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 “老”非遗的“新”传播 ——传媒师生科研团队走访武林街道非遗主题馆
随着全民关注“非遗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年轻的力量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传媒学院18级广告学专业的一支科研团队,在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去年校企合作的校创课题《杭州老习俗保护与传承——吉祥寺牡丹传说活动策划与传播》之后,正在为该项目落地执行与后续研究而努力。
4月7日,为了准备申报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而组建的跨专业(广告学和广播电视学)新团队,在指导老师孟茹的带领下,来到了浙江省首家街道级非遗主题馆开展实地调研。
武林文化馆工作人员与武林非遗文化研究团队合影
武林街道非遗主题馆(武林街道文化站)位于下城区武林街道竹竿巷内,目前是全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集非遗展示、体验、传习为一体的街道级非遗馆。
武林街道自2015年成立以来,共建立了18个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展示由老戏台(老艺文)、老字号、老手艺、老故事以及老习俗构成的杭城老市井生态,持续开展宫廷杭绣讲座体验活动、古琴雅集、杭州评话传习课堂、武林京剧清音桌、盘扣技艺体验、养生腊八粥公益惠民、非遗进社区等非遗推广与文化服务活动,让非遗体验融入下城百姓生活,成为居民的生活常态,累计惠及市民和中外游客近50000余人次。
乔政老师介绍武林街道的古今变化
在文化站老师们的热情介绍下,科研团队通过对比新老地图的变化,了解到武林街道的前世今生。陈设在大厅内部的宫廷秀、盘扣、剪纸等非遗手工艺品也让调研团队领略到了杭城精美传统工艺制作中所蕴含的艺术之美。
文化站馆内大厅非遗陈设
武林文化站的乔政和章启浩两位老师还为团队讲解了岳飞在武林、医师张同泰轶闻等武林旧事,介绍了盘扣技艺、浙派古琴、杭州评话等传习内容,并带领大家参观了正在授课的武林传统草编手艺公益课程。
草编手艺公益授课现场
文化站乔政、章启浩老师向团队介绍盘扣工艺
由于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的影响,武林街道文化站的非遗项目推进工作有所延缓,传媒学院科研团队策划的吉祥寺牡丹传说活动方案也未能如期落地执行。在今年疫情缓和的局面下,武林非遗的传习活动已经按部就班陆续开展,文化站内更多非遗项目正期待借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面向大众进行传播。
在交流过程中,文化站的老师们也提出了目前文化站存在受众面窄、非遗技艺接班人难寻的困境,迫切希望有更多年轻力量可以加入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
宫廷杭绣传习班学员作品
对此,武林街道非遗文化研究团队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借助“互联网+”思维为展馆引入智能化传播内容,创新多元化传播方式、以视听技术丰富传播媒介,在文化站数字化建设、新媒体平台矩阵宣传、创意活动策划等方面制定可落地执行的传播方案。双方在碰撞中还探讨了关于策划“献礼建党100周年”、“喜迎杭州亚运会”等武林非遗主题活动,科研团队将撰写具体的策划方案。
如何让非遗传承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与年轻的活力?以广告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浙大城市学院武林非遗文化研究团队2020年在赛来西·阿不都拉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对武林街道的老习俗非遗进行了一次深度研究,获得浙江省第三届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一等奖。
在本次走访调研后,传媒师生科研团队将会对武林文化站现有传播问题进行梳理,策划主题活动并撰写执行方案,与武林文化站一起探索中心城区非遗保护和创新传播之路。
文字:吴雅婷、高山月
摄影:翁晓怡
指导老师:孟茹、赛来西·阿不都拉
排版:传媒记者团 虞婕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