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瑞金医院最新研究:教育竟然决定着你和父母是否长寿!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2023-09-05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过去的200年时间里,人类的寿命整体大幅增加,但仍存在多种因素影响着寿命或死亡率的个体差异,如生活方式、教育背景等,但尚不清楚哪些因素是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过往相关研究也多为队列研究,需要较长的随访时间,因此相关研究证据不足。


近日,Nature human behaviour 发表一项研究,表明在该研究涉及的3种社会经济相关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主要因素,二者存在独立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和自己的寿命都越长


图片来源:Nature human behavior


文章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团队的王卫庆教授、毕宇芳教授和王天歌研究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特邀作者团队为我们解读这项研究。


作者团队解读


1、本次研究与既往其他教育与长寿相关研究有何差异?


作者团队: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显著增加,但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人群之间的死亡率或寿命差异仍然存在,甚至还在加剧。社会经济水平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受教育程度、收入和职业水平。既往其他社会经济与长寿相关研究多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或基于人口普查的死因研究,这类观察性研究结果容易受到反向因果和混杂因素的影响,因果推断能力有限。本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提示了2个新证据:① 在受教育程度、收入和职业水平这3项最常见的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中,仅有受教育程度与父母寿命和自我寿命存在独立的因果关系;② 在受教育程度影响长寿的因果途径上,存在一些具体的可预防或治疗的中介因素。


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本次研究可提供哪些方面的洞见?


作者团队受教育程度是一个可改变的因素,在传统意义上,受教育程度主要通过在生命早期完成正规教育规划来实现;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受教育程度也可以通过知识获取、认知训练和健康促进的机会来实现。这项研究提示,在制定健康促进政策或开展疾病风险监测以提高健康老龄化时,应优先考虑提高受教育程度。此外,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吸烟、控制体重,以及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疾病,对于弥补因受教育程度差异而导致的寿命参差也同样有效。

研究简介


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共分为2个分析阶段。第一阶段评估包含教育在内的3种社会经济因素与长寿的关系,第二阶段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库寻找合适的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筛选出59种可能的中介因素,包含25种常见生活方式、34种疾病,用于量化教育与长寿的因果关系。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设计(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结果显示,在收入、职业、教育3种因素中,仅有受教育程度与父母寿命和自我寿命存在独立的因果关系,每增加4.2年的受教育程度,父母寿命延长3.23年,自我长寿也有30%~59%的增加几率。


▲使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教育等因素与父母寿命的因果关系(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此外,生活方式和疾病风险在受教育程度和寿命的因果关系中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个体影响比例>10%),包括吸烟频率、体重指数(BMI)、腰臀比、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中风)、心衰、房颤、肺癌、乳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研究表示,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中风是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这与之前其他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一致,提示心血管疾病是影响全球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而受教育程度有助于降低这些疾病发病率,进而改善寿命。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通过早年接受正规教育和终身学习两个方面来实现,因此晚年获取更多知识、加强认知培训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人类寿命之间存在因果关联,生活方式和慢性病可能发挥中介作用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水平对于延长寿命是有益的,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吸烟、控制体重,以及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也同样有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Nature human behavior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相关阅读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点此了解投稿详情


参考资料

[1] Ye, CJ., Kong, LJ., Wang, YY.et al.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evidence for the causal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 on human longevity among Europeans. Nat Hum Behav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3-01646-1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在看,传递医学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