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视

其他

婚姻都没了,还谈什么三胎?

最近大家热议三胎,吐槽搞笑的就不说了,那些煞有介事分析什么房价太贵啊,养娃成本过高啊,我觉得都没有触及本质。我觉得女性不愿意生育的本质,是时代发展了,但婚姻制度带来的固定观念却没发生改变。我原来在比尔盖茨离婚那篇文章里写:婚姻制度最初就是为了保障财产和利益,以及保障合法且亲生的后代,仅此而已。这话说的更加直白一些,婚姻是一种交换,男人要提供财产养活妻子和子女,以此换来对女人的排他性独占,以便得到血统上靠得住的后代,从而实现基因的传承。在那篇文章里,我也写,很多研究婚姻制度的专家目前有一种意见,认为婚姻制度正处在崩溃之中。事实上,结婚率的确是在不断降低的,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2007年,美国人口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成年人中,已婚的和同居的,加起来都不到50%,也就是说,结婚,已经成为少数美国人的选择。而在欧洲,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结婚的加上同居的就跌破了50%。目前的中国也正在经历这个阶段,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这是接近腰斩级别的下滑。数据显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下滑就越明显。婚姻都没了,还谈什么生育,更别说什么二胎三胎了。那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结婚、生育了?其实更多是女方不愿意了。为什么?我们来看前面写的婚姻的本质:男人要提供财产养活妻子和子女,以此换来对女人的排他性独占,以便得到血统上靠得住的后代。这句话再浓缩一下,就是老公赚钱老婆花,从而交易女人在家的持家带娃。再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妈妈当全职主妇,那么男方把钱都交给女方就是婚姻契约的内容,不是什么对女方的施舍。而现实中呢,如果妈妈当全职主妇,可能经常会遭到有意无意的看不起,这压根不符合婚姻制度最早的“契约精神”。另外,因为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女性很多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家庭主妇,也想要在职场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男性挣到的也不足以养活女人和孩子,女性也想有“老娘赚钱老娘花”不看人眼色的自由。那么,结婚和生娃给女性带来的现实困境就是实打实的:女方一方面需要在外面打拼赚钱,一方面还要挤出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女性的义务增加了,又当爹来又当妈;而男方,不需要像旧时候那样养女方了,但这降下来的责任并没有对等的加在对家庭的付出上面,仍旧还是个“爹”。这跟以前相比,明显是“不平等条约”。而旧有婚姻制度带来的固有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对于一个有工作还带娃的女性,不仅没有尊重反而处处歧视;而对于一个有工作偶尔带下娃的男性,人们简直是看到了“稀有物种”,交口称赞。随便举两个例子:一个有工作的男人下班在小区里遛遛娃,别人就会夸这个爸爸真棒啊;可是一个有工作的女人下班在小区里遛遛娃,所有人都觉得天经地义,甚至,还时不时的干涉和指责:“孩子衣服穿少了;孩子流鼻涕着凉了”;似乎全世界都能教妈怎么当妈;一个父亲出差给孩子买件礼物,全公司上下都知道他是好男人了;而一个女性出差给孩子买件礼物,不仅是天经地义,老板可能还担心这个母亲上班时间摸鱼。连父亲也会在外人的夸奖下觉得自己“帮忙”带娃(对!是帮忙带娃,好多当爹的以为看娃是在帮妈妈而不是自己应该的义务)已经属于好男人了,不应该再被过多苛责。我亲眼见过一下这个场景:一个爸爸在餐桌上给孩子喝水,忘记盖瓶盖;孩子吃饭不小心碰翻了水,全身湿透。孩子的妈妈一边给孩子擦身体,一边嘟囔了几句爸爸。结果全餐桌的人都劝妈妈说:“爸爸能想起来给孩子喂水,就已经很不错了”。餐桌上还有人劝妈妈:“赶紧把水杯盖子给盖上,别再弄翻了。”妈妈说:“这杯子既不是我放的,也不是我开的,你该给他爸爸说啊。”结果,这个爸爸就腾的站起来,掀翻了刚刚还坐着的椅子,愤然离席。最后,还是妈妈一边给孩子夹菜,一边继续用纸巾吸干孩子身上的水,一边找服务员拖地。害,而这就是生育女性的日常。不仅要工作,还要带娃,还要为父亲的失误擦屁股。什么二胎三胎?加上老公胎就顶格了。女性做再多,都很难被别人夸赞是一个好母亲;而父亲,可以轻轻松松的享受“好父亲”的称号。有句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在家庭里完全不对等的责任义务往往是压垮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妈妈们可能能扛得住在职场的歧视,但扛不住长时间在家庭里的不被理解以及差别待遇。不出去赚钱人家说在家吃闲饭;出去赚钱人家说这当妈的真不负责任。“打死我老娘都不生了”,这是妈妈们的顿悟。“打死我都不结婚了”,这是妹妹们的顿悟。所以啊,国家真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最重要的是加大宣传和教育,提升男性自觉度以及男性参与家务度。既然女性也工作了,那男性也应该在照顾家庭中和妈妈有一样的贡献度,与时俱进的把婚姻旧时候的权利义务修改修改,比如男人必须参与一半的带娃任务,这或许都比降低房价更现实更靠谱。
2021年6月2日
其他

比尔盖茨离婚,对普通人来说,有且只有一个启示

“貌美的年轻女士,因为轻信一位良家子弟,以致目前境况急需拯救。期望能够尽快举行婚礼,并愿嫁往外市,将有2.2万盾陪嫁,条件是希望善心人士能够让那个因天真但真诚的信赖而出生的孩子随他的姓。”
2021年5月10日
其他

当学历不值钱之后,什么会值钱?

