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课堂上开启孩子逻辑思维的妙招又来啦!读绘本和玩游戏时这样做!

2017-07-21 花时间 慢成长

我是花时间,资深编辑·童书译者·心理咨询师 

个人微信:baby_hours


上次给大家写了一篇《美国幼儿园都用文氏图教孩子,难怪能越玩越聪明!》,很多妈妈都喜欢,想让我多介绍一些国外的教学方法:)今天就和大家再分享一个Cause & Effect,也是美国孩子们从小就在课堂上学习的。


Cause & Effect,大家都明白,原因和结果。但具体是什么意思?怎么和孩子玩儿起来呢?



其实就像字面的意思一样,Cause & Effect,就是要教会孩子认识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可能有的妈妈会问,这个需要从小教吗?是的!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教孩子原因和结果,只是自己没察觉。譬如,妈妈们恐怕都对孩子说过“好好走别跑,会摔倒的!”,又或者“慢点喝水,不然会呛到!”,其实这些都是在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教孩子原因和结果,可以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还能联系到现实生活,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规则。如果教的方法丰富有趣,孩子还能从中锻炼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验思维力。


例如,我们带孩子一起观察下图,左右两个画面分别在描述什么呢?



在左边的画面中,有一只脚没有系鞋带。而在右边的画面中,小女孩踩到鞋带摔倒了。第二步,我们就可以问孩子,“这两张图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孩子去发现“原来她是没有系鞋带,所以摔倒了”。没有系鞋带是原因,摔倒了就是结果。


第三步,用提问方式重温逻辑。“她为什么会摔倒呢?”(有了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果她没系鞋带会发生什么呢?”(有了原因会发生什么结果)帮助孩子加深对因果关系的记忆。


最后,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的场景进行联想。“所以我们出门的时候,也要把鞋带系好,不然很容易摔跤,对不对?”



  • 因为下雪了,所以我们可以玩堆雪人。

  • 如果我们现在玩儿堆雪人,说明什么呢?说明之前下雪了。

  • 如果下雪了,除了堆雪人,我们还能玩什么呢?

简单一张图片,可以挖掘出很多因果关系的问题,培养孩子正、逆思考的能力。


看似简单的两张图,如果我们能善用方法引导,设计这样逐层递进的互动问答,不但能引导孩子去观察细节,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认知画面的连续性,还达到了联系实际生活,提醒孩子安全细节的实用性。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之前向大家介绍的文氏图,是一个模板,我们要做的是利用模板教孩子思维方式;而今天向大家介绍的Cause & Effect,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在平时陪孩子玩儿的过程中,都能怎样运用,让原本普通的玩乐,变成生动的早教游戏。


给孩子讲的时候,可以用观察图片并描述、绘本故事、科学实验和锚图游这几种方法,年龄需求由小到大依次递进,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来挑选使用。下面我就一一举例介绍。


美国给小学生的科普书中,用cause和effect讲解自然现象。


No.1

观察图片并描述


前面我给大家举的两个例子,都是观察图片并描述。


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年龄要求不高,1岁半、2岁开始都可以,主要看孩子的理解能力。就算孩子还不太会说话,我们自己絮絮叨叨对孩子讲一讲,也是很好的一种逻辑性语言输入。


在美国,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观看和分析画面,大家一起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思考内在联系。


因为抢玩具,最后娃娃的手臂断掉了。


“不要争抢,要分享”的道理如果只是说说,是很枯燥的,但通过Cause & Effect的读图,孩子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要这样说。


大家可能会问,平时在哪里找这些图片呢?


我们可以挖掘一些有趣的绘本,利用绘本中的画面进行讲解。去年,咱们开团过一套来自英国的创意胶片书《你想不到却能做到》,特别有意思。



其中有一本叫作《Oh,不!》,里面发生的场景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的,例如踢球踢破了玻璃。


碰倒了杯子,桌子上洒了水;早上起晚了,被妈妈叫醒,去追校车。这些内容都特别适合给孩子做Cause & Effect的读图游戏,进行逻辑联想。



还有就是春节的时候,咱们团了一个过年大礼盒,里面有一本《礼仪常识互动游戏书》,有很多机关正是通过Cause & Effect向小朋友讲解规矩和秩序。


Cause:在公交车上打闹  

Effect:摔倒受伤


Cause:玩滑梯时不排队、争抢  

Effect:摔下滑梯、发生危险


这本书的内容我真的特别喜欢,因为果果今年要上幼儿园,觉得非常实用,所以正在给大家联系返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等等我。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本特别有意思的法语纸板书,叫作《Mon Imaginier,

après la tempête》(我的想象,风暴过后)。虽然是法语的,但是书中大部分内容不需要理解文字,孩子也能看得懂,而且特别有趣。在国内市场上,还没有见到类似创意的童书。


在书店中看到封面的时候,这个冷漠脸就吸引我了:)


这是一本认知书,主要是教孩子看图识物。但设计特别巧妙,书中的每一个对开页,都是左页是一些事物,右页是我想象发生了一件事之后,现场是什么样。


例如下面的第一页,就是风暴过后,东西都被吹倒了,是什么样子呢?


