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战军 刘静 王小栋:世界一流大学高地: 概念、特征与时代价值

王战军等 高教研究前沿
2024-09-28
▲王战军

作者简介:王战军(1956-),男,河北邯郸人,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战略与评估、研究生教育研究;刘静(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战略与评估研究;王小栋(1984-),男,新疆克拉玛依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

文章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第29-37页。

摘要: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指集聚了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及其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并能为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撑的城市集群。它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实现国家崛起的强大支点,促进高教变革的关键节点,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起点,提升人类生活的有力拐点。为加速我国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发展步伐,应注重顶层设计,合理规划,从加强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文化交融等方面促进世界一流大学与城市集群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世界一流大学;城市集群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834001)。

“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一个新生概念,它源于世界一流大学集群与城市集群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进行着的交流与互动,而世界级高等教育集群对教育高地和人才高地的崛起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的建设相辅相成、紧密相关,在各国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在一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加显著。综观当今世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的大学集群水平在全球遥遥领先;伦敦、柏林、巴黎、北京、莫斯科等以国家首都为中心的城市区域集聚了全球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波士顿、旧金山、洛杉矶、上海、香港等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傲视群雄的世界一流大学群。这些集聚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城市区域带动了一国的发展,牵引了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兴盛。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战略布局,将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支撑。

▲刘静

一、问题的提出

诸多研究证实,一国要先成为高等教育中心,而后才会成为科学中心;教育的兴盛期越长,科技的兴盛期就越久。[1]对世界科学中心的研究始于日本学者汤浅光朝,他于20世纪60年代在《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中介绍了近代以来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周期性转移的现象,描绘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曲线图,提出了著名的“汤浅现象”。他发现近现代历史上科学活动中心是按以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各国科学活动的鼎盛期大约80年左右。这一预测曾引起当时世界各国政界、经济界和科技界人士的关注,并引发对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与世界科学中心关系研究的热潮。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产生于世界科学中心之前,极大地助推了世界科学中心的崛起;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发展,则起源于一个个卓著的世界一流大学与随之隆起的高地。长久以来,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大学经历了从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到德国的柏林大学,再到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的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诞生了众多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雏形。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而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一流大学群体集聚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代表了一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其形成有赖于身处其中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蓬勃发展,同时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作用。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联极其密切,隆起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不仅具有先进的科技能力、一流的人力资源,也有与之配套的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文化;不仅是科技、教育的中心,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对推动人类发展与进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先进的思想、科技与知识,牵引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移动,也助推了世界科学中心的变化,并带动了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从这一角度来看,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建设,将对国际格局及一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小栋

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研究始于大学和社会的关系。早在古典经济时期,亚当·斯密就提出机器的改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纵观人类社会的几次工业革命进程可以发现,生产技术的革新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是原始创新的主力,是技术创新的发源地。通过知识共享、合作研究等方式[2],大学与邻近企业发生了密切交流[3],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转移。与此同时,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学为城市区域输出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带动了地区的创新与发展。英国学者库克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他将区域创新定义为“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并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世界一流大学是原始创新的生力军,是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地,是推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随着世界一流大学的不断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与城市区域的联系更为紧密。众所周知的硅谷、128公路与中关村,正是“世界一流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ies)-城市区域(Cities/Regions)”(WU-CR)良好互动的典型案例。

放眼全球,从地理区位布局来看,目前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散乱无序地分布在世界各地,而是呈现出在特定范围集中分布的态势,并形成了几个较为明显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例如,美国波士顿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包括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塔夫茨大学、布兰戴斯大学等;英国伦敦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德国柏林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包括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还有美国旧金山、法国巴黎、俄罗斯莫斯科、日本东京、中国北京等。这种聚集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地理分布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将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对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概念、特征与时代价值进行研究,梳理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理论脉络。

二、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概念内涵

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尚无学者对“世界一流大学高地”(World-class Universities Highland)进行概念界定。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概念进行分解,我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地”的概念界定是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概念界定的核心,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之“高”与高地之“地”是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概念界定的关键。

1.释义“世界一流大学”与“高地”

