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中英:论学校价值观建设

石中英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12-24


当前,随着学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文化建设成为中小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些有影响力的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学校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召开专门的研讨会,组织专门的队伍,筹集专项资金,制订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方案。在学校实践的呼唤与推动下,教育理论界也开始积极关注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陆续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报告和著作,国外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也逐渐介绍进来,一个有关“学校文化”的知识领域正在形成,值得关注。在已有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学校价值观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愿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什么是学校价值观?

从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已有的经验材料和理论研究来看,大部分论者在谈到“学校文化”时总是要先对文化加以界定,而在界定文化时,也有许多人会把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要素。对此,我完全赞成。因为无论是从文化这个词的词源来分析,还是从文化这个词的日常用法来观察,我们会发现,文化总是与人们的主观需要、愿望或偏好有关,也即与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表征有关。例如,一般情况下,人总是要长头发的,长头发是人类的一种生物学特征,是“自然的”,而非“文化的”。但是,人们怎么对待自己的头发,却非“自然的”,而是“文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束发与散发、长发与短发、留发与去发、大背头与小平头,都体现了或表征着不同的价值需要或追求。不从价值的视角出发,就不能理解人类发型的历史及其流变。其他种种文化,如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学校文化莫不如是。学校文化,从观念文化到行为文化,从教师文化到环境文化,包罗万象,纷繁驳杂,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学校价值观。理解学校价值观,是理解学校文化的一把钥匙;学校文化的建设,首要的就是对学校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
学校价值观,就是有关学校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简言之,学校价值观就是人们对学校应该有什么用的认识,就是人们对学校的应然功能、功用或作用的认识。由于一讲到价值、功能、功用或作用,就不能不讲到其所对应的主体,所以,讲到学校价值观,也要指明其所对应的主体,即谁的价值观或谁对学校价值的一整套看法。从经验层面来看,一切与学校有价值关系的人都对学校的价值抱有自己的看法或期望,如学生、教师、家长、校长、企业家、政府官员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等。因此,学校价值主体和学校价值观从来都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社会舆论对某些学校行为的不同评价以及争论,究其根源来说,就在于不同的评价主体所持的学校价值观不同。现代社会中,这种学校价值观的多样性往往使得学校行为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在学校内部,这种学校价值观的多样性也往往使得师生员工就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措施争论不休,影响了学校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影响了学校目标的达成。所以,就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来说,认识不到或忽视学校价值观的这种多样性是不对的,简单认同或照单全收学校价值观的这种多样性也是不对的。重要的是去把握多样的学校价值观中有哪些共同的东西,并把它们定义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或基础价值观。由此,可以把上述学校价值观的定义修订为“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从概念关系上说,学校价值观应属于“学校观念文化”范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学校观念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内容丰富,就其大者来说,有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和评价观等,学校价值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等观念只是人们对各种具体的学校活动或活动要素的看法或观念,而学校价值观却是人们对整个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看法或观念,对其他的教育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与其他的教育观念一起规范着、指导着或调节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此外,学校价值观与“学校精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方面说,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最高的理念,可能关涉学校的价值取向,也可能没有。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集中表达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价值观(对个体、对社会而言),相比之下,有些学校的学校精神就不明显。从联系方面来说,学校价值观一般而言体现、传承和阐释着学校精神,与学校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或关联性。

