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新闻】上海临港:承载国产民用航空发动机的“中国梦”

2017-06-15 王志彦 两机动力控制

导读5月5日14时01分,上海浦东机场,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此时,离首飞地20公里远的临港地区,有一群人也在关注这一历史时刻,而且心情比任何人都复杂:他们是来自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的科研人员,作为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队”,他们深知,必须尽早为国产大飞机装上一颗“中国心”,而梦想实现的地方就在临港。


同样在临港,另一支科研队伍此刻却在向地球最深处进军。这里正在建设的中国深海观测网数据中心,将是未来中国海底观测的“头脑总部”。


去年6月,上海市委提出,临港要继续瞄准国际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承载区。一年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自主制造的“四梁八柱”在临港得以建立和完善,“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逐渐迸发出蓬勃向上的内生动力,产业供给跃上新台阶,临港已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制造的新高地。


“参天巨树”相继落户


要在临港寻找中国航发总装交付试验和大修维护基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车沿着海边护堤一直往前开,海风带着初夏的味道吹进车窗,远处海浪翻滚,浪尖依稀有几点沙鸥的身影。中国最高端的制造团队,难道“隐居”在如此偏远之处?


然而,寂静中往往蕴含着强大的爆发力,正如这些年的临港。


“国产大涵道比涡轮风扇窄体客机发动机,”一口气念出一串术语,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陈国庆刻意顿了一顿,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其实简单说,我们这个项目就是为C919配套生产发动机。”当然,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件“简单”的事:全世界200多个国家,能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屈指可数;一架飞机价值数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的价值体现在发动机上;中国制造2025计划设定了百大工程,位列第一的就是航空发动机……


无需多言,在临港这片滩涂上,将要诞生的是中国最澎湃、最富动力的一颗“钢铁心脏”。


同样在寂静中积蓄力量的,还有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临港基地。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临港基地已经建成15个国家级实验室,长期固定在临港基地工作和生活的人员有80余人。依托于临港基地,“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大科学工程于去年成功落户上海。按照发展规划,临港基地将继续建设包括“海底观测大数据中心”、“海洋机电实验室”等在内的一系列实验室。未来,这里能看到所有海底观测数据图像,甚至能操控海底机器人,进行水下作业。主持这项工程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每次穿梭于这些实验室时,都很兴奋,“我们正在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


相关阅读:

【行业动态】上海闵行欲打造两机动力科创中心,“商发”团队已达830人

【行业动态】商发:国产民用航空发动的绿色环保之路

【行业动态】外媒:中国搞定商用航空发动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来源:解放日报

(欢迎加微信小编号:gtc6000;QQ群:455757118;微信群:两机动力控制,加小编微信号后拉入群,QQ群中有大量学习资料)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或网络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