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本期目录




跨学科研究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与公共安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及共同体防控——基于风险社会学视角的考察

文军


“国家—社会”共同在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全民动员和治理成长

刘佳


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动员的功能边界和优化策略

孙晓晖 刘同舫


《传染病防治法》行政责令的法律属性和效力

孙晋 杨军


哲学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审思

汪信砚


从遮蔽到超越:人的价值认知与实践创生

朱必法 孙伟平


伦理与道德的互释及其侧向

李建华


关系世界、相互性和伦理的实态

王中江


文学研究


思想的趣味与对话立场:朱光潜的论说文体及其影响

王本朝


历史学研究


巴蔓子英雄形象构建与文化认同

刘安全 段超


经济学研究


收入流动、社会资本与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

——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证据

邓大松 杨晶 孙飞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质量评价研究

杜莉 郑立纯


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与国家金融竞争力

胡滨 程雪军


法学研究


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决定的司法审查

漆彤


“一带一路”背景下增值税管辖权的国际协调

任宛立


社会学研究


未来中国城镇化的理想水平与乡村治理的中国方案

谢立中




论文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及共同体防控

——基于风险社会学视角的考察




作者:文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迈向风险社会过程中的一次巨大考验。从风险社会学视角来看,它跟人类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及人类社会行动的未预期后果密切联系,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复合性和危害性等特征。这种非常态情境的疫情灾害给国家应急管理和风险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必须构建一种与风险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共同抵御疫情的蔓延和社会风险的扩散。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社会学;风险社会;社会治理共同体;疫情防控;公共安全




“国家—社会”共同在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全民动员和治理成长




作者:刘佳(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现代化的一次巨大考验,动员式治理成为全社会共同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必要手段之一。“国家—社会” 的共同在场形成了全民动员、系统协同的整体动员机制,促进了经济资源、情感道德资源、专业智力资源和全社会志愿力资源的快速集聚。“共同在场”的治理逻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引发世界共识、通过“网络化 + 网格化”双网协同优化基层共建格局、构建“以人民为中心”为本质要求的系统性动员模式,实现国家治理结构优化和治理能力成长,形成“国家—社会”共同在场的中国经验。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社会”;新型冠状病毒;动员式治理;网格化管理




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动员的功能边界和优化策略




作者:孙晓晖(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同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公共危机治理中,发起大规模社会动员是党和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独特优势和有效手段。作为危机治理的方式和手段,社会动员的功能作用表现为: 运用紧急动员快速实现资源集聚,通过参与式动员有效促成社会整合,诉诸传媒动员广泛凝聚多方共识。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社会动员存在边界效应,动员不足容易使危机治理的效能递减,动员过度则易造成危机治理的效力失控。这种边界效应的内在症结在于公共危机治理中产生的动员失范,因而规范化建设对规避社会动员的运作风险至关重要。基于公共危机治理现代化的视域探讨社会动员的优化策略,必须遵循社会动员的适度性原则,提高社会动员的法治化水平、专业化能力和参与性质量,以公共危机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公共危机治理;社会动员;功能边界;优化策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染病防治法》行政责令的法律属性和效力




作者:孙晋(新疆大学法学院)

          杨军(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行政责令是“新行政法”理念指引下兼具行政控权和私人自治双重功能的法律规制手段,其在行政实体法领域的广泛适用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理念。在抗击 2020 年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利用《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行政责令法律制度及时制止和纠正各类损害疫情防控的违法行为。但是,当前行政责令法律属性不清晰,导致《行政处罚法》和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在内的诸多行政实体法对行政责令的规定和适用尚有模糊和混淆之处,使得《传染病防治法》在应对新冠肺炎防控等公共卫生事件时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法律效力。需要厘清行政责令的法律属性以及行政责令和行政处罚的法律关系,从法律责任制度建构及健全法律实施效力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法》的行政责令制度,使行政责令制度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行政责令;行政处罚;《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危机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审思




