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宫长瑞 张乃亮: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生成逻辑、问题表征与路径优化

宫长瑞 张乃亮 高教研究前沿
2024-09-28

▲宫长瑞

作者简介:宫长瑞,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乃亮,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4,(03),94-99 

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4.03.012

摘    要:在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宏阔背景下,数字技术已悄然进入叙事领域,成为一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内容、叙事情境、叙事传播发生深层次变革和系统性升级的根本力量。数以载事、数以载境、数以载情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新形态得以形成的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算法偏好衍生的数字茧房销蚀叙事连贯性,资本逻辑衍生的数字异化遮蔽叙事价值性,拟态环境衍生的数字焦虑阻隔叙事认同性,这些问题表征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育人成效的整体提升。为此,要重视精准融合的前瞻性谋划,精进寓事于数程度,注重主流价值的全局性浸润,臻善叙事内容生产,统筹算法设计的整体性深耕,突破以数化人瓶颈,推进数字空间的科学性治理,重塑数字叙事生态,以充分释放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育人潜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数字技术

基金: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西部地区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JDSZKZ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数智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1lzujbkyjh0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和普遍应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深刻变革,数字技术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新介体和新引擎,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深度耦合的态势愈加明显,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新形态。数字叙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重要方式,成为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育人效能的显著因素。面对这一现实,以数字技术的聚势赋能作用加速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各要素的深度融合,无疑能够赢得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主动,对筑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育人根基,提升育人成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偕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生成逻辑

事、境、情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缺一不可的要素。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数以载事、数以载境、数以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成为现实并持续优化升级。伴随着海量数据要素的自由流通、多维情境的逼真构塑、符号呈现的情感转向,融传统文本、图像和声音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新形态已然生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就是叙事主体依托数字信息和多维场景选择、创造、分享、阐释、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故事,从而促进受众认知提升、心理调适、价值引领、行为塑造的实践活动。

1. 数以载事:数字泛在构筑精准投放的叙事内容

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何以可能的前提性条件,数据要素在时空中的全链条生产和全方位流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赖以形成的根本条件,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的精进提升和集成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得以开展的根本支撑。“只有将不同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信息集成为相应的可度量的数字、数据,才能奠定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基础。”[2]在数字技术强大数据流的加持下,数据要素的潜能不断被激活,万物皆可数字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数字故事化、故事数字化”已成为一种常态。随着数字技术应用的横向延伸和纵向拓展,每时每刻网络用户都在个性化和互动性强的数字空间以数据形式进行海量的信息交流、广泛的理念传递,持续不断地输出生动形象的叙事素材,推动着叙事内容以叙事符号的形式传递和沟通,时时处处产生的海量数据无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得以有序开展的核心要素。数字技术从各个平台深层挖掘、积聚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资源,并对自动生成的叙事内容加以萃取与编排、汇聚与整合、提炼与再造,有效输出庞大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资源。此外,数字技术能够捕捉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轨迹,评估其学习成效,通过数据分类或相应算法生成个体的数字画像、量化指标等数字可视化内容。[3]具体来说,在及时性、个性化、互动性较强的数字交互界面,叙事者和受众不断进行着实时的信息交流和同步的信息传递,数字泛在能够动态跟踪和深度研判受众的搜索记录、关注热点、浏览频次、收藏内容,全方位获取和全天候勘察受众的年龄特征、关切议题、心理诉求等,以实时精准地量化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并以具象化的符号呈现可识别性和操控性强的数据总集。通过对受众的差异化兴趣和个性化需求的明察秋毫,为受众量身定制叙事方案,分众式地把最能吸引人、最能说服人、最能打动人的叙事内容有的放矢地传递给受众,无缝衔接地为受众廓清思想迷雾和价值迷惘,引导受众将意蕴深厚的故事内化为深刻道理并践之于行。

2. 数以载境:数字孪生构塑虚实融通的叙事情境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开展需要叙事主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创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迅猛发展的数字孪生技术在叙事情境的构塑中具有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为叙事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新契机和新工具。“数字孪生是在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和存储数据中联动现实与虚拟、融合抽象与还原、整合概念与实存,复刻而非复现的技术真实”,[4]能够通过对数据的虚拟投射,对叙事情境进行虚拟与现实、历史与现实融合的创设与调适,经由数字孪生创造的叙事情境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和束缚。基于此,叙事主体根据叙事的实际需求把故事置于固定的、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来讲述,把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历史事件超越时空界限全景式呈现和真实性再现,并将受众带入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情境中进行深度的沉浸体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叙事情境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跨时空模拟和在场交流,不仅破解了受制于时空限制的叙事失位问题,也为受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叙事情境体验,进而引导受众在历时体验和共时互动的叙事情境中强化情感认同、凝聚价值共识。此外,数字孪生能够突破时空界限,把叙事情境由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使叙事不再驻留于物理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相互交叠和及时转换架构起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桥梁,构建出超越时空界限的沉浸式叙事方式,把中国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发展故事有效贯通,把中华民族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图景有机衔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实践和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也能够在叙事融通的叙事情境中得以动态化展现和全景式呈现,受众能够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和连接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全面地认识世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3. 数以载情:数字呈现构建生动活泼的叙事传播

