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视点

其他

增加心血管、痴呆等风险!预防衰老“秘诀”,可见于这两大策略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衰老与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风险增加相关。随着全球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预期寿命的持续延长,老年学的研究目标是延长健康寿命(即一个人可以健康生活的年数),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与上述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这主要通过延缓细胞衰老进程来实现,其中细胞衰老是由人体内元素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累积而导致的。清除或延缓细胞衰老被认为是降低年龄相关疾病风险的有效策略。衰老细胞治疗(senotherapeutic)可以通过延长寿命和预期寿命来延缓衰老问题;而另一种预防衰老策略则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近期,Journal
3月22日 下午 6:08
其他

40%的痴呆症可预防!JAMA子刊综述:这些最新证据你需要知道!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痴呆症是21世纪全球健康和社会护理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65岁)死亡时患有痴呆症。预计到2050年,全球痴呆症发病人数将高于1.5亿。痴呆症中阿尔茨海默病占60%~80%,其余为血管性痴呆(约5%~10%)、额颞叶痴呆(3%~10%)和路易体病(约5%)等。此外,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超过50%为混合性痴呆(即兼具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表现)。40%的痴呆症可以预防。近日,JAMA
3月12日 下午 7:40
其他

效果媲美高纤维全谷物!这样吃可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风险 | 超10万人研究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将从5.37亿人增加到6.43亿人,到2045年将增加到7.83亿人。然而,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建议(包括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情况),目前仍存在争议。血糖生成指数(GI)是用来衡量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程度的指标。而血糖负荷(GL)可用来评价摄入一定数量某种食物后对人体血糖影响的程度。GI、GL数值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2022年发表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表明,高GI和GL均与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近期发表于The
2月13日 下午 5:30
其他

“坏胆固醇”水平降低超60%!新型口服降脂药,12周疗效显著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阻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PCSK9)的药物已成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高效且耐受性良好的疗法。在不同的患者群体中,无论既往是否使用过他汀类药物治疗,这类疗法均能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水平持续降低50%~70%,并能改善心血管结局。目前,包括阿利西尤单抗(alirocumab)、依洛尤单抗(evolocumab)、英克司兰钠注射液(inclisiran)在内的PCSK9注射疗法已获得全球监管机构的批准。不过,这些疗法尽管可用,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然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临床上需要开发额外的、阻断PCSK9的口服疗法来最大限度地降低LDL-C水平。与注射药物相比,每日口服药物更易于使用。NNC0385-0434是一种每日一次、口服PCSK9抑制剂。近期发表于The
2月7日 下午 5:30
其他

新药降脂护心、防糖尿病,司美格鲁肽对这类人更有效…1月高分研究

Europe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除了作为诊断工具外,FIB-4还具有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效用。经过10年的随访,在基线FIB-4风险高(>2.67)、不确定(1.30~2.67)和低(
2月3日 下午 5:30
其他

新型长效降脂疗法,一次给药管半年!2024年共识:6条建议助力临床实践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风险。目前,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首要选择,而对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胆固醇水平仍然较高或不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等的患者,新型降胆固醇药物治疗则显得非常关键。小干扰RNA(siRNA)降脂药是一类新型降脂疗法,其具有代表性的药物英克司兰钠注射液(inclisiran),可抑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PCSK9)的合成,作用时间长,给药方便(1年2次皮下注射)。2024年《小干扰RNA降脂药物药学专家共识》围绕siRNA降脂药物(以inclisiran为代表),对相关临床证据、药物安全性等进行了阐述。图片来源:123RF推荐意见1:基于高级的化学修饰及胞内缓释系统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目前inclisiran的推荐维持剂量给药频率为1年2次皮下注射。2期ORION-1研究分析显示,在采用inclisiran单次标准剂量给药后14天,LDL-C降幅40%,给药后30天LDL-C降幅50%,给药后60天~90天LDL-C维持最大降幅;两次标准剂量给药后,距离首次给药第270天时,LDL-C降幅与单次给药后第90天降幅相近。在全球3期研究(ORION-9/10/11)中,inclisiran的上述给药方案得到了再次验证。因此,inclisiran的维持剂量给药频次最终被确定为:1年2次皮下注射。推荐意见2:对于经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不达标或由于药物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使用受限的患者,可选择siRNA
2月1日 上午 10:34
其他

大病来临,体重先跌?短期变瘦或为10种疾病预警信号,建议及早检查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大多数癌症患者都是在出现相关症状后才确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体重减轻。此前有研究显示,体重减轻与未来几个月内较高的癌症诊断率有关,但几乎有所相关研究对受试者体重减轻的判断,多来源于医生在病例报告中的诊疗记录,而非持续测量体重的结果,且多数研究局限于某些癌种或实验设计不包含对照组。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一项研究,表明相比于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的人,过去2年内体重明显减轻的人在随后的12个月内罹患癌症的风险更高,且更可能是消化道癌。截图来源:JAMA这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数据来源于护士健康研究(NHS)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涉及157474例受试者,中位年龄62岁,71.1%为女性。受试者每2年报告一次体重情况。体重明显降低的人群,可能更早被确诊,患癌可能性也更高根据体重减轻幅度,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4个系列,分别为体重无明显变化、体重减轻0.1%~5%、体重减轻5.1%~10.0%和体重减轻>10%,并在受试者报告自身体重后12个月评估癌症风险。随访结果显示,共有15809例新发癌症病例,发病率为964例/10万人-年。近期内体重明显减轻的受试者,而后确诊癌症的时间间隔更短,其中15%的受试者体重减轻超过5%(平均1年),10%的受试者体重减轻超过10%(平均为6个月),而体重减轻在5.1%~10%的受试者随后确诊为癌症的平均时间为6.5个月。近期体重减轻10%以上的受试者癌症发病率为1326例/10万人-年,而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的受试者癌症发病率为869例/10万人-年,二者对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这意味着体重明显减轻者,被确诊罹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那是否会有受试者本身就有减重打算,所以体重发生了变化呢?研究人员设定了体力活动水平和饮食质量来评估受试者减重意向,即假设有减重意向的人更有可能增加体力活动和改善饮食,而无减重意向的人体力活动水平和饮食质量可能没有明显改善。若体力活动水平和饮食质量均增加,则减重意向程度归为“高”;若仅有一项增加,减重意向程度归为“中等”;若均未增加,则减重意向程度归为“低”。研究显示,同样是低减重意向受试者,相比体重无明显变化受试者,体重减轻超过
1月28日 下午 5:53
其他