这一页讲的是大象踩过之后,蛋糕、城堡、章鱼、小猪、皮球、梨子都变成了什么样呢?


这一页是小宝宝出生之后,你懂的……


美发之后……是不是变化非常大?果然主要靠发型啊……


一场大战之后(解释一下,这两个小男孩分别宣称是佐罗和骑士,哈哈)。


这本书算是纸板书中页码比较多的,我就不一一拍出来了。除了简单的看图识物,或是教单词,运用Cause & Effect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可以多出好多种玩法。


  • 例如,先遮住右边,只看左边,把cause告诉孩子,让她自己幻想effect,“要吹大风了,大风吹过之后会怎么样?”这就成了想象力训练游戏。

  • 又或者左右都给孩子看,让孩子一一对照去找原来的物品在新的画面中变成了什么样子,锻炼观察力。

  • 也可以不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件,让孩子自己看完画面后来猜,究竟cause是神呢,才有这样的effect,锻炼推理能力。


别觉得这类好玩儿的书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们家里已经有的绘本,用心翻一翻,就能找到适合做Cause & Effect讲解的图。


例如咱们之前刚团过的小猪佩奇英文原版绘本,我在《Miss Rabbit's Day Off》里面就找到了这样的内容:玩具汽车在地上→兔小姐不小心踩到了汽车摔倒了→兔小姐在家休息一天。


No.2

绘本故事分析

刚才说的图片观察和描述也用到了绘本,和绘本故事分析有什么不同?


图片观察和描述,只是从书里找有趣的图,解读单张画面,小宝宝就可以开始玩儿起来。故事分析就不一样了,是对整个故事情节进行梳理,需要宝宝能够完全读懂书中的故事了。比较适合三岁以上开始玩儿。


可以玩儿Cause & Effect的绘本有很多。有一本著名凯迪克大奖绘本叫作《 There Was an Old Lady Who Swallowed a Fly》,中文译名是《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


这是美国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讲的是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然后她吞下蜘蛛去逮苍蝇、吞下鸟儿去捉蜘蛛、吞下猫去抓鸟儿、吞下狗去咬猫、吞下奶牛去追狗,最后吞下一匹马——她撑死了!



这个故事对我们大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偏离常理,有点可笑。但对小朋友来说却特别滑稽。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故事就是一条因果关系的链条,可以用Cause & Effect一路讲下去。


前几遍阅读的时候,可以看画面,讲故事。等孩子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了,就可以用因果关系来提示,让孩子来复述故事。“老婆婆为什么又吞了一只蜘蛛?”“老婆婆为什么吞下了猫?吞了猫之后,她又吞了什么?为什么是狗呢?”



很多经典童书都可以用Cause and Effect来讲解,譬如我给低龄宝宝荐书时,提过好几次的《亲爱的动物园》(Dear Zoo)翻翻书,故事的情节就是动物园给我寄动物,给我寄大象,我嫌太重了不要,又给我寄长颈鹿,我嫌太高了不要……这样一环套一环把情节推下去,逻辑和《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有雷同。



再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卫不可以》这本书,很多妈妈都说,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首先画风很粗犷,孩子跟着里面的大卫学得都是不好的行为,而妈妈一直在批评他,感觉也很不好。如果我们用Cause & Effect的逻辑方法去讲解,就容易多了。


如果我们面对书中的画面,一直再对孩子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很像下命令,孩子不容易接受。换成用因果关系去提问,让孩子联想下一个画面:“妈妈对大卫说不可以,为什么呢?如果大卫去拿那个碗,会发生什么结果?”这样既能让孩子接受书中的故事,又能锻炼想象力。



在故事最后,妈妈给了大卫温暖的拥抱,引导孩子思索“为什么呢?妈妈今天一直在制止大卫,为什么最后会说‘大卫乖……我爱你呢?“那是因为无论大卫做了什么,妈妈都很爱很爱他。利用因果联想,让孩子学习从身边小事中体会母爱。



No.3

科学实验


STEM教育这些年特别火,爸爸妈妈们都听说过,但似乎很多活动都是小学之后才能开始,有没有学龄前阶段,我们能在家教孩子的一些简单易懂、好操作的活动呢?


