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概论》
2021年,教育部启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经组织推荐、专家遴选、会议评议和网络公示等,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线学习特设专栏,优中选优,对获奖成果进行分批展播、报道。
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概论》
一
示范课程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文学概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了解文学活动状况及文学理论状况,运用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初步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学生认识、理解和解剖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有力武器,对于学生的思想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加强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提升教学实效;加强内容设计,构建主题式课程内容;创新“四双四环”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感染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多元评价。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建设:第一,以全员育人为契机,发挥多方联动作用。第二,以师德养成为中心,建强“主力军”。第三,以知识内容为载体,凝练课程特色。第四,以实践育人为抓手,线上线下混合协同。注重突出三个特色:加强活动设计,注重精准培育;加强学习过程交互,拓展思维空间;创新教育载体,全方位多角度育人。
《文学概论》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学生、专家学者、同行院校等多方好评,辐射效果显著。今后,将从“五环节”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立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多方联动,共建共享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等,打造课程思政示范样板,逐步提高思政教育影响力,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思政元素摘要: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代史;五四精神; 和谐共生
二
教学名师和团队
课程负责人:钱翰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荣获教育部第八届优秀哲学社科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哲学社科成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通鼎研究生教学奖等。在《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家国情、爱党爱国爱校、五四精神”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
课程主讲教师:李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哲学学院博士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荣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深入挖掘育人元素,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分解、融入到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切实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感染力,逐步进行价值观的塑造。
专业建设:赵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和成人学习者特征研究,并取得了国内代表性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1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30多篇。荣获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程、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二等奖及最佳语言奖、优秀辅导员等。负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体规划与建设,统筹推进《文学概论》课程资源建设,注重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调整并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关海燕
北京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中共党员,教育技术学理学硕士,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教学主任,先后承担并参与多项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相关项目研究,基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等成果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优秀教学案例等。具有20余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创新“四双四环”教学模式,打造课程思政示范样板,探索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一体化运行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的监管和督导,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水平。
教学管理、支持服务:安蕾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教学高级主管,中共党员,讲师,教育技术学理学硕士。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荣获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撰写的案例入选“2020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2021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主要承担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支持服务等相关工作,旨在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环节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容,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效融合。
教学运行、支持服务:张建英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教学高级主管,中共党史法学硕士。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荣获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撰写的案例入选“2020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2021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有着十余年的教学运行与支持服务经验,负责落实课程的教学运行、支持服务工作,注重活动设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勇担使命。注重科学研究,将理论成果积极应用于教学运行实践中,做好经验总结与推广。
课程资源建设:亢净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课程资源开发高级主管,教育技术学理学硕士,有着十余年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工作经验,负责研发了一百多门网络课程,其中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和国家精品共享课。在《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中,根据课程内容及结构特点,结合多角度多层面思政元素进行课程设计,并不断对《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进行拓展与更新。
答疑辅导教师:夏嫡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兼职辅导教师,文学硕士,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资源服务中心管理员。担任网络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辅导教师十余年来,负责课程导学、答疑、辅导、活动的实施等,为学生提供学术性支持服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加强情感交流,培育美好心灵。
三
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设计
1.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提升教学实效
《文学概论》这门课既有理性的思考,又关乎人的感性的审美和情感,课程以“传道与授业”相结合为原则,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准确定位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
统一,协同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内容设计,构建主题式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强化“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课程知识体系中贯穿价值引导。其中,思政教育内容分为“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品格养成”“科学精神”五大主题及多个子主题,选取家国情怀、革命传统、责任担当、求实创新、攻坚克难等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既要有育人的大格局又要落地有声。
3.创新“四双四环”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感染力
《文学概论》课程采取“四双四环”模式进行教学,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分解、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确保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切实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感染力,逐步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同时,积极开展“爱党爱国爱校”“师德师风”“家国情”等系列思政主题活动或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素养教育等,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多元评价
