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爱虎日——从宜黄谈起

猫盟 三北大猫 猫盟CFCA 2020-02-23

  7月29日,是国际爱虎日。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这些年的一些野外考察经历——猫盟曾经在不少地方做野外调查,而其中有一些地方过去曾经是有老虎的,这里面可能对一些老虎爱好者来说最为熟悉的就是江西宜黄——这里曾经被认为是华南虎最后出没的地方。



这些平缓的山峦和盆地,过去都是老虎的家园


昔日虎域


  2013年猫盟曾三度赴江西抚州宜黄县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去的时候我们曾经满怀期待:这里被认为曾经是华南虎最后出现的地方。1999年,宜黄两个抓蛇人夜里遭到老虎袭击,其中一人被老虎拍死。自此之后宜黄县成立了华南虎保护区(省级),并先后多次有中外专家曾经在宜黄进行考察,很是热闹了一番。然而热闹并没有惊出老虎,热闹之后只剩下长久的寂静。此后中国再无野生华南虎的踪迹,当中曾经发生过周老虎事件并以闹剧收场。


  当我们来到这座位于武夷山余脉的小县城时,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充满未知。先让我们从动物地理的角度来看看,这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江西、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等东南部省份,由西向东分布着雪峰山、南岭、罗霄山、武夷山等诸多山脉。这里曾经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食肉目物种众多,猫科有虎、豹、云豹、亚洲金猫、豹猫等,犬科包括狼、赤狐、豺等,此外还有灵猫科的大灵猫、小灵猫、斑灵狸、果子狸和熊科的亚洲黑熊等;而食草动物则更加数不胜数,水鹿、梅花鹿、斑羚、鬣羚、毛冠鹿、小麂、野猪等都曾经大量生活在这一区域。这是一个动物种类和数量能与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印度相媲美的区域,也是中国东南部老虎最理想的家园,只是如今的山林里,虎啸早已不闻,而其他的生灵又是何种状况呢?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宜黄的山林。



山看上去很美,细看却能发现林木的单一性


道听途说


  事实上99年以后就有过几批针对老虎的野外考察,当中还有一些外国专家参与。不管后来结论是什么,在这些调查中并未发现任何华南虎存在的证据——即便是当时已经开始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属于中国最早的一批相机陷阱调查),也没有拍到老虎。一些刨痕(地挂)、足迹的照片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值得质疑的。


  猫盟并没有像前辈调查者那样听说哪里有老虎就去哪里找,我们希望尽量遵循科学规律来一步一步推进调查:大型猫科需要栖息地和猎物,而它们的活动有其规律。我们把宜黄县广大的林区依据森林质量进行抽样,分别在黄陂、中港、东陂、新丰、神岗、南源、梨溪、桃陂等乡镇划定一些栖息地范围来进行野外调查,并在其他的一些乡镇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会非常在意信息的细节,如目击时的距离、光线、遮蔽情况、地形等等。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日常我们所接触到的大型猫科目击记录中,几乎有80%是模糊不清的,当事人往往在慌乱中无意识的放大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并让自己的大脑将看到的模糊东西具象化,其实都不可采信。即便如此,从我们的问卷调查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宜黄县的大型猫科动物信息约在2004年以后开始逐渐减少,此后偶有一些零散的信息。绝大多数记录并不能确认是什么,豹、云豹、金猫、虎,乃至黑熊、鬣羚……什么都有可能,也就是说,有价值的线索基本没有……


  不过倒是听说了个故事,是对99年虎伤人事件的还原。据说那个被拍死的家伙根本不是什么抓蛇的,他和另外一个家伙看到有俩小老虎,因此就想去捉了卖钱,然后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了母虎,然后他被一巴掌拍死了……这是当地人告诉我们的另一个版本。这似乎意味着当时至少应该有4只老虎:两个虎仔和它们的爹妈。


  “后来呢?”我们问。“谁知道,那几个老虎可能还是让人给打了吧。”这是回答。


  不知真假,因此也说不上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这只猪獾被我们和林业局的同志一起放生