这个话题太有得聊了,所以准备开一个系列来说。我觉得除了老生常谈的几个之外,比如体育、阅读、艺术等等,我想把“国际化视野”提上第一篇日程。说实话,中国绝大多数的孩子以及家长并没有国际化视野。但我要表明态度的是,这并非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中国也就是从80后这一代人开始才摆脱了全民饿肚子的状态,过去几十年也是一直在埋头苦干搞国内经济的时候,国际化视野,没必要,没有也很正常。就像农夫不需要考虑怎么去治理国家一样,每个人都会做出符合自己当下身份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拥有良好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会成为极度抢手的人才。前副外长傅莹曾经在她的书里写了一个真事,当时是2014年,基辛格来北京,傅莹安排了一场与中国年轻人的对话。说到世界秩序变革问题时,大家纷纷对美国提出批评。基辛格耐心听完后,反问:“年轻人,如果现在把领导这个世界的权力交给你,你对世界秩序的构想是怎样的?”结果,会场沉默,所有的年轻人都没有答案,显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傅莹说,中国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变量之一,当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提前落到中国人的肩头,当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未来最大机遇在中国并为此调整自己时,我们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去迎接挑战,承担责任?正如傅莹所讲的,世界现在很想听中国故事,窗口已经打开,我们需要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那谁有能力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和中国人民的梦想?必然是我们的孩子。根据十九大报告,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乔治.莫德尔斯基曾经提出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他梳理了过去500多年的世界政治历史,总结了四个霸权国家(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的权力更迭,最后提出:“
2021年4月9日
其他

别幻想了!ket和pet确定以及肯定是和升学脱钩了

本来今天应该是发一篇旧文的,结果看到pet,ket的事情,决定和大家多说几句。ket和pet这几个证书确定以及肯定的是要和升学脱钩了。说这件事情之前,我还是和大家先分享一个和教育政策无关的事情。202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PS:如果想挑战一下政策分析,可以打开浏览器,复制下面这个链接考察下自己:http://www.pbc.gov.cn/redianzhuanti/118742/4122386/4122510/4162288/index.html)这篇文章一发布出来,我一个政策研究群里,就有几个非常优秀的投资人开始讨论文章释放的信号,大家从这篇文章里得到的信号就是:今年中国的流动性会收紧,因此对货币大放水而推高资产价格的大牛市预期基本没有了。在分析出这个信号之后,大家就开始逐步减仓高估值的品种,大家可以对照A股的走势看一下,基本上在高位离席,把筹码砸给了那些懵逼接盘的人。那这个信号是怎么分析出来的呢?就是对文章进行抠字抠句的分析。文章里说:“
2021年4月2日
其他

教育的世界,变天了

开篇说一个跟教育无关的事情。这周一的时候,工信部出台一个爆炸性新闻: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字不多,但杀伤力极强。当天晚上,在美股上市的电子烟公司就暴跌了接近50%。很多投资人还在期盼这个规定有回旋的余地,但很有可能结果会失望。这一道红线,可能直接让一个行业掉一半以上的估值,让不少人的财产归零,几十万从业者会因此受影响。我一个朋友就投了2000万做电子烟,现在,他心里已经计提了70%的损失。想起去年,我们在餐厅吃饭,聊到这个行业,我说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就是政策风险。跟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产业,如果发展着发展着出现问题,就不能低估国家治理的决心。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在之前就不划定红线呢?这个问题,我很早之前的时候也疑惑过,直到生了孩子,以及看了更多美国发展的历史之后,我想明白了。这就跟教育孩子一样,很多时候你很难在孩子行动之前,就划定了条条框框,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你得给孩子自由行动的空间,当然,这样做,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往回走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前进,就是这样曲折向前的过程。说完跟教育无关的这个政策,我来说下教育。最近北京上海家长群里都比较热闹。先是北京一纸文件,学科类线下培训班的整治,这就跟一声惊雷一样,炸开了锅。接下来是上海的大政策——名额分配综合素质录取。说实话,跟前面电子烟的监管一样,这两个政策我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在去年5月《民办校摇号》这篇文章里我就明确和大家说过了政策改革的方向:减负和教育均衡化,是国家一定强力推进的两个抓手。而在今年年初,我在文章里也和大家聊过,一大批老的教育机构在垂死挣扎,在国家的重拳出击之下,很多机构活不了多久了。所以,北京学科类线下培训班的整治,以及上海中考新的招生政策,包括最近人民日报一篇又一篇的炮轰培训机构的不规范行为,是你看懂这个盘面之后,必然会发生的事件。而且,未来,类似的政策会一个接一个。说这个,倒不是为了炫耀我自己预测有多准确,炫耀这个没啥意思,作为一个投资人,精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是家常便饭,最重要的是,接下来怎么做。培训机构里,有非常多误导家长的话术,比如国家明明在推动减负,并且在升学考试里也已经体现了出来,但机构却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告诉你,不超前学,不加量学,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否则中考都过不了。但真的是这样吗?至少北京不是。我给大家贴一个北京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吧:一共5道大题,满分100分。(PS:因为卷面文字太多,贴出来不太清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后台回复“北京中考”,查看清晰完整的试卷及答案解析。)第一道大题是基础题,14分,涉及到大段的阅读;第二道大题是古诗文阅读,17分;
2021年3月24日
其他