情通则理达,情阻理难达,密不可分的理和情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育人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既需要依靠事的力量解疑释惑,也需要借助情的力量启迪心灵。在万物皆可赋予情感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呈现的情感转向愈加凸显,这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奠定了坚实根基。一方面,与数字技术普遍运用伴随而来的是叙事主体已经扩展到网络环境中每个鲜活的独立个体,每个网络用户成为价值观念的有效传递者和充分表达者,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已然没有固定的叙述者和受众,已不再是生硬的、单向的叙述和传输。数以亿计的网络用户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高效的优势,用图表、文本、音频等有效集成的叙事传播来清晰而鲜活地讲述日常生活领域平凡而意义深刻的真实经历,传递具体而细微的价值理念,表达真实而细腻的所思所想,使叙事内容生活化和具体化交汇、学理性和生活性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内容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回应实际生活需求,才能真正发挥其说服人、引导人的功能。”[5]来源于受众现实世界而又映射受众实际生活的简单直白的叙事话语更易获得情感共鸣,符号呈现的视觉化更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集美感度和鲜活度于一体,能够极大地增强叙述者和受众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传播以强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发挥技术之所长对叙事内容进行可视化的编码、转译,用富有色彩标识、图案布局等的叙事传播生动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图文共在、声像结合、声情并茂的数字呈现将故事可视化呈现和具象化表达,从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为受众提供沉浸体验,数字叙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抽象而深奥的价值观念更易于被受众全面、立体、深刻地理解和内化。概言之,数字呈现用生动活泼的叙事传播赋予了数字叙事情感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情感化表达愈加凸显,叙事者和受众在心灵情感上的通达和融汇愈加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活力和潜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和释放。

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问题表征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落地生根,意在更充分地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育人潜能,夯实培育时代新人的根基。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尚处于探索前行的阶段,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还未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数字叙事连贯性销蚀、价值性遮蔽和认同性疲软等问题仍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亟须主动省思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加速释能。

1. 算法偏好衍生的数字茧房销蚀叙事连贯性

不可否认,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具体实践中,讲清楚一个观点、讲明白一个道理总是需要连贯性和整体性强的叙事作为坚实支撑,有头有尾、紧凑而连贯的叙事才能阐释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来龙去脉,才能用彻底的理论教育人、说服人。简言之,连贯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最基本的属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使命的独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既要叙好历史之事,也要叙好现实之事,更要叙好未来之事,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和衔接中把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伟力充分展现出来、精神力量充分挖掘出来。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因叙事资源更新速度快、获取成本低、沉浸体验多而深受欢迎,然而算法推荐热衷于对受众浏览轨迹进行实时捕捉和精准洞悉,并发挥其聚类分析的优势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类群化和标签化处理,从而迎合受众的个体需求而持续不断地公式化、程序化自动屏蔽和过滤掉不受受众喜爱和追捧的叙事资源,而源源不断地精准投送备受受众青睐的叙事内容。长此以往,算法偏好衍生的数字茧房严重阻隔了叙事内容的系统性传递和连贯性接受,致使受众接受的是零星的、碎片的叙事内容,更加偏向受众个人喜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而难以摆脱所叙之事单一化的桎梏,千篇一律的叙事内容严重窄化了叙事覆盖范围,同质化叙事资源的泛滥销蚀着数字叙事主题的连贯性和叙事内容的逻辑性,使受众长期被包围和禁锢在残缺不全的、狭窄片面的叙事资源中。算法偏好衍生的数字茧房与叙事的连贯性之间形成的张力演化迭变,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因主题和内容连贯性与逻辑性的缺失而使阐释力、解释力也受到影响。

2. 资本逻辑衍生的数字异化遮蔽叙事价值性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因其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传递、情感意义表达功能,能够切实解决社会价值要求与个体价值水平之间的张力,成为关键独特、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属性、功能和本质并不会因为叙事介体选取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本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最终是要发挥其价值性,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在资本利益链条的驱使下,数字技术与工具理性嵌合的深度愈加明显,工具理性逐渐僭越了价值理性而成为数字技术运行的基本逻辑,资本增殖欲望和资本至上的价值误区支配和操控着数字技术的设计和使用主体,诱发着数字技术的异化。工具理性先于价值理性的数字技术已经不是纯粹解放人的工具,而在某些方面成为一种奴役人的异己力量。在数字叙事空间中,叙事主体在流量变现的利益诱导下忽略了叙事本身的价值导向,逐渐丧失了对叙事价值的追求,叙事主体为“圈粉”引流而毫无顾忌地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使命任务,不假思索地戏谑权威、歪曲事实、贬低经典,致使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本质要求背道而驰的低俗化、浅层化、娱乐化叙事内容充斥和占领叙事空间,侵蚀着受众的政治信仰、价值认知、道德共识,异化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本质功能,而富有学理性和价值性的数字叙事却不同程度遭到娱乐化和低俗化数字叙事的挤压和排挤,致使主流价值的辐射空间遭到挤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价值性也随之被稀释和遮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价值性的提升必将伴随着叙事主体素养的全面深耕和叙事内容生产的持续优化。

