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减负就是让你孩子什么都不干?信了你就傻了

诞姐 诞视 2022-06-10


这些年减负是一个热议度很高的话题。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聊到减负,接下来就会聊“快乐学习”,然后一个奇怪的逻辑链条就出来了,说什么美国的优质学校从来都不是快乐学习,学生也是很忙的,要学很多东西。


这个逻辑链条之所以奇怪,是因为减负并不是说不学习啊,并不是说孩子就应该整天傻乎乎的啥都不干,跟个呆子一样。


当然,我觉得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跟这个名词“减负”也有关系,大家会下意识地将减负理解为“减掉负担”,而不是“减掉冗余负担”


多一个“冗余”难道意思就不一样了吗?当然,大不一样。


所谓的冗余就是没必要的,就像企业说要减少冗余人员,并不是说这个企业就要把员工全部给开了,老板成为光杆司令一个;而是说开掉不必要的人,让这个企业更加的有效率。


所以,减负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时间更加有效率,而不是什么都不学。


什么叫做有效率?两个差不多的人,同样学习八小时,一个学生哼哧哼哧的刷了1000道题,把数学从59分提到了61分。而另一个人不仅数学考了80,语文英语也不差,还参加了好多体育活动,身体素质还倍儿棒。


真有这么大区别吗?有啊,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就一直不理解为啥有人从早上6点一直学到凌晨2点,最后考试还考不好。


我上大学的时候,在法律援助中心帮助很多社会底层的人,解决他们的法律问题;还去律所、公司实习;还看了很多课外书,参加了很多学校活动。结果最后考试也都是全班第一。


你说这是因为好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没有好好利用时间,天天在刷剧打游戏了。这一点我倒是挺同意的,我读的大学是一个一流的名牌大学,但是不少同学高考完进入大学似乎就完成使命了,没有老师和家长拿着鞭子督促不知道干啥。


那再说说高中。高中每次大大小小的考试,我也都是第一名,最关键的是,我还经常跑去看我们班男生踢足球、打篮球,看欧冠比赛,还在高三的时候承包了校广播电台。


这个时候,想必很多人又要说了,那是因为你聪明。


讲实话,我觉得很多人是误会了“聪明”和“高效”,似乎聪明=高效,愚笨=低效。


并非如此。


高效和低效这玩意儿,就跟吊车vs人力搬砖一样:吊车,一吊就是100块砖;另一个人哼哧哼哧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次一块,累的要死。


最后吊车2分钟搬完了,那个人搬了一天,还才搬了一半。


这叫做高效和低效的区别,但你不能说,吊车比人聪明。


所谓的高效,就是会使用“吊车”,会借力打力。学习就是一个可以典型的“使用吊车,借力打力”工程。怎么打造和使用吊车,这个是一个非常值得聊的话题,我改天单独写一篇。


所以,一个人学习效率高,根本原因并不是他聪明,普通人学会用吊车,效率也会高。当然,如果聪明叠加高效,那就无敌了,比尔盖茨就是典型的聪明+高效一卦的。


中国学生存在我前面说的非常典型的低效学习问题,从低效转向高效,这才是减负的方向。


那说到提高效率,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话题——系统


所谓的系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优化一点,对你也有帮助。


学习、运动、玩、休息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学科内部的语文、代数、几何、美术也是一个“你提高了对我有促进,要好大家一起好”的系统。


然而,太多人把学习当做一个独立的事情了,就像是家里的抽屉一样,学习放在一个抽屉里,休息放在另一个抽屉里,运动和玩又是单独的抽屉。


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是独立的,而是密切交织的,用更贴切的话说,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你拿一个锋利的斧头砍树,和拿一个钝刀子砍树,哪个效率高?


当然是前者,对吗?


适当的休息、玩和运动,都是在磨刀的过程,让大脑在“砍知识”的过程中更有效率。


这是为啥国家最近要把体育放进中考里,就是强制你必须给孩子留出磨刀的时间。


这个强制是不是过于一刀切了?没错,是一刀切。


但你想想,这么一个体量的大国,怎么可能做到一对一的政策关怀?就跟年初防控疫情一样,不管你有没有走亲访友,我就是一刀切的让你都不许出来,最终才能实现一个整体效果。


把体育加进中考,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粗放,但实则能最有效督促家长让孩子运动的方式。


以上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减负不是不学,而是减掉冗余,有效率的学。



那再说说第二点,为什么要优化效率?


如果中国学生学习真的低效,那中国还不是靠这群人实现了过去几十年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吗?有必要改吗?有必要这么折腾家长和学校吗?


这就说到了经济学一个重磅的基石,那就是“比较优势”。


中国过去一穷二白备受列强蹂躏的,要技术没技术,要效率没效率。唯一的比较优势就是“人多,蛮干,廉价。”


你西方人一个人做的事情,我没文化,那我就找100个人做这个事总行了吧?


你一个吊车两分钟搬完所有的砖,我找1000个人,三班倒搬砖,最终半小时完成,也还行吧?


人多就能力量大。


大家知道中国在西方的封锁下,怎么造两弹一星的吗?