强烈推荐一个好物,因为舍不得大家错过它

大家可以看看小胖骑车的动图:你看,他需要调动全身肌肉,用脚持续蹬地来提供动力,骑的更快的时候,腿部力量和腰腹力量都必须跟上,这就是对力量性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在力量性的角度,滑板车是不如平衡车的。
2021年3月22日
其他

内卷再卷,看不懂社会财富分配的真相全白搭

前几天在后台,一个不小心把这篇文章删了。有读者问起来,所以趁着周五发出来吧。春节期间,我刚出月子,想去SKP买点东西,就联系我的柜姐,柜姐跟我说,姐你最近先别来了,天天排长队。然后她给我发了几张那几天SKP排长队的壮观景象,我真的惊呆了,skp是很多自媒体人口中为了博眼球说月入十万也不敢进去的商场,当然,确实在skp,随随便便消费十万、百万是分分钟的事情。说实话,以前见过skp排队,但真没想到,现在能排队成这样。备受疫情摧残的这一年,奢侈品消费反而出现井喷现象,这也超出许多奢侈品品牌的意料。我知道有一个奢饰品表店的销售,春节期间光提成就有40多万。
2021年3月19日
其他

站在2021年,聊未来十年的中国财富机会和子女教育方向

第一,警惕“消失的中产阶级”现象。我在《35岁职场陷阱》里分析过美国中产阶级消失的现象。这并不是个例,而是全球化、数字化必然带来的分化格局和头部通吃现象。中国在未来10年仍然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但是,即便如此,中国也不会再像改革开放以来那样享受超高的经济增速,经济增速在未来10年会下降到5%甚至4%左右。在过去40年时间里,中国人均收入上涨了105倍,几代中国人都处于整体上升的快速通道,这意味着,很多人生活的改善,并不是因为自己做对了选择,而是跟着国运水涨船高。但未来,随着经济增速的降低,不再会出现全盘普涨的情况,未来,更多的机会是结构性的,这意味着,即便在有中央调控的情况下,社会财富会发生分化、赛道会发生变化、阶层会发生分化。一个人做出的选择会比过去40年重要的多,选择做不对,留在旧板块里,大家会争夺存量的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内卷”从去年开始讨论的日益兴盛的原因。机会大量的存在于新赛道里,至于什么会成为新的赛道,以后会和大家多分析,但前提是你自己也具备“Think
2021年1月13日
其他

用过这么多好东西,什么好物让我后悔用晚了?

去年9月份刚入秋的时候,在帝呱呱星球我们开团了Sonmol朔茂电动洗鼻器。跟这个洗鼻器结缘,最早是因为小胖,但是最近这几个月,它已然成为我家的“团宠”,小胖、我,还有我慢性鼻炎的老公都在天天用,在寒冷干燥,屋内又暖气燥热的季节,真的太有用了。前几周我在文章里写我感冒了。作为一个孕妇,重感冒实在是一件无敌难受的事情,鼻塞的根本喘不上气,用嘴呼吸吧,喉咙又干疼的不行,还不能吃药缓解。去和睦家检查,排除细菌性的感冒,医生说没什么问题,回家喷海盐水吧。也就是靠着这款电动洗鼻器,才让我在无敌鼻塞的时候得以续命,没那么难受(不过大家放心,我现在感冒已经好了)。讲实话,我用过的好东西还真不少,以至于我经常给大家拔草很多被吹的神乎其神的东西,但这款产品,如果你家里有小孩,或者换季鼻子敏感,或者秋冬总是感冒,那我强推你必须备一个,第一可以避免给孩子吃很多冤枉药,第二使用感受比市面上绝大多数鼻喷要舒服,可谓是真正的刚需产品。我是真后悔用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不得不提我当妈5年来唯一后悔的事情。这个故事我原来在帝呱呱分享过,小胖出生前两年,我老公在一个四五线的小城市做项目,必须在那里常驻,而我做投资,空间和时间上都比较自由。为了让小胖不用经常和爸爸分开,我就“将就”我老公了,带着孩子去了那个小城市。
2021年1月6日
其他

为什么北京新冠感染者流调,一个比一个想哭?

