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龚焱:吴三桂的六个选择

龚焱 中欧EMBA 2024-04-30


前些日子,纷扰一时的知名上市公司财报造假案激起千层浪,再度引发集体思考:企业家精神到底是什么?创新和行骗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二者往往就是一线之隔,很难判断。


这种困扰也很好理解:创业本身就是一段非常孤独、煎熬、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创业者像游走在钢丝上,对彼岸抱有美好愿景,但这样的愿景在刚出发时,往往显得虚幻而疯狂。


● ● ●


龚焱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管理实践教授


正如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在《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提到:


「在这个孤独的旅程里,如果你不是特别偏执的或者格格不入的人,往往最后你会很难生存下来,很难走完这个旅程。」


创业公司到底是在创新还是在行骗,很难用一套表格或量化标准来评判。归根结底,唯一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其使命和价值观。尽管这听起来非常虚,也很难量化,但这或许是唯一能够展开判断的支点。


创业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创始人期待、憧憬和奋斗的终点到底是什么?使命和价值观应该是最终能对上述问题予以微妙区分的一杆标尺,决定了创业的最终走向。



再完美的创业方法论和创业技巧,也无法代替使命和价值观的顶层牵引,无法代替对创业初心的坚守。


疫情期间时间特别充裕,我重温了两套很喜欢的书。


一套是美剧《权力的游戏》的英文原著《冰与火之歌》,读这套书,你会发现技术指数级发展,但人性从未改变,很多历史场景和博弈都能够投射到当今现实。


另一本是李治亭先生的《吴三桂全传》。这是一本偏学术性的著作,从考证吴三桂的原生家庭开始,一直写到他的人生谢幕。我常将此书推荐给身边的创业者。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正是吴三桂的六个选择。


在中国历史上,吴三桂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角色,他的一生中,历史给过他六次抉择的机会。历史在他面前摆过六道选择题,每一次他选A或者选B都会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纵观中国大历史,很难找到第二个人拥有如此多的重大抉择机会。


1673年,吴三桂镇守云贵边陲,年轻的康熙皇帝决定撤藩。面对即将失去的权力与地盘,吴三桂千回百转:接受撤藩放弃手中权力,还是起兵造反?


他的大儿子吴应熊作为人质常驻北京,起兵造反就意味着放弃儿子;


而接受撤藩就意味着彻底失去权力,人生回到起点。


他当时非常纠结,最终还是做出了人生重大抉择:举兵反清!


「戎衣一举,天下震动」,吴三桂当时已经62岁,那个年代的62岁是高龄和今天82岁差不多。他最终决定起兵,历经5年北伐,67岁郁郁病死军中。


下面,我们来回顾他一生面临的六道重大选择题。


1/ 第一个选择 – 应召勤王,徘徊关上


1644年3月初,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大明王朝飘摇欲坠。彼时吴三桂的部队扼守边关要塞宁远,远在北京的崇祯帝对是否调其入关犹豫不决:


调,意味着放弃大明关外孤城宁远,清军与山海关之间再无屏障;


不调,则大明危机无人能解。


三月初六,崇祯最终决断,下诏放弃宁远,征吴三桂等入京勤王。这是吴三桂面临的第一次重大抉择。


崇祯的手诏有二:


第一,赐封吴三桂「平西伯」。对时年仅33岁的吴而言,方面军司令员加封「平西伯」,无疑是极高荣誉;


第二,令吴三桂率关宁地区精锐野战军入关,进京「勤王」。


吴三桂如何抉择?


A:接受命令,进京勤王。但吴三桂很清楚,北京局势危在旦夕,尽管他拥有一支精锐野战军,但当时李自成势头更盛,去北京大概率会被李团灭。


B:拒不受命,留守关宁。但他的父亲吴襄及他一家几十口人,特别是爱妾陈圆圆都在北京,本质上也是人质。


C:倒向关外清军。关外满清政权从两年前(1642年)就开始不断接触吴三桂,皇太极亲自致信劝降,许以极高职位和待遇。吴三桂亲舅舅祖大寿降清后也给他写劝降信,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面对这道人生选择题,怎么选?这的确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


吴三桂做出第一个选择:接旨,入京「勤王」。


尽管接旨,吴三桂却并未如崇祯期望般全力以赴。如果全力以赴接受这个任务,应该把部队分成两部分,吴亲率精锐骑兵奔赴北京,后续部队掩护边民撤离(否则边民将面临清军剿杀)。


而实际上,他的行动「慎之又慎」:接到崇祯手诏,立刻部署撤离宁远。3月10日,率全军及50万边民从宁远回撤山海关,「三桂自率精兵殿后」。安置边民后,才带着部队继续向北京方向机动。


