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 | 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关于青春榜样的定义





以少年之名,践青春之志。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三届长三角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中,传媒与人文学院学生团队分别斩获三等奖、优秀奖佳绩,教师沈爱国、石苑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传媒与人文学院被授予优秀组织单位殊荣。作为第一次参赛的“新面孔”,浙大城市学院初露锋芒、未来可期。

截至目前,长三角大学生短视频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该赛事是由天目新闻、东方新闻等权威媒体主办,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等高校协办,是短视频赛事中“业界+学界”共同打造的竞技平台。本届大赛以“青春榜Yang,强国有我”为切入口,旨在通过大学生的镜头,展示新时代青年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风貌,奏响“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

 对于“青春榜Yang,强国有我”这一主题,城院学子会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获奖作品、走近作者,聊聊作品背后的故事。



“研途余味苦涩,请相信终有回甘


《回甘》

郭嘉 蔡听雨 王心月  高媛


“《回甘》讲述了一名学生在备战考研的过程中从情绪低谷到自我疗愈最终重整旗鼓、继续努力的成长故事。”谈及创意来源,团队负责人解释:“视频筹划时正值考研季,看着身边的学长学姐为考研奋斗的样子,心里很受触动。‘研途余味苦涩,请相信终有回甘’正是我们想向每一位考研人传达的最美好祝愿。” 

回忆起拍摄历程,团队成员表示:这是一个遇见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本次大赛要求使用竖屏,这与以往的比赛不同,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为了克服竖屏难以进行大全景拍摄的问题,我们想到了石苑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用视听语言去表达情感,吸引受众的创作手法,最终通过更加细腻、更侧重细节的镜头语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当被问及赛事收获,团队成员回应:“跨专业的知识碰撞为这个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和活力;老师与学校方面的支持让这个作品承载了更多的力量与期望;恰到好处的团队协作给这个作品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作品的诞生就是最大的收获。”



“运动是青春最美好的样子


《“下课去打球吗?”“走!”》

胡陶卉子 章哲涵 武芳羽


提起青春你最先想到什么?操场?篮球?亦或是奔跑、漫步?对于青春的解读多种多种,但总逃不脱活力的模样,武芳羽团队将运动作为视频的主要元素,以球类运动为线串联青春脉络。“在亚运会到来之际,弘扬体育精神,拍摄校园中各个青春洋溢的运动健将,彰显大学生青年力,这是我们心中青春的模样,也是我们视频想传达的力量。”

谈起拍摄过程中遇到困难,团队成员坦言:“剪辑技术限制,导致很多前期预设的转场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好在通过补拍转场镜头以及背景乐卡点配合,达到了同样的‘燃’效果。”“脚本设计不够精巧,是我们比较遗憾的点,由于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对拍摄细节部分的设计考虑不够详尽,导致拍摄过程受到了一些阻碍。”

“实践路途上的每一处荆棘、每一抹暖阳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期待着下一个竞赛的到来,也期待着将这次比赛总结的经验与所学知识有机融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优质作品的产出离不开老师的日常培养与悉心指导。名师面对面,一起聊聊有关大学生竞赛的那些事。


“奋斗是永远保持热烈、

 永远拼尽全力的事业”

Q

记者:在本届长三角大学生短视频大赛开始之前,天目新闻曾来学校宣讲,您觉得这种媒体入校园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有什么益处?

石苑老师:就像“密苏里模式”所探求的:实践出真知,重视实用,强调专业道德。此次参赛同学经历媒体校园宣讲、领克企业采风视频、初赛复赛等环节,能看到业界和兄弟学校做什么媒体,怎样做媒体,对于同学们而言,可能比制作内容的收获更大。

Q

记者:作为本次大赛的优秀指导教师,有什么视频创作“秘籍”可以教给同学们吗?

