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学良:发达国家正在扭转全球化的「天真主义」,影响不可低估

丁学良 中欧EMBA 2023-04-22


整整30年前,最近一波全球化因为苏联阵营的解体而启动,一时势不可挡,很快促使全球贸易经济乃至政治军事力量的大动荡、大调整。


这一波的全球化运行了大约四分之一个世纪后,遭到的质疑、批评和反弹愈益明显,最震撼性的事件包括美国政界的特朗普主义兴起(至今并未消失)、英国脱离欧盟、澳大利亚以安全考量全面调整对外关系等。


概而言之,目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正在作出或微妙或深层的重新布局,虽然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技术手段尚未完全成型到位,但该趋势的诸多动向已经陆续出水冒尖,对未来的世界格局影响之大,不可低估。


在中欧EMBA主办的《2022会比2021更好吗?》新年展望论坛上,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丁学良围绕政治经济学的6个枢纽,展开讨论了全球化的新趋势之动向。


● ● ●


丁学良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1991年12月,苏联的正式解体标志着新一轮的全球化开始启动。


全球化是个始终备受争议的话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凡是在哪里召开与全球化有关的首脑会议,哪里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并且越贫穷的国家抗议越激烈。


学术界、传媒界把1992年开启的全球化定义为「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


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跨国跨界的资本流动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对民族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演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发达国家的行动者也加入到抗议全球化的行列。


原先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抗议者虽众,但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很小,发达国家的抗议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在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下,发达国家的行动者可以利用手中的选票撼动本国的政治安排,用街头抗议促使本国法律的改变,他们组织起的NGO和工会甚至能够迫使最有权势的大公司不得不正视他们的诉求。


这才是最重要的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态度转变的由来。



最近五六年来,我们所目击的重大变故,特朗普主义兴起、英国退欧等,就是发达国家认为,在1992年到2017年期间,大约25年的时间里,他们对全球化的理解和洞察太简单了、太天真了。


因此,下一步将以更加现实主义的态度来扭转对全球化的天真理解。


发达国家的全球化调整将聚焦于以下六大机制。有些调整能被我们一眼就看出来,有些调整在表面上并不多么眩目,但是很深层。


目前出现的诸多动向,将对未来全球格局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

就业者


就业者是全球化调整的首要议题,这是因为就业者手中拥有选票。


特朗普竞选总统,靠的是美国选民中「打工人」的选票。拜登在竞选时曾经提出不会用特朗普的办法来调整全球化,而是要用新办法,即以中产阶级为中心的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前20多年,美国的中产阶级以及更低阶层得到的好处太少。虽然30年来美国的股票市场一路飙涨,但美国50%人口的家庭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剔除通货膨胀后,甚至还略有下降。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状况?是全球化的「天真主义」。「天真主义」认为,只要让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自由地流动,选择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地区,就能给全球各阶层带来最大化的回报。


但事实不是。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加拿大。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跟选民对话时,一位中年女性指责他代表的是外国利益。有一批加国人认为,开放本国市场、让外国移民进入,都是为了大资本,而大资本的所有者没有祖国的概念。


2

生态环境


当资本能够在地球上自由流动时,它流向的一定是劳动力成本最低、环保成本最低的地方,从而获得最高的利润回报。


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政府敢把环境因素、生态因素置之脑后,因为由环保引发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运动的导火索。



在全球时尚中心纽约,环保主义者、生态主义者、媒体、大学师生、演艺界人士和普通人都认为时尚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他们要求对时尚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计算碳排放,评估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

治理


以往所谈的「治理」,是指一个国家的行政部门对本国社会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但现在「治理」的概念在不断地外延,更为广义,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学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金融安全、家庭安全和个人自由,数据治理就与个人密切相关。


没有科技,人类是渺小的,因为生存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但是当科技发达到人类成为被操控的对象,失去主人的地位时,技术的意义又在哪里?