野外调查


  在野外我们设置了一些样线,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安装红外相机。


  华南的森林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生长速度快、原始林基本消失殆尽、森林退化明显。有时候在南方的山区人们会形成一种错觉,那就是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看上去林子很好嘛。但实际上华东华南人口密集,也缺乏陡峭和面积巨大的山脉阻挡人们开山的步伐,森林很容易被砍伐。尤其是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所喜好的矮山丘陵区域,在大肆伐木的时代和林权改革之后早已被砍过了好几茬。得益于良好的水热条件,南方的树木会在被砍伐后很快生长起来,给人一副繁荣的假象。事实上很多地方的原生树木已经被竹林、杉木林所取代,尤其在一些集体林里。这些树型单一的森林只能说是提高了绿化率,而生物多样性则早已面貌全非。


  我们尽量去找一些植物构成较为复杂的林区,植物越复杂,就越能供给多样化的昆虫、小型动物、有蹄类、然后是食肉类。好吧,虽然我们目标是生物多样性摸底,但在这样的地方,谁不希望找出几个大家伙来呢。


  走在林子里总是件快乐的事情。不过在前两次的野外作业中我由于腿伤未愈,因此主要都是明子在跑,我只是打打酱油。但即便如此,南方的森林也给了我们很多乐趣,两栖爬行类的遇见率很高,时值夏天,我每天都能看到几条蛇。白天有一些乌梢、乌华游蛇、赤练华游蛇,晚上则会遇到竹叶青、赤链蛇等等,最后一次去的时候我们还遇到了五步蛇和眼镜蛇,真是让人大开眼界——遇到那条眼镜蛇的时候我并不认识它,直到我一把将其从草里拽出来,它开始竖起脖子呼呼呼的时候我才认出来。不过这条小眼镜蛇很小,因此也很萌。



竹叶青是夜间的精灵

小眼镜蛇萌萌哒


五步蛇比较隐蔽地趴在落叶堆里

东方蝾螈很常见

水鹿啃噬的痕迹


  水里常会看到东方蝾螈在爬动,即便是路边的小水坑,里面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小世界。只是这个小世界有时会被路过的拖拉机一举摧毁。


  事实上我们在宜黄的森林里直观的感受还不错——我们经常能听到小麂在我们附近像狗一样吠叫,还有一次遇到了不知道是鬣羚还是水鹿被我们的队伍惊动,大张旗鼓地从山坡上一直跑下去。在一个山沟里,我甚至看到一群野猪在离我不远处乱拱。除了直接的目击,我们看到了一些水鹿的活动痕迹,它们喜欢啃食冬瓜木(拟赤杨)的树皮,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这成为我们判断水鹿存在的良好证据。


  一切都看上去不错,只除了一点:我们看不到任何猫科动物的痕迹。


  这是真的,无论是豹、豹猫、金猫、云豹,只要是猫科动物,它们就一定会留下一些痕迹。时至今日,猫盟已经和中国12种野生猫科动物中的11种打过交道,我们很清楚猫科动物的一些共性。然而那年在宜黄,我们在林子里确实什么都没发现。



数据与现实


  红外相机带给我们的结果也是这样:我们拍摄到了水鹿、鬣羚、小麂、野猪,啮齿类有豪猪和一些大耗子,食肉目主要是果子狸、鼬獾和猪獾,后来的数据里还出现过一次小灵猫。拍摄量最大的是小麂和白鹇——拍摄量大到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种美丽的雉类会让我看得产生呕吐的感觉,并且从此以后对于拍摄这种鸟完全丧失了兴趣。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环境退化的表现,我总觉得这么多白鹇和麂子却没有东西去吃它们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当然也可能它们本来就应该很多,由于调查设计时只是为了摸清物种,因此数据并不足以让我们去计算麂子的密度,于是也无从去和一些理想生境做对比。

白鹇很美,却也不能看多

小麂是中型食肉动物重要的猎物

果子狸,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灵猫

豪猪这种大耗子也能提供不少肉食

这只小公水鹿现在完全不用担心虎豹的捕食

鬣羚,当地人又叫山牛或者山驴

白颈长尾雉,这玩意儿比白鹇少见多了


  但是,没有猫科。没有我们期望中的豹和云豹,甚至连我们认为保底的物种豹猫都不存在。但以前这些都有,我们的一个向导,外号叫“螺蛳”,他告诉我们:这个猫他以前吃过。我们另一个向导,小赖,很不错的兄弟,有一天在回程的车上,他略带感慨和嘲讽地笑道:过去有老腐(发音问题,老虎)不找,现在没了又来找。看到我们正义的目光,他又改口说:可能没了。