银屑病、关节炎、斑秃…不堪其扰?权威综述强调11种炎症性疾病疗法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近几十年的研究揭示:细胞因子是驱动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等)的关键因素。详细了解细胞因子的促炎和抗炎作用,有利于新型靶向细胞因子疗法的开发与发展,同时可为炎症性疾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不过,由于疾病相关的免疫反应往往涉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复杂相互作用,阻断单一细胞因子并不能保证所有炎症性疾病的持续缓解。因此,新的治疗策略开始考虑靶向多个细胞因子共享的细胞内途径,如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JAK抑制剂已经被证实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新方法,临床上有多种该类型药物获批或处于开发中。发表于Annals
1月24日 下午 5:45
其他

BMJ:忍不了App小红点的人,癌症死亡风险更低?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全球约2%的人群受到强迫症的影响,这是一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中国强迫症时点患病率为0.1%~0.3%,终生患病率为0.26%~0.32%。19~35岁是强迫症的发病高峰期,至少1/3的患者在15岁前起病。强迫症患者头脑中会反复出现、持续存在、不恰当的一些想法和冲动,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患者会试图用重复的行为或仪式来缓解这些痛苦。强迫症患者症状形形色色,异质性很强,如强迫思维(怕脏;要求对称、精确、有序等)、强迫行为(清洁、计数、重复、检查等)等。美国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死亡风险比普通人低,但丹麦一项为期近10年随访的人群报告研究则发现,强迫症患者死亡风险高出普通人2倍。近日,《英国医学杂志》(The
1月23日 下午 7:21
其他

息肉是癌症前兆?《柳叶刀》子刊综述:体检发现这种息肉,越早切越好…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结直肠息肉是一类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是肠黏膜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赘生物。结直肠息肉起病隐匿,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通常在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有统计数据表明,在50岁的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中,结肠镜检查结肠息肉的患病率超过25%。近日,《柳叶刀》(THE
1月22日 下午 6:48
其他

《柳叶刀》子刊:每天仅需运动20分钟,阿尔茨海默病死亡风险下降21%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约占所有痴呆类型的60%~68%,是导致老年人失能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过往有研究认为,吸烟、超重/肥胖可能是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充足的体力活动与疾病发病率存在相关性。因此,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药物疗法是临床研究方向之一,据估计,大约有40%的痴呆患者可通过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来预防或延迟痴呆进展,这或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方式。近日,The
1月19日 下午 6:25
其他

幽门螺杆菌耐药率超60%!32年历程再审视:这2大因素需要重视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慢性胃炎,并导致严重病变(包括消化性溃疡病、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展。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消化不良,“治愈”和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展,降低胃癌发病率,并可“治愈”约70%的低级别胃MALT淋巴瘤患者。以克拉霉素(广谱抗生素)为基础的治疗通常被用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经验性一线治疗方案。然而,随着一些国家克拉霉素原发耐药率的不断上升,该疗法的疗效有所下降。了解抗生素耐药性的趋势和现状,对于优化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经验性治疗和预防胃癌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分析显示,1990年~2015年亚太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原发耐药率不断上升,然而,其后续是否继续上升尚不清楚。发表于The
1月18日 下午 5:31
其他

“坏胆固醇”降低近90%!2024年中国血脂指南强调2大有效策略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实际上也泛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即“坏胆固醇”)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在内的各种脂代谢异常,其中LDL-C及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8年一项来自中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8岁成人的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35.6%。与此同时,发生血脂异常的年龄越小、持续时间越长,胆固醇累积负荷越重,ASCVD风险越高。血脂管理刻不容缓。《社区成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参考中国及国际相关成人血脂管理指南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从临床实践角度出发,旨在加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的管理,并在更广泛人群中进行ASCVD防控。图片来源:123RF血脂异常管理干预靶点LDL-C是血脂异常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LDL-C每降低1
1月15日 下午 5:43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甲流刚好,又感染乙流!4大策略帮助身体快速恢复,过个“病毒无忧”年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甲流刚好,又中招乙流!”最近,类似这样的话题频上热搜,引发大众关注。据2024年1月4日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流感监测周报》(2023年12月25日~2023年12月31日)显示,此前盛行的甲流毒株比例有所下降,但乙流毒株占比有所上升。甲流、乙流叠加流行,这就可能导致有人重复感染这两种病毒,出现前述“甲流好了,又感染乙流”的情况。正常机体在受到流感病毒的反复“侵扰”后,经治疗后感染或已得到控制,但是机体机能可能仍未恢复,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群体(如老年人),机体恢复能力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医学新视点》结合2023年《老年感染患者复原力评估专家共识》,整理了复原力(评估机体恢复能力)的4大改善策略。图片来源:123RF流感病毒常发生变异,可反复感染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每年呈季节性流行且多为自限性,不过部分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可发生重症流感,甚至导致死亡。与此同时,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可反复感染。流感有多个亚型,包括甲(A)、乙(B)、丙(C)、丁(D)型,其中,甲流和乙流是最主要的感染类型。全世界每年约有20%的儿童和5%的成人感染甲流或乙流。目前导致每年季节性流行的甲流是H1N1和H3N2亚型;乙流分为Victoria和Yamagata两个系,每年和甲型H1N1和H3N2流感病毒共同循环引起季节性流行。流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如打喷嚏、咳嗽等)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和微小颗粒传播。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急骤起病,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体温可达39℃~40℃,甚至更高或伴有寒颤,可伴有干咳、鼻塞、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眼结膜充血、胸骨后不适以及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甲流、乙流接连侵袭,身体连遭“重创”,想要有所复原,下面介绍的这些常见影响因素不可忽视。5大影响复原力的因素要知道!广义的复原力指个体面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复原力的定义为:老年患者在面对逆境时,通过抵抗、恢复或适应来维持或促进机体功能的能力。影响复原力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基础疾病、身体素质、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等。如何提高流感高危人群(老年患者)复原力?老年人为流感高危人群,其自身免疫力低下,采取以下4方面措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复原力。这些措施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规范生活)、保持心理健康、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及社会支持。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规范生活)1) 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障食物品种的多样化;食物需细软易于咀嚼、吞咽和消化;保证适宜的能量、蛋白质、新鲜蔬菜、水果、饮水量摄入;在保证合理饮食基础上,可给予补充益生菌,改善肠道微生态。2) 规范生活戒烟酒,早睡早起,建立合适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选择适当的活动项目,使身体得到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家务,并培养自己的多方面兴趣,以进抗退,以动防衰,防治肥胖发生;居住条件宜安静舒适,经常予以关心,嘘寒问暖,了解老年人的想法和面对的难处,及时解决。2. 保持心理健康保持乐观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善于摆脱烦恼,保持与世无争的心态;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重视人际关系,加强心理交流;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3.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建立医疗档案,定期随访与评估,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对于线下随访不便者,加强互联网+的应用;对老年人进行宣传,因人施教、因需施教,丰富医学知识以及用药注意事项;针对性的培训,合理用药,提高其依从性,促进身体复原力的恢复。4. 社会支持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老化观;从社区层面改善老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动性;落实社会心理服务,增加社会支持。推荐阅读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点此了解投稿详情。参考资料(可上下滑动查看)[1]
1月13日 下午 5:30
其他

