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节日 | 桃李笑,清明望春光



节气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携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以节气和节日的方式,存在于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传统与思念里,如燕盘旋。“最美人间四月天”,正值明媚春光,一年好景。宜当插柳踏青,放鸢逐日,把桃李笑赏;宜当采蒿制饼,青团艾粄,将春意尽尝。细雨绵绵,烟霭纷纷,追思怀远,念念不忘。清明望春光。





     “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的杏花村和牧之的诗作是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掠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溯,回望清明的传承发展,不难发现——“寒食”是清明的“胞弟”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十九年。而其大臣介子推却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更有“割股充饥“之恩。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之下,复国成功,登上国君之位,并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一心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忠君爱国、清正廉明的介子推,不仅成为了一代名臣义士,被无数文人雅士所讴歌、赞誉;更以节日的方式,长存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唐后至宋元,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滋润,“寒食”、“清明”合二为一,并融合“上巳“郊外游春的习俗,成为现在的”清明节“,至今不辍。



祭扫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礼敬祖贤,慎终追远,“孝道”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踏青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月清明,正是春意盎然之时,也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节。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饮食

传承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结合不同的地域特色,诞生了各种美味的面食、糕点,并闪烁着老百姓“舌尖上的智慧”。京冀的枣糕,山东的冷饽饽,江浙的青团,春意在满口的柔糯和香甜里四溢。

除此之外,还有插柳、植树、放纸鸢等习俗,不仅体现了清明作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凝聚了先民的智慧,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北斗循旋,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

清明,是一场雨。

这场雨,赠与这大好光景,要一个天清地明!嫩柳抽芽,青草吐翠,莫怪鲁莽春雷好心奏乐。和风胧月,又是何人登了陆游的小楼,可曾听见叫卖杏花的深巷?

      这场雨,晕开了春的油彩。“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绿的底色里,是“紫陌乱嘶红叱拨”,是“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是“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这场雨,也将思念尽付天地。冥冥之中,雨或是天落下的泪。于是这一天,人们祭祖扫墓,焚香敬酒,灰烟盘旋着,向往者诉说生者这一年的经历,那些所有不能共睹的回忆和思念。愁思的心,断魂的人,是“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的寂寥,是“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的悲恸,是在摇曳的烛影、檐下的雨声中怀想。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场雨里,还有最不能忘却的英烈,那些慷慨赴义的,那些舍身捐躯的,那些以血肉铸国魂的不朽和伟大。慎终追远,思慕先贤;国泰民安,顺遂如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场雨里,人们思念、祭奠,更将对往者的哀思化作对新生的向往,对美好的祈盼。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待到放晴日,便沐浴春光,且歌且行,一路奋进。




文案|传媒记者团 沈嘉炜

图片|传媒记者团 王淑慧

排版|传媒记者团 郭嘉

往期回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