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被人扇耳光,反要我道歉?

2016-12-19 吉吉 慢成长

 

深夜,闺蜜D气鼓鼓地发来一段微信:

 



原来,她周末带4岁半的小儿子,参加老公这边亲戚的家宴,扭头打个电话的功夫,儿子和远亲家的小姐姐起了争执,“啪!!!!”D看到这一幕:儿子被高他一头的姐姐,打了一记重重的耳光。

 

D立马隔开两个孩子,想找女孩的家长讲讲理,这女孩是她小姨Y带来的,D一说,Y先是说了D的儿子:“他怎么那么笨,被姐姐打?”然后和侄女说了句,“你怎么又打人啦?下次再这样不带你出来了啊”,就走了……


D觉得这样特别太轻描淡写啊,决定自己教育女孩几句,说打人不对,要求她道歉。小女孩不情愿的说了句“对不起”,D以为这事儿到此就结束了。谁知晚上,D竟然收到了Y的短信,立马气的要跳墙!




D平时和Y往来不多,但论辈分,Y要叫她婶婶的,如今电话里直呼其名,又要调录像又要道歉,倒反而是她错了。D咽不下这口气,半夜睡不着,发了最开始的那段话向我求助。


昨天,我给D打了个电话,唠了快一个半小时,终于让她从情绪激动到平静看待,我都说了什么呢?


我们看到的,就是全部吗?

 

人在情绪里,往往啥也听不进去,也看不到真相。我先是共情,去理解D的感受,让她宣泄了会儿情绪,然后还原当时的情况,问她:小宝到底有没有打人呢?

 

“我没有看到,回过头的时候就只看到我儿子被扇了巴掌。”

“那你觉得他有打人吗?”

“依照他的性格,应该是有吧。他们说是小宝先打了人,但肯定没扇巴掌这么严重啊!”

“那你当时有没有问问两个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没有。我就批评了那女孩。”

 

我明白了,又问了D两个问题:


“如果你是那个女孩,当时也被弟弟打了,情急之下回了一巴掌,然后这个弟弟的妈妈,非要让你道歉,你有什么感觉?”

“如果你是这个女孩的家长,回家听说,有个弟弟先打了自己,但是阿姨只让我说对不起,你会怎么做?”

 

孩子打人,往往是在将自己沮丧或愤怒的感觉付诸行动。作为家长,也会有保护自家孩子的本能,在有限的信息下,听到孩子单方的陈述,我们会放大自己孩子的委屈,觉得别人“越俎代庖”是种侵犯:我孩子不对,我可以说她让她道歉,但是凭啥由你来教训?

 

这一来二去,不是孩子间的矛盾,而是俩大人的矛盾了。



孩子打架,大人该做什么?


孩子发生矛盾时,我们特别爱冲出去,替孩子当裁判:


“你不能打弟弟!”

“你怎么能抢妹妹的玩具呢?还回去!”

“你欺负别人还有理了?!给我闭嘴!”


3-6岁的孩子,和同龄人冲突的情况很常见,家长武断干预的后果是,孩子的感受会被忽略、而且他们被剥夺了一个重要的技能:在冲突中学习社会交往、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是D,我会这样做:

 

  • 分别蹲下来,问问两个孩子,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法,给他们机会去表达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每个孩子说到被打,都会感觉委屈,也更容易理解对方。

  • 语气平和,启发式提问:“你被打了,希望姐姐怎么做呢?”“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们希望谁先来和好呀?”

  • 如果两个孩子愿意道歉,及时鼓励;如果有一方不同意,鼓励另一方,“妈妈看到,你心里也很委屈,但是你主动为自己犯的错误和姐姐道歉了,你做的很棒,姐姐没有向你道歉,是姐姐的错。”

 

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当他们经历过不断的示范和训练,发现承认错误不代表惩罚、而是一种责任的承担,他们就会自己学着和周围人友好的相处。




憋出内伤,还是向前一步?


D承认自己处理的不够圆满,可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想说奉陪到底,大不了撕破脸,可是真那么做的话,她的心情也不好,感觉自己在跟“没素质的人”争,好掉价!

 

D也不介意为自己的过失道歉,但她觉得,我主动想弥补,和对方用不尊重的语气强迫我,是两码事。


她更在乎的其实是:自尊与面子。

 

我问D:

 

“你生活中有没有要求孩子为做错的事道歉,但他坚决不肯的时候?”

“有啊。”

“他在学你呀。你们处理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往往期待孩子勇于承担,但到自己身上,却很容易言行不一。其实这个事儿,从本质上来说,是沟通的问题。


Y说话太刻薄,如果换种方式呢——“你好,今天女儿回家说被打了,她很难过,我在想是不是俩孩子有些误会,咱们能重新看看录像吗?如果小宝也打了姐姐,能不能让他也道个歉、俩人和个好?”


D会感觉很好。


假如D把感受和事情分开,也换种方式沟通呢——‘“我回来想了想,可能弟弟也打了姐姐,只是我没看到,如果是这样,我当时也有些冲动了,应该让小宝也道歉的。我看了你的留言不太舒服,是因为平时你都叫我婶婶,这次直接叫了我的名字,我希望能被尊重……”


Y会怎么做?可能好言好语、也可能冷言相向。D说,如果人家不领情,她还是会不舒服。但是:


争面子=双输

先破冰=双赢 or 单赢


至少在这件事上,D如果能勇敢表达自己的承担,这是极大的突破,她为孩子示范了一个好榜样。即便对方的反应很没素质,D至少知道,下一次,离这样的人要远一些,和她的确说不通任何的道理。然而如果没试过、没放低姿态诚恳沟通过,又怎么能知道呢?


——电话那头,D陷入了沉思,半晌,“好,我已经不生气了,我再想想,没准就豁出去了,试试!”


我知道这很需要勇气。


育儿育己,这句老生常谈的话,真的所言不虚。每次矛盾与冲突背后,如果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模式”、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或许,我们能给自己和孩子,更大的礼物。




后记:

 

和D电话的后半部分,主要在说情绪模式和“冰山图”,就是我们的行为下,会有哪些深层次的私人逻辑、信念与渴望,篇幅有限,如果都在一篇文章中写,估计你们也看不下去,这次就不展开了:)


我始终觉得,“事”好解决,“人”的层面,更值得去觉察。有心看完的你,留个言和我聊聊感受吧:如果你是D,你会怎么处理呢?



作者 介绍

吉吉


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微信公众号慢成长(manchengzhang123)联合创始人,斜杠妈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连续坚持19轮21天打卡。相信育儿就是育己,愿与娃一起慢成长。微博/个人公众号:吉吉pure。


这些原创你可能也感兴趣哦:

带孩子外出,最怕遇到这样的尴尬……

孩子惹毛你,比发脾气更好的是……

画画好处多多,千万别让错误的启蒙毁了孩子的天赋!

宝贝,对不起,妈妈做错了。

都说给娃“无盐”的爱,吃不吃盐那点事儿,你都知道了吗?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写了三百多篇原创文章,

从生长发育、辅食喂养到剁手指南、亲子陪伴…

努力打造一个科学又实用的知识库,

在公众号下拉菜单中你能找到更多好文章。

永远别忘了,

在育儿路上有我们陪你一起迎难而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