件接口的实现,能够完成建筑信息模型与火灾仿真软件的数据转化,并从中学习了运用计算机模拟复杂环境下搜寻最优应对方法。这个过程中,我对建筑信息模型等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了一些兴趣,同时也接触了科研活动的过程,这也增强了继续从事科研活动的信心。我深刻体会到行业内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方向和优势,见证了建筑数字化的重要性,这也鼓舞着我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追求创新,探索智能建设的未来发展路线。



他们把努力当成了一种习惯。从不过分炫耀自己,却总是令人惊叹。

行而不辍,厚积薄发

在谈到对自己学术道路的期许时,张远航说道:“所谓过往,皆为序章。希望我们所努力的,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行而不辍,厚积薄发,希望我们所期待的,都有其理想的结果。希望将来能探寻更大的世界,去到更美的远方,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期待在未来这颗学术之星闪耀在世界精彩处,为人们展现丰硕的学术成果。


学术之星专访系列第三期

张远航


览学术之星风采

吴祺琳: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项天宇:赏既得之风景,攀未攀之高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