美国、日本、欧洲的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拒绝参与本国国防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项目的科研。


他们认为当先进的技术被无限度地用于战争和监控时,有一天人类还能够与技术相抗衡吗?所以数据治理的目标应该是为人服务,而不是异化人。


4

知识产权


在越是发达的经济体和发达的行业,有形物价值的占比就越小,无形物的占比和价值就越高。


1985年时,比尔·盖茨说不出几年,微软公司的产值要超过传统行业,比尔·盖茨在没有那么多厂房、工人和设备的情况下能给出这样的论断,当时听着是很不可思议的。


现在全球竞争加剧,影响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全球化调整的最核心机制之一。


5

对等原则


WTO提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框架,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了纠纷裁决标准。但这套机制运行了几十年后,很多标准变得模糊。


当年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很多高标准不适用于中国,让中国获得了相对竞争的机会和优势。这些年所有重大的经贸争议都涉及到是否对等。因而,「对等」成为发达国家扭转全球化「天真主义」的调整机制。


这些都不是纸上谈兵。日本等11国发起成立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申请加入。


但是CPTPP成员国提出对等原则,就是要把上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调整机制落实,而不是接纳你进来之后再发生争执。


6

国家安全


以美国为最代表的发达国家,将对一切与全球化有关的操作、项目、环境或领域重新引入国家安全这个维度。


以往全球化的考量是成本第一,成本就是效益。但是在国家安全这个维度被引入后,少数的发达国家政府正在逐步制定法律,防范其他国家渗透至有关国家安全的产业中。


因为这次疫情,国家安全在战争威胁之外,又增加了健康安全。


所有这些考量都会对发达国家在供应链、技术转让、投资批准、移民批准、留学、研究合作、数据分享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发达国家遇到疫情后才知道,最关键的几个月,没有口罩、没有洗手液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因而未来的全球化调整,在重要的环节和领域不再只算经济账,同时要算安全账。


● ● ●


以上这些大趋势在不同的发达国家中势头不一,但却是总体方向。


这样的调整何时会有结果呢?


发达国家做调整时通常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进展缓慢,但是一旦通过,便具有长期稳定性。


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摩擦,依据的便是193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这是当年希特勒对欧洲,日本对亚洲的安全产生威胁时,美国国会从安全角度考量,通过的对经济贸易和投资的管制。


冷战结束后,美国逐渐遗忘了这一法案,但与中国贸易摩擦时又把它拿出来,并且更新。


在当前全球最重要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中,上述重要的调整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各国的中心点,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多国贸易协定,这些要素的标准越是严格,因此中国加入越是困难。


不加入这些协定,很多好处就得不到。



最容易加入的就是东盟启动的标准较低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但是欧盟、北美以及CPTPP制定的都是高标准的协定。


所有这些都会对中国的贸易、投资、留学、移民、技术转让、科技、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数据安全、技术安全产生影响,甚至在一些重大环节将做出总体格局上的调整。


后记


在中欧司机师傅接驾丁学良教授的路途中,向丁教授抛出了一个滚烫问题,丁教授竟也认真回答,提供了一种视角。


中欧的司机问的问题都很有水平,他说俄罗斯与乌克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仇恨要打仗呢?


我到乌克兰去的时候,乌克兰人只要两杯伏特加下肚,马上就要控诉1930年代的大饥荒,这是乌克兰那代人每一家最痛苦的记忆。


乌克兰是欧洲的粮仓,更是苏联的粮仓,1930年代的大饥荒完全就是政策造成的。因为要把乌克兰的粮食、奶制品、肉类,全部调到苏联,本地粮食不足,而且不让人逃荒。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干了一件事把莫斯科得罪了,向联合国提出来把三十年代的大饥荒定为种族大屠杀,低的估计死了400多万人,高的估计死了1200万人,所以这个仇恨不是一般的仇恨。


现在普京对乌克兰动手,也是好多步骤演进过来的。


苏联当年有15个加盟共和国,而最早签约成立苏联的就3个创始成员,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3个是核心中的核心。


解体以后导致了另外一种状况,原来小的加盟共和国纷纷朝西边看,他们知道只要跟西欧搞好关系,经济繁荣、国家独立和安全等就有保障了。


对这些小共和国的做法,莫斯科看在眼里不高兴也就算了,但是最不能放手的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同时,苏联解体后,好几个加盟共和国发生了诸多宗教和文化的变化,对莫斯科刺激极大。


俄罗斯自认为是第三个神圣罗马帝国,所有朝西欧方向的文化宗教演变,包括语言的变化,在普京看来都是对最核心的俄罗斯传统的背叛,安全、宗教和文化,没有一点他受得了。


在他看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原苏联的核心加盟共和国,决不能让他们变成西欧的一部分。


/ 延伸阅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