3. 拟态环境衍生的数字焦虑阻隔叙事认同性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育人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认同基础上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来看,关键在于能否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由此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必须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为目的。”[6]然而,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构塑出高度仿真、畅通无阻的拟态环境,数字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难以从拟态环境中勘察数字技术的具体形成和运行过程,责任界限的模糊不清也为低俗化叙事内容的迅速传播和价值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之数字技术本身运行的低透明度以及用户的隐匿性,数字叙事生态中良莠不齐的纷繁复杂信息屡见不鲜,随处可见的隐私泄露风险一触即发,众声喧哗的舆论发酵层出不穷。拟态环境下叙事生态秩序的紊乱与受众的心理期待值形成了一定的落差,受众对拟态环境形成了混淆是非、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刻板印象。此外,拟态环境滋生的风险一旦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有效的抵御和控制,就会不可避免地加剧受众对数字技术的焦虑,数字焦虑的广泛蔓延极易引发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信任危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权威也就遭到质疑、叙事话语面临失力、叙事内容受到否定,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权威引领力和受众认同性被削弱和降低,整体成效也随之大打折扣。简言之,拟态环境衍生的数字焦虑与叙事认同性疲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有效纾解数字焦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提质增效不可回避的话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路径优化

随着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融合演进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维度、全方位发挥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牵引作用,有效弥合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深度融合的缝隙,推动其稳妥有序、有条不紊地创新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各要素聚合发力。

1. 聚能强基:重视精准融合的前瞻性谋划,精进寓事于数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并非数字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简单叠加,而是在遵循数字叙事育人规律、育人目标和育人任务的基础上推进数字技术与叙事各要素的深度整合。这是一项需要统筹兼顾、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层面尚处于探索前行的阶段。因此,要做好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前瞻性谋划,精进寓事于数程度,最大限度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不适应性。一方面,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各要素的融合创新进行清晰定位和精心设计。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从整体上全面考察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融合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主动预见二者精准融合的着力点、切入点和突破点,深刻洞察二者精准融合的最大变量,以更加科学、系统的前瞻性布局明晰精准融合的前行之路,把变量最大限度转化为数字叙事育人潜能提升的最大增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朝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趋势开展,切实提升其传播力、影响力和说服力,以取得最佳的叙事效果和最大的育人成效。从微观层面来看,在以前瞻性谋划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全流程、全元素数字化呈现的同时,要观照好叙事所指所要。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优势不可小觑,但对数字技术的迷思势必会引发本末倒置,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数字技术给数字叙事带来的赋能优势而忽视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和传递的价值,需要把握和平衡好数字技术与叙事各要素融合的尺度,使其同时兼顾审美需求和价值表达,以深度激活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潜能,使数字叙事迸发出全新活力。另一方面,需要研发破解数字叙事问题和推动其行稳致远的前沿性技术。数字技术的精进提升是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精准融合最基本的支撑力和牵引力,从目前来看,数字技术本身的缺陷仍然是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深度融合的最大阻碍,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力量,集人力、财力和物力前瞻性推进数字技术的升级优化。

2. 清源正本:注重主流价值的全局性浸润,臻善叙事内容生产

不论是文本叙事,还是图像叙事,抑或是数字叙事,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立德树人的本质是不变的。换言之,不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态如何变换,都必须围绕主流价值强化和思想品德提升展开。而数字叙事内容作为承载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意味着臻善叙事内容是关键,缘此,需要在主流价值的全局性浸润下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内容。一是要培养叙事主体科学理性的数字素养。指引叙事主体牢固树立数字叙事思维,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数字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的全新机遇的同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安全意识、数字伦理素养,及时发现和规避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严格遵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伦理要求,把主流价值观的浸润贯穿叙事资源、挖掘、选取、传播的全过程,使叙事内容生产精进臻善,深度挖掘最适合嵌入道理、最符合价值引导的人和事,创造出最能塑造行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国故事,以防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价值性被娱乐性所替代和遮蔽,进而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输送给叙事受众,提升和激发受众对叙事内容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使中国声音更好地传播、中国力量更快地凝聚。二是要锤炼受众理性质疑、主动甄别、筛选剔除的过硬本领,以需求变化倒逼数字叙事内容的主流价值浸润。积极引导受众对数字叙事内容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使其不被不良信息所迷惑和蒙蔽,游刃有余地从海量叙事资源里迅速提取和有效选择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资源,自觉抵制低俗叙事内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与渗透,以此来倒逼算法推荐聚合充满正能量的叙事内容来满足受众的叙事需求,同时引导受众主动跳出算法推荐舒适区,通过检索浸润主流价值观的叙事资源来反制算法推荐,让有正能量的叙事内容充盈数字叙事空间,实现价值的有效传递,给人以充分的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3. 破旧立新:统筹算法设计的整体性深耕,突破以数化人瓶颈