从宁远到山海关200里,吴三桂率兵民行路5天,平均每天不超过40里,3月16日才入关。此时农民军先头部队已过昌平,进入北京郊外,而吴三桂仍向兵部请示「安歇家口五日」。



这样的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吴三桂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激烈的内心思想斗争:不得不受令「勤王」,但同时缓慢行军,保存实力观望局势。从山海关到北京300公里,如全力奔袭,骑兵三天可抵北京,而他率军匀速行军,3月20日才抵丰润(今河北唐山附近),离北京还有一半路程,并在此遭遇李自成部将唐通的部队。


得知农民军已于3月19日攻破北京,崇祯在煤山自杀,吴三桂挥师击败唐通部队,随后帅军全速退回山海关。


在山海关,他迎来人生第二个重大抉择。


2/ 第二个选择 – 接受劝降,封官进爵


在山海关,吴三桂迎来李自成派来的多批劝降特使,后者带来优厚的劝降条件以及其父吴襄的亲笔劝降信。


李自成允诺封官晋爵,吴襄也劝三桂接受投降。吴三桂人生第二道选择题。


A :接受李自成劝降,归顺农民军政权;

B :高举大明旗帜,为崇祯复仇;

C :自己创业,建立新政权;

D :接洽清军,倒向满清政权。


他做出第二个选择:接受李自成劝降,投降农民军政权。



做出抉择后,吴三桂把山海关移交李自成派来的将领唐通把守,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农民军的一部分。四月初,他带着部队再次出发前往北京去觐见李自成,未抵北京,他又迎来人生第三个重大抉择。


3/ 第三个选择 – 「冲冠一怒为红颜」


四月初四,吴三桂行军至永平(今河北卢龙县),遇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他向吴三桂哭诉北京吴家的重大变故:


第一,吴襄被抓。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将其关押,拷掠搜刮资产;


第二,吴三桂爱妾陈圆圆也被抢走了。


这是吴三桂面临的的第三次选择:虽然降了李自成,但他的家庭遭到严重冲击,他该如何处之?同样,选A或选B都将改变历史走向。最终,他「冲冠一怒为红颜」,与农民军彻底决裂。当然,陈圆圆只是一个托辞,背后的背后还是利益的较量。


吴三桂带着人马全速杀回山海关,把唐通部队干掉,夺回山海关。唐通毫无防备,全军覆没,仅剩八骑逃回北京。同时,吴三桂给父亲吴襄回了一封信,类似公开信,表明态度,


「我父矫矫王臣,反愧巾帼女子。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请自今日。」


意思是父亲你本是明朝高级将领,却毫无气节投降农民军,我们父子从此恩断义绝相忘于江湖。


三桂降而复叛,李自成悔恨交加,心情非常复杂。他担心吴三桂与清军势力合流,不顾众人反对决定亲自披挂上阵围剿吴三桂。四月十三日,他带领农民军精锐,一路杀向山海关。农民军士气旺盛,而山海关孤悬海外,仅有五万余人,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敌强我弱局势下,吴三桂做了两个动作:


第一,他派遣六名特使,在三河(今河北三河)接触李自成,再次传递投降信息。


第二,火速派遣另外两名特使,四月十五日在翁后(今辽宁北镇)与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大军接洽。当时他给多尔衮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不称要投降,而称要给崇祯复仇,向清军「借兵」。


基于吴三桂此前的反水,李自成对他再次投降半信半疑。然而,他的犹豫对后来的战况产生致命影响:对吴三桂仍抱有一线希望,使得李自成放慢行军速度,路上损失了至少两天时间。如果李自成大军当时全速奔袭山海关,历史或许就会被改写。



北京到山海关300公里路程,李自成大军从北京出发行军九天,平均每天60余里左右,4月21日才抵达山海关,此时吴三桂已做好战斗准备。李自成自知受骗,但杀了五个特使也无济于事(另外一名特使中箭逃走),双方直接开战。


4月21日全天战斗异常惨烈,农民军付出巨大代价,守方的吴军战斗力也消耗殆尽。为什么说李自成损失的两天时间非常关键?如果没有损失那两天,李自成或许在到达的第二日就已拿下山海关,历史或就此改写。


