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六院王华丽教授: ≥65岁人群近1/5轻度认知损害,如何做好“早诊早智”?| 健康老龄话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2022-04-26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编者按:在全世界,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已超过10亿,并将在2050年占据全球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当全球老龄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速,“健康老龄化”也成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的未来关注焦点。在“健康老龄话”专题中,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对话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老龄问题专家,从科学、医学、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等不同角度,向读者们呈现意见领袖的思考。


在今天的这篇访谈中,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记忆中心主任王华丽教授将从老年人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特点、阿尔茨海默病(AD)诊治中的挑战以及“早诊早智”最新进展等视角探讨老龄化的应对之道。


王华丽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教授

临床研究室主任,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世界痴呆理事会(WDC)常务理事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常务理事


老年人认知障碍隐袭性强,需分辨病因、重视随访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的普遍老龄化,老年人健康服务日益得到重视。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对于老年人来说同样至关重要,能否请您谈谈老年人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主要有哪些表现?

王华丽教授: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以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为主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孤独、寂寞以及失落等情绪。老年精神医学领域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抑郁、焦虑等;另外一类是不同程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症。

心理问题方面:老年患者较为明显的特点是,大部分以身体不适为主要表现。例如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常常主诉身体不适、胃口不佳,但医院就诊检查往往未发现任何明显原因,通常建议进一步咨询老年精神科。


认知障碍方面:这是老年精神科就诊的最常见原因,其中精神科记忆门诊中阿尔茨海默病占据多数。认知障碍进展较为缓慢,且起病隐袭,容易被忽视。当老年人出现记忆下降、生活能力减退、容易发脾气等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上述这些常见情绪行为症状,老年人群如何更好的进行早期预防和综合干预?

王华丽教授:我们应尽早发现老年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单纯的情绪行为问题与认知障碍导致的情绪行为问题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

单纯的情绪行为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可考虑接受心理干预或临床治疗此外,社区团体活动可在缓解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的同时满足其社交、心理建设的需求,是改善老年人情绪行为问题的重要举措。我们今年启动了“全国老年精神心理健康行动”,并于近期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技能培训,希望通过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为其长期管理提供较好的基础。

对于认知障碍导致情绪行为问题的老年人,需要尤为重视并应及时治疗。在认知障碍被诊断为痴呆症之前,患者可能存在轻度行为损害阶段,表现为抑郁、淡漠、焦虑,或是激越,易怒等。单纯出现这些轻度行为损害的老年人,将来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也会增高。此外,对于已经出现早期轻度认知损害的人群,可在认知评估的基础上借助相关生物标志物判断是否为阿尔茨海默病前期,从而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早期认知治疗。


总体而言,对于老年人的情绪行为问题,我们首先需分辨病因,然后针对其病因进行干预,包括心理干预以及药物干预,此外基于随访的全程管理也非常值得重视


图片来源:123RF

早期诊断标志物、创新药物探索,为AD早诊早治带来新希望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在诊治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是什么?

王华丽教授: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既往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延缓患者症状发展,而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也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寄予了新的期望。在药物治疗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在创新技术/手段以及新型检测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药物治疗使早期轻度阿尔茨海默病发展为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速度显著减缓。在非药物治疗方面,我们希望通过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使患者情绪行为问题减少,家庭照护负担更小;也希望通过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如通过认知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认知功能保持稳定。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就医意识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也有所提高。不过目前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中仍存在着许多挑战。例如,在早期诊断方面,淀粉样蛋白PET成像以及脑脊液检测可以提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改变,但目前设备和技术的可及性以及接受度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目前我们的认知仍比较缺乏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临床普遍使用的传统药物主要是对症类,而阿尔茨海默病全球新药研发越来越趋向能潜在改变疾病进程的药物,您如何评价这一趋势,目前潜在能改变疾病进程的药物都有哪些种类,作用机制是什么?

王华丽教授: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在研药物中有很大一部分为潜在改变疾病进程的药物,其中绝大多数正处于Ⅰ/Ⅱ期研究中。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假说,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β-淀粉样蛋白以及Tau蛋白上。此外,围绕近几年新提出的神经炎症、肠道菌群变化引起的神经免疫学说、蛋白质稳态等不同维度的创新药物也正在积极研发中。总体而言,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在研创新药物种类非常丰富。我们应该对未来抱有期望并且充满信心。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非常期待最终能够出现有效药物满足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临床需求


图片来源:123RF


今年阿尔茨海默病月的主题是“知彼知己 早诊早智”。轻度认知损害(MCI)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发病现状如何?如何预防MCI向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做到“早诊早智”,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些最新进展?

王华丽教授:目前部分研究提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轻度认知损害的患病率接近20%。轻度认知损害并不一定会最终导致痴呆症:部分人群可能长期保持在此状态不进展;部分人群经过后期干预可得到改善;还有一部分人群会最终发展成为痴呆症。

值得强调的是,目前仍没有经过验证的方法可以预防MCI向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当前国际上公认的预防推荐方法为控制和减少认知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如保持学习、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不吸烟、不喝酒、坚持锻炼、健康饮食)、管控血管风险因素、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以及听力下降等)。此外,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抑郁的发生、积极锻炼大脑等也都被认为是比较好地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风险因素的重要举措。危险因素管控可以降低痴呆症的发生风险达40%。


此外,目前国际上也正在开展药物预防MCI向痴呆症转化的研究,但尚未有可观数据发表


让老年人生活更开心,更有意义



您认为,未来老年精神卫生保健最有希望产生突破性进展的领域在哪里?您对于该领域的期待有哪些?

王华丽教授:作为老年精神科医生,我们也非常期待老年精神卫生保健领域能有更多突破性的进展。但最重要的是,这些突破能够让老年人生活地更加开心、更加有意义。对于该领域的期待:1.减少老年人不良情绪发生;2. 预防认知障碍发展;3.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不同地区老年精神卫生服务平等同质化的发展

图片来源:123RF

您认为临床医生、科研人员、患者群体以及政府各方应该如何高效协同,以更有效地推进该领域的研发及诊疗进展?

王华丽教授: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一方面不能放弃做研究,要通过研究帮助我们回答临床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患者群体的需要,每一个研究问题都需要建立在患者需求的基础上。


对于科研人员、患者群体以及政府等各方,我们首先需建立有效沟通对话的机制,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提供有效地科学建议,从而高效协同地推进该领域的研发及诊疗进展


您所在的领域来看,您认为未来十年健康老龄化领域会迎来哪些变化?能否为我们描绘一幅十年后的场景?


王华丽教授:就我个人而言,十年以后,我也属于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我首先希望能够处处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不仅各种日常生活所需可以比较便利地获得,同时还有机会认识新的朋友,建立线下交流。

此外,除身体功能下降导致的日常活动受限外,我相信老年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可能会更多一些。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开展老年精神心理健康行动,这将切实有助于10年后更多的老人在其生活圈中可以得到他们期望的帮助,促进身心健康。相信在外界环境的支持下,老年人也能发挥自身能动性,让自己真正维持在良好的健康状态下。这不仅是我所期望的,也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在看,传递医学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