北京疫情反复,最近又出现了几例病例。说实话,对于新冠疫情,经过了整整一年的相处,似乎已经有点见怪不怪了。但是疫情之下,被感染者的生活轨迹被流调曝光之后,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的人,在这么一个寒冷冬天里的努力和奋斗,却真正的撩拨思绪,让人感慨不已。12月22日,北京顺义,一位34岁的中年男人确诊新冠阳性。他住在北京顺义区空港莲竹花园小区,在海淀区奥北科技园一公司工作。顺义到海淀的距离,不在北京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单程25公里,坐地铁全程1个半小时。也就是说,每天通勤路上要3个小时,往返50公里。或许在小城市,这是无法想像的日常生活。除了每日三小时的通勤,他白天上班,晚上备战考研。考研前四天,公司派他宁波出差。所有考研的人,都必须在正式考试前做核酸检测,携带阴性证明后才可以进入考场。结果在宁波出差的过程中,核酸检测结果出炉,阳性。12月27日,北京另一位新冠阳性出炉。男,31岁,也一样住在顺义。主要活动轨迹是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去顺丰兼职。工作和兼职之余,除了去医院陪护妻子之外,就是去超市购物,吃饭也是一家固定的牛肉板面饭店。吃的最好的一顿是在全聚德和朋友聚餐,而也是在这次聚餐中发生了聚集性传染。北京确诊病例三是个40岁的男性,花小猪打车平台网约车司机,流调显示他每天开网约车的时间均为早晨6点至晚上23点,工作17个小时。流调曝光后,很多人感慨北京实苦。诺大的北京,灯火通明的城市,是被这样一个个普通的人撑起来的。天寒地冻之中,过去的很多经历都在脑海里一一闪回。我记得上初中时,学校离家有些距离,所以每天早上都是快6点的时候出门去学校,夏天还好,冬天尤其凄惨,外面很冷天很黑,院子里还经常有一只野猫叫,像哭声一样。这样的冬天持续了三年,直到高中学校离家很近。早上摸黑出门的凄冷才算告一段落。但生活并没有到此停止。上大学之后,我们学校本科校区在昌平,不在北京的人可能不知道,昌平是北京一个郊区,我读书那会还没通地铁,如果要去趟市区,只能坐公交车。慢车1个半-2小时才能到,快车的话45分钟。大三,在市区一家律所实习,又是早上6点出门,8点才能赶到实习律所,在路边买一个煎饼果子5分钟内搞定吃完,抹抹嘴进入富丽堂皇的别墅区(律所在别墅区)。实习结束之后,又马不停蹄用仅有的十几天时间复习司法考试。每天5点起床去图书馆占座,在外面排队的时候还听着司法考试的讲解录音,从早上5点学到凌晨3点,睡2小时后再次起床去图书馆占座,继续第二天枯燥的循环;下图是政法大学凌晨6点的图书馆门口,有人开玩笑说,不知道的,以为是悼堂。毕业之后,进入律所,很多东西不熟练,就靠自己死磕,熬到凌晨2点多查法条,查案例,写法律备忘录,是常态;期间还经历了春节假期,为了不被父母看到加班的辛苦,晚上9点多说自己要睡觉了,回到房间后,其实一直加班到半夜,睡3个小时起床后还要假装精神满满陪他们去串亲戚。我们很多同事,住在北京最西边,路上通勤往返四个小时是常态。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去卫生间脱掉挤的汗臭的衣服,换上人模狗样的正装神采奕奕。也就是在今年年初,疫情最肆虐的阶段。我一个身家过亿的朋友一口口喝着闷酒。去年年底,他刚投了一个代工工厂,几千万的资金砸了进去,只是因为过去两年工厂订单络绎不绝,所以加码投入。结果爆发疫情,海外订单全部没有了。看着公司上百号员工,看着身上背负的银行贷款。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熬下来的。前两天,跟他在微信上聊天。他一开始只说了几个字:“都扛下来了。”他说,出口订单没有后,就马不停蹄的做内销订单,找主播带货、开设网店、自建销售渠道、陪笑脸见内销客户,一点点也就做起色了。这几天热播的《大江大河》,他说大家调侃的社畜杨巡,就是自己本人。求人办事请吃饭在外面冻到流鼻涕,喝酒应酬累到倒下就睡,听到客户声音就条件反射的扬起笑脸……无论是打工人,还是老板,都各有各的苦。我脑海里一直有电影《黑客帝国》中的一个场景。莫菲斯拿出两粒药丸,一粒蓝色,一粒红色,他告诉尼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母体(Matrix)
2020年12月28日
其他