90%患者瘦身成功!JAMA重磅:科学减肥,关注5大临床进展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1975年至2014年,全球男性肥胖率从3.2%增加到10.8%,女性肥胖率从6.4%增加到14.9%。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18%的男性和21%的女性罹患肥胖。减肥带来的益处众多,如改善血糖、血脂、血压和肥胖相关合并症等。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遏制肥胖进展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大幅减少肥胖人数。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成人肥胖管理综述,阐述了肥胖诊断和治疗最近临床证据和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肥胖管理提供参考。截图来源:JAMA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变胖了?肥胖本质上是长期能量不平衡,摄入量大于消耗量,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难免不逐渐“变胖”。影响肥胖的因素较多,主要是遗传、环境、疾病、睡眠等。多数肥胖都与多基因突变有关,部分基因突变与体重指数(BMI)相关,而单一基因突变导致的肥胖则比较少见;工作场所、学校、家庭周边有众多餐饮店、社区活动场所有限等都可能造就“肥胖环境”;睡眠不足也可能导致肥胖。“圆润”=胖吗?目前定义肥胖最常用的指标是BMI,即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根据WHO的定义:超重:BMI
1月12日 下午 5:40
其他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竟如此简单?5大方式唤起脑电波,延缓神经退化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人脑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和类似数量的非神经元细胞,神经元网络同步化活动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脑的功能。神经元网络同步化活动引起相互振荡,可产生局部场电位变化,从而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信号。清醒及睡眠状态下,大脑的多个脑区,如海马区、视觉和感觉皮质区、杏仁核等,可产生γ神经振荡,主要发生频率在30~100
1月7日 下午 5:30
其他

更多年轻人患高血压!如何高质量管理?6大策略适合中国人群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高血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中国患有高血压的人数已高达数亿,根据2012年~2015年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9%。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在中国,高血压的管理仍然面临重要挑战:1)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2)高血压控制率有待提高。近期,《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发布,该专家建议基于目前中国高血压管理的现状,提出了高质量血压管理的新理念。图片来源:123RF
1月6日 下午 5:30
其他

《柳叶刀》子刊:降脂又护心,还不增加糖尿病风险!他汀不耐受、心血管高风险人群福音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预估糖尿病患者人数将从2021年的5.29亿增加到2050年的13亿。糖尿病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约半数糖尿病患者死因与心血管疾病有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已被证实可作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策略,以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而他汀类药物正是一线治疗首选。但有报道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此前,CLEAR
1月6日 下午 5:30
其他

你的免疫力还好吗?最新共识:13种营养素,不同疾病人群应用大不同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既往有研究分析显示,在不同疾病和分期补充不同种类免疫营养素,对机体代谢和炎症反应具有调节作用。但是目前各种免疫营养素对患者临床预后影响的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近期,《免疫营养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该共识通过对免疫营养素(包括乳铁蛋白和乳清蛋白、精氨酸、谷氨酰胺、支链氨基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共轭亚油酸、中链脂肪酸、核苷酸、β-1,3-1,6-葡聚糖、硒、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的介绍,旨在确定这些免疫营养素的具体作用机制、最佳给予时间和方式及各营养素在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的最优化配比。图片来源:123RF一、蛋白质及氨基酸类1.
1月1日 下午 5:30
其他