《文学概论》课程考核注重“过程+结果、知识+能力”,并将“德育效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纳入课程育人评价标准,建立“重学习态度、重学习过程、重综合素质”的多元化考核模式,细化过程考核标准,增强考核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此外,将“育德功能”纳入优质课程评选,在教师自评、学生评教、专家评课等评价中设置“育德效果”观测指标,通过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二)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于“思政”,《文学概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学的活动性质、文论与文学史、各种文学体裁的特征等基本理论和知识,还应有力地推进德育、智育、美育的一体化,逐步提高思政教育影响力,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1.以全员育人为契机,发挥多方联动作用
《文学概论》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为整合各类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发挥各组织的联动作用,打造“一盘棋”的合力育人新体系,学校将文学院、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部等院系所联合起来,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教育实践中相互协同,从教学和管理两方面实施一体化的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统筹、院部推动、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2. 以师德养成为中心,建强“主力军”
严格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和要求,建立一支由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讲教师、管理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构成的,以政治素养“硬”、理论素养“强”、道德素养“高”为核心素养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体系,让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既能做到知识传授,又能做到价值引领,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3. 以知识内容为载体,凝练课程特色
通过资料收集、深入思考和挖掘,将《文学概论》各章节的思政元素进行整理汇总,并结合学术动态发展和理论更新进行及时补充,逐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完善和丰富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凝练总结课程特色,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使课程教学润物无声。
4.以实践育人为抓手,线上线下混合协同
拓宽校内校外两条渠道、统筹线上线下两种资源,积极发挥协同效应,促进课程思政的融入。线上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呈现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图片库,以及拓展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线下则组织开展学生活动,通过案例法、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影视戏剧浸入式教学、问题引导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三)特色挖掘
1.加强活动设计,注重精准培育
在行业专家及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对学生特点及知识背景、职业成长规律及专业培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活动的系统化设计,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结合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积极融入十九大、脱贫攻坚、抗疫精神等新元素,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组织开展系列专题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开拓视野,全方面提高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加强学习过程交互,拓展思维空间
组织学生开展课程活动,加强学习过程的交互,结合课程目标与课程特色,设置活动主题,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讨论与反思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资源的互动,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3.创新教育载体,全方位多角度育人
积极搭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教育、教学管理、支持服务、信息化建设”为一体的网络育人平台,通过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移动APP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实现思政工作与网络新媒体教育的有效融合。如在“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推送《大学》《论语》《习近平用典》等相关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争做时代新人。
基于继教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做法
在遵循教育规律、分析在职业余学习者特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本,以课程思政为魂,逐步探索出一套“坚持教书育人、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实践育人”的课程思政特色经验方法。
1.教书育人: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
扎根百余年来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北师大教育传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交织交融、相辅相成,在该课程教学主渠道中全面体现“政治认同、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的点睛之效,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顶层设计:精准施策是关键
结合《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育人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专业课程—前沿讲座—实践活动”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精准施策,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得益彰,育人成效与课程质量双向提升的效果。
3.实践育人:有“新”更走“心”
创新课程思政载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阵地的实践效能,拓宽校内校外两条渠道,统筹线上线下两种资源,积极发挥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组织开展“家国情怀”“爱党爱国爱校”“党史知识竞赛”“五四精神”等系列活动,通过案例法、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影视戏剧浸入式教学、问题引导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助推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
四
课程成效与规划
(一)课程成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网络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高校继续教育特色专业”。《文学概论》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利用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学生、专家学者、同行院校等多方好评,辐射效果显著。
1.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更新了教学理念;以全面育人为目标,更新了教学内容;以专业学生为主体,改革了教学方式;以评价考核为手段,提升了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2.学生认可度高
学生通过学习文学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获得专业技能与人生智慧的双重提升。通过对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对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担当精神,砥砺奉献祖国行动,是很好的示范与指引。
3.专家学者、同行院校一致好评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有力的推进了德育、智育、美育的一体化,专家学者特别推荐。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同行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心合力铸魂,凝聚育人共识,切实将课程思政建设推向纵深,树立行业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专业辐射效果显著
该课程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广泛辐射,推进了其他专业与课程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打通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逐步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未来规划
1.“五环节”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从思政目标、思政元素、思政载体、思政形式、思政考核等五环节,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结合专业岗位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2.建立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发挥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培训,持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寻求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联系,促进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多方联动,共建共享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
联动专业师资团队及相关院校共建共享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实现思政与专业的资源融合,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相关阅读
更多教育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展示,欢迎关注在线学习的持续推送。
监制:张冠华 何曼
精品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