透露一下:投资人是如何在政策中挖掘“财富密码”的

前几天,写作《邓小平时代》的傅高义去世了。《邓小平时代》和基辛格的《世界秩序》是我强烈建议每个高中生甚至一些理解能力不错的初中生必看的书。从小打开宏观视野对人生的帮助非常之大,中国孩子在这方面的受到的熏陶太少,所以导致眼睛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时候遇到小小的打击会一蹶不振,对一些大问题的看法也明显可笑幼稚的不行,这都跟眼界太小也有关系。当然,还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孩子,而是在家长。扯远了。回到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话题,前几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不知道咱们的读者中有多少关注这个的。我记得之前有人问我投资人都看什么,除了各个公司的报表,行业之间的交流,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一些重要的会议通稿和政策文件。像每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属于投资人必看必分析必讨论的之一。为啥我时不时给大家分析教育政策?其实就是一种工作习惯了。这就跟整容医生看到一个朋友就会情不自禁的构思他脸部的结构是否完美,一个律师跟人一聊天就会思考对方是否逻辑自洽一样。我每次看一个行业也早已习惯从大政策着眼,然后结合微观小细节分析佐证。像我朋友中有些密友小圈子,是规格还不低的那种人,只要聚在一起大家就会聊宏观、聊微观,有时候平时私下里的讨论我会拿掉一些敏感的内容,和大家也分享一下,不过也只能点到为止,大家凭悟性领会。很多人不会读政策报告,感觉都是一些官话套话。这个误解就大发了。中央所有的政策报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有推敲的,国外基本上所有的智库都会找到中国问题专家,逐字逐句地解读报告或者通稿,分析中国这么一个最大经济体政策层面的导向。那为啥很多普通人看不懂呢?因为普通人第一没这个意识,第二也没这个方法。意识层面的东西只能自己提高意识,而方法层面的东西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最入门的方法,那就是对比着看。拿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来说,你对比着和2019年看,就会发现大的框架是一样的,讲过去的成绩,讲现在,讲明年的重点工作。在大的框架之下,那些变化的部分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像一些“财富密码”或者最新动向,都是通过观察这些变化而找到的。就比如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说“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而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说的是“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三大攻坚战是什么?是国家在2017年提出的:扶贫、环保和化解金融风险。那专业人士从这个表述中能得到的启示是什么?那就是中国宏观政策的核心框架要发生改变了,过去数年的供给侧改革和三大攻坚战都是一个治理和整顿的过程,是一个治病和疗愈的过程。而从明年开始,这个治病的过程结束了,新的目标和改革要从开始了。新的目标是什么?看通稿的下一部分,“明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第三,坚持扩大内需。这些重点任务相当重要,因为你如果和2019年的通稿相比,在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中,科技和供应链仅仅是重点工作5里面的一句话。而如今直接提上了大段。就拿科技那一部分来说,“
2020年12月23日
其他

被疯传的35岁职场陷阱,并不是中国特产。看看这些事实,让你细思极恐

中产的内卷化并不只是发生在中国,美国、日本均如此。大家可以把美国当成时光穿越机,因为中国在很多层面基本上在复制美国几十年前的情况,美国中产的现在就是我们几十年后的未来。
2020年11月25日
其他

哪有什么全民内卷化,是你自己“卷”了自己

讲实话,我不太喜欢在文章里刻意强调一个阶级,但是在教育这里,谈教育是离不开谈阶级的。阶级意味着社会位置,而教育,很多时候,从功利的角度来说,是为了抬升社会位置。这个抬升的动作,在什么位置就必然对应着什么方法,中产阶级和现代教育的关系尤其如此。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工作敞口,而相应的“人才”不够。当时的“人才”,就是把农民培养成能坐在流水线上的工人,能识字,能操作机械线路,能进行简单的分工配合。脑子稍微灵活一点,对整个流水线能想的深入一些的,技能更熟练一些的,就可以成为生产小组长,或者厂长什么的。社会发展需要这样的人,所以教育就开始刻意的培养这样的人,中产阶级这个阶层的出现,就是工业化教育的产物。有本书叫做《下流社会》,讲日本的,书里说日本曾经是没有中产阶级的,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日本还是一个由极少人数的上流阶层(不工作却能够维持富庶奢侈生活的地主、资本家等富人阶级)与人数众多的下流阶层(无论怎样辛勤劳动也摆脱不了贫困生活的穷人)所组成的等级化社会。其实不止是日本,所有经历工业化的国家都是如此,教育,让一个人在一堆文盲中脱颖而出,听得懂指令,于是变成了工薪阶层,工薪阶层虽然并没有太多的个人财产,然而收入却年年增加,形成中产。这是英国、德国、日本,中国,各个社会,都百试不爽地让“下流阶层”上升到中产阶级的梯子。这个梯子在中国至今仍然有用,但记住,它只是对下流阶层向中产跃升有用。而中产(也就是曾经的下流阶级),想再往上跃升,就不管用了,或者说,作用就不那么大了。但人嘛,总是有路径依赖的。所谓的路径依赖,就是你会下意识地延续曾经对自己有用的办法,不去想或者也想不出别的办法。所以你看现在拼命鸡娃,刷题的,给孩子规划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路线的,都是靠学习一路改变生存地位的中产家庭父母。因为曾经好好学习上好大学,太管用了。最早的一批大学生有福利房、铁饭碗、包分配;第二批的大学生就算不包分配但在人才市场上也是个香馍馍。时光流转到现在,普通大学生已经不好找工作了。家长能想到的唯一解就是:既然普通大学找工作不管用,那就985,211;985,211的名额又那么少,那就拼命的提前孩子学习的时间,增加孩子学习的密度。而这,本质上就是一个陷阱。大家看一下在上图中,四个球从各自的位置出发,从斜坡上滚下来,哪个球会最先滚到终点?是黄色那个离目的地最近的球吗?非也。这四个球会同时到达终点。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以及各种抢跑,其实就是在重复这个过程,每个人都想变成那个黄色的球,以为离目的地近一点,再近一点,就能早点到达终点。所以鸡娃,鸡的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大家拼命的想要在这个斜坡上尽量占位靠前一点,结果却不知道,在这个跑道上,你站的靠前不靠前啥用都没有。这才是内卷化。说起内卷,不得不澄清一个事实。最早把“内卷”这个词引入中文世界的,是一位从海外回国的历史社会学家,叫黄宗智。黄宗智用内卷化来形容中国的小农经济劳动力过多,土地又有限,结果就是投入到土地中的人越多,平均每个人就越穷。但其实他误读了“内卷”本来的含义。“内卷”这个词,最早是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Alexander
2020年11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减负就是让你孩子什么都不干?信了你就傻了