高达76%人有甲状腺结节!最新指南:4类不确定性结节,可这样处理……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内,由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局灶性生长引起的离散病变。甲状腺结节很常见,女性多于男性,一般人群通过触诊的检出率为3%~7%。借助高分辨率超声的检出率可高达20%~76%。一项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78470例成人(≥18岁)受试者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受试者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20.43%(结节直径>0.5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2024版中国心衰指南发布:强调心衰防治关口前移、6大风险因素管控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心力衰竭(心衰)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等特点。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衰风险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心衰的疾病负担也会持续增加。早期干预对于延缓心衰进展以及对疾病的整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于近期发布,其指出:应将心衰防治关口前移,改变“重治轻防”的状况……如此才能有效减少心衰的发生及发展。图片来源:123RF心衰的定义及常见风险因素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等。心衰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房颤,慢性肾脏病。该共识指出,冠心病是心衰最常见的病因。在中国,住院心衰患者中有54.6%合并冠心病。心衰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高血压是心衰常见的危险因素。在中国,住院心衰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达57.2%。房颤: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心衰的发生率分别为33%、44%、56%,住院房颤患者心衰的发生率高达50%。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增加2.5倍,≥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合并心衰,病死率增加10倍。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是心衰(特别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的重要危险因素。单纯肥胖患者心衰发生风险约是普通人群的2倍。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0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WHO发布腰痛指南:运动、心理、药物等5大类措施,看指南如何推荐?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大多数人一生都会经历腰痛(LBP)。2020年,全球大约每13人中就有1人(相当于6.19亿人)患有腰痛,其病例数比1990年增加了60%。到2050年,腰痛病例数预计增加至8.43亿人。慢性原发性腰痛(CPLBP)指非基础疾病或其他病症导致的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初级保健中90%的慢性腰痛为CPLBP。目前还没有指南从全球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全民健康覆盖等因素,来评估成人(特别是老年人)慢性腰痛的管理。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CPLBP指南,填补了这一空白,该指南建议采取非手术干预的措施,以帮助CPLBP成人(包括老年人)。这些措施包括5大类:标准化和结构化教育;物理干预;心理干预;药物;由多学科提供的多组分干预。图片来源:123RF本文列举了5个干预类别的25种干预措施,包括:6项推荐使用、12项不推荐使用、1项良好实践声明和6项干预措施无推荐。具体如下:6项推荐使用措施1.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自然》子刊:高血压的4大突破性进展!控制血压,任重而道远

Nephrology发表年度回顾,盘点了2023年高血压治疗的关键性进展,以及对不同类型高血压的新认知,以期为临床高血压治疗提供参考。截图来源:Nature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柳叶刀》子刊:“好胆固醇”太高,可能增加痴呆风险!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之间的相关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然而,最近很多研究报告强调了高HDL-C水平与一系列不良健康状况(如全因死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败血症和骨折)之间的关系,但与痴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仍不清楚。近期发表于The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告别”胰岛素依赖!NEJM:这种药或有望成为“首个”1型糖尿病改善药物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1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β细胞损伤而存在胰岛素绝对缺乏,可能病因是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所致,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当1型糖尿病患者首次被确诊时,患者体内仍残存有一定量的胰岛β细胞可产生胰岛素,控制血糖,若能够保护这些细胞不被免疫系统进一步破坏,就有望维持β细胞功能、逆转病理状态。几年前,一名年轻1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了一款JAK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后,成功停用胰岛素并保持正常血糖水平近两年。研究人员发现,这样的幸运可能并不是偶然,而是与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递途径——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既往研究显示,JAK-STAT信号通路是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炎性反应和细胞免疫的关键调控环节,由JAK受体和STAT受体组成。JAK抑制剂可阻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已被证实可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斑秃等疾病。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一项研究,表明JAK抑制剂巴瑞替尼(baricitinib)或可恢复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有望逆转病理状态。截图来源:NEJM这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2期临床试验,纳入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年龄在10~30岁,治疗前100天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91例。研究人员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口服巴瑞替尼(60例)或安慰剂(31例),治疗48周。基线时,患者2小时混合餐耐量试验测定的C肽水平>0.3
2023年12月10日
其他

血脂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Gut:总胆固醇水平降低,增加胆结石发病风险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胆石症又称胆结石,可分为胆固醇型胆结石和色素型胆结石,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慢性肝胆疾病,同时也是胆管癌的一个强危险因素。了解胆石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已经探讨了血脂和调脂靶点在胆石症发展中的作用。然而,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突出了进一步评估的必要性。近期发表于Gut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血脂、调脂靶点和胆石症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可增加胆石症的发生风险。胆石症风险会随着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但当超过2.57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半数儿童青少年均近视!关注阿托品滴眼液3大核心问题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为52.7%。预防近视发生、延缓近视进展、防止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备受广大家长和临床医生的关注。尽管过去的十几年里,包括ATOM试验、LAMP试验、CHAMP3试验在内的多项临床研究均表明,使用阿托品滴眼液延缓儿童近视发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但关于阿托品滴眼液的最佳浓度尚存争议。此外,阿托品滴眼液的长期安全性也有待验证,迄今为止,关于使用阿托品滴眼液延缓近视的临床试验仅为期5年,国际上尚无统一的阿托品滴眼液使用规范和指南,目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尚未正式批准阿托品滴眼液应用于临床,部分省份可能以院内制剂方式经省级药监部门批准在院内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效果究竟如何?最佳浓度应为多少?哪个年龄段的儿童更适合用阿托品滴眼液?是否有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结果?《医学新视点》为您盘点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的相关前沿进展,篇幅有限,如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资讯。阿托品滴眼液是如何防控近视的?目前,关于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最初,有学者发现使用阿托品后由于睫状肌麻痹可以导致远视漂移,猜测阿托品可以通过抑制调节来达到延缓近视的目的。但后来发现阿托品也可以抑制没有调节力的小鸡近视进展,提示可能存在非调节机制,也有研究认为阿托品防控近视的靶点可能在脉络膜组织。总之,关于阿托品对人眼近视防控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浓度的阿托品,哪种浓度效果更佳?目前,关于不同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的防控效果研究仍在探索中,包含有1%、0.5%、0.01%、0.02%、0.025%、0.05%等不同浓度。其中,1%的高浓度阿托品用于近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新加坡开展的ATOM1研究表明1%高浓度阿托品可有效延缓中低度近视进展,但会产生睫状肌麻痹和瞳孔散大等不良反应,无严重并发症,临床实践中使用并不广泛。此后,各国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不同浓度的阿托品在防控近视方面的作用。不同浓度的阿托品中,浓度低于0.1%的低浓度阿托品因药物安全性更高,患者依从性更好,成为临床主要研究方向。目前,低浓度阿托品研究集中在亚洲国家,虽然多数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但也基本验证了低浓度阿托品防控近视的有效性。ATOM2研究表明0.5%、0.1%和0.01%浓度的阿托品均可有效控制近视进展,其中0.01%低浓度阿托品是有效性和安全性达到最佳平衡的浓度。在中国香港开展的LAMP研究包含浓度0.05%、0.025%和0.01%的阿托品,结果显示,在仅考虑控制近视效果的前提下,0.05%浓度的阿托品是延缓近视的最优浓度,更适合亚洲儿童。在韩国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纳入了0.05%、0.025%和0.01%浓度的阿托品,显示0.05%浓度阿托品延缓近视效果优于其他浓度阿托品。在北美和欧洲开展的为期3年的CHAMP3研究对比了0.01%和0.02%浓度阿托品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表明,0.01%的低浓度阿托品可有效减缓6~10岁儿童眼轴延长和度数进展,安全可靠。但最近发表于JAMA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无事件生存率达86%!新辅助疗法给“最难治”乳腺癌患者带来新曙光 | JAMA子刊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在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中加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可改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公认的“最难治”乳腺癌亚型)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和无事件生存期(EFS)。不过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尚无研究评估无蒽环类化疗免疫疗法的有效性。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终末期肝病治疗希望!《自然》子刊:肝移植进展年度回顾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肝细胞癌是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据统计,中国每年超过30万人死于肝癌。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全世界范围内肝移植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供体器官短缺。哪些人适合肝移植?如何提高肝移植效率?如何改善肝移植后患者结局?……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近日,Nature
2023年12月3日
其他