当前学校价值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价值观建设中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教职员工特别是学校领导对于价值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前所述,学校价值观属于学校观念文化范畴。比起制度文化、空间文化等的建设来说,学校观念文化的建设容易走形式,落不到实处。在学校观念文化建设中,比较起教育观、教学观建设来说,学校价值观建设更容易被忽视和虚化。这是因为前者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后者则缺乏这种直接的联系。一些教育工作者可能很少思考学校的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一类的问题,他们更多思考或讨论的是一些具体的学校工作如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学校升学指标的完成,以及青少年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或德性的提高,等等。对学校价值观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学校对于自己所选择或标示的价值观宣传不够,致使广大师生员工或学生家长并不知晓学校的价值观。一个证据就是,许多学校的校训写得很好,但是当被问到其内涵时,一些教师或学生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人言人殊。这种宣传和理解上的不充分,反过来也削弱了学校价值观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导向和凝聚作用,使其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而没有深入到广大教职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的教育信念和精神力量。第二,学校价值观受到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多元与冲突的现象。如上所述,由于价值主体不同,学校价值观客观上存在着多样性。目前,从国家的立场来说,自然期望学校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在这些人才的素质结构中,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从社会的立场来说,社会舆论从更广泛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出发,希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较好地解决诸如责任感缺乏、诚信与忠诚不够、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不强等问题。从家长的立场来说,恐怕最希望的还是学校能够提高孩子在升学方面的竞争力,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业与就业前景。从学生的立场来看,除了对良好的升学与就业机会的渴望外,就是对丰富多彩和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的向往,对友谊、自信、活力和成功等的体验,新时期大量的学生文学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专业研究人员的立场来说,应当优先强调一些基础性的价值,如平等、公正、民主、自主、关爱、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学校应当成为这些关涉社会改革开放和和谐发展的基础价值的守护者与促进者。身处这样一种多元的价值期待之中,学校的角色其实很尴尬。升学率和就业率上不去,家长、学生不满意;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学生、国家和学者们都不满意;单调乏味的学校生活,使得学生和社会舆论不满意;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要形成一套系统的、能够为各方所共同接纳的学校价值观有很大难度。第三,学校价值观建设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嬗变考虑不够,对学校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也不够。价值观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要素,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一样,既是不断嬗变的,也要不断弘扬传统。学校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应该既反映社会文化变迁乃至整个社会的变迁,又应该很好地继承已有的学校价值传统。但是,从目前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学校价值观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都不够好:一方面,学校没有很好地反映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状况,没有很好地反映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包括没有很好地反映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文化多样性、后现代文化、信息文化、文化全球化等新的文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很好地继承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优秀价值传统,包括中国历史上“大的”学校价值传统和本校历史上“小的”学校价值传统。其结果就是,学校价值观既在相当程度上缺乏时代性,又在相当程度上缺乏民族性,处于一种转型过程中的迷失和散乱状态。第四,从学校价值观建设的思维方式上看,片面、简单和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一定影响。学校价值观的建设,主要不是要把某种学校价值观赋予某所学校,而是要在各种各样的学校价值观之间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并为其辩护。这就自然涉及方法论或思维方式问题。从当前我国一些学校进行学校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来看,在思维方式上形而上学占有一定位置,主要的表现就是对学校价值观采取片面、简单和非此即彼的立场与态度:讲教育要“以人为本”,学校就不能开除学生;讲“大众主义”,就不能再提“精英主义”或英才培养;讲“个性发展”,就要反对所谓的标准化、划一化;讲学校是“学习的场所”,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要反对学校成为“教校”,突出“教育即(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如此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往往给人以激进的印象,也许其动机并不坏,但从结果来看,却有可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陷入左右摇摆的境地。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学校价值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应对学校价值观建设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学校价值观建设主要要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高度重视学校价值观问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校价值观的大讨论。俗话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没错。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校长才算是一位好校长呢?不难理解,一位好校长需要具备许多条件或素质。不过,正确的学校价值观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素质。如果一位校长没有正确的学校价值观,仅仅把学校看成是帮助学生升学或就业的组织,那么整个学校的工作,不管是校内工作还是校外工作,就必然仅仅围绕着升学或就业来组织:凡是对升学或就业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凡是对升学或就业不利的就不去做。这样的校长,必然会放弃他本该承担的多样教育职责,成为应试教育或就业培训的支柱性力量。但是,仅仅校长树立了正确的学校价值观,教师、学生们没有正确的学校价值观也是不行的。所以,参照前几年许多学校搞的教育观念大讨论,这里倡议有条件的学校普遍搞一次新时期学校价值观大讨论。通过讨论,回望历史,反省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极大地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价值共识和凝聚力。第二,从经验分析和理论建构两方面入手,在多元价值观中探索学校的基础价值或核心价值。如前所述,不同的价值主体对学校的价值期待是不一样的,有些可能还是互相矛盾的。怎样在多样的价值期待之中找出那些基础性的或能够为不同价值主体所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是摆在学校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艰巨任务。这里也不可能给出具体答案,仅就如何寻觅这一价值共识从方法论角度提些初步的想法,供大家批评讨论。从经验分析的立场来看,可采取类似于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与学校有利益关联的不同群体所持有的学校价值观进行调查,然后看它们之间的重叠程度。一般情况下,那些重叠程度越高的项目越能代表价值共识,也就越有资格成为学校致力于追求的优先价值目标。但是,这种经验分析有一个缺陷,就是不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校价值观框架,往往显得零乱和不系统。理论的建构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可大致把学校价值主体划分为个人主体(学生)、社会主体(家长、企业家和其他社会成员等)、国家主体以及人类主体四个层次。按照这个层次,学校的价值观也包括四个层次,即学校对于个体(学生)的价值、对于社会的价值、对于国家的价值以及对于人类的价值。这四个层次一个都不能少。学校教育既不能沦为个人主义的工具,也不能沦为国家主义的牺牲品。从这种逻辑来看,学校价值观应具体包括:(1)个性的养成(对个性的尊重与培养、个性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等);(2)社会性的陶治(包括职业能力、文化品格、政治认同和家庭生活的责任感等);(3)国家认同的培育(包括培养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历史认同等);(4)人类意识的唤醒及人类自主、自由、平等、宽容、和平及可持续发展等普遍价值的形成。当然,这四个层次的学校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则与学校所处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可分,学校可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情境对其加以细化或具体化,并从中筛选出那些值得或亟待优先实现的价值目标。第三,创造性地应用“古今中外法”,建设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价值观。当前,学校价值观建设方面,存在“以今非古,以外非中”的现象。在谈论学校价值观时,动不动就是“某国如何如何”“现如今如何如何”,似乎一切“古”的、“中”的,都要不得。这种对历史和自己的轻视态度是错误的。其实,在学校价值观方面,中国古代有许多见解都值得我们今天批判性地继承,如《大学》里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学记》里所说的“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等等。这些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诠释,已发展成我国学校独有的价值传统,一直支持着古代官学和私学的教育实践,值得好好汲取。至于近代以来围绕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富国强民所产生的新的学校价值观,其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不这样做,我们的学校价值观建设一方面会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会失去向国外学习和借鉴的条件,将来也会失去向国外介绍我们自己独特的学校价值观的资本。所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学校价值观建设方面,我们的基础是当今的教育实践,但是我们的眼光既要向“外”,也要向“中”,还要向“古”,花大力气做好“实事求是”与“综合创新”的工作。 

