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 学科竞赛 | 我家瓶窑《“瓶”凡之路》 ——记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参赛有感
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
来自四个不同专业的7位本科生
为了共同目标——
冲击省级A类学科竞赛:
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
首届长三角大学生良渚专项赛
而结盟为“瓶”凡之路小组;
项目名称:我家瓶窑《“瓶”凡之路》视频策划案
项目类别:视频创作与传播
2020年8月27日,“瓶”凡之路小组第五次来到瓶窑镇,随着视频补录等扫尾工作的结束,他们和瓶窑镇的故事暂告一段落。
回想这个夏天,他们一起在烈日下、台风中走过了瓶窑的大街小巷,认识了一位位技艺绝伦的非遗传承人和文物保护者。打开相机,他们用镜头捕捉的每一张灿烂笑容,用视频记录的每一段流动时光,似乎都在倾述瓶窑人的故事......
7月4日,来自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7位学子第一次相聚就开始筹备赛前事宜。因该专项赛为首届创办,之前没有获奖案例,可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所有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
7月11日,“瓶”凡之路小组第一次来到瓶窑。今年的七月江南,依然阴雨霏霏。小组成员们撑着伞,走访了十八弄和瓶窑中学,伫立在石桥上看了三遍瓶窑宣传片。然而现实并不如诗里吟诵地那般“小雨沙沙下,如纱似幕”。事实上,大量降水导致东、西苕溪呈灰黄色,水平面离堤坝仅剩咫尺,往日蓊郁挺拔的树木和随风摇曳的芦苇已全被洪水淹没,场面犹如灾难现场。第一次不太顺利的走访经历为之后的几次调研积累了经验教训。
7月16日,再访瓶窑。小组成员们顶着烈阳,在没有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遍了瓶窑老街、蚕桑馆、陶艺馆、玉雕馆、风筝灯彩馆、纸伞馆、窑山公园、东明山森林公园。在调研频频碰壁时,他们碰见了陈伟老师,一位对瓶窑古陶器充满热情的人。据成员孙梦瑶叙述:“在39℃的高温下,陈老师和“瓶”凡之路的小组成员们一边对台词,一边不停歇地拍摄视频,始终没有坐下来歇过一秒钟,喝过一口水。”“瓶”凡之路小组对作品的严苛要求和细节追求感动了陈老师。烈日下,他一遍遍重复着一个镜头,尽管挥汗如雨,却依然很努力、很敬业地配合拍摄。
为进一步丰富故事,补充镜头,完善细节,小组成员们于8月分三批人马前往瓶窑镇,进行为期五天的拍摄工作。他们没有想到,参赛之路从前期的茫然无措到后期的精益求精,从起初的随意玩玩到最后的肩负使命,这一路,正是他们的“瓶”凡之路。
组员有感:
“只因多在瓶窑停留了一秒,我们认识了陈伟老师,在了解他的故事后,我们便决定要拍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记录他对古陶瓷的喜爱,对瓶窑的热爱。拍摄不算顺利,后期剪辑时遇到许多问题,但好在,徐启航同学的尽职尽责和陈伟老师不厌其烦地重拍,最终有了这样一部片子。反反复复剪辑多遍,只希望能将最真挚的感情呈现出来。最后,谢谢‘村官’们,也谢谢陈伟老师!”
——林丽盈
“在瓶窑镇政府开会时,我感受到镇政府对我们大学生寄予厚望。他们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渴望将瓶窑发展好,带领瓶窑人民走向幸福。我突然觉得我们的作品被赋予了使命感和神圣感,而不再是学生之间随便玩玩的比赛了。大家怀着这份真挚的感情,在拍摄中倾注了很多心血。希望我们的作品能更广泛地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瓶窑,一座山清水秀的城镇。
——周晨
机缘投巧,在我们调研频频碰壁时,遇见陈伟老师。他对瓶窑古陶器充满热情,待人待物亦是如此。希望在像陈伟老师一样的瓶窑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努力下,瓶窑及其非遗文化能被更多人了解,重视和传承!
——金鑫丹
因为有了感情,作品被赋予生命;因为有了付出,青春更耀眼夺目。“瓶”凡之路小组成员们深刻领会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以致用、知行并进,在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两大产业”的美丽乡村创建中,贡献青年学子的传媒力量。
感谢“瓶”凡之路小组成员们提供图文!
Tips:
目前,我家瓶窑《“瓶”凡之路》视频策划案已获得“农信杯”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首届长三角大学生良渚文化创意专项赛立项。
https://mp.weixin.qq.com/s/3I3BC1ppyuWMjBpktB9p7wEND
供稿:传媒与人文学院教学办
排版:传媒记者团 谭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