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视点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于发友: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于发友指出,教师教育需要精准施策、挖潜创新,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守好师范教育质量“生命线”,以助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
文/《在线学习》撰稿人 何曼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于发友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意见》颁布已三年有余,目前,教师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与经验?当“万维空间”挑战“三尺讲台”,当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日渐成为主流,教师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双减”“教育新基建”“乡村教育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又将给教师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就相关问题,本刊对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于发友。
回顾了自2019年以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意见》实施状况开展的第三方监测评估工作,于发友表示,监测初步发现,《意见》印发以来,各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文件实施后的综合效应逐渐显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新面貌,有关重点领域成效突显,再上新台阶。
挖潜创新 拉动工作母机的创新引擎
在线学习
《意见》实施3年以来,您觉得哪些方面的成果最为显著?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于发友:《意见》实施以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成立省级层面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2020年全国平均超过80%,⅓的省份超过90%。二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有效落实。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如山东遴选21个省师德涵养基地、35个教师实践教育基地,搭建了师德涵养和教师实践平台等。三是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有序推进。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制度快速推动,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更加完备,高校教师质量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稳步提升。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治理生态更加优化。印发教师减负文件,出台具体措施与清单,部分省份实现教师负担减少50%的目标。挖潜创新,加强统筹区域事业编制,补充教师缺口,有效缓解教师编制不足。五是教育经费优先倾斜、优化结构目标基本实现。教育投入优先向教师队伍倾斜,较好地落实了重点用于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政策。六是教师队伍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在线学习
您认为,全国各地在加强师范生培养方面还有哪些新探索和新举措?
于发友: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师范教育,2018年以来,更是在师范生培养方面不断开展新的探索。一是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进一步提高。2019年监测的9个省份师范生生均经费平均达到16694元,比2018年提高7.4%。二是师范类专业认证有序推进。各省份相继出台《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方案》,从启动试点到逐步扩大。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计对483个师范类专业开展了第二级、第三级认证,全面覆盖五类师范类专业领域的本、专科专业。三是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制度快速推动。山东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达1.7万人,2020年已有2947名首届省属公费师范生毕业入岗。四是综合大学创办师范学院、增设教育学科快速增加。比如,2019年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立了教育学院、苏州大学挂牌兴建了师范学院、南京大学设立了陶行知教师学院,上海推动交通大学成立教育学院取得实质性进展。
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在线学习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有的地区数十人竞争一个教师岗位。在您看来,教师职业是“真热”还是“虚火”?有分析认为,教师职业是否真正具有吸引力还要看那些报考了师范专业、考取了教师资格证的人最终有多少人真正进入了教师队伍,对此您怎么看?
于发友:“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意见》中这样的表述令人倍感振奋。《意见》实施3年来,各项教师政策逐步落地落细,尤其随着教师工资收入的不断提高、教师地位的逐步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报考师范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比例大幅增加。2019年,监测省份高考成绩前30%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平均比例达到33.4%,比2018年的18.3%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二是报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人数不断增加。2019年报考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人数比2018年增长38.5%。
三是新教师岗位竞争明显加大。各省份招聘新教师岗位竞争越来越大,个别地区数十人竞争一个岗位呈常态化。沈阳市2020年招聘912个中小学教师岗位,有1.9万人报名应聘,平均竞争比例超过20:1。
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是“真热”还是“虚火”也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职业吸引力是相对的。同信息、科技、金融、电力等高收入行业相比,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还有较大差距,但同农林、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与外企、实力雄厚的国企以及国家公务员相比,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还有一定差距,但与私营企业职工、劳务派遣和聘用制岗位相比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县城,除了公务员外,教师是最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职业之一。
二是教师行业待遇保障越来越好,不断增强教师吸引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意见》印发后,教师地位待遇更加受重视、受关注。统计数据显示,教师工资由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排行倒数第三位,上升到2019年全国十九大行业排名中的第七位。监测数据显示,监测省份的乡村教师工资收入高于教师工资平均收入,且每年持续增长,2019年乡村教师年工资收入比2018年上浮8.3%。教师工资收入和行业排名不断提高,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行业。
三是进入教师岗位的难度不断增加也反映出教师行业吸引力的增强。层层选拔、择优录取已成为进入教师队伍的基本流程。教师资格证是进入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要成为正式教师需要具有教师资格后参加考试选拔。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各地严把教师入口关,高校毕业生在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前提下,还要参加笔试、面试、考察等多个环节的选拔,并根据学科结构需求最终择优选录。进入教师岗位难度的变化,也能体现教师吸引力的增强。
精准施策 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
在线学习
近期“双减”政策的落地,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将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
于发友:“双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有所增方能有所减。学生的负担少了,学校和教师的任务自然就多了,对教师工作的质量和效能的要求就高了,这是学校和教师必须面对的变化。同时,“双减”对教师教育、新时代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要通过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在落实“双减”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师的教育质量和专业素养,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怀。
二是从持续落实教师减负任务的角度看教师工作量标准应进一步明确。“双减”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师在校工作时长增加了,备课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减少了,原有计算教师工作量的标准已不符合新的政策要求,应明确新标准。对于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应给予一定的补偿性激励,且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不纳入与公务员的对比口径。也可创新管理机制,通过统筹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确保教师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三是教师编制供给和岗位设置应有进一步考量。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双减”对教师的数量与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地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统筹调剂,优先满足中小学教师编制需要。同时,设立辅导岗,明确辅导岗岗位标准与职责,满足和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在线学习
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的出台,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推进教育新基建过程中,将如何提升我国教师信息素养?
