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茜 汪霞: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变迁与发展逻辑
作者简介:杨茜,博士,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汪霞,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文章来源:高教探索, 2021,(03)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事关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纵观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不断变迁,从模糊质量走向高质量培养,探其变迁和发展动力,深受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社会文化等深层结构影响。随着我国迈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会向着服务国家战略、适应产业转型、深化社会合作的方向高质量发展,满足我国创新创业、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中国创造等新时代需求,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品牌。
关键词:教育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变迁
本文系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编号2017Y0503)、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JCX17_0001)研究成果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主席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关键要有转型升级的劳动力结构。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15年,为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部发文要求进一步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近年来发展如火如荼,学位类别和领域不断调整和增加,遍及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
李克强总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随之不断变迁。本文通过整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政策,分析标志性的文本,希望能回答以下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政策变迁的核心动力何在?面向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变迁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颁布的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在对文本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分类和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演变特征是从模糊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到探索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到有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再到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
(一)少量试点,质量标准未明(1980-1990年)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刚恢复研究生培养,此时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旺盛,但是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尚未明确,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诞生前期,尚在“摸着石头过河”。
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0年出台,初步对研究生教育做出规范。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国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为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从1984年到1988年,我国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开始了试点工作(见表1)。在工学硕士专业开辟了工程硕士方向,目的是培养“企业和应用研究单位需要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尝试开展临床医学博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布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培养方案,试培养应用类金融硕士,目标是培养“熟悉金融工作实际,有丰富实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高级技术职务后备力量”的“金融专门人才”。
在此阶段,我国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刚刚起步,处于质量模糊阶段。首先,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停留在“具有实务经验”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等浅层要求。其次,应用型研究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专业或者学科,还只是学术学位研究生中的一个方向。最后,培养的标准还不明确,更没有成熟的评价或者考察体系机制。
究其原因,当时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对高层次的应用型的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虽然对于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是人才标准的要求还不够明确,因此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就模糊。此外,其时我国思想领域正处于转变期,价值判断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我国也在实践中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这些时代背景都影响了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学位教育已经有了质量的意识,但是尚未形成质量的具体标准。
(二)正式开设,探索质量标准(1991-2009年)
这一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前面几年的试点后正式设立,明确了发展方向,迅速实现增量式发展,与此同时,其培养质量标准在探索中不断明晰。
1990年,专业学位正式设立,所设工商管理硕士于1991年开始招生,其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随后我国专业学位类别根据社会的需求逐步增加到19个,受教育人数迅速扩大。1992年,我国正式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学位并列为我国的两种学位类型,按专业学位类别授予学位,这与学术学位按照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方式相区别,这一决定丰富了我国的学位条例,体现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1996年,为了更好地响应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设立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使专业学位的设置有规可依。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进一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范围,开始招收不脱产攻读的在职研究生,满足了旺盛的非全日制攻读研究生的社会需求。1998年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再次拓展了攻读研究生的新途径,从此专业学位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申请的方式获取。2002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学位[2002]1号),则明确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同等重要”,提出了发展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提高培养质量”,指出了发展路径是“发挥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此阶段,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实践中探索,从模糊走向明确。一是培养目标得以明确,专业学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二是发展路径得以清晰,“发挥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管理制度得以完善,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文件规定、管理方式等。
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位政策和我国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市场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十分渴求,并且对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要求;其次,前一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质量标准模糊,应用型人才不应用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学界对此进行了研究,这对于专业学位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量增加迅速,质量标准也随之不断明确。
(三)深化规范,质量稳步提升(2009-2016年)
在此阶段,我国专业学位领域和类别迅速增长、培养人数迅速增长,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专业学位工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2009年,国家发布了三个重要文件,分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增加招收应届生攻读专业学位,强调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再次强调两者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环节中必须有“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需要有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在这一年,我国专业学位新增了19个专业学位类别,专业学位类别在这一年倍增。这个阶段,专业学位学科发展十分迅速。2011年2月我国开始启动工程博士的培养,2015年,我国专业学位类别增加到40个(见表2与图1)。次年,教育部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2015年升级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多校试点深入探索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同年发布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规范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资料来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网站(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267348.shtml)。