作者: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摘要:所谓生态文明,实即生态化的文明,也可以说是使现有的工业文明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并不是要创造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的文明形态,而是要为工业文明的发展植入一种生态维度,使工业文明由以往的“黑色文明”发展为“绿色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在于维护人类的利益,因而应该以人类为价值本位,坚持和践行以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维护自然界的利益、应该以自然事物为价值本位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不仅必然在理论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而且还会得出各种反人道主义、甚至反人类的荒谬结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够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有效防范包括资本逻辑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个体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对生态环境的侵害,真正实现生态正义,使生态文明成为现实。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目标;价值本位;价值追求;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




从遮蔽到超越:人的价值认知与实践创生




作者:朱必法(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伟平(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人”在审视自身价值过程中,经历了从最初的“自然膜拜”“英雄崇拜”到“上帝崇拜”的过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理性之光冲破了神学的束缚,开启“人”重新审视自身价值的新旅程。在生存与发展、自我与社会之间的权衡中,“人”在价值认识中出现了自我偏差。对人的价值进行反思,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克服极端利己主义、急功近利、自由主义和庸俗化倾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己和创生自己,“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价值认知;自我遮蔽;自我偏差;自我超越




伦理与道德的互释及其侧向




作者:李建华(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伦理与道德是理解伦理学和道德学的关键性概念,二者在以往的研究中经常是不加区分甚至是互用的,因为就词义而言,二者在本源上具有同源性,都是指社会的风俗、习惯、规约等。但学术史发展表明,伦理与道德还是有重要区别的,甚至表现为谁对谁有优先解释权的问题,如黑格尔将道德上升到伦理,而李泽厚则主张从伦理进入道德,这表明二者具有共时态的互释性,即伦理与道德是可以相互解释的。当代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逐渐从“伦理学就是道德哲学”的“绑架”中挣脱出来,以更加广阔的视域和自身独特的方式进入并服务于真正的、新型的“人伦”世界,与道德学并行,实现“离而不分”的“自由发展”。这种分离会促使道德学侧向于道德本身的个体德性塑造,伦理学侧向于伦理实体之上的利益关系调节。无伦理规范的道德和无道德律令的伦理也许会成为可能,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之争论也许会得以破解。

关键词:伦理;道德;道德哲学;伦理学;互释




关系世界、相互性和伦理的实态




作者: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从不同的视角对伦理提出不同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都丰富和扩大了伦理学。人和世界整体上作为关系性的存在可以为伦理解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甚至可以称为“关系伦理学”)。这是因为,一般所说的伦理规范和价值,既是人类为了适应世界各种关系和建立良好关系而演化出来的,同时又在变化着的关系世界中而变迁;伦理规范整体上具有互予、互惠、互利等各种各样的交互性和相互性特征,伦理上的互爱、互尊、互信、互让等就是它的一些具体表现;伦理上的赞赏和称誉是人们对人的良好言行的报答,而谴责、惩罚则是人们让一个人为他的不好言行付出或大或小的代价。

关键词:关系世界;相互性;规范;关系伦理学




思想的趣味与对话立场:朱光潜的论说文体及其影响




作者:王本朝(西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其美学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而作为批评家的朱光潜,其批评观念和方法论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也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但表达其美学思想和批评观念的论说方式,却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朱光潜的论说文主要就谁在说、如何说、向谁说展开了理论探索并进行了创作实践,他理顺了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联, 消融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追求雅俗共赏的思想趣味和读者在场的对话方式,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畅达清通文风。它既有助于推动现代白话文的日趋成熟,也促使说理文在现代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中的认可和播散。

关键词:朱光潜;论说文体;思想趣味;文学批评




巴蔓子英雄形象构建与文化认同




作者:刘安全(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 究中心)

          段    超(中南民族大学)

摘要:巴蔓子是鄂渝界邻地区民间传说中的古代巴子国英雄。地方官员、民众和文化精英通过史实考证、口头叙事和文人颂扬等方式,将巴蔓子将军塑造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传说英雄,并升华为忠信爱国的民族精神化身。巴蔓子“忠信爱国主义文化内核”的多重叙事,是基于民间信仰、地方社会和国家关系维系机制的客观呈现,反映出地方和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在价值和结构上的一致性。

