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神秘内心的必经之路 | 比尔•维奥拉
关注目刻时光公众号:优质文章每日推送,搜索mookmeart即可
“自身的转变,通常是源于某种深刻的内部启示或是一种强烈而明晰的直觉与深不可测的情感,战胜了个体直至有‘一束光’照在他/她身上……有时最深刻的人类体验就像这样发生了,突破意识的外部极限而产生了。”——比尔•维奥拉
黑白、鬼魅一般的人影,慢慢从黑暗中显现移动,最终穿过一道水幕进入了色彩和光明的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一系列的情感转变,从惊讶到困惑、恐惧、愤怒,通常还带有一丝留恋,直到最后退至其来处。
这是对他作品的描述。
他的创作涵盖了视频录像、富建筑性的影像装置、平板显示屏作品、声音场域、电子音乐表演,以及为电视传播、剧院及宗教场合创作的作品。
他的作品注重普遍的人性体验——出生、死亡、意识的演变——这些都植根于东西方艺术以及精神传统。同时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并以其情感力量、严谨性、朴素直接而著称。
比尔•维奥拉,据说在与他谈论他的艺术时,他最爱提及的词是“精神性”和“超越”。
或许,这就是他通向神秘内心的必经之路。
∧ 艺术家比尔•维奥拉
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美国艺术家,在影像艺术领域里成就卓越。
作为国际公认的视像装置艺术先驱,比尔-维奥拉在40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大体量超慢镜头影像作品,不仅是影像技术上的革命,更重新定义了视像装置艺术。他的影像装置作品关注人类的命运、死亡、出生和重生,带有强烈的宗教情怀。影像中的人物常常在极度压力下起降、运动和静止。但对于维奥拉而言,人的身体并不存在极限,“极限是由人的心来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维奥拉的作品总会呈现出挑战常人所能想象和接受的视觉极限。而这种极限视觉并不显得血腥暴力,反而给人带来某种灵魂升华的崇高之感。
2012年比尔•维奥拉个人作品展《不可言说》在上海James Cohan画廊举办;
2014年11月15日,又在北京林冠基金会推出了个展“嬗变”。
由此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他的作品。
先看看他的经典作品《救生筏》:
《救生筏》
The Raft, 2004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90p2j6k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截图:
∧The Raft, 2004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projection on wall
10:33 minutes
396.2 × 223 cm
《救生筏》(2004年)原为雅典奥运会所作。影片开始时,一群来自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的人,各自漫不经心地站在一处,不时地还有人对一旁站着的人露出不悦的表情。远处有隆隆的声音,但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突然间有大水的洪流从高压水枪冲击而出,从左右两方击中这一群人。人们为了生存,相互依偎在一起。有人力不能胜被击倒,有人尝试用身体奋力抵挡水的冲击以保护他人。最后,如同开始时一样突然,水流停止了。人们相互拥抱,彼此慰籍,察看还未起身的伤者,两个女人抱在一起难以自抑地哭泣,说不清是因为经历苦难而难过,还是为死里逃生而庆幸……经过大水厉声地冲刷,人们放下了开始时彼此的嫌隙,变得可以相互怜悯、宽恕。这件作品表达了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观:在这个日益败坏的世界环境中,人们应该彼此接纳、宽恕,“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一起,让这个星球变得更好。”
《逆生》
Inverted Birth, 2014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418hodn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截图:
∧Inverted Birth, 2014
Video/sound installation
8:22 minutes
599 × 281 cm
影像开始时,一个男人在黑暗中若隐若现,全身浸透着黑色的泥水。渐渐地,泥水向上空升起,开始速度很慢,后来水流逐渐加剧汇集,最终变成滚滚升腾的洪流,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声响。液体的颜色也经历从棕、到红、再到白,最终变成清水的过程,象征着洗涤与净化。影片的末尾,薄薄的轻雾出现,带来了接受、觉醒和重生的意境。所有的液体,逆着地心引力自下而上,是为作品主题“逆生”的来由。
∧Air Martyr, 2014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flat panel display
7:10 minutes
107.6 × 62.1 × 6.8 cm
来看看比尔•维奥拉如何谈录像艺术:
在一定意义上,信息是垃圾的反义词,虽然在我们现在的商业社会里,它们经常是同义词。它们都由人制造产生,除了现在少数几个疯狂的艺术家和遥远的未来可能出现的某些考古学家以外,我们一般认为垃圾会随时间失去价值,而信息则随时间获得价值。一般说来,信息要保留,而垃圾要销毁。但是,它们其实是废物,是负担,因为它们是当代社会最紧迫的问题。过去伊斯兰苏菲教派有一个说法,认为一大袋碎陶器和一大袋书对驴子来说一样沉重。施乐复印机最近也在杂志上做广告,说它们的产品可以把办公室人员从迅速增加的信息中解放出来。
