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儿科医生前,宝贝家长应该知道的事儿
在儿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家长带孩子来看病,好不容易排到队和医生见了面,却不能最有效地就医。比如,腹泻的孩子都需要做大便常规检查,但有些家长带腹泻的孩子来医院,却忘了带上孩子的大便,而孩子到了医院却又没有便意,家长不是干等着孩子拉完大便后再做大便常规,就是不得不给孩子用点开塞露强迫孩子排大便。
为了避免耽误时间,个人建议父母在带孩子去医院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这里,我逐一讲下,在去医院之前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 选择适合孩子的科室
孩子生病,最好选择专门的儿童医院或三甲医院的儿科就诊,因为专业的儿童医院分科比较细,不仅分儿内科和儿外科,而且儿童内科和外科都还根据各个系统分得更详细,例如:有儿童消化内科,儿童神经内科,儿童肾内科,儿童脑外科,儿童心胸外科,儿童重症医学科。
儿科的医生长期接触患儿,比较了解儿童患病心理,也比较了解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表现,也许可能的都更精准的诊断及治疗,能够帮患儿最大限度地缓解焦虑,减轻疼痛。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抢救更有专科意见,而且,专门的儿童医院,从医疗设备到检验试剂,从药品种类到规格,甚至连正常值参考范围,都是根据儿童专门设定的,更方便开展治疗。
但是如果居住地周围没有专业的儿童医院,那么就要看孩子的病情了,孩子如果得的是常见病,一般的有儿科的二甲/三甲医院都能诊治处理,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非要去大医院。因为大型医院往往病人集中,且排队叫号时间也长,室内的就诊环境容易受到污染,而且由于患者中众多,无形中延长了孩子等待的时间,容易延误孩子的最佳就诊时机。
2. 父母尽量保持冷静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患病后,都会表现得十分慌乱、焦虑,孩子就会被父母的行为和情绪传染,变得比父母更恐慌和焦虑,对病情不利,因此父母这时要尽量保持冷静。
3. 带上孩子的健康记录或者既往疾病的资料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好为孩子做一个健康记录,档案上要记录孩子的出生时间,出生体重,有无家族遗传病史,有无传染病接触史,曾经患过的疾病及既往曾经做过哪些检查,既往的住院资料(包括出院小结及主要的化验结果,X线/CT/MRI报告单及片子)、预防接种情况、过敏情况、慢性病情况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尤其是孩子最后一次生病吃药及最近的饮食的情况。父母带孩子去医院前,一定要先把它放在包里,这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孩子的病情,找到更适合的治疗对策。
4. 带上所有需要化验的东西
如果孩子是因为腹泻或呕吐要去医院就诊,父母一定要用保鲜袋把大便和呕吐物分别包好带去医院;如果怀疑孩子是误食引起的呕吐,还要带上孩子误食的食物或药物的包装/说明书;如果孩子被扎伤,一定要带上扎伤的器具;孩子生病前刚吃过的药也要带到医院,以便让医生排查孩子是否是药物中毒。
5. 孩子发高烧要先退烧
如果孩子发烧超过38.5℃,要先给孩子退烧,再带孩子去医院,尤其是龄小于3岁的孩子,且又有过热性惊厥病史的孩子,因为3岁以下的孩子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在一定的高热及感染刺激下,神经系统容易将刺激泛化,表现为惊厥,而且要注意不要给发烧的患儿包得太多。
如果孩子的体温没有达到38.5℃,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孩子可以在体温超过38℃时就口服退热药,没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家长,请给孩子物理降温的同时,带孩子去医院时要随身带着退烧药和水,以便孩子在途中出现高烧时能及时退烧。
6. 暂时不要给孩子吃东西或喝水
孩子就诊前,父母最好不要给孩子吃东西或喝水,因为孩子的胃里充满了食物或饮料,可能会影响一些检查。比如,孩子需要查肝功能、或者做腹部CT或B超检查时,是需要空腹进行的,而且有些检查是必须要镇静的,必要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在检查之前伴小时服用少量镇静剂,而胃里的食物会影响镇静剂的药效。
7. 带上尿布、干/湿纸巾、衣服、玩具、食物、奶瓶
为了让孩子在就诊时感觉舒适一些,父母最好带上尿布、衣服、玩具、食物、奶瓶等孩子经常用到的东西。比如,孩子在等待治疗的时候,一个可爱的玩具能帮他缓解焦虑,打发无聊的时间。孩子在输液的时候,如果渴了饿了,或者拉了吐了,父母若能立即从包里拿出孩子爱喝的饮料、喜欢的食物、干/湿纸巾、干净的尿布和衣服,就会让孩子感到舒适,减少哭闹。
8. 不要让孩子乱跑乱摸
尽管医院经常采取各种消毒措施,但因为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地方,孩子免疫力又不如成人强,所以孩子去医院还是有可能受到细菌污染。因此,父母一定要看管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到处乱跑,更不要到处乱摸乱碰。比如,不要乱摸墙壁和楼梯扶手,不要捡地上的东西来玩,以减少和避免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的传染。
9. 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
在医生为孩子治疗时,父母应少说话、勤动手。比如,当医生给孩子听诊时,要主动帮助孩子拉开厚重的外套,隔一件薄薄的衣服就好。
有些家长倾诉欲望比较强烈,可能会不断地跟医生说孩子的病情,殊不知医生带上听诊器的时候,往往是听不清楚家长说话的,所以家长尽量不要在医生听诊当中讲述孩子的病情,避免干扰听诊,正确的做法是待医生听完以后,再和医生说话。
为孩子打针及输液时,父母最好别说“宝贝,别怕,打针不疼,打完针咱们就回家”这类诱哄的话,因为这只会给孩子增加压力,还不如正确地告诉孩子,“因为你生病了,必须打针或者输液,针扎进去的时候是疼的,但是这是为了治病,所以你可以哭,但是不可以动”,然后镇定地抱着孩子配合检查或者治疗,争取让检查或治疗顺利通过,这才是最大限度减少孩子痛苦的方法。
10. 适当给孩子介绍治疗过程
对于3~4岁以上,年龄大一点可以用语言沟通的孩子,父母最好告诉孩子他即将接受的治疗,让孩子知道医生要先给他做身体检查,看是哪里出了问题,再帮他治病,比如,医生在为孩子包扎伤口,或者带他做X线检查等,这会避免孩子因为一直焦虑或恐惧即将发生的事情,而哭泣不止,可以减少孩子的恐惧。
11. 把孩子的病情如实地告诉医生
在医生问诊时,父母一定要提供全面、精准的信息,以便加快医生对孩子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如果孩子受伤,父母就要根据医生的提问和要求,详细地向医生说明孩子受伤的时间和经过,以及身体哪个部位出现水肿或疼痛。如果孩子感觉不舒服,要把他出现的每个症状,甚至哪个症状先出现,细致地告诉医生。
12. 了解清楚再离开医院
只有当父母清楚地知道孩子病情的一切情况及治疗方式,才算是一次真正有效的就诊。一般来说,父母在离开医院前,必须要了解的是:孩子得的是什么病,做了哪些检查和治疗,化验结果如何,CT、B超检查结果如何,需要吃什么药,每种药的名称、剂量、吃几天的疗程,吃药的禁忌、副作用,孩子的伤口如何照顾,什么时候还需要再来复诊,例如:是不是当孩子的症状没有好转,或者情况变得更坏的时后,或者家长应在在家如何先处理。只有当父母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带孩子离开医院。
更多疾病知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