这些年减负是一个热议度很高的话题。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聊到减负,接下来就会聊“快乐学习”,然后一个奇怪的逻辑链条就出来了,说什么美国的优质学校从来都不是快乐学习,学生也是很忙的,要学很多东西。这个逻辑链条之所以奇怪,是因为减负并不是说不学习啊,并不是说孩子就应该整天傻乎乎的啥都不干,跟个呆子一样。当然,我觉得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跟这个名词“减负”也有关系,大家会下意识地将减负理解为“减掉负担”,而不是“减掉冗余负担”。多一个“冗余”难道意思就不一样了吗?当然,大不一样。所谓的冗余就是没必要的,就像企业说要减少冗余人员,并不是说这个企业就要把员工全部给开了,老板成为光杆司令一个;而是说开掉不必要的人,让这个企业更加的有效率。所以,减负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时间更加有效率,而不是什么都不学。什么叫做有效率?两个差不多的人,同样学习八小时,一个学生哼哧哼哧的刷了1000道题,把数学从59分提到了61分。而另一个人不仅数学考了80,语文英语也不差,还参加了好多体育活动,身体素质还倍儿棒。真有这么大区别吗?有啊,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就一直不理解为啥有人从早上6点一直学到凌晨2点,最后考试还考不好。我上大学的时候,在法律援助中心帮助很多社会底层的人,解决他们的法律问题;还去律所、公司实习;还看了很多课外书,参加了很多学校活动。结果最后考试也都是全班第一。你说这是因为好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没有好好利用时间,天天在刷剧打游戏了。这一点我倒是挺同意的,我读的大学是一个一流的名牌大学,但是不少同学高考完进入大学似乎就完成使命了,没有老师和家长拿着鞭子督促不知道干啥。那再说说高中。高中每次大大小小的考试,我也都是第一名,最关键的是,我还经常跑去看我们班男生踢足球、打篮球,看欧冠比赛,还在高三的时候承包了校广播电台。这个时候,想必很多人又要说了,那是因为你聪明。讲实话,我觉得很多人是误会了“聪明”和“高效”,似乎聪明=高效,愚笨=低效。并非如此。高效和低效这玩意儿,就跟吊车vs人力搬砖一样:吊车,一吊就是100块砖;另一个人哼哧哼哧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次一块,累的要死。最后吊车2分钟搬完了,那个人搬了一天,还才搬了一半。这叫做高效和低效的区别,但你不能说,吊车比人聪明。所谓的高效,就是会使用“吊车”,会借力打力。学习就是一个可以典型的“使用吊车,借力打力”工程。怎么打造和使用吊车,这个是一个非常值得聊的话题,我改天单独写一篇。所以,一个人学习效率高,根本原因并不是他聪明,普通人学会用吊车,效率也会高。当然,如果聪明叠加高效,那就无敌了,比尔盖茨就是典型的聪明+高效一卦的。中国学生存在我前面说的非常典型的低效学习问题,从低效转向高效,这才是减负的方向。那说到提高效率,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话题——系统。所谓的系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优化一点,对你也有帮助。学习、运动、玩、休息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学科内部的语文、代数、几何、美术也是一个“你提高了对我有促进,要好大家一起好”的系统。然而,太多人把学习当做一个独立的事情了,就像是家里的抽屉一样,学习放在一个抽屉里,休息放在另一个抽屉里,运动和玩又是单独的抽屉。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是独立的,而是密切交织的,用更贴切的话说,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你拿一个锋利的斧头砍树,和拿一个钝刀子砍树,哪个效率高?当然是前者,对吗?适当的休息、玩和运动,都是在磨刀的过程,让大脑在“砍知识”的过程中更有效率。这是为啥国家最近要把体育放进中考里,就是强制你必须给孩子留出磨刀的时间。这个强制是不是过于一刀切了?没错,是一刀切。但你想想,这么一个体量的大国,怎么可能做到一对一的政策关怀?就跟年初防控疫情一样,不管你有没有走亲访友,我就是一刀切的让你都不许出来,最终才能实现一个整体效果。把体育加进中考,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粗放,但实则能最有效督促家长让孩子运动的方式。以上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减负不是不学,而是减掉冗余,有效率的学。那再说说第二点,为什么要优化效率?如果中国学生学习真的低效,那中国还不是靠这群人实现了过去几十年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吗?有必要改吗?有必要这么折腾家长和学校吗?这就说到了经济学一个重磅的基石,那就是“比较优势”。中国过去一穷二白备受列强蹂躏的,要技术没技术,要效率没效率。唯一的比较优势就是“人多,蛮干,廉价。”你西方人一个人做的事情,我没文化,那我就找100个人做这个事总行了吧?你一个吊车两分钟搬完所有的砖,我找1000个人,三班倒搬砖,最终半小时完成,也还行吧?人多就能力量大。大家知道中国在西方的封锁下,怎么造两弹一星的吗?造两弹一星需要大量的计算,美国有当时世界上算力最强的计算机,运算量杠杠的。但人家就是不把计算机卖给咱,就是要卡脖子。中国只好去找苏联大哥,进口了苏联的M-3计算机和БЭСМ计算机图纸资料,结果好多数据还是错的。当时中国是生生集结了全国理科最好的人,分成两拨,一拨用手摇计算机计算,一波用算盘和算尺。大几百号人天天闷头呆在房间,几乎不吃不喝的,就靠这种拼人力的方式,最后居然实现了美国先进计算机算的效果。造出来两弹一星之后,我估计西方都傻了,好家伙,真能蛮干啊。所以后来西方人看不上的活,也即产业链最低端的活,就扔给中国。中国的供应链,就是靠人多+粗放+廉价,接这种低端活建立起来的。这就是曾经中国的比较优势。所以那个时候,有没有效率,并不重要,先接到活再说。可是,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会变的。当中国变得富裕起来,愿意徒手“搬砖”的人自然就少了,人少了之后开的工资当然就得高了。那国际社会上还有很多更穷的兄弟愿意接这种活,于是乎,就有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现在很多西方大牌把代工厂从广东搬到越南,就是因为越南在劳动力低廉这个方面,比中国更加具有“比较优势”了。而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都有目共睹。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采取的是跟随型、模仿型发展模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规避咱们没钱没技术的劣势,是那个阶段所能采取的最优方案。但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支撑高速增长的“廉价”比较优势大大减弱。所以这些年大政方针里提的更多的是什么?是:“
2020年11月11日
其他