当然有啦!STEM包括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特别强调观察、思考、逻辑和动手能力,Cause and Effect就是这些的基础。


还记得我们之前团过的,这个斯坦福大学教授推荐的拼插积木吗?其实齿轮的机械原理就像一个因果关系链条,环环相扣下去,每一个转动的齿轮都是下一个齿轮的Cause,是上一个齿轮的Effect。在和孩子玩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咦,为什么这个齿轮挥动?是谁让它动的,它是怎么转的呢?它又推动了什么呢?



我们在家的时候可以做一些特别简单的小实验,帮助孩子建立Cause and Effect的概念。例如,拿一颗生鸡蛋给孩子,下面摆好一个盘子:“如果我们放开鸡蛋会怎么样?”孩子可能会说:“不知道。”可能会说:“鸡蛋会破掉!我不想放手!”


这时鼓励孩子放手就好了,然后一起来观察结果。和孩子分析,哪一个是cause,哪一个是effect。如果孩子大一些了,还可以再带孩子煮一颗鸡蛋,然后观察煮熟的鸡蛋会不会破掉,一起思考why——为什么?寻找原因。



我们刚介绍过千变万化玩不腻的洗碗海绵(《纽约老友教我一个家庭游戏,竟然是用厨房用具!》),也很适合做Cause and Effect的小实验,让孩子观察海绵原本飘在水面上,以及吸水之后沉下去的两种状态,思考原因和结果。



No.4

锚图游戏


和咱们以前说过的文氏图一样,锚图(Anchor Chart )也是美国教室里最常用的知识点展示形式,比思维导图应用更为广泛。适合幼儿园大班,以及上小学的孩子。


例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大卫,不可以》,如果给三岁的孩子讲,就可以用绘本故事分析的形式进行亲子共读,如果孩子上学了,那么下面的锚图就是特别好的分析工具。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里的锚图会卡通比较多,字比较少。方便孩子们理解。


随着年级升高,锚图更加复杂。下面是用Cause and Effect对一个故事做文本分析。童话故事、小说,这些有时间顺序和事件发生的内容,特别适合用锚图的方式做展示,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



小学,孩子们直接再桌子上画因果锚图,一起将锚图连结得很长,共同梳理故事线索。


课堂上,孩子们还会制作折叠书,用Cause&Effect来分析和记忆。



下面这本手工折叠书,是关于一本凯迪克大奖绘本故事《Creepy Carrots》的。故事讲的是小兔子Jasper特别爱吃胡萝卜,无论是上学路上,回家路上,还是参加比赛,他都不停吃着胡萝卜。直到有一天,Jasper发现竟然有胡萝卜在跟踪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这样光说不过瘾,我给大家找到了美国老师讲解这个绘本的视频,英语基础好的妈妈可以看看,或者收藏起来给孩子磨磨耳朵也是不错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46qy5h8z&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最后,我这次照例准备了一些的Cause&Effect英文模板,会把领取方式发在朋友圈,有兴趣的妈妈来加我吧(最近在美国有时差,可能通过会有些晚,但别急,备注慢粉,会通过的)。大家还有哪些陪孩子玩儿的趣味方法,或者还想聊些什么育儿话题,欢迎文末留言和点赞哦!

本文作者:花时间。海归硕士,资深文化编辑,童书译者,心理咨询师。创立微信公众号“慢成长”manchengzhang123,不爱写鸡汤,只有亲身实践的经验分享和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共读知识。育儿文艺两不误,既要陪娃慢成长,也相信诗和远方。个人微信baby_hours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可以阅读300+篇原创育儿好文哦:

【分龄】1~2岁宝宝适合啥玩具?好玩又安全才是王道!

【挑选】0-6岁玩具剁手指南!买得多不如买得对!

【积木】玩遍各种积木后选出9大类经典!适合什么月龄?如何挑?怎么玩?看这一篇就够了!

【拼图】这种玩具能让孩子越玩越聪明,培养逻辑能力和策略思维,你竟然不知道?

【共游】楼下小区如何变身宝宝探索植物园?这个春天做个走心的妈妈

【室内】拯救"家里蹲"小长假!不出游也能happy的亲子大法!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