目前研究虽无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概念与标准,但从学者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不同理解来看,能够归结出世界一流大学的五个特点。首先,具有形成性。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是由若干简单的“点”在长久发展中形成的复杂的“线”与“面”,并非一蹴而就的。第二,具有代表性。世界一流大学应在某一方面或整体发展中,代表国家乃至全球的最高水平,位居全世界最前列。[4]第三,具有战略性。一流大学是国家和社会的战略需求,要带动、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5]第四,具有服务性。“大学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起源于美国的社会服务理念深植于世界一流大学土壤之中,一流大学应以服务国家和地区为本。[6]第五,具有引领性。一流大学有较高的研究生水平[7],其科学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在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处于领先地位[8]。因此可以说,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生长起来的,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卓越中心,其发展对国家而言具有首要的战略地位,是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的基地,是区域合作与科技创新的重镇,是产业革命与经济发展的支柱,是支撑、引领、贡献一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地”是一个地理学和军事学常用词汇。在地理学与军事学中,高地的“高”是一个阈值,具有可测量性。高地具有两个关键特征。首先,从海拔来看,高地的特征是“高”,是相对于周围区域隆起的部分;其次,从区域来看,高地有一定的“宽”度,这种宽度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以“地带”的规模呈现。因此,从宽度上说,世界一流大学高地首先要涵盖一定数量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现出一流大学的区域规模。从高度上讲,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和政治地位,能够反映一国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时,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的“智”高点,高地也须具有辐射力,能反哺区域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科研、教育、文化、军事等。

2.明晰高地之“高”与高地之“地”

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地”的分别释义可以认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概念中的两个核心点即为高地之“高”,以及高地之“地”。这两个核心点是界定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概念的关键所在。

“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中的“高”字具有多重意义。首先,“高”表示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可测的,是可被析出和被定义的。其次,“高”表示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应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是世界一流大学集聚之地。最后,“高”表示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区域,是综合发展的中心要地。从这些方面而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水平、集聚数量,地区的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等量化数据,以及高地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支撑、贡献情况等质性数据,是认定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以及判断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中的“地”字凸显了地域的显著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同时具有地域“宽度”和人才、科技“高度”两个特点,是由若干在同一区域的城市组成的、围绕某个中心城市或城市集群而形成的一片世界一流大学集群地带。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所具备的地域特色,最为明显地体现在大学与城市区域的文化互动上。地域文化与世界一流大学间具有紧密的关系:地域文化塑造了世界一流大学不同的性格,对世界一流大学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世界一流大学本身又起源于对高深文化的探索,是传播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助推器。黑格尔曾言,“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在德国这个“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这样的言论高度评价了世界一流大学在孕育一国先进文化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3.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概念

通过以上分析,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轮廓。我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指集聚了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及其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并为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撑的城市集群。在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内部,世界一流大学集群与城市集群协同发展,一流大学集群供给城市群人才、科技等优质资源,城市集群为世界一流大学集群提供政策、资金等有利条件,二者最终形成互促共生、协同耦合、良性发展的循环体系。

就内涵而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为手段,来回应社会需求的国之重镇,它是一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龙头、科技创新的桂冠。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稀缺资源,是少量极为优秀的世界顶尖大学所集聚的区域,在全世界范围内起到引领带动的作用,是思想结晶之地,是创新集聚之地,是智慧碰撞之地,是人类璀璨文明的迸发之地。因此,一流大学与城市区域的良性互动是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本质所在。

就外延而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不仅有空间概念,也涵盖着时间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延展性,是一个时空结合、意义丰满的概念。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所有能够称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及其所在城市区域所组成的地理空间,以及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成长的极为漫长的历史时间。在时空交错的发展中,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在某一以城市或地区为核心的区域内,由于其区域中特定的自然、历史、人文等条件影响而形成了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随着长久的人类社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与区域的集聚体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融合互动,共同促进了区域的崛起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具有服务性、创新性、前沿性和引领性等社会属性。

从狭义出发,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从高等教育出发的概念,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出发,贯彻大学的基本职能,通过大学与地区的共同努力塑造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这里的高地主要以地域内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标志,强调大学对城市区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地”。

从广义出发,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发的,凸显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历史价值性和社会价值性。这里的高地是“世界一流大学”与“城市区域”的融合概念,是二者互动共生的产物。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建设,将对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民族复兴、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特征分析