石苑老师我们只是美的搬运工,学会长时间观察和完整表达。视频创作的烦恼,一半是不知拍什么,一半是不知如何拍。比起刷到某大牛up主的视频,就迫不及待拿起单反冲出去塞满100个G的素材回来,在剪辑线上茫然,不如想想我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即便是短平快的视频也需要有视觉的诉求点。李安导演曾说“我们是很无辜的导体,不是去主导什么,而是因人设事将感受到的东西反映出来”。从观察操场上的背影,夕阳下的狗子,春天的柳絮开始,学会用可以达到的视听语言表达美和情感,在此基础上日益精进,做一个完美的搬运工。

Q

记者:在您看来,团队合作、大学生竞赛意味着什么?参赛者本身能获得什么?

石苑老师:团队合作,痛并快乐着。看过知乎一个帖子“为什么大学要有分组作业”,看得出大家对组队的难以言表的痛苦。我们专业经常做项目,时间还很长,比如美术馆的项目,都是半年起步。对于我而言的“高光时刻”,并非作品的完成,而是解锁同学的新技能。每次参加比赛,我们暂时抛下个人的计较和敏感,组队-磨合-摆烂-deadline-冲刺,尝试-否定-尝试,最后完成时像是共同分享了人生的某个部分。我总觉得学校的天职是教学,能够全力以赴做一件事本身,是大学的使命,即便困难重重,也值得永远努力和开拓。


“做思考者、驾驭者、领先者

而非跟随者”

Q

记者:您眼中的好作品是什么样的?

沈爱国老师:我认为好作品首先是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这样才能引发人的共情、共鸣。其次是作品的专业性,新闻传播学系学生在短视频创作上具备天然优势,不论是在构图、机位、同期声、还是后期剪辑、特效应用上,都应显现出传媒人的专业气质。精益求精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本次获奖的两个作品已经初具专业形态,在未来,我们也会邀请更多的一线记者、知名短视频编导、媒体走进校园,开设短视频创作基地,让同学们与大咖面对面交流学习,相信经过更为系统化的学习之后,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

Q

记者:参加比赛对于新闻传播系学生来说有什么意义?

沈爱国老师:学生参赛就像是沙场练兵,实践才能出真知。新闻传播学系学生要利用好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包括思维、技术、品质等多个方面,主要来源于理论学习、作品实操、阅读专业书籍等多个维度。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在一次次的练兵中有所收获,尽快的实现从UGC向PGC转化。

Q

记者:新闻系的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怎样的品质与能力?

 沈爱国老师:我的课堂自始至终贯彻四大标准,第一是思维方式,对于事物的认识和评判,要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第二是事实核查,媒体人作为信息的“把关人”,不应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为唯一标准,而应多方求证,对纷繁杂乱的信息进行真伪鉴别;第三是综合素质,这首先包括人文素养背后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等,其次是注重导向正确,引导群众从解决问题的方面入手,而不是“隔岸观火”甚至“煽风点火”;第四是具备专业技能并熟练运用。

Q

记者:此次长三角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中,可以看到大部分获奖短视频,都将大学生生活状态与当下时事相结合,您如何看待短视频日益广泛使用的社会现象?

沈爱国老师: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模式,较好的满足了一个用户希望在短时间之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的愿望,符合快餐式消费的用户需求,因而占据了大量市场。当然,它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比如过于碎片化导致用户无法深入探究事物本质,无法留下值得思考的东西。作为年轻人,应从内心追求有深刻意义的事物,既要对这些新兴媒体运用自如,又不能缺乏理性的思考,要时刻牢记“我们是用户但不是普通用户”的自我定位。




如何描绘青春,又怎样定义青春榜样?

作品《回甘》描绘了考研人的青春,为了梦想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青春榜样;作品《“下课去打球吗?”“走!”》描绘了运动场上的青春,挥洒汗水、以乐观态度笑对生活的青春榜样;每一件参赛作品承载了创作、拍摄、剪辑的传媒人的青春,用镜头表达自我、以思想武装头脑,以奋斗定义未来的青春榜样……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蓦然回首,在前进道路上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你早已熠熠闪光。


文字:陈晓芬 许耀月 钟楚涵 何雨欣 胡沽瑶 郭嘉 

摄影:许耀月 陈晓芬

视频及部分图片由获奖学生团队提供

排版:传媒记者团 李文静 虞婕

审核:沈爱国

责任编辑:陆思远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