说说老虎


  老虎肯定是没了。水鹿和鬣羚的拍摄率告诉我们,这里的森林已经养不活老虎。虽然这两种大型有蹄类在宜黄县仍为广布,但数量太少。我们现在知道,老虎栖息地内的大型有蹄类必须很多,即便是东北虎所统治的北方森林,里面一样有大量的梅花鹿或马鹿,以及狍子和野猪供老虎捕食。而在印度,孟加拉虎的栖息地内白斑鹿多到什么程度呢?去旅游过的人说:多到你根本不想看。


  事实上水鹿和野猪正是过去华南虎最主要的猎物。如今任何一个地方如果说自己那里还有华南虎,都要先掂量一下水鹿(或华南梅花鹿)的数量有多少。而且千万不要有几只就说有很多,什么叫很多?这几天明子和黑鹳正在四川喇叭河保护区做调查,他们一晚上能看到十来只到二十来只的水鹿群,这才叫够多。

水鹿在当地叫野牛,一头成年水鹿能提供多达3、400斤肉

同样,鬣羚也是大型猛兽的重要猎物


  我们私下聊天的时候,冯利民博士曾经发表过一段老虎存在论断:1.数千至上万平方公里的适宜森林;2.大量的大中型有蹄类;3.附近有已知的老虎种群。


  事实上中国老虎的现状正是如此:东北虎依托俄罗斯种群而在吉林和黑龙江的边境地区艰难维持;印支虎在云南边境的热带雨林里可能还有残存,与之相连的是老挝的印支虎种群;孟加拉虎可能还有少量个体游荡在藏东南中印边境那些遥远的原始森林里,相连的则是印度孟加拉虎种群。


  根据这个标准,至少华南虎是没戏了。



希望犹在


  回到宜黄。事实上我们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豹、云豹、金猫乃至豹猫都没有出现。我们的调查虽然只覆盖了很小的一片区域,但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区域。根据我们在各地的经验来看,在相机不丢的情况下,半年内还拍不到豹或其他猫科动物,那基本就能断定这一区域不存在它们。


  除了森林砍伐的因素外,华东和华南的打猎一度曾经非常严重。从毛皮收购的历史资料里能查到,江西曾经是豹猫皮的主要产区,因为华东和华南的豹猫毛色艳丽,且数量曾经众多。同样的,在打虎除害的年代,江西、湖南等省都是主要的虎皮收购省份。殃及池鱼的必然还包括豹、云豹,它们要么因为皮毛之前要么因为骨头可代替虎骨,都可能被大量猎杀,但我的这个看法并没有资料来支撑。狩猎行为很显然在华东和华南是普遍的,我们在山村里随便问一个半大毛孩子,他都会告诉你野猪肉现在多少钱一斤——但这个影响现在正在降低,因为城镇化正在让大量山区居民搬出山区,而外出打工也是一个比打猎赚钱更多更安全的选择。


  其实还有另一个可能,就是这些地方由于是虎的主要分布区,因此豹和云豹都受到压制,原本数量就不算多——这在东北虎分布区就表现的比较明显,远东豹的数量非常稀少。可惜我们今天已经没有机会去做相关的研究了。

只要控制盗猎,有蹄类的繁殖能力是惊人的


  无论如何,宜黄的有蹄类依然是希望所在。水鹿和鬣羚依然顽强地生活在森林里,至于麂子和白鹇——我认为它们现在就足够喂饱豹以下的任何食肉动物。


  中国东南部的森林其实是最有恢复潜力的,因为水热条件好,森林可以很快恢复其产力。在华北,一棵油松长20年,看上去依然是发育不良的少年,而在华南,一棵树只要3、5年就棵能长到3、4层楼高。而动物的繁殖也基本不受到季节的制约——尤其是有蹄类,它们只要吃草就行,只要减少盗猎,它们的数量会很快起来。


  如果说老虎的归化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那么重新引入豹、云豹、亚洲金猫或豹猫则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事实上我乐观地认为在华南和华东应该还有豹或云豹的残存个体乃至种群存在,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但不管这个猜测是否成立,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恢复完整性的基础,因为山还在那里,而我们现在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本文的动物照片均由宜黄县林业局和猫盟联合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