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中文系&文创所 • 区校合作 • 智库课题】中国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汇报成功
图|运河南,在杭州,在拱墅
近年来,浙大城市学院中文系、文创所依托地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最南源的区位特点,积极与拱墅区相关部门对接开展系列政府智库课题研究。2020年9月22日,浙大城市学院文创所课题组带着《中国大运河(杭州段)璀璨文化带建设策略研究》课题的中期成果,赴杭州科技交流馆多功能厅参加杭州市科技局决策咨询项目中期汇报会。
图|中期汇报会现场
项目负责人王艳老师代表课题组向大家进行了课题中期汇报。汇报共分四个部分展开:项目进展情况、项目中期成果、后续推进措施、经费使用情况。
王艳老师首先向大家汇报了循序渐进的项目进展。项目立项后,课题组成员立即通过文献分析、政策研读等方式聚焦大运河(杭州段)资源特色、建设现状、发展趋势、文化内涵进行调研分析。第一阶段,案头工作。课题组立足高校数据库资源优势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前期案头工作,同时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具体调研方案。第二阶段,实地调研。2020 年 4 月,课题组在前期案头工作成果基础上,展开对杭州段运河集中的田野调查。课题组具体分为三个调研小组,就杭州塘、杭州中河—龙山河、上塘河分别展开实地调研。第三阶段,综合分析。2020 年 5 月-7 月期间,课题组结合实地调研成果与现有研究成果,全面整合杭州段大运河沿线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系统提炼精神文化资源,从而明确不同区域内运河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个性特点、优劣势对比、发展潜力等要素。课题组对杭州区域的运河河段进行了科学的划分,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域内运河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机关联。第四阶段,报告撰稿。2020 年 8 月-9 月期间,课题组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相继撰写杭州段大运河南源区域特征分析、特色文化资源归类、流域主题区块规划、夜游项目设计系列文稿。
图丨汇报会文件
项目中期成果方面,在前期案头工作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尝试把课题内容进行适当的分解,形成几个子课题来积极推进。目前已经完成了将数万字的中期成果,形成了以下三篇子课题专题研究报告。第一篇《大运河杭州段璀璨文化带精准性建设定位》,主要针对大运河杭州段璀璨文化带现代价值、定位依据、定位策略等内容展开研究。第二篇《大运河杭州段璀璨文化带建设策略分析》,主内容围绕大运河杭州段璀璨文化带建设需统筹好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关系,具体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三篇《大运河南源夜游经济建设策略分析》,课题组认为大运河南源开发需要注入更多夜游元素,需要从资源整合梳理、产业系统配套、原点主题规划等维度着手推进大运河南源(杭州)夜游经济带建设。
图丨夜色中美丽的运河南
尽管目前项目进展顺利,王老师也坦言,课题组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文献科学性方面的推进。后续课题组将对现有文稿进行查漏补缺、 有机整合,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咨询、文献研读等多元的资料获取方式确保现有文稿的科学性、完整性。其次,文稿完整度方面的推进。继续撰写决策咨询项目结题报告剩余部分内容,特别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现代演绎部分的理论基础探究、实际运作分析,确保中国大运河(杭州段)璀璨文化带建设的可落地性。
点评专家和领导充分肯定了课题组工作认真、进展有效,思路清晰,同时也对后续的进展提出一些建议。尤其课题报告从统筹管理、执法管理、专项资金建议、“运河杭州段”与“浙东运河”之间的关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方面加强,并且提出建议,杭州虽然是大运河最南端,但目前在研究方面尚未形成全国影响力,因此建议加强研究,形成全国运河文化的一个研究高地。
图丨课题组师生
参加运河南市集调研
在研究开展过程中,课题组师生们向拱墅区相关部门认真求教,积极对接。课题组与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建立起紧密联系,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寻求更多第一手实证文献支持,以确保课题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近期,课题组也数次参加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座谈会,献计献策,并且承接了拱墅区政协《拱墅历史文化记忆》的提纲研究策划编纂(作为拱墅区第一本全面的系统文史读本,大纲编撰得到拱墅区多个部门的支持)。9月21日,文创所师生参与执导和表演的“丰收节”大运河诗歌朗诵晚会在运河边实景演出,广受关注……
图丨文创所师生编纂《拱墅历史文化记》策划提纲
中文系、文创所在社会服务和科研中,积极响应学校“159”区校合作计划,与拱墅区、杭州市紧密结合,并且努力彰显合作的特色优势,与城市高度融合,共同成长!
记者:黄欣雨(会展18级,文创所科研助理)
编辑:陈华璐(中文18级,学生课题组负责人)
排版:王丞璞
特别鸣谢:
杭州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
杭州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项目组负责人:王艳老师、冷南羲老师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