造两弹一星需要大量的计算,美国有当时世界上算力最强的计算机,运算量杠杠的。但人家就是不把计算机卖给咱,就是要卡脖子。


中国只好去找苏联大哥,进口了苏联的M-3计算机和БЭСМ计算机图纸资料,结果好多数据还是错的。


当时中国是生生集结了全国理科最好的人,分成两拨,一拨用手摇计算机计算,一波用算盘和算尺。大几百号人天天闷头呆在房间,几乎不吃不喝的,就靠这种拼人力的方式,最后居然实现了美国先进计算机算的效果。


造出来两弹一星之后,我估计西方都傻了,好家伙,真能蛮干啊。


所以后来西方人看不上的活,也即产业链最低端的活,就扔给中国。中国的供应链,就是靠人多+粗放+廉价,接这种低端活建立起来的。


这就是曾经中国的比较优势。所以那个时候,有没有效率,并不重要,先接到活再说。


可是,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会变的。当中国变得富裕起来,愿意徒手“搬砖”的人自然就少了,人少了之后开的工资当然就得高了。那国际社会上还有很多更穷的兄弟愿意接这种活,于是乎,就有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


现在很多西方大牌把代工厂从广东搬到越南,就是因为越南在劳动力低廉这个方面,比中国更加具有“比较优势”了。


而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都有目共睹。


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采取的是跟随型、模仿型发展模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规避咱们没钱没技术的劣势,是那个阶段所能采取的最优方案。


但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支撑高速增长的“廉价”比较优势大大减弱。


所以这些年大政方针里提的更多的是什么?


是:


 

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从过去相对注重土地与资本、低成本人力资源等传统要素动力结构,转向创新与创意、高级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现代要素动力结构,以锻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取向,推动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切实提升,为区域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这话听着很官方是吧?但当你学会解读政策之后,这里面是字字珠玑,简直就是国家给你在划考试重点。


创新、创意、现代产业,这一切最终都指向高质量高效率。


而高质量高效率靠什么来完成?靠人才,人才怎么培养?那自然而然就是教育,这样整个逻辑链条就都通了吧。



经济环境、行业趋势、商业竞争瞬息万变。现代人的焦虑其实是一种恐惧。恐惧来自于你明明知道世界在变,变得如此之快,变得如此无孔不入,甚至渗透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实你并不知道它是怎么变的。


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你焦虑和恐惧的并非变化本身,而是看不懂变化,更跟不上变化。


一方面国家政策看着三天两头的再出,一方面身边包括自己孩子在学习上又跟以前没有太大的变化,再加上各路反对的声音和论调,“教育”这事儿越想越可怕,每个人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谁敢拍着胸脯保证说我就怎样怎样。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再次跳出教育,看看宏观。


大家就算再不关注经济,应该也没少听前些年的供给侧改革吧?


当时这个政策提出来的时候,无数人骂骂咧咧,因为动了他们的饭碗。


但你要知道,当年去产能的该推进推进,该合并合并,该关闭关闭,时代的潮流向前发展,没有任何个人和机构可以阻碍的了国家机器的前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多人骂,那也是稳步推进,根本不理那群骂的人,最后就都闭嘴了。


教育这条路上必然也是如此。


但教育系统的改革注定是比供给侧改革还要缓慢的。高考不可能说取消就取消,考试不可能说没有就没有。只能是渐进式的,摸索式的,甚至走两步退一步。因为说实话,从粗放到精细,没那么容易。


大家都知道芬兰教学效率高,但不知道的是人家老师全员质量高。中国地大物博,老师的质量实在是参差不齐,再加上还有一些教育系统内的领导不懂教育,瞎指挥,导致教学系统内的不合理损耗过多,注定了“减负提升效率”这个过程是漫漫长路。


想教会孩子科学学习,想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关键老师你得会啊,可是实际情况呢,不容乐观。所以未来的培训班不会少,但会有一个转变,就是通过互联网巨头为了获客请来优质老师,这样稍微改善一丢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


而家长要做的,就是立足长远,端正心态。你要知道这个改革的方向是不会动摇的,那么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提供资源的补充和支撑。


不要想着孩子学习跟不上,给他找个班就行了,你还得认真的考察这个班老师教学到底行不行,能不能激发孩子兴趣,能不能把知识点讲明白。


还有就是多看一些优质的书,优质的公号内容,学会甄别优劣,取关那些天天煽动焦虑的人,因为你不焦虑人家没法赚钱不是吗?可是对你和孩子来说有什么帮助呢?于事无补。


说白了,就是在这个变道的档口,家长必须扛起责任多操心。这不就是折腾普通家长吗?把学校教书育人的责任转移给家长?没错,是有点。但你要明白,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必然有被甩在身后的人。


稍微对恐龙灭绝有点概念的人都知道,恐龙这种地表最强生物的灭绝,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中,从温暖的白垩纪逐步转寒,引发生物大灭亡。


中国新效率革命的萌芽肯定已经破土。只是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已。我们正处在白垩纪晚期。未来,你将会看到恐龙的灭绝。


但是这不意味着末日的来临。


引用曾鸣教授的话来说:


 

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你会在阴暗潮湿的洞穴里面找到一只丑陋而胆小的小动物,长得像老鼠一样畏畏缩缩。但这只像老鼠一样的动物,就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祖先。忘记恐龙吧,让我们看看谁能先找到那只老鼠。

 


在火车换道引发的轰鸣声和嘈杂声之时,你要么迅速的跳上新赛道跟上变革的红利,要么就骂骂咧咧的站在老赛道,最后被变革玩死,甩在时代之后。


正如达尔文所讲,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