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分不清楚?一文全知道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甲状腺疾病越来越年轻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甲状腺结节是比较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经常出现在人们的体检报告中,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困扰。甲亢、甲减和甲状腺结节如何区分?《医学新视点》基于权威指南,对甲亢、甲减和甲状腺结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等进行了整理。图片来源:123RF甲亢
2023年12月2日
其他

超50%中国成人超重/肥胖!最新共识带来19条健康减重建议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超重/肥胖会增加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防治肥胖已刻不容缓。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专家组编写了关于“中国居民健康体重管理之减重行动”的建议共识,《医学新视点》整理了19条建议,具体如下。图片来源:123RF一、生活方式干预是科学减重的首选和基础措施第一条:超重/肥胖是热量摄入多于消耗造成的机体总脂肪含量过多,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减重需要控制饮食,增加身体活动。第二条:不健康生活方式是超重/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全生活方式管理可帮助有效减重。在中国,目前成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分别为:体重指数(BMI)≥24.0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不止是降糖!降脂、减重、抗衰……二甲双胍的10大新效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二甲双胍在中国已有30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因其良好的降糖效果而为人所熟知,国际及中国多个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控制高血糖的基础用药。近年来,二甲双胍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医学新视点》为您盘点二甲双胍降糖以外的相关研究新进展。由于篇幅有限,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二甲双胍的应用研究信息,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相关资料包。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具有多样性,可作用于各种器官系统。▲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LDH:乳酸脱氢酶;DHAP:二羟基丙酮磷酸盐;NAD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氢;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GPD2:甘油3磷酸脱氢酶2;GPD1:甘油3磷酸脱氢酶1;G3P:甘油3磷酸)降低心血管风险二甲双胍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机制包括改善血糖、减轻体重、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凝血功能、减少炎症和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其他代谢指标等。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和大型荟萃分析均显示,长期使用二甲双胍与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相关。减重肥胖与糖尿病之间关系密切,作为一种降血糖药物,二甲双胍也被探索能否用于减重。二甲双胍减重的假定机制为:通过组织特异性单磷酸腺苷激酶(AMPK)作用,减少食物摄入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一项针对154例非糖尿病肥胖患者的研究发现,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体重显著下降。类似地,一项研究比较了使用二甲双胍和其他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效果,发现相比于使用罗格列酮和格列本脲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体重降低更明显。不过,荟萃分析显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减重效果优于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降脂二甲双胍能够改善脂肪的成分与代谢,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保持或轻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一项分析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影响的荟萃分析显示,相比于安慰剂组,二甲双胍组患者的平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另外一项荟萃分析则纳入了非糖尿病患者,发现二甲双胍可降低非糖尿病人群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脂肪变性尽管二甲双胍无法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理变化,但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减轻体重。《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管理专家共识》推荐:对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降糖治疗,二甲双胍仍是可以考虑的选择。相关研究显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用,可有效降低初诊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关,二甲双胍可增加梭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以及肠道菌群网络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常见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因此,有学者尝试用二甲双胍治疗PCOS。一项荟萃分析认为二甲双胍是PCOS患者生活干预的有效辅助手段,可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水平。此外,二甲双胍可通过减少高胰岛素血症,来降低PCOS患者睾酮水平。目前,中国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PCOS。根据《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2018版)》的推荐建议,二甲双胍可用于以下情况:1)PCOS伴胰岛素抵抗的患者;2)PCOS不孕、氯米酚抵抗患者促性腺激素促排卵前的预治疗。降低癌症风险越来越多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具有降低癌症风险作用。荟萃分析显示,二甲双胍与肺癌、前列腺癌、直肠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风险降低相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常见的代谢并发症有:脂肪代谢障碍、血脂异常、葡萄糖代谢改变和骨密度降低。过去,人们普遍认为HIV的代谢并发症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有关。但近期有研究显示,宿主因素和直接病毒效应也与代谢并发症有关。HIV脂肪代谢障碍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而胰岛素抵抗又增加了HIV感染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项为期3个月的临床随机试验,探讨了26例无糖尿病的HIV感染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HIV脂肪代谢障碍综合征的效果,发现二甲双胍可使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14%,体重显著减轻、腰围减小、舒张压降低。但另外一项同样研究二甲双胍对HIV脂肪代谢障碍的结果与之相反,研究未观察到二甲双胍组和安慰剂组在血脂或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存在差异性。降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二甲双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基础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通过AMPK信号通路激活下游的神经干细胞中的非典型PKC-CBP通路,促进神经元的生长,或对神经系统损伤具有修复作用。