在世界一流大学集群与城市集群的协同发展中,二者的联系不断密切,由这二者紧密结合所形成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逐步发展成为本国的战略要地、全球的高等教育中心。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进行分析后发现,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在促进强国战略实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卓越领军人才、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趋于一致的特征。

1.实现国家崛起的强大支点

当今世界各国间的较量,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等诸多方面。综观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一国的战略高地,具有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多样化的战略地位,兼具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等重要地位,它们的存在加速了各国的强国步伐,是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强大的重要支撑。世界一流大学集聚之地,为所在国家培育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推动了科技创新的步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为一国政治话语权提升、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等奠定了重要基础。回顾发端于19世纪中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张开展科学研究的大学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在洪堡思想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钢铁城”、“汽车城”、“石油城”等新兴城市不断扩张,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等世界一流大学集聚的城市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英国、美国、德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的辉煌时代真正来临。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第四次工业革命被称作是“智能化时代”,即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回顾以往,硅谷、硅巷、硅环岛等依托旧金山、纽约、伦敦等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以科学研发输出为基础的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展望未来,以创新、变革为主要特征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必将继续成为新的强国崛起的关键。

2.促进高教变革的关键节点

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先驱,引领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无论是高等教育职能的转变,还是教育改革潮流的涌现,都离不开世界一流大学的推动。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因集聚着若干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领跑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从大学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起源开始,大学的职能从“传授所有知识的场所”,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到“威斯康星思想”的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为现今大学的普遍职能。这些职能的转变离不开以牛津、剑桥、柏林大学、哈佛等一批大学的努力。而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所带动的世界一流大学集聚效应,加速了高地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西蒙·马金森曾直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处地方的高等教育,比美国最大的州——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等教育规模更大、思想更原创、创新更为影响深远”[9]。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布局,促进了加州区域高等教育的强势发展,孕育了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也滋养了以硅谷为核心的旧金山湾区和以洛杉矶为中心的南加州地区等美国经济社会要地,在这一区域内,形成了旧金山和洛杉矶两大世界一流大学高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规模在线课程又在旧金山高地与波士顿高地扩散开来。在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倡导下,大规模在线课程逐渐拉开序幕,成为信息时代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引领世界教育理念创新的最新潮流。强调互助性自学、创造性建构的大规模在线学习模式席卷全球,推动了传统教育形式的变革,使跨地域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也促进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步伐。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可谓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的迸发之地,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3.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起点

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国家人力资源汇集之地。由于开明的政治环境、发达的经济水平、优质的教育资源、现代化的工业水平,世界一流大学高地通常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人口聚集地。密集的人口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的充足人力资源,使得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成为国家人才储备之地。以伦敦高地和波士顿高地为例,牛津大学先后培养了28位英国首相[10],剑桥大学共培养了14位英国首相[11]与47位国家元首[12],哈佛大学至今培养了8位美国总统[13],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可谓是本国政治领袖的摇篮。在培养政治领袖之外,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也培养了诸多行业精英。以旧金山高地为例,斯坦福大学不仅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培养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其中包括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等知名企业,这使得该高地成为各国企业家的摇篮。除了贡献精英人才,世界一流大学高地还支撑了地区行业产业的人力需求。同样是在旧金山高地,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是加州大学系统的第二所公立大学,也是世界著名的生命科学及医学中心,以医学和生命科学而闻名,其所培养的医学人才源源不断地供给加州乃至全美的“最佳医院”。[14]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为国家乃至全球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一流的人力资源,同时,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良好的学术环境、杰出的师资条件和先进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全球的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可以说,世界一流大学高地贡献了各行各业的一流人才,紧扣着国家发展脉搏,服务着社会的发展,是一国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的重要基地。

4.提升人类生活的有力拐点

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凭借强大的创新引领力,在新科技、新发明、新发现的创造方面,推动人类各个领域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汇聚了一流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杰出的师资团队,输出了闻名遐迩的科技成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哈佛大学教师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与菲尔兹奖的教师在近五年均为全球第一名[15],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对促进中心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成果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带动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在其后的复苏过程中,东京和柏林的世界一流大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建设与发展,是复苏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重要智力支撑。在2018年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中,美国的纽约排名第1,旧金山第7,洛杉矶第9,波士顿第16,而英国的伦敦排名第2、日本的东京第6、中国的上海、北京、广州三座城市分列第10、17、18位。[16]这些城市大多是世界一流大学集聚之地,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可以预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也将在当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成为国家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人类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依靠。