关键词:巴蔓子;英雄形象构建;文化认同;忠信爱国精神




收入流动、社会资本与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

——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证据




作者:邓大松(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杨   晶(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孙   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利用 2014–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农户数据,在考察收入流动与收入不平等现状的基础上,使用 kakwani 个体相对剥夺指数和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收入流动、社会资本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惯性率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流动性存在差异;收入向上流动能够显著缓解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而收入向下流动则会加剧其收入不平等。社会资本积累能够有效缓解收入流动不足引致的收入不平等,表现为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农村居民就越容易实现增收,而社会资本不足容易引致收入不足,进而加剧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增强农村居民社会资本、防范弱势群体收入向下流动,成为降低收入不平等的关键。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收入流动性;相对剥夺;社会资本;精准扶贫;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杜   莉(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郑立纯(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已历经近 40 年的演进和发展,对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依据国家“十一五”至“十三五”规划文本,通过分析其中所列举的重点发展方向,选取其中与绿色金融发展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出六大绿色金融政策质量评价指标共 28 项具体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质量,可发现: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中的绿色信贷政策质量最高;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绿色债券政策质量较好且相近,分列第二、第三位;绿色基金政策与绿色保险政策质量较低且相近,分列第四、第五位。因此,中国仍需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弥补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短板,尤其要着力优化绿色基金政策、绿色保险政策,全面提高绿色金融政策效率。

关键词:绿色金融;政策评价;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与国家金融竞争力




作者:胡   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程雪军(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大数据与深度学习不断进化、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发生重大变革,全球普惠金融经历了“微型金融 → 普惠金融 → 数字普惠金融”的演进与发展。在全球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国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并从国家层面制定发展战略。中国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国际金融治理的话语权,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长效监管机制,大力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进而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

关键词: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国家金融竞争力




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决定的司法审查




作者:漆彤(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摘要: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是东道国管理外资的重要法律工具之一,但因国家安全的概念模糊、审查标准抽象以及救济手段有限而饱受诟病。从国际比较来看,在保留安审机制灵活性的同时,提升安审决定的可预见性和可问责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对国家安全与程序正义两类价值取向的不同侧重,各国对于安审决定是否应当受到当地司法审查采取了不同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第35条正式引入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这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出于对程序正义和保护外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考量,在落实该条第 2 款的具体配套工作中,我国应考虑赋予外国投资者必要的司法审查救济权利,在有效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投资保护水平。

关键词:《外商投资法》;国家安全审查;投资者保护;程序正义;司法审查




“一带一路”背景下增值税管辖权的国际协调




作者:任宛立(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摘要:增值税管辖权的国际协调将成为“一带一路”税收合作协调的重心,其目标在于将增值税管辖权归于跨境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地。增值税管辖权的协调需要综合运用税收双边协调工具、多边协调工具和税收征管互助三种机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增值 税管辖权方面存在较多难以协调的问题:已签署的所得税“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无法有效协调增值税;《OECD 增值税指南》的协调功能十分有限;税务机关之间的征管互助机制尚不健全。为此,中国应充分利用所得税“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的合作机制协调增值税,积极签署增值税条约,完善税收征管互助机制。

关键词:增值税管辖权;国际协调;“一带一路”;税收条约;税收征管互助




未来中国城镇化的理想水平与乡村治理的中国方案




作者: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初步的估算表明,未来 30 年,随着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率的逐渐走低和劳动生产率的逐渐提升,我国绝对剩余人口的数量和比重确有可能逐渐增加到一个较大的数值。在政策层面选择让这些人口生活在乡村地区或城镇地区,不仅事关剩余人口安置,而且事关未来中国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建设。贺雪峰曾经建议将他们保留在乡村地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建设和治理方案。虽然这一建议及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仍值得进一步斟酌,但其所要回应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国方案;绝对剩余人口








扫描二维码 阅读全刊电子版


往期目录



阅读原文查看电子期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