算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核心技术,算法设计通过前置程序设置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过程中的数据挖掘、分析、共享和输出。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功能和价值的整体发挥深受算法设计的影响。不难发现,算法推荐衍生的数字茧房以及算法设计者对资本理性的过度追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育人成效显著提升的瓶颈制约。因此,要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设计,警惕因数字技术的异化而致使叙事价值性被遮蔽。具体而言,需要循着以道御术的逻辑强化算法设计者的主流价值导向,通过开展算法教育来厚植算法设计者的人文关怀、价值情怀,引导算法设计者平衡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自觉主动地将主流价值基因植入和嵌入算法设计的研发过程中,通过算法设计的优化升级,从源头上杜绝与主流价值相悖的叙事内容的生产和分发,使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叙事内容占领算法推荐制高点,确保叙事内容始终不偏离观照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航向,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育人瓶颈。此外,要着力构建形式多样的算法推送系统,在算法设计过程中适当植入破茧程序,逐步拓宽算法推荐维度,增加算法推荐叙事资源的多样性,规制数字茧房对数字叙事连贯性和完整性的销蚀。通过算法设计的整体性深耕,使算法推荐在遵循主题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既大幅供给受众广泛关注的内容以满足用户的内在需要,又系统输出受众理应关涉而未关涉的具有凝聚价值共识的叙事内容,以此形成特色鲜明、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体系,推进数字叙事资源的供给优化,让受众的“营养更加均衡”,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聚势赋能作用,更充分地释放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育人效能和潜能。

4. 绳愆纠谬:推进数字空间的科学性治理,重塑数字叙事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作为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深度融合的产物,必然受到瞬息万变的数字叙事生态的影响。特别是秩序混乱的拟态环境衍生的数字焦虑致使叙事认同性疲软,深刻影响数字叙事成效的显著提升。为此,需要对变化万千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空间加以引导和规范,营造风清气正、健康有序、安全高效的数字叙事生态。“尽管网络空间呈现出普遍的虚拟性,但推动网络空间善治的相关主体则都是实体。”[7]每个实体都有不可推卸的促进叙事生态向上向善的责任,推进数字空间的科学性治理,需要通力合作的多元协同治理主体,明确政府、学校、社会、个人等每个实体的责任明细,形成明确清晰、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在各方齐抓共管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数字叙事生态建设,实时识别数字叙事的风险动向,及时抵御和防范拟态环境的叙事风险,构建数字空间场域中叙事者和受众之间井然有序的互动交流新生态,以数字叙事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转变守护好社会信用体系,有效遏制数字焦虑的蔓延,全面提升受众对叙事资源的信任度和悦纳度。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法律边界,用法治之网筑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安全防线,增强数字空间治理的科学性。具体而言,要用严密的法治从源头严防、过程监管和后果严惩三个维度规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意识形态风险,使叙事内容的生产、审核、分发、监管等各环节都受到法治的规范和约束,并依法依规对叙事生态的破坏者进行惩戒,用法治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使网络用户充分认识到拟态环境绝非法外之地,并用自身行动破除大肆追求流量变现的不正之风,促进清朗有序数字叙事生态的构建,让受众在拟态环境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效提升,打破受众对叙事生态所持的固有形象,纾解因拟态环境引发的数字焦虑,进而有效破解数字叙事认同性疲软问题,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育人成效的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

[2] 吴满意,高盛楠.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内涵、核心指向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3(4).

[3] 刘骏.“数字思政”的伦理审视:价值、矛盾和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3(9).

[4] 涂良川.“数字孪生”拓展实践技术逻辑的哲学叙事[J].理论与改革,2023(4).

[5] 宫长瑞,张迎.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转向及其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22(9).

[6] 温小平.文本·图像·记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转向与社会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7(8).

[7] 曹元,董新凯.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系列论述的系统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9(6).

推荐阅读:

李潇君 李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内在逻辑

吴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转型论析

陈国华 郑磊:“遮蔽”与“解蔽”: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及其应对

于祥成 陈梦妮: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建构的逻辑向度及实践路径

邵頔: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生成逻辑与提升策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教研究前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