四、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时代价值

一流大学打造国之重器,一流大学高地建构国之重镇。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战略布局,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若干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建成,将带动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助力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我国实现从大国走向强国的重要保障

纵观柏林大学对德国在19世纪的崛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对美国在20世纪的强盛,东京大学等一批大学对日本在20世纪中叶的赶超发挥的作用,世界一流大学对强国的崛起有着卓越的贡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将为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提供重要的保障。当前,我国已是世界公认的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文化大国、教育大国,如何在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由“大”变“强”,是我国新时代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是我国由“大国”走向“强国”的重要发力点,将为我国建成政治强国、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起到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布局,将有力推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开展,增强周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提升我国的政治地位与话语权,促进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在于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所贡献的创新知识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出卓越的智力支持与智慧力量。

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于我国而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的时代价值,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社会重要的子系统,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层面而言,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包含高等教育制度、体制方面的内容,也包含高等教育体系、模式方面的内容。[17]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布局与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将是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也是现代化强国梦想实现的重要支撑。合理布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能够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优化,加强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是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国家政策主导下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高等教育与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推进紧密相连的重要举措。

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悄然来临,高精尖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在客观上加速了各国科技创新的步伐。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摇篮,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与不竭动力。迈入新时代,在全球大竞争新格局下,国家愈加重视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为解决一些“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国家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应对挑战。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关键领域即“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这些关键领域的发展,有赖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布局与建设,将是我国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高端人才与科技创新将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而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无疑将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18]

4.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战以来,“大学并不缺少为社会服务的机会”[19]。大学的服务精神被逐渐重视且发展起来。世界一流大学的崛起,大多由于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力量。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高校逐步走向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心,开设承担起解决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的重要职责。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建设,将双向推动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心城市的双向发展,保持大学与城市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将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扩大大学与企业的创新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孵化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步伐。蓬勃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将提升区域人口素质,输出优质人力资源,吸引优势企业与资本的注入,引领周边城市集群经济的整体发展,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稳固我国的大国地位。

五、我国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建设路径

“力,形之所以奋也”。集聚了人才与科技资源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力所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非凡。为加速我国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发展步伐,应注重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规划,并从加强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文化交融等方面促进世界一流大学与城市或地区的融合发展。

1.注重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布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

(1)全国统筹,合理规划。

布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将助推我国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为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贡献磅礴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这一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对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对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从战略高度统筹发展全国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才能保障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长远发展。我国“双一流”建设、区域城市群与国家中心城市等发展战略,为加速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当前来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等部分国家中心城市①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展态势强劲,具备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优势条件(见表1)。通过比较几座城市的所在区域、战略地位及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借鉴国际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可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三个城市或城市集群作为重点布局地区,规划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

(2)聚焦“双一流”建设,全力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体现了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概念核心中的高地之“高”,其建设与发展居于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的核心地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城市或地区,无法称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双一流”建设战略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心针,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要进一步加快“双一流”建设,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路径。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加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注重内涵式发展,聚焦结构层次问题;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与引领社会发展;专注关键领域与核心问题,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世界一流大学将成为支撑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脊梁”,唯有建成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世界认可与关注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建成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地。

(3)地方支持,互动发展。

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是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概念核心中的高地之“地”,其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的基础。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时间布局,紧跟国家整体布局和区域发展趋势,我国应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举措,是对外代表国家形象、参与国际竞争,对内发挥重要资源枢纽、辐射引领功能的“塔尖城市”。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建成,将促进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学中心、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转移,助推国家中心城市的职能发挥。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统筹规划高度重视,深化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通过深度谋划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注重世界一流大学与国家中心城市的融合发展,借鉴国际上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发展经验,对标国际发展步伐(见表2),促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建设与发展。