另一边,多尔衮对吴三桂抛出的橄榄枝也不太相信,觉得这很可能是个圈套:这就相当于两方原本一直是血海深仇的对手,一方却突然收到另一方提出并购的邀请。


多尔衮一方面猜疑很深,另一方面也不想放过这个巨大机会。他需要判断吴三桂「借兵」请求是真的,还是吴三桂李自成在合谋算计清军,此情此景非常微妙。


4月20日中午再次接洽吴方特使郭云龙后,多尔衮下定决心,命大军向山海关急行军,一昼夜奔驰两百里。4月21日黄昏,吴李大战一整天后,多尔衮大军到达山海关外十五里处驻营,作壁上观。


1644年4月21日晚,这无疑是吴三桂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夜晚。


上半夜,吴三桂前后派了八批特使去清军大营请兵,史书记载「三桂遣使者相望于道,往返凡八次」。多尔衮不为所动。


下半夜,多尔衮才下令清军继续向山海关前进,黎明时推进到距离山海关四五里的欢喜岭。此时农民军已经开始总攻前最后准备,但清军还是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4月22日清晨,多尔衮特使范文程在山海关面见吴三桂,提出:为建立互信,吴三桂必须亲自去清军大营面见多尔衮「借兵」,同时举行投降仪式。


第四个人生选择呼之欲出。


4/ 第四个选择 – 投降清军,逆袭农民军


1644年4月22日清晨,吴三桂大军命悬一线:山海关以西是李自成,再战一天吴三桂部队就会被碾压;


山海关以东是多尔衮大军,坐山观虎斗,多尔衮提出的条件不是合作而是并购。吴三桂「借兵」就意味着彻底投降清军。


换句话说,吴三桂一直期望从多尔衮那里拿到过桥贷款以度过难关,承诺偿付高额利息,同时期望保持团队经营所有权;而多尔衮注资条件是控股吴三桂集团,转移经营所有权。


天色大亮,吴三桂最终带了十余将官奔赴关外欢喜岭清军大本营,完成了人生关键的一个抉择——投降清军。双方迅速敲定投降条件,同时举行剃发仪式。吴三桂非常清楚这一举动的历史意义,剃发前向多尔衮感慨道:


「我并非懦怯,使我再得万名骑兵,何惧于贼!今为兵少,故向您乞师,盟誓剃发无恨!」


剃发仪式后,多疑的多尔衮终于相信吴三桂,决定All in这场豪赌。但多尔衮还是非常谨慎,当天早晨吴李大军开战后,清军才始从欢喜岭移营进入山海关关城,以逸待劳蓄势待发。



吴李双方恶战至中午,在吴三桂部队快要崩盘时,清军在沙尘暴掩护下从山海关飞驰而出,锐不可当。李自成大军完全没有意料到从山海关里杀出来清军,当时大家对满清骑兵素有畏惧,立时溃不成军。


接下来,吴三桂一直追着李自成从山海关打到北京,从北京打到西北,再从西北打到华中,一年后(1645年四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战死,农民起义军彻底失败。


从1644年到1659年,吴三桂南征北战15年,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1659年,他开始镇守云南,总领云南贵州两省军政大权。


做了14年云贵王后,他迎来人生的第五次抉择。


5/ 第五个选择 – 62岁起兵反清


雄踞一方的吴三桂崇奢纵欲,与顺治皇帝关系也非常好,直至康熙掌权,形势突变。


1667年,康熙亲政,两年后拿下权臣鳌拜,执掌大权。年轻气盛的康熙上台后,首推的政治动作就是撤藩。当时「三藩」对大清的财政压力太大,全国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花在这三块地方。


1673年,「三藩」中的尚可喜率先上书告老还乡,康熙皇帝马上批准。


尚可喜的上书给另外两藩出了一道难题: 已有一人做出了姿态,其他两人该怎么办?


当时吴三桂有一个重要谋士刘玄初谏言,千万不要上疏表态,先让朝廷表态。然而位高权重的吴三桂非常自负,自认上疏能消解朝廷对他的怀疑,只要表了态,朝廷难道还真能让我撤藩?


但事与愿违,他自请撤藩的奏疏马上得到康熙批准,这就给他出了第五道选择题。撤藩令下到云南,同样也深深撞击着吴三桂集团中每一个人的心。


A:接受撤藩,丧失所有权力,在云南这么多年辛苦打下的基业都将付诸东流,权力人生回到起点;


B:抗拒撤藩,落得个叛逆罪名,同时意味着放弃作为人质留在北京的大儿子吴应熊。


吴三桂做出了第五个抉择:举兵叛清。


吴应熊这边,一方面他是人质,行动不完全自由,另一方面朝廷对他待遇优厚(他也是康熙的姑父)。


为保全吴家血脉,吴三桂在举兵前,曾派心腹偷偷潜入北京,密报吴应熊云南情况,催促吴带着儿子赶紧溜回云南。


吴应熊的志趣和想法正好与父亲相反,他想「终守臣洁,保全禄位」,反对父亲起兵。自知此事已无挽回余地,但他又舍不得禄位,放不下存量。特使在北京劝了很多天,吴应熊每天睡不着觉,白天密谈晚上暗自哭泣,最终还是决定不回云南,而让特使把他的一个儿子吴世璠偷偷带回云南。