只要想想一星期内产生的书、杂志、报纸、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磁带、录像带和电影的总数,你就会明白今天的主要任务不是制造信息,而是管理信息。也就是说,不是信息存储,而是信息回收。这就是施乐做广告的意图。因此,对于做录像的艺术家来说,主要的问题不是录什么,而是不录什么。所以,做录像不是创造或建设,而是剪辑和删除,直到剩下你想要的那一个东西。比较印度古典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别,也可以得出同样的道理。这两种音乐有很多差别,与我们这里讲的相关的有两点。第一,印度音乐非常重视自由发挥,多用单调的低音。而西方古典音乐代表一种非常不同的音乐和文化哲学。它像建筑。它用音符叠音符,形态叠形态,就像盖房子一样,最后房子盖完,音乐也结束了。它的基础和起点是静默。而印度音乐则起于声音。在主角开始演奏之前,所有的音符和即将演奏的音符就已经在坦布拉琴的乐声里了。坦布拉是一种低沉的乐器,通常由四、五根弦组成,由于琴马的特殊构造,它能够放大每一根弦上由单个音符组成的和声的泛音。这组泛音就是音乐家演奏的音阶。结果产生了那个熟悉的被很多外国人叫做“印度音乐”的嗡嗡声和响铃一般的声音。所以,当主角们演奏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从这个已经进行的音场中挑选声音。没有静默。音乐家们说这是因为印度教哲学认为作为宇宙的声音的“梵”就是这样无始无终、无所不在的,万事万物都由它发源。
∧Walking on the edge, 2012
Video/Film, Colou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plasma display mounted on wall
∧The Encounter, 2012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plasma display mounted on wall
92.5 × 155.5 × 12.7 cm
∧Ancestors, 2012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plasma display mounted vertically on wall
∧The Last Angel, 2002
Color video on plasma screen mounted vertically on wall;
∧“Zona,” Florence, Italy, June 9, 1975, 1975
38.1 × 25.4 cm
∧Sharon, 2013
Colou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LCD panel mounted vertically on wall; stereo sound
∧Water Martyr, 2014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LED display mounted vertically on wall
当代物理学已经把它的研究领域从微观扩大到宏观的宇宙,这个过程使它感到难以应付这样巨大的信息障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物理学家弗里曼·笛森最近说:“今天粒子物理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很难发现问题。这是真正难办的地方。”而做录像的难题在于技术,即使是在发现问题之前,你也首先必须懂技术,有经验和知识,能开拓一种技能。这比想象的难多了,因为开始的时候做录像好像容易极了(我们后面还会讨论到这个问题)。录像艺术的第一次潮流大约从1963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前后经历13年,但主 43 36063 43 15533 0 0 3040 0 0:00:11 0:00:05 0:00:06 3164集中在70年代早期。大多数早期录像作品都希望能发现“录像作为媒介的独特之处”。这毫无疑问是一条很重要的知识,但是到了80年代,青年艺术家们应该认识到这件工作应该私下完成,独立完成。因为作为艺术宣言来说,它已经被公共发表过了。
今天一些持纯化论的艺术家坚持用这种方法创作,声称作品必须在本质上是“录像的”。但是不幸的是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把他们与大量其他领域内可能很有潜力的尝试——比如电影——隔绝开来。此外,因为录像技术仍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所以很难说到底录像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例如:早期纯化论者认为画面形式的精确是电影独有的,但是现在大多数使用自动电子编辑系统的录像艺术家都已经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性质也为录像所有。这些艺术家认为关于录像是什么,应该看它表现出的是什么,而不应该看它像什么。他们是正确的。回顾一下电影和录像的发展史,我们马上会发现一个巨大的区别:电影基本上是由摄影进化而来(电影其实是一系列不连贯的摄影),而录像则由听觉技术发展而来。录像镜头在操作上更接近于麦克风而不是电影镜头。因此我们说比起电影和摄影这些视觉媒介来,录像与声音和音乐的关系更近(这都可以再写一篇文章了)。
∧Madison, 2013
Colou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LCD panel mounted vertically on wall; stereo sound
∧Water Martyr, 2014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plasma display mounted vertically on wall
∧Ancestors, 2012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projection on screen mounted vertically and anchored to floor in dark room
∧Inverted Birth, 2014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projection on screen mounted vertically and anchored to floor in dark room
∧Earth Martyr, 2014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plasma display mounted vertically on wall