2.推动融合发展,密切世界一流大学与城市集群的互动关系

(1)加强政策交互,实现双赢共进。

“政策交互”意为强化区域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引导,提升世界一流大学对区域的智库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实现对世界一流大学控制与调节的重要举措。政府通过颁布政策,影响身在其中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土地扩张、资金使用,还是人才吸纳、学科布局。地方政策的实施将影响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这种影响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制约”。因此,我国各国家中心城市政府在颁布高等教育相关政策时,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不做违背教育规律之事。与此同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要做好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智囊团,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探索有效的智库运行与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智库团队,产出一流智库研究成果,服务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政治发展。

(2)强化经济互动,助推协同发展。

“经济互动”意为积极发挥高地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市场调节机制,持续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对高地的人力和科技支持。自由、竞争的市场调节机制,输出了强烈的市场信号,被世界一流大学的掌舵者捕获,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大学专业的设置、学科的布局、研究的方向、人才的引进,这就展现了高地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市场调节。而世界一流大学与区域在经济间的互动,更多地体现在产教融合方面。市场向大学提出人才和技术需求,大学回应市场以相应的人才、技术和成果,新兴企业的优质资金与理念也不断充实补充到世界一流大学,加深了区域与世界一流大学在经济间的互动。每个国家中心城市都有独特的经济发展特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充分依托城市和地区经济优势,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助推大学和区域的协同发展。

(3)巩固文化交融,强化互动共荣。

“文化交融”意为加强区域与世界一流大学在文化方面的整合。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在世界一流大学和区域的融合发展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滋养了高地文化,高地孕育了大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文化,只有增强大学和高地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才能加速文化流通,促进文化的包容与进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中有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等,身处其中的大学,要发挥对高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用,并借由自身的影响力,传播高地的优秀文化。文化能够产生超越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力量,只有加强对文化作用的重视,才能减少世界一流大学和区域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布局与建设积极回应了国家与民族之需,将成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高质量社会支撑与服务的重要输出地,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将为中华民族大国崛起提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全方位的支撑。布局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将为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贡献磅礴力量。从战略高度统筹发展国家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将助推我国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可以预言,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一批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隆起,将使我国成为下一个全球瞩目的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注释:

①当前公布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9座城市,以上九座国家中心城市名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等文件内容整理而来。本文选取部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城市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铁林.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一流大学的崛起[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72-76.

[2]AUDRETSCH D B,LEYDEN D P,LINK A N. Regional Appropriation of University-based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3,27(1):56-61.

[3]BROSTROEM A . Working with Distant Researchers-Distance and Content in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J].  Research Policy,2010,39(10):1311-1320.

[4]耿有权. 论“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意义及逻辑体系[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5):4-8.

[5]谢维和. “双一流”政策的关键词分析[J]. 教育经济评论,2017,(4):7-10.

[6]约翰·奥伯雷·道格拉斯,徐丹,熊艳青. 从排行到适切:论旗舰大学的范式转型[J]. 大学教育科学,2016,(3):4-22.

[7]DEEM R,MOK K H, LUCAS L. 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in Whose Image?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y in Europe and Asia[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8, 21(1):83-97.

[8]别敦荣. “双一流”建设与大学战略[J]. 江苏高教,2019,(7):1-7.

[9]西蒙·马金森,文雯,胡雪龙. 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和高等教育系统的成败及对中国的意义[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1-13.

[10]University of Oxford[EB/OL]. https://www.ox.ac.uk/about/oxford-people/british-prime-ministers..

[11]刘亮. 剑桥大学史[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60.

[12]University of Cambridge[EB/OL]. https://www.cam.ac.uk/about-the-university/cambridge-at-a-glance.

[13]Harvard University[EB/OL]. https://www.harvard.edu/about-harvard/harvard-glance/honors/heads-state.

[14]UCSF Medical Center[EB/OL].  https://health.usnews.com/best-hospitals/area/ca/ucsf-medical-center-6930043

[15]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EB/OL].  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ARWU2019.html.

[16]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2019-2020)[EB/OL].   http://gucp.cssn.cn/sy_111018/qqcsjzlpm/201911/t20191117_5040473.shtml.

[17]李立国,张海生.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治理变迁——高等教育治理的变与不变[J]. 大学教育科学,2020,(1):29-36.

[18]赵婀娜. 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N].  人民日报,2020-07-31(5).

[19]德里克·博克. 走出象牙塔[M]. 徐小洲,陈军,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9.

了解作者更多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王战军 于妍 王晴: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经验与战略选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教研究前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