第四,加强学校价值观研究。学校价值观建设与学校价值观研究是分不开的。学校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上面提到的思维方式上的问题,都与学校价值观的研究薄弱有关系。从教育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情况来看,一是研究得不够充分,二是研究得不够深入,三是研究得不够系统,四是研究队伍的力量还比较弱,研究范式方面也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今后,学校价值观研究应成为学校教育哲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史以及比较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应鼓励教育实践工作者特别是校长参加研究工作。就亟待研究的问题来说,如有“社会价值观演变与学校价值观”“中小学校价值观的实证调查”“学校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后工业时代的学校价值观”“20世纪中国学校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中外学校教育价值观比较”等。相信相关研究的逐步开展,会唤起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学校价值观讨论的热情,会积极推动学校的价值重构,促进学校文化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健康发展。


文章节选自《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原文发表于《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原标题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收入本书时标题有改动。

《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
石中英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本书是石中英教授为一线教师、校长和管理者所写的一本教育短论集,收录了作者探讨教育基础性问题的50篇文章。全书论题广泛,涉及教育的一般观念、现代教育的文化根基、学生观与学生成长、为师之道、价值教育、学校文化与学校活力、教育治理与教育改革等,极富时代性和实践性。在这些文章中,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文字,深刻剖析了教育观念市场上各种各样流行的概念、口号和主张,展现出教育哲学思考的力量和价值担当。




往期回顾

3个学段44个主题!送您一份疫情之下学生居家项目化学习操作指引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发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长假期间如何利用高瞻与幼儿互动,提供幼儿良好的成长环境?檀传宝:一场“疫”战,完全可以成为一场公民教育这个时代,为何我们还要阅读鲁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逛一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