有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可穿透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保护神经,或对预防和治疗认知障碍、亨廷顿病、中风、痴呆和脓毒症致获得性肌无力综合征有益。但多数研究均为基础医学研究,仍有待继续探索。抗衰老无论是线虫、啮齿动物,还是哺乳动物,多种动物模型均显示,限制热量是延长寿命尤为有效的方式。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在于胰岛素和胰岛素样GF-1减少。长寿与参与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基因及其转录因子DAF-16有关。动物实验发现,二甲双胍与秀丽隐杆线虫和部分啮齿动物(如小鼠)的寿命延长相关。这或许意味着,二甲双胍具有延长健康寿命的作用,且可预防衰老。目前也有部分临床试验探索将二甲双胍应用于健康人群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但尚缺乏任何有利证据。来自二甲双胍对老年人增强力量训练有效反应(MASTERS)试验的数据显示,健康老年人中,使用二甲双胍会损害肌肉对阻力训练的反应,也因此抵消了体力活动带来的益处。因此,二甲双胍的抗衰作用仍存在争议。未来需要通过长期随访研究,以详细了解衰老发生的过程,以及不同抗衰模式的作用机制,以进一步探索二甲双胍的抗衰作用。降低医源性库欣综合征风险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3%的人群因各种疾病而需要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发病率,尽管已有几类类固醇保留剂,但大多数患者仍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一项研究中,此前未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在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二甲双胍,结果发现,二甲双胍对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益。因此,有学者认为,对于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能是有益的。正确认识二甲双胍体外研究关于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已有大量研究,但确切机制仍存争议,因为早期临床前模型、体外实验和细胞系模型中,二甲双胍使用浓度远高于人体治疗使用浓度,其中临床前研究使用浓度几乎是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浓度阈值的10~100倍。因此,仍需开展更多大型改良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二甲双胍对多种疾病是否有益的结论。小结一直以来,二甲双胍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石。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降糖药的出现,治疗糖尿病也有了更多选择,但具有多种效应的二甲双胍似乎仍具有更大优势。目前,已经发现二甲双胍在糖尿病、肥胖、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上均表现出有益作用,但大多数证据是基于体外和体内研究,且二甲双胍的使用浓度远超治疗浓度。基于目前临床前研究和观察性研究所收集到的二甲双胍效用的初步证据,各类临床试验中也在验证二甲双胍的疗效,以佐证其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潜力。总体而言,二甲双胍具有应用于多种疾病治疗的潜力,但仍缺乏在不同人群中开展更多大型研究来证实其潜力。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二甲双胍降糖外研究相关资料包。相关阅读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点此了解投稿详情。参考资料(可上下滑动查看)[1]Gillani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JAMA:每周一次新型疗法,可控糖减重、低血糖发生率低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的一种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使用其他降糖疗法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长期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中,基础胰岛素通常可作为首选的注射治疗方案。而对于基础胰岛素治疗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餐时胰岛素仍然是一种治疗选择。Tirzepatide是一种每周一次的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正在研究用于长期体重管理。在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每周一次tirzepatide+甘精胰岛素治疗与每日三次餐时赖脯胰岛素相比对血糖控制有何影响?近期发表于JAMA的一项研究(SURPASS-6)对此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餐时胰岛素相比,每周一次tirzepatide+甘精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体重以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截图来源:JAMA这项为期52周、开放标签、多中心、平行组、随机化、3b期临床试验在2020年10月19日~2022年11月1日、15个国家共135个医学研究中心和医院进行,共纳入1428例基础胰岛素治疗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成人(≥18岁)患者,并将其按1:1:1:3比例随机分配接受每周一次tirzepatide皮下注射(5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高达76%人有甲状腺结节!避免3类饮食…结节或变小,甲状腺癌风险或降低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甲状腺结节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通过高分辨率超声,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可高达20%~76%。甲状腺结节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不良表现。与此同时,虽然大多数甲状腺结节为良性,但也还是有8%~16%为恶性结节或良性结节中隐藏甲状腺癌。现今,甲状腺结节甚至甲状腺癌越来越年轻化,了解疾病发展的特点等,对于疾病防控具有有益作用。图片来源:123RF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的疾病特点及风险评估甲状腺结节疾病特点及良恶性鉴别甲状腺结节指的是甲状腺内,由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局灶性生长引起的离散病变。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没有临床症状,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甲状腺结节发展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提示可能为恶性甲状腺结节的相关表现包括结节迅速生长、排除声带病变而持续性声音嘶哑或发音困难、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颈部淋巴结病理性肿大。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癌的主要表现,所以临床中甲状腺结节诊断的非常核心的问题是良、恶性的鉴别。有研究者报告1597个由细针抽吸活检细胞学诊断确诊的良性甲状腺结节,随访5年,有15%的患者结节最大径平均增加0.49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自然》子刊:长寿老人的秘密,或藏在甲状腺激素中?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衰老的特点是进行性功能衰退,人更容易患病和死亡。甲状腺激素在发育、生长、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显示,甲状腺激素与衰老、长寿和年龄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近期,Nature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折寿”基因?新研究:每25个人就有1人携带缩短寿命的基因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2021年,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院(ACMG)发布建议报告中,有73个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基因突变(后简称“可操作基因型”),这些基因关联多种可采取预防或治疗措施的疾病,并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心血管疾病基因组、癌症疾病基因组、代谢疾病基因组和其他疾病基因组,该基因列表每年更新一次,最近版本(ACMG
2023年11月19日
其他