在录像的技术演化史上,有一点最令人着迷,也是它和电影最不同的地方,即早在录像技术发明以前很多年,录像形象就已经存在了。换句话说,它和体验同时存在。录并不是这个系统必须的一部分。如果不拍的话,电影就不成其为电影。但是录像却是一直在录的,每秒产生30个画面(在欧洲是25个,因为两地的制式不同)。在录像机发明前10年,电视都只能采取直播形式。而录像的根在活生生的场景里,而不是转录的东西里,这是这种媒介的内在特点。但是,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时间在做录像的时候会变得那么宝贵。录像者最初的冲动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录下来,但是很快你就会意识到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做法其实很不可行,录像是一种很难的媒介。70年代末录像艺术实践的减少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做录像的过程其实就是干预镜头不停地扫描的过程。我们在监视器屏上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画面,而是一连串极其准确、极其快速运动的磷点。因为人的视觉具有连贯性,再加上磷点流动过程中会出现极短暂的一段空缺,因此人会感到他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画面,其实只不过是一束光。罗伯特·埃恩斯7年前为《加拿大艺术》杂志撰稿,认为电影和录像都是制造幻觉的媒介。因为它们都可以通过光和声音制造幻觉体验,但是这两种幻觉的本质是非常不同的。电影的基本幻觉是运动,有一连串静止的画面组成。但是录像的幻觉却是静止,因为静止的画面在录像中是不存在的,录像信号会一直进行全屏扫描。
接下来录像技术的进化目的在于更好地控制时间。录相机发明之后,下一个障碍是对录像带进行编辑,这个困难大多数家用录像机拥有者都已经发现了,因为家用录像机只能录和回放,不能编辑。开始的时候,编辑只能手工进行,把录像带拼接在一起。但是这个方法太笨拙,又容易破坏录像带。后来人们学会了电子编辑,把想要的信号录到另一台录像机上。虽然这样做会产生新的问题,但是这种做法依然保留下来。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美国第一次出现电脑编辑系统,录像制作者们终于能够准确地编辑画面了。很多电影摄制者仍然觉得这难以相信。因此,不难发现为什么很多录像艺术家不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时间。因为录像编辑设备昂贵,个人很难拥有,所以很多艺术家在这方面缺少经验。作为最早的录像艺术家之一的布鲁斯·诺曼大多数早期录像作品都长达60分钟,相当于一卷半英寸录像带的一半长。
∧Chris, 2012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flat panel display mounted vertically on wall
∧Night Vigil, 2005
Color rear-projection video diptych, two large screens mounted on wall in dark room
201 × 528 cm
∧The Encounter, 2012
Color HD video on plasma display mounted on wall
∧Fire Martyr, 2014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flat panel display
7:10 minutes
107.6 × 62.1 × 6.8 cm
早期的超级8毫米家庭电影制造者们经常抱怨说3分钟片盒的限制使每次剪辑的时间都缩短,所以如何保持画面连贯性就成了一个问题。许多家庭电影看起来就像塞尔盖·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而家庭录像者们则会把1小时的录像带放进机器,不停地拍。这样一来,长镜头的连续性又成了问题。
对艺术家来说,录像技术对形象的大规模复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就一直把对现实的真实再现看作是衡量一个艺术家技艺是否精湛的标准,而现在录像使这一切都不必要了。这方面的要求自从19世纪摄影发明以后就逐渐衰落了。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艺术家就是要画得真实,很多艺术学校给学生的训练也正体现了这种想法。但是,渐渐地还是有人认识到20世纪的艺术家并不一定是画得好的人,但是他必须会思想。
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得到发展。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事物的表象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简直成了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我们越来越依靠电子数据代替直接的人际交往。以前没有人会把真人和肖像画,甚至早期的黑白照片混淆。但是,电话发明以后,当人们第一次跨越长距离和他人无需面对面地直接谈话时,phoney这个词就被发明了。人们担心这个新发明会被用来骗人,所以他们用phoney这个词来指虚假的人或事。今天真正的“超级现实主义者”不是那些叫这个名字的画家,而是商业电影和电视的制作者们。因为他们工作的对象是那些比真实还要真实的东西:人的形象。
只要想一想录像媒介变得越来越现实的表现手法,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消失得完全透明,变得和它录制的对象合而为一,也就是说,要达到最大可能的“忠实”。在评价录像艺术的未来时,这一领域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电影和电视正在朝原大、三维、全息和视听结合的方向发展,几乎无法与真实场景区分。更有人想象有一种媒介可以用电直接刺激人脑,产生与外在现实一样的头脑反映。当然,要达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如果能源价格继续上涨的话,不久的将来,我们恐怕不得不烧掉家用录像机当劈柴使了。
∧The Dreamers, 2013
.