你对自己下过狠手吗?我有

在《一年挣千万,我为什么让孩子读公立》一文中,有读者说文章一针见血,我说天下大大小小的事情,底层逻辑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这些底层逻辑是什么呢?今天和大家好好摆一摆。在我看来,底层逻辑就是:资源、稀缺、进化。人生的关键,就是围绕这几个底层逻辑,不停对自己“下狠手”。01关于资源一个人怎么认知资源,决定了他跟这个世界的交互方式。一个人能不能变通的对待资源,决定了他的财富获取方式。能创造财富的人,往往具备看待和对待“资源”的不同方式。15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人称霸世界,在各个方面吊打欧洲人。当欧洲人开始了他们的大航海之路时,土耳其人嗤之以鼻,在他们眼里,海洋有个屁用,既无法种植庄稼,也没法养马。而当时的明朝,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是,政府同样看不到海洋的用途,反而看到海洋可能带来的各种走私之类的麻烦,于是明政府选择封海。可是,这些靠着陆地资源的大国都没料到,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未来世界五百年。这就是不同的对资源的认知。我曾经看Trump搞的一起商业真人秀节目《apprentice》的时候,就深深被一组学员重新定义资源的方式震撼。当时那期节目里,两个组被分到的唯一资源是一辆人力三轮车,最后看第二天晚上谁赚到的钱最多,谁就获胜。一组就是立马骑车上路,招揽客人,拉客人上路,赚取“运费”,很勤奋对不对?而另一组兵分两路,一部分队员也是骑车载客,另一部分队员去联系商家,他们把三轮车当作一个移动广告位去推销和售卖。有几个商家分时段买了广告位,这部分广告收入进账结结实实的吊打了另外一组。同样的三轮车,你是把它当成一个载客的资源,还是一个广告位资源,认知的不同就决定了完全不一样的收获。其实,人类的历史,抽象出来看,就是一个不断定义资源的过程。而微观到具体的个人,对资源的精准认知和有效利用就会成为他最强大的武器。我经常看到有人为了2块钱的优惠券和商家掰扯1个小时,特别惋惜。因为对于一个个人而言,时间是比金钱还重要的多的多的资源,可惜,就被生生糟蹋了。有人说,诞姐,那是因为你有钱了,所以可以不在意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在没钱的时候,我就更注重时间的价值,所以才会变得有钱。我中学时代在情人节的时候去卖过玫瑰花,当时所有卖花的学生都是“个体经营”,一个人去买,赚到的所有钱也都是自己的。只有我号召了一群人,我分给他们钱,让他们一起帮忙卖花。为什么?因为情人节这个时间窗口很重要,过了时间窗口,你的花就一文不值。所以抓住时间多卖花,就必须学会把钱分出去。再比如工作刚毕业,我律所工资1万8,我拿三分之一的工资在公司附近租房住,每天上下班只需要十几分钟;而不是花五分之一的工资租在郊区,每天通勤一个多小时。这其中体现的仍然是对时间这个资源的认知。多花点钱,省下通勤路上的时间,我用来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充沛,能力提升才会比很多同龄人更快。在一个人一穷二白没有资源的时候,那就必须站在更高维度去看老天爷给你的,但不被别人重视的资源。就跟欧洲人没有陆地资源,苦哈哈的时候,他们利用海洋,开拓海洋一样。02关于稀缺经济学的基石是稀缺。人生想要过好的本质,也是去创造稀缺。围着本质打磨自己,人就越来越强;在本质的周边不痛不痒的划圈圈,人就废了。为什么中年社畜很辛苦?就是因为没有稀缺性。一个活儿你不想干,或者干的不好?那不好意思,分分钟换个新人,又年轻又能吃苦。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里说:“
2020年9月21日
其他