2.6亿年轻人患有糖尿病!精准减肥成糖尿病管理关键… | 近期重磅研究盘点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公布的数据,全球约有5.37亿20岁~79岁成人患有糖尿病,占全球该年龄段人口的10.5%,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升至7.83亿,且中国糖尿病患者“最多”,达到1.41亿,即每4例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例来自中国。《医学新视点》盘点了近1个月全球权威期刊(IF≥10)发表的24篇糖尿病研究进展,并和大家分享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5篇,这5篇研究涉及:对早发2型糖尿病的治疗新见解、肥胖在糖尿病护理中的重要性、对糖尿病异质性的探索是实现精准治疗的关键、混合闭环胰岛素输注疗法对妊娠合并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改善、母亲患1型糖尿病可能降低后代患该病风险。其余19篇研究整理可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1.
2023年11月18日
其他

戒酒一线药物怎么选?JAMA最新研究给出答案!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不适当饮酒是全球最主要的可预防死亡原因之一。2020年美国全国药物使用与健康调查(NSDUH)的数据表明,过去一年中,美国有超过2830万名12岁及12岁以上的青少年/成人符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的酒精使用障碍标准。另外,2021年NSDUH的数据还表明,在过去一年中报告有酒精使用障碍的个体中,仅有0.9%接受了酒精使用障碍药物治疗。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的一项系统性评估和meta分析研究对目前临床上较常使用的酒精使用障碍治疗药物的疗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结合社会心理干预,口服纳曲酮(50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中国人群最佳血压值来了?强化降压至此范围,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9%!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目前全球有近30%的成人患有高血压,另有30%的成人可能处于高血压的早期阶段。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采取降压措施可有效降低心血管发生风险。将收缩压降至<140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3个月一次,“坏胆固醇”降低53%!长效降脂药,效果可维持1年 | 2023 AHA速递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高胆固醇血症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特征为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水平不断升高。因此,降低“坏胆固醇”水平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基础。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一次给药,持续降压半年!高血压患者或再也不用天天吃药了 | 2023 AHA速递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高血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中国患有高血压的人数已经高达数亿,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未控制的高血压是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紧张素原(AGT)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上游前体,是调节血压的关键途径。Zilebesiran是一种靶向肝脏AGT合成的研究性RNA干扰治疗药物。在一项针对高血压患者的1期研究中,zilebesiran单次皮下给药可使血清AGT和血压持续24周剂量依赖性降低。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2023
2023年11月13日
其他

AHA中国重磅成果:降压、预防痴呆症,村医有大作用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痴呆症是全球人群死亡和残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据估计,全球有5700万痴呆症患者,且未来痴呆症的患病率还将持续增加。不过截至目前,我们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预防或延缓痴呆症的发展。高血压(尤其是早发型高血压)与痴呆症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但是总体而言,目前全球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以及控制率均并不理想。在基层、从社区层面进行可行、有效和可持续的高血压管理,将对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此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团队牵头的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CRHCP)成果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2023年11月13日
其他

心血管风险降低20%,减重近10%!单纯肥胖用司美格鲁肽也可获益!| 2023 AHA速递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过往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约有400万人死于高体重指数(BMI),其中2/3死因为心血管疾病。据估计,到2035年,全球将有50%的人口将面临超重/肥胖(不同国家定义范围略有差异,通常指BMI≥24
2023年11月12日
其他

膝盖痛?JAMA综述:膝骨关节炎、半月板撕裂……3大常见病因及治疗,一文详解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大约5%的成人初级保健就诊与膝关节疼痛有关。全球膝关节疼痛最常见的3个原因包括膝骨关节炎、髌股疼痛和半月板撕裂。近期发表于JAMA的一篇综述,总结了这些膝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现有证据。截图来源:JAMA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之一,表现为滑膜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衰竭。2020年一项针对73项研究、共9440250例受试者的荟萃分析估计,膝骨关节炎影响全球约6.54亿人,40岁以上成人的膝骨关节炎患病率为23%。85岁时出现症状性膝骨关节炎的终生风险为45%。2015年一项包括3446项研究、共415613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与膝骨关节炎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女性(11项研究;合并比值比[OR],1.68;95%
2023年11月11日
其他

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出38%!新研究:这类脂肪肝要多注意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随着全球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不断增加,由此导致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的发病率也逐步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广为人知,被用于描述与代谢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病。大多数指南和文献将NAFLD定义为无过量饮酒和其他已知肝损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超过5%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但这一概念近年来受到不少挑战。首先,虽然NAFLD通常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较高相关,但定义却侧重于排除过量饮酒的影响;其次,NAFLD概念中的“非酒精性”和“脂肪”可能存在污名化的问题,患者或会有病耻感。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欧洲肝病研究协会和拉丁美洲肝病研究协会的国际专家小组提出了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概念,定义中包含脂肪变性肝病(SLD)和至少一种心脏代谢风险因素。近日,GUT发表一项评估MASLD患病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联的研究,表明患有MASLD和其他脂肪变性肝病的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截图来源:GUT研究人员选取了2009年接受健康检查的9775066例年龄20~79岁的成年人。受试者被分配到4个组:1)MASLD组;2)MASLD伴酒精摄入增加,即MetALD组;3)MASLD伴其他病因,即SLD组;4)无MASLD/SLD组。共有8808494例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的受试者参与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3年,期间共发生272863例心血管事件。MASLD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结局为复合心血管事件,包含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的复合事件。研究结果显示,患有MASLD和相关SLD的受试者复合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高于无MASLD/SLD受试者。▲复合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橙色为MASLD和相关SLD;灰色为无MASLD和相关SLD)经过统计学校正,患有MASLD和相关SLD的受试者复合心血管事件风险高出无MASLD/SLD受试者38%(HR=1.38,95%CI=1.37~1.39)。具体而言:MASLD组受试者复合心血管事件风险高出39%(HR=1.39,95%CI=1.38~1.40)MetALD组受试者复合心血管事件风险高出28%(HR=1.28,95%CI=1.26~1.30)SLD组受试者复合心血管事件风险高出30%(HR=1.30,95%CI=1.26~1.34)此外,与无MASLD/SLD受试者相比,患有MASLD和相关SLD的受试者所有次要结局(包含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也均较高。文章表示,本次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洞见:1)文章描述了MASLD和相关SLD的患病率和特征,显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逐渐增加,这可能是因为代谢综合征在男性群体中更常见,且其患病率也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这与本次研究预期结果相一致。2)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无MASLD/SLD受试者,MASLD和相关SLD受试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更高,丰富了此前MAFLD或NAFLD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知识点。总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有MASLD伴有其他脂肪变性肝病的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2023年11月9日
其他