这一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获得较大提高。2009年专业学位教育政策改革,和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变化不无关联。经济危机使得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相对更受市场的欢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化,促使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以及专业学位改革。专业学位改革后,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各种研究展开,学者对于高质量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了丰富的政策建议,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应时而变,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类别、培养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政策都进行了调整或变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内涵发展,全过程多保障(2016年至今)
2016年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瞄准高质量培养的目标,着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政策纷纷出台。
在此阶段,我国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空前重视,政策和措施频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受到重视。2016年“单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停办,专业学位招生得到了统筹,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学历教育的轨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执行统一的标准。同年,国家启动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其首次评估结果在2018年7月公布。2018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为未来的研究生发展制定了蓝图。同年为了提升工程硕士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我国将工程专业学位领域从40个调整为8个。
近五年,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侧重点发生了改变,曾经的增量式发展放缓,更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第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质量标准实现了统一,同样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曾经被分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生源和培养方式差异很大,其质量标准分散而不一致。如同样是工程硕士,其领域分类多达40个,内部差异非常大,导致社会大众对专业学位的理解度不够、认同度不高。本阶段的改革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纳入学历教育,对工程硕士的领域进行了精简,学位标准得到提升。第二,为保障质量,开展了专业学位评估,对于培养点进行动态调整,以评促建。第三,专业学位教育不再仅仅在高校中完成,社会力量不断参与其中,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吸纳了行业成员,专业学位评估中引入了行业专家的意见。
通过归纳和整理上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政策,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提高教育质量,从1978年改革之初的模糊质量逐步发展到2016年之后的内涵式的高质量,教育质量呈现了阶梯式的提升。教育目标越来越具体而可操作,从笼统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到凝练成为独特的专业学位类型,发展出丰富的专业学位类别和形成特色的详尽要求;教育模式和发展路径不断规范,从初始时期的学术学位中的应用型培养分支开始,通过改革和试点,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制度,建设了专门的机构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内容不断丰富,行业特色内容不断进入专业学位教育,校企行业合作,通过特色的双导师制度指导研究生,形成特有的专业学位教育生态;教育评价从无到有,到实现综合性常态化评估,这一切都促进了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2016年迈入了高质量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未来我国会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阐述了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制度变迁和发展过程,并且对教育政策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斯科特等人认为,社会的变化使得大学在知识生产中的角色变化,从而导致了专业学位的兴起,是对传统学术学位的一种突破。专业学位研究生源于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其发展动力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社会进步,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亦随之提高;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分工的改变和观念的转变,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更新;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于幸福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个人发展的追求。展望未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面向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强化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其长时间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被誉为“中国奇迹”,这一奇迹在未来能否持续,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再次面临着转型升级。中国的产业结构面临转型优化,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中国速度”为“中国质量”,其转变路径在于实现创新驱动,掌握关键技术,掌握技术话语权,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李克强总理指出:“在未来,研究生教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决定研究生教育必须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的顶层设计。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学科布局上充分考虑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配套的专业,重视相应行业尖端前沿的热点和难点。在质量要求上着力围绕创新,培养能解决真正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在总体政策上做好全局性设计和服务,如创建中国标准的评价体系、建设鼓励学生创新性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基地、适应于中国产业的职业资格的设立和衔接等等,由此培养服务本土产业、解决本土问题、打造中国品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匹配新时代产业转型需求,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国品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面向新时代产业转型新需求,造就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早在20世纪后半期,国外开始普遍认为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把培养专业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这一理念值得借鉴。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充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化能力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的成功。
在学业设计上,要基于学习者中心的角度去设计和安排学习内容,从促进学生体验的角度去组织应用实践,重视通过学生的评价来改进教育内容。国外的高影响力学生实践非常重视问题与合作,我国在借鉴的同时要注意考察和引入反映时代需求的真实问题,只有把人才培养和时代产业转型需求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成功。学校应当担负培养责任,保障引入实践问题的质量和深度,筛选适合学生的问题,做好项目推进的管理,做出能塑造学校品牌的解决方案。在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职业能力,也不可忽视学术能力,因为学术能力是专业学位深化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成果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真正对社会产生效益。应用性成果应该面向社会经济转型的发展,而不是套用学术学位的成果要求。国外有一种新学位类别——专业学术硕士,它兼容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培养特征,是一个有潜力的发展方向。这个学位类别在国外发展受限,原因是国外的资助政策导致就读研究生难以负担。[1]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发挥自身体制优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中国品牌。
(三)拓展社会力量参与路径,创设多维协同教育生态
吉本斯(Gibbons)的知识生产新模式提出,随着知识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知识可以由实践人员在大学之外的工作场所和专业实践中生产。[2]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社会应用型的学位类型,其培养不能仅仅在高校中完成,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知识,在知识创造中进行人才培养。
改善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生态,需要拓展社会力量更广泛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路径,打造“政产学研用”多维度协同的人才培养生态。一是创新机制,通过设立产业教授、产业导师等,广泛吸收行业、产业的优质人力资源深度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形成优秀而有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群落和高质量培养氛围。二是建立平台,通过集成来自各企业实践一线的真问题,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丰富且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三是打造内涵式发展的实践基地,化实践基地中的浅合作为围绕问题的深合作,积极促成高质量实践成果的转化,实现多方共赢,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面向应用前沿、转化知识成果、锻炼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