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想发脾气!我应该是个好妈妈!”

2017-09-01 吉吉 慢成长


上过我正面管教线下课的一位妈妈,突然特别沮丧的在群里留言说,自己“破功”了,平时温柔有耐心的她,忍不住冲孩子发了脾气



家人或者家长之间意见不一致,绝对是带娃的超大阻力!然而她内心更不好受的是:明明自己学习了、之前也都做得挺好,怎么又控制不了自己,变成可怕的妈妈了呢:


“唉,不管怎么样,我都应该有耐心、好好的说啊!”


同一天,还有个职场妈妈和我说,这阵子总加班,自己背负着愧疚感早出晚归,特别想多陪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充满自责:


“别人怎么就没像我这么纠结呢?我应该像你们说的活在当下、重视陪娃的质量,可我就是做不到,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做什么都不行,心特别堵……”




有妈妈留言说羡慕我,朋友圈都是正能量,我说,我也羡慕我朋友圈里的生活:)


其实我和每天畅想的自己也挺有差距的:比如,我希望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最好工作时超级高效,陪娃时心无旁骛。


但因为在家工作,实际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娃会不停的来打断,自己也有状态不佳的时候。


当白天无法完成任务,被迫拖到娃睡了熬夜时,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有阵子我常常想:我应该在各种身份中自由切换啊!应该有plan B呀!应该对临时的打断镇定自若啊……


应该、应该、应该……


慢慢我觉察到,难过、沮丧、焦虑、怀疑……并不是这些情绪本身在困扰着我,真正在折磨一个人的,是明明有了这些负面的情绪,还拼命地排斥它:


“我都学了这么多了,怎么还是发脾气呢?”

“我这段时间都挺正能量的了,怎么又有负面情绪了呢?”

“我明明提醒过自己不要焦虑、放轻松的,怎么越想放松越焦虑?!”




人都会有负面情绪、也会遇到挫折,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发现,有三个认知因素会阻碍人们的复原力:


1)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2)普遍性(pervasiveness)——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自己的方方面面;

3)持久性(permanence)——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向前一步》(Lean in)的作者、脸书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在新书《Option B》(另一种选择)中,分享了丈夫Dave突发冠心病身亡后,她是如何掉入了上面的三个陷阱,又如何走了出来。



“向前一步?我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Sheryl不停的自责为什么我没早点发现丈夫,这样他就能被救活了!为什么我没有好好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我给其他人也添麻烦了,影响了我的家人、同事……对不起,我很抱歉……个人化)


她觉得一切都会受到影响:孩子们怎么办?他们永远失去了父亲、他们的生活完蛋了;我的生活轨道也完全被打破了,糟糕!我连开会都无法集中注意力!(普遍化


她认为痛苦是无止境的:无论我做什么,我都会感觉到痛苦无处不在,不会变好的,我和孩子们永远都不会重拾快乐了,永远不会。(持久性




其实,认知会影响行为,而一些词汇,又阻碍了我们的认知。塞利格曼说,如果经常使用“从不”、“总是”、“抱歉”这些词,我们会因为暗示而感觉更加糟糕。


于是,心理医生启发Sheryl剃掉一些脑海中的词汇,或是用其他词汇替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总是、从不 vs 有时、近来

“我总是感觉很糟。”vs“我有时感觉很糟。”


2)抱歉、对不起 vs 陈述情绪和事实本身

“我很抱歉,我的孩子永远的失去了父亲。”vs“孩子失去了父亲,我也很难过。”


3)我应该 vs 也许我可以(可以行动的一小步)

“我应该快点振作起来、做个好妈妈。”vs “也许我可以做点让我感受好些的事,如果做不到也没关系的。”



Sheryl逐渐减少了自责,不再说对不起,她发现自己就算做更多、也无法阻止丈夫突发冠心病,这不是自己的错;


她发现别人的安慰对自己来说是个安抚,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关怀的表达,并没有影响到别人的生活;


她发现自己的孩子还是可以去上学,慢慢恢复了原来的秩序、自己竟然可以在会议上暂停悲伤听进去了,悲剧并不意味着全盘皆毁灭……


这虽然是个创伤后复原的例子,但却无比鼓舞,让我想到了个体心理学奠基人阿德勒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如果你曾经也在不顺利的时候,给自己套上过这些枷锁:


“我总是做得这么差劲。”

“我应该是个好妈妈。”

“对不起,我什么都没做好。”


那么,我们也许可以更进一步,让认知和思维方式,有小小的改变。它其实并不是一种技巧,本质上,它是属于人生的一门重要课题:对自我的接纳



我7月底从美国学习回来后,状态一直非常的好,大部分时候,我对自己保有很强的觉知,能够管理情绪、应对很多状况。


可上个星期,准备周末课程的我,突然感觉压力山大,嘴也气泡了,我发现我给了自己很大的负荷,心底有个声音说:


“我去过美国进修了,讲的应该和以往都不一样,我应该在这次课上有质的飞跃!”

“天呐,我不是应该不焦虑了吗?怎么又焦虑了!”


好在当我们有了觉察,我们就是情绪的主人:


很快,我就意识到了自己在想些什么,我划掉了“总是”、“应该”,调整了期望值,有了一个信念:所谓的“不一样”,不是我讲的内容完全不一样,而是不同的学员、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域,此时此刻的我,就是最好的、全新的我。



结果上周课程效果特别特别的好,突发台风、道具失灵、隐形眼镜也掉了一只……我都能镇定自若,来什么接什么


这个班级充满欢笑和感动,几乎所有人在不同的活动中都留下了眼泪,而对我最大的肯定,是大家不约而同说到了这句话:


亲爱的吉吉,你举手投足间,都在示范正面管教,你的出现、一言一行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不是世界变了、家人变了,我们才会更好。而是当我们变了,内耗减少了,不需要额外做什么,一切美好,都会顺其自然的到来。




这周一没有更新,咱公号的好多朋友都在关心,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


其实是因为我刚上完课,确实没精力马上改好一篇文章,花时间也对自己即将发布的文章不够满意,于是我们决定停更一天。


如果在平常,我俩都会焦虑自责可这次,我们心照不宣,接纳这样的状态,然后调整,往前走。


我们知道,这一次的“缺席”,对我们其实意义重大: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应该”,这样的接纳、放过自己,真的太不容易了。



我很感恩你们的惦念,也特别谢谢大家的陪伴,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陷入了情绪内耗、状态不好,你不是一个人,我也一样,有沮丧、有难过、有自责。


而如果,我在通过学习、自我觉察慢慢地接纳,慢慢生出铠甲、可以笑着应对很多不如意的人和事,那么,你也可以。


我们慢慢来。


作者介绍

吉吉: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生涯规划师,斜杠妈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吉吉21天打卡社群创始人。相信育儿就是育己,愿与娃一起慢成长。微博/个人公众号:吉吉pure;微信:mancz321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可以阅读400+篇原创育儿好文哦:

【隔代】你辛苦教孩子5天规矩,只要一个周末就被老人毁了?

【娇养】凭什么男孩就该粗养,女孩就要娇养?

【标签】够了!别再给孩子贴标签了!

【礼貌】孩子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请别再逼孩子了!

【吼叫】面对孩子犯错,不发脾气有那么难吗?

【惩罚】“孩子不听话,惩罚一顿就好了?”“呵呵……”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