从一个土豪阿姨的故事说起……

这是为什么,从帝呱呱创立到现在,在大家能看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我们都很在意美的输出,无论从排版还是插图,我们会不厌其烦地修改很多小细节,不管你们能不能注意到,这就是我们对美的坚持。
2020年9月16日
其他

致敬伟大的工作 | 诞姐喊你来领爱马仕~

明天是教师节了,想和大家分享几个真实的故事,以及真心的礼品。上小学时,我们放学后,同学们要排着队一起过马路,结果我被路边的一个小摊吸引,就站在马路中间傻乎乎的看着小摊。旁边有个车离我非常近的呼啸而过,当时真是吓懵了。一个老师一把把我拉到后面,骂了我一顿。而我们班主任急匆匆跑过来,蹲下来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刚刚你吓坏了吧,我们也吓坏了。”哇,当时真的特别想哭,是那种被温暖到的想哭。一个小孩,要的真的不多,真心的理解与看见,会成为心中长长久久的白月光。所以这个老师,是我整个学生阶段最尊敬最信赖的老师之一。还有个故事发生在初中。当时我们的英语老师喜欢让大家抄单词,通常一个几十遍那种。有一天,我就去找老师,跟她说:“这些要抄的单词我都记住了,您可以考考我。如果都记住了,我可以不抄这些单词吗?因为我觉得有点浪费时间,我可以用这些时间学习别的。”也不知道当时怎么有那么大的勇气,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结果,老师居然答应了,她抽查了我几个单词,发现我都掌握了,就说那就不抄了。她没有劈头盖脸的批评我挑战她的权威,而是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我的提议。后来看到新闻上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学生的老师,我真的很感激当时的英语老师。因为我无法想像如果当时被骂了一顿,我是不是还有勇气在未来很自然的跟“权威”交流,并大胆的说出我的想法。在高中和大学,也都遇到过很多优秀且温暖的老师。像现在的“网红”罗翔老师,就是我大学时候的刑法老师。我记得他的课我坐在第一排,有一回他就站在我前面讲课,我脚从课桌下面伸出去就踢到了他,罗翔也没有皱眉什么的,微微一笑,换了个地方站。弄得我老不好意思了。我真的很感激这些美好的老师曾经陪我走过很长一段学生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
2020年9月9日
其他

“一年挣千万,我为什么让孩子读公立?”

同样的,一个穷人的孩子如果一下子放到上层社会去,他也干不过上层社会的人,因为上层社会争夺更大的利益自己都不一定看懂,而且争夺行为也更加“笑面虎”,你好我好大家好然后就把你的资源拿走了;
2020年8月21日
其他

闲聊两句“女强人”引发的争议

说白了,还是对女性的性格偏见罢了。认为女性只能有一种风格,那就是温柔如水或者撒娇示弱。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教育男孩时,会告诉他们去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追求的。而教育女孩时,却很少说这句话。
2020年8月5日
其他

这份入门级宝藏书单,拯救投资小白的你

不瞒大家说,我是几个银行的私银客户,成为私银客户有非常高的资产门槛,有些银行要求存款300万以上,有些要求500万以上。每次私银经理看到我账户上趴的有钱的时候,就会打电话给我推销他们的投资理财产品。
2020年6月30日
其他

我的真人版“人在囧途”~

好吧,我第一次在巴塞罗那看到这个小泥塑也是这么想的,后来就和店老板手脚并用的比划聊了一下,大概意思是: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便”代表好运,所以大便娃娃很流行,也代表一种祝福。
2020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