于发友:教育新基建不仅包括网络、教室等“硬”基础设施环境,还包括资源、应用等“软”基础设施条件,教师就是这一“软”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我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将在总结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制,精准施策,持续推进。
首先是通过培养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未来教师。推进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推动教师培训模式变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专门开课、同步上课、录播课堂等方式,让贫困地区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其次是通过加强网络智能研修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推动建设教师智能化研修平台,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建设集教师能力测评、学习资源精准推送、学习数据记录分析、学习效果跟踪反馈为一体的学习研修平台。
最后是通过优化教师管理评价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引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智能教学助手和实施智能化教学,以信息化助力建立幼教、中小学、高教、职教等各级各类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教师主动应用智能助手,有效推进新时代教书育人使命。
智志双扶 培养育人干将和改革能手
在线学习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乡村振兴,教育要先行。根据教科院监测情况分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振兴乡村教育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于发友: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同时,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靠教育,依靠教育培养人才、普及科技、传承文明、服务发展、促进和谐。
乡村要振兴,教育需先行,教师是关键。
一是乡村教师是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培养各类人才的承载者。乡村教师担负着培养乡村各类人才的不可替代的职业使命,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干将,还是乡村教育改革的能手。作为教育演变、更新的推动者,乡村教师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的纽带,更是现代教育内容与乡村社会连接的桥梁。
二是乡村教师是传播科学知识、推广普及科学技术的主力军。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乡村教师传播科学知识、宣传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助力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成果在乡村转化见效。
三是乡村教师是传播先进文化、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引领者。乡村教师传播乡土知识和文化,引领儿童深入探索思想文化。他们不仅肩负着乡土文化价值探寻的责任,还承担着为乡村寻求振兴发展的使命,还要成为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的引领者。
四是乡村教师是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我国许多教育家躬体力行,置身于乡村教育变革体系中,立足于乡土文化独特的问题与现实,进而寻找传统乡村社会与现代文明的接榫之处,他们作为建设乡村的关键因素就已经突显。新时代的乡村教师是乡村建设和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够与乡村社群构成网络,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和教育力量,引领乡村社群的自治与发展,重构当前乡村治理模式,拓宽治理渠道,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守好师范教育质量“生命线”
在线学习
当前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还存在哪些不足?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思路和举措,您有哪些建议?
于发友: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师德师风建设仍需要加强,个别地方教师行为失范问题仍有发生;教师队伍建设难以满足事业发展需要,教师数量仍显不足,素质能力仍需不断提升;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创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编制、交流轮岗、职称评审、校长职级制改革等均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实际获得感尚需加强。“十四五”时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
一是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层层压实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各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谋划部署、统筹推进作用,加强专项督导检查。
二是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狠抓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政治意识和品质修养。坚持德法并举,实施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严把入口关、考核关、监督关、惩处关。持续通报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推进落实联动挂钩,提升师德专题教育实效,探索建立教师诚信记录,推进大数据治理。
三是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巩固提升“国培计划”实施水平。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以评价改革引导师范院校聚焦师范主业,守好师范教育质量“生命线”。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
四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编制动态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大跨区域编制调整力度,挖潜事业编制存量,优先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依法规范管理临聘教师。提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畅通教师职业晋升渠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升“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优师计划等实施质量,选派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方案,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推动教师职称评聘破“五唯”。
五是全面提升教师地位待遇。明确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比较口径,健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和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联动机制。“提标扩面”持续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对长期扎根乡村的教师,给予持续性的奖励,不断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加快周转宿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充分发挥教龄津贴政策对教师长期执教的激励作用。关心乡村教师生活,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活动,让教师静心专心安心教学。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1年10月刊(总第75期)
精彩活动
精品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