吴世璠安全抵达云南后,吴三桂决定起兵。这之前做了很多特别有仪式感的事:


第一件事,重修南明永历皇帝的陵墓。南明的末代皇帝永历是吴三桂绞杀的,但为了让反清名正言顺,他主持重整陵墓,并率全军将士祭灵。在永历帝陵墓,吴三桂老泪纵横,全军哭声震天,大军蓄发易服,换回明朝装束,彻底与满清政权决裂。很明显,这是在为出兵找到合理性。


第二件事,是做军事上的动员。拜祭陵墓后第二天,所有军队在云南演武场集合,吴三桂全副武装,十八般兵器亲自演练了一遍,虽说吴三桂已然62岁高龄,但的确是战神级的人物。


完成政治动员与军事动员后,1673年11月21日,吴三桂自云南发兵北伐,向满清政权发起战略进攻。


6/ 第六个选择 – 贻误战机,存量有毒


吴三桂起兵初期势头很猛。一方面,吴在当时是战神级人物,另一方面清军入关30年战斗力已经腐化,吴军迅猛攻势吓得清军一触即溃,闻风而逃。两个月的时间,吴从云南打到长江以南,一路势如破竹。



这时候吴三桂面临第六个选择。


A:强渡长江直攻北京,当时清军在长江以北没有做好战略防御,同时人心不稳,满清政权有很大概率被推翻或者赶走。


B:按兵不动,谋求谈判。


这一次,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在长江以南按兵不动,停了三个月跟清军谈判,原因还是忧心长子吴应熊。


吴三桂在起兵时,已经考虑到他的儿子吴应熊安危,或许心存侥幸,觉得康熙只会以吴应熊为人质,作为要挟筹码。迅速攻到长江后,他觉得自己有资本跟康熙谈判,于是提了两个条件:第一,划江而治。第二,把他儿子放回来。



然而,康熙却直接把吴应熊父子处死了。吴三桂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喝酒,不禁脸色大变手发抖,泪水涌出眼眶,悲怆道:


「今日真是骑虎难下啊!」


吴三桂停在长江以南的三个月,再次改变了历史走向,清军完成了长江以北的战略布防,吴三桂军队从战略进攻态势进入了战略相持。五年后吴三桂郁郁死于军中,起兵失败。


7/ 没有原则的人或企业,势必走不远


今天如果我们合上书,自己设身处地去替吴三桂做判断,会发现其实这六个选择没有一个是容易的。每个选择不仅是巨大的利益选择,更是巨大的人心挑战,甚至生与死的挑战。


吴三桂每个抉择都有ABC多个选项,每一个抉择对他个人,他的家族,乃至整个国家都会产生极为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纵观他的选择,他每一个选择在三五年的时间窗口内,都是理性利己的,短期利益最大化,似乎没有问题。但六个选择合在一起,放在一个三十年的时空坐标轴来看,却导致一代战神不可逆的失败落幕,家族被灭,国家陷入大规模内战。 


他的选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回到我们最初说的价值观问题,吴三桂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他做出选择的唯一逻辑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从短期看这没有问题,但叠加起来,最后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对个人、对家族、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是灾难性的。


总结一句:吴三桂的问题出在没有原则,他没有一个底层硬核的价值观,这使得选择时的逻辑只有一个: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


最后我想回到文初的那个思考,对于创业者来说,不管所谓的商业模式或产品迭代如何变化,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原则。如果没有原则,路不会走的太远。即使技术层面做的非常好,但企业如果没有原则的牵引、没有价值观的牵引,最后势必是走不远的。


创业公司到底是在创新还是在行骗,很难用一套表格或量化标准来评判。归根结底,唯一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其使命和价值观。尽管这听起来非常虚,也很难量化,但这或许是唯一能够展开判断的支点。


创业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创始人期待、憧憬和奋斗的终点到底是什么?使命和价值观应该是最终能对上述问题予以微妙区分的一杆标尺,决定了创业的最终走向。再完美的创业方法论和创业技巧,也无法代替使命和价值观的顶层牵引,无法代替对创业初心的坚守。


希望今天的这个历史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来源:中欧创业营(CEIBS_CELC)

编辑:Jessic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