∧Blake's Dream, 2013
Colou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plasma display mounted vertically on wall; stereo sound
∧Chapel of Frustrated Actions and Futile Gestures, 2013
Nine channels of colour High-Definition video on a 3 x 3 grid of plasma displays; nine channels mono sound
∧Presence, 1995
Sound installation 4-6 channels amplified sound, depending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space. Continuously running
∧Fall into Paradise, 2005
Color High-Definition video projection; Five channels of sound with subwoofer (5.1)
320.3 × 427.2 cm
∧Ablutions, 2005
Color video diptych on plasma displays mounted vertically on wall
∧The Darker Side of Dawn, 2005
Color video projection on wall in dark room
维奥拉说,“艺术具有治愈的功能。屏幕上所展现的只是融入自身的生活一部分,你可以任意撷取并使用他们。”
他的作品代表了他想要的说的话。那就是:
在这个日益败坏的世界环境中,人们应该彼此接纳、宽恕,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一起,让这个星球变得更好。
关于艺术家
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1951年生于纽约。1973年,当他从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实验影像工作室毕业时,影像艺术刚刚进入到当代艺术庞大的媒介体系中,并且,它有相当长的时间都被人认为无法准确表达观念和传递思想。作为先驱者,比尔·维奥拉在40年的艺术生涯中重新定义了影像装置。
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伊始,维奥拉的作品即在国际上频繁展出,并被国际性的美术馆与重要的私人收藏机构所收藏。展览包括:《比尔•维奥拉:装置与影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1987;巡回展览《比尔•维奥拉:隐形的画面》,1992-1994,由杜塞道夫美术馆与Kira Perov为其策展。1995年,维奥拉携其作品《掩埋的秘密》代表美国参加了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1997年,美国惠特尼美术馆组织了展览《比尔•维奥拉:25年回顾》,并巡回到美国和欧洲六个美术馆。2002年,《每日一进》,一件五个部分视频循环的“壁画”在德国柏林古根海姆博物馆与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2003年,洛杉矶的Getty博物馆举办了展览《比尔•维奥拉:受难记》,后又巡回到伦敦国家美术馆,西班牙马德里La Caxia基金会,堪培拉澳洲国立美术馆。其他重要个展如2006年东京森美术馆;2007年波兰华沙Zacheta国家美术馆;2008年,由Kira Perov策展,在意大利罗马展览馆举办展览《比尔•维奥拉:内部视觉》;2010年1月,他在荷兰提耳堡De Pont美术馆举办展览《亲密作品》。
维奥拉被授予过许多奖项和殊荣,其中包括2011年在东京获得的享有国际声望的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1989年John D. & Catherine T. MacArthur 基金奖;1993年Medienkunstpreis;2006年法国政府艺术与文学最高荣誉将军奖章;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Eugene McDermott 艺术奖;2009年Catalonia国际荣誉奖。此外,维奥拉亦拥有数个荣誉博士头衔,1989年他受洛杉矶Getty研究院邀请为客座教授。比尔•维奥拉与妻子兼事业伙伴Kira Perov生活工作在加利福尼亚。
资料来源网络,感谢邓娥收集。
今日福利
比尔•维奥拉电子画册一本,封面图如下:
画册简介:小本,30多页,高清大图,喜欢的朋友可收藏。
获取方式:熟知索要方式的朋友请按照以前的既定方式,新朋友请发邮箱和书目名称至公众号后台,不明白的,我们会逐个解释清楚,感谢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另:为方便我们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而非邮箱或文章末尾留言,切记哦~~(PS: 收到文件后请尽快下载,以免过期;最近索要画册的朋友很多,如回复慢,请谅解,谢谢~~)
声明:此画册原始资料来自网络,仅做交流学习用,版权属于原所有者,阅读后请尽快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公众号下拉菜单
目光所及 镌刻于心
岁月悠悠 艺术为伴
▼
主编微信:mookme_mo
QQ:3180606279 Q群:20970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