患病率高达40%!管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除常规项目外,这些亦关键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高血压、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和血脂异常(以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常统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3项主要危险因素。目前,中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人数已经高达数亿,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7.9%、12.4%和40.4%。而“三高”之间常相互依存,若控制不佳,将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继前文对“三高”常规检测项目介绍后,本文我们进一步整理了除常规项目之外的其他检测项目或新指标,详见下文。图片来源:123RF除常规外的控糖指标一、新指标除了常规的控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指标(如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IR,能直观反映血糖波动情况]、变异系数[可作为反映血糖波动的核心参数]),以及其他的一些指标(如糖化白蛋白[GA]和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等)。1.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JAMA子刊:早期终止二甲双胍治疗,痴呆风险增加21%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二甲双胍于1995年在美国获批,是一种经典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二甲双胍治疗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关全因死亡率。此外,既往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能与痴呆发病率降低相关,但是这种关联可能受到疾病严重程度等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终止二甲双胍治疗通常是由于肾功能不全(一种常见的2型糖尿病并发症),有时是与二甲双胍相关的、不太严重的不良反应相关。近期发表于JAMA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Nature子刊:全球超80万人死于肝癌!咖啡、阿司匹林、他汀、二甲双胍或可预防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以及第三大癌症相关死因,2020年全球约有超90万新发病例和超83万死亡病例。肝癌中80%以上为肝细胞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肝细胞癌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也有少部分国家不降反增。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肝细胞癌风险因素已经从病毒相关性肝炎转变为非病毒性肝炎,这对肝细胞癌的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案均产生了影响。此外,肝细胞癌的治疗策略也迎来了长足的发展,未来10多年,我们或将看到基于新靶点的新疗法带来的临床进展。在上述背景下,Nature
2023年11月5日
其他

全球近视率超28.3%!最新指南揭晓阶段性防控重点,2方面策略打响视力“保卫战”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近视是一种屈光不正,即当眼睛调节放松时,远处物体的光线进入眼睛,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近视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发疾病,当前,全球近视患病率超过28.3%,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9.8%,而高度近视患病率将由目前的4.0%上升为9.8%。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眼部并发症(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近视性黄斑变性等)的风险显著增加,并已证实可导致永久性视力障碍和失明。近视管理不容忽视。本文我们结合《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等,来看看近视可以如何进行分类?其风险因素如何?阶段性防控重点以及对应的干预策略如何?图片来源:123RF近视如何分类?当眼球调节放松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划分:近视前期:-0.50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Stroke:改善中风结局的“最佳”治疗策略,关注4大核心,15项关键进展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卒中,俗称“中风”,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类型卒中的80%。静脉溶栓(IVT)、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取栓(静脉溶栓后机械取栓)]均有助于减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残疾,改善预后。尽管临床卒中治疗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仍有50%以上的患者无法获得良好结局。近日,Stroke发表了卒中治疗学术产业圆桌会议(STAIR)第12届会议研讨会讨论内容,会议针对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现有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针对再灌注治疗前、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后和急性卒中干预策略4个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改善卒中患者结局的“最佳”策略。截图来源:Stroke再灌注治疗前移动卒中单元移动卒中单元(MSU)尤其有利于高危人群,这是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新的规范诊疗模式,以救护车为载体,将急性缺血性卒中检查、CT诊断、溶栓治疗、监测融为一体,以挽救脑损害,赢得救治“黄金时间”,现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卒中单元开始与人工智能(AI)技术和5G信息相结合,以充分发挥有效调度、增加溶栓、减少不必要运输等作用,为院前超早期诊断及溶栓管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院前诊断和分诊早期诊断卒中有助于加快患者急救速度,改善治疗效果,使患者能更快地被转移到护理单元。因此,开发和测试可用于现场和家庭诊断卒中的工具是非常必要的,诊断工具需具备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易获得性和普遍性,如可穿戴设备或电话应用程序。现场分诊决定了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患者转运至正确的地点,以避免再灌注治疗的延迟。一项研究显示,使用洛杉矶运动量表(LAMS)识别大血管闭塞(LVO)患者并将其送往综合卒中中心与患者及时接受血管再灌注治疗相关。但目前所有的院前评估量表都存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不理想的问题。人工智能和视频支持的院前急救呼叫接线员或调度员,配合现场远程询问,可能可以进一步提高院前诊断准确性。此外,新型即时生物标志物或救护车上的可穿戴设备也可能为早期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诊断提供协助,目前有几种器械正在开发中或进行临床试验。再灌注治疗前脑保护在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若条件符合)前,在超早期时间窗内,使用合理的脑保护药物对于延缓患者梗死快速增长是很重要的。缩短符合治疗要求患者的救治时间对于符合治疗要求的患者,应在不影响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救治所需时间,如急诊科提前通知卒中中心接诊疑似卒中患者和接诊后反馈;使用电子病历;患者准确的出入院时间等。通过优化卒中患者转移流程,提高具有卒中专业知识的人员早期干预时间,及时识别大血管闭塞,缩短出入院时间等方式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再灌注治疗前策略的优先次序(截图来源:参考文献[1])再灌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静脉rt-PA溶栓。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分析证实,发病4.5
2023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