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丨天津师范大学《合同法》

《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 2023-01-05


2021年,教育部启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经组织推荐、专家遴选、会议评议和网络公示等,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线学习》特设专栏,优中选优,对获奖成果进行分批展播、报道。


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天津师范大学《合同法》


课程简介


天津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天师大”)继续教育课程《合同法》入选教育部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郭明龙、王春梅、冯源、于文萍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创建于1980年,迄今已走过了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学院始终秉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法治发展”的宗旨,先后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合同法》课程依托天师大法学专业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紧扣继续教育特点将合同法实例、规范、理论相互融合,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学员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使其具备体系化思维能力、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和处理合同纠纷、预防化解合同法律风险。

通过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已形成课程建设长效机制。团队成员4名,采取AB主讲和梯队搭配,定期参加课程思政研修班、举办集体教研,课程思政能力得到提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互动教学得到运用。教学团队累计录制上线500多分钟视频资源,SPOC自学配合教师互动答疑,不仅提高了授课针对性,而且有助于及时监测反馈学习效果。


思政元素:市场机制功能;营商环境建设;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名师和团队



郭明龙

男,1977年3月生,山东沂南人,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与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负责人。兼任天津市法学会民法学分会秘书长,天津市法学会应用法学分会常务理事,天津法官学院兼职教授,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案例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市“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天津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曾任法官数年。



王春梅

女,1971年11月生,黑龙江克山人,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校级智库“科技创新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骨干,参与课程讲授与课程建设。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保险法研究会党支部委员,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法学会民法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法治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法院案例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市西青区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等。



冯源

女,1989年5月生,湖北襄阳人,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骨干,参与课程讲授与课程建设。兼任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法学会民法学分会理事,曾赴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东亚法律中心做访问学者,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三层次。已在CSSCI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主持教育部、天津市社科基金、司法调研重大项目各1项;期刊论文获得天津市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于文萍

女,1972年9月生,内蒙古包头人,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骨干,参与课程讲授与课程建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天津市社科规划课题及天津市教委课题各1项。


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课程基本情况

天津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天师大”)继续教育课程《合同法》入选教育部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郭明龙、王春梅、冯源、于文萍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该课程依托天师大法学专业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紧扣继续教育特点将合同法实例、规范、理论相互融合,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学员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使其具备体系化思维能力、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和处理合同纠纷、预防化解合同法律风险。

(二)特色做法

1.教学设计

(1)精心选取待融入思政元素

结合课程特点,重点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机制功能、营商环境、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论述作为备选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商环境、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价值观命题都与市场政府关系命题息息相关,将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融入教学,有助于理解合同的本质、“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的内在精神。

理解我国合同立法的发展历史,从国家计划到三部合同法,再到统一合同法、民法典合同编,不仅显现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四史”教育的生动素材。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上素材反映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2)合理设置价值融入的“触点”

为防止出现“两张皮”“贴标签”的情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价值观的融入讲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因此需要对选取的思政元素进行勘探、采掘、冶炼、加工,“触点”的选择格外重要。

在合同法绪论部分,可以通过合同立法历程强调“四史”教育与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一致性;在合同订立部分的讲解中可以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论述的重要意义;合同效力部分的讲解强调与“放管服”改革、法治营商环境打造的契合性,提高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认同;合同履行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有约必守、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下,情势变更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价值追求;违约责任部分可以引导理解契约精神的经济实质是守信收益与违约成本的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的实质是经济分析在起作用。

(3)以实务需求为导向,以身正学感染学生提升价值认同

继续教育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操作能力较强,但面对实务难题往往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迫切缺乏理论支持。教师授课以实务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而且可以将言传与身教、教化与感染相结合提升育人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渊博知识和鞭辟入里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成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最佳方式。

2.课程形式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互动教学得到运用。首先,适应继续教育特点灵活选取授课地点,针对与企业合作办学则采取送教上门。2018年4月,天师大与中交一航局合作举办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班,共三届学员近百人参加学习。教学团队针对学员已具有其他专业本科学历的情况,合理确定授课策略,线下课程以讲座形式设计模块,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引导学生领会合同法中贯穿的理念和价值观;教会学生“找法”,提高运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合同纠纷和预防化解合同法律风险的能力。

2020年疫情来袭,为适应新的需要,教学团队累计录制上线500多分钟视频资源,同样注重以企业法律风险预防化解为中心,实现价值塑造、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在学生SPOC自学过程中,配合教师互动答疑,不仅提高了授课针对性,而且有助于及时监测反馈学习效果。

3.课程质量保障

首先,学校课程建设基础深厚、扎实有效。天师大始终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坚持课程思政全覆盖,注重培育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高品质“金课”,课建水平日渐提高,成果逐步显现。目前2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2门课程、8种教材获批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教材。天师大法学专业创建于1980年,迄今已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光辉历程。法学院始终秉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法治发展”的宗旨,先后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上条件为课程建设质量提供了必要保障。

其次,通过打造AB与后备授课团队,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形成课程建设长效机制。由两位教授形成AB教学团队,由郭明龙承担合同法、王春梅老师承担先修课民法学;冯源老师与于文萍老师作为后备主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两位后备主讲教师的民法学2-1、民法学2-2已经获批为校级“课程思政”系列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专业育人特色课”。

再次,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能力。主讲人郭明龙教授现任法学院副院长,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与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016年1月被评为“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师”,2018年8月被评为“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其还参加了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第82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2019年4月团队两位成员参加了教育部教材局举办的第10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师范培训班。通过学习授课团队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最后,充分重视并利用好质量反馈结果,不断改进教学。充分利用好多元评价机制,认真吸收专家评教、学生评教的意见和建议,根据SPOC师生互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时了解学生课堂吸收率和满意度,不断调整策略确保教师在讲台上“站得稳”,讲授内容学生“听得进”,课程科学性“靠得住”。

4.建设机制

首先,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注重不同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侧重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的形象比喻,避免生搬硬套破坏课程教学完整性和连贯性造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界限,以开放的姿态促进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衔接,合同法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课中的“看不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关系、法学专业课中的契约意识与诚信价值、法学实践课中的“当事人的承诺即为法”均存在重要关联,相互融合有助于提高课程渗透力和感染力。

其次,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机制。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各方面。通过集体教研,该课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案课件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位,在同一门课程中体现相对统一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再次,课程思政教研和经验交流机制。按照天师大重视教学研究工作的支持文件及行动计划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工作。教学团队充分利用集体备课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总结分享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探索解决课程思政建设难题的方式和方法。为深入推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团队坚持每学期举行2次集体教研活动,并利用学期末教研周开展课程思政研讨。


基于继教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做法

(一)课程特色方面

1.精心选取待融入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特点,重点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机制功能、营商环境、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作为备选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商环境、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价值观命题都与市场政府关系命题息息相关,将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融入教学,有助于理解合同的本质、“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的内在精神。

理解我国合同立法的发展历史,从国家计划到三部合同法,再到统一合同法、民法典合同编,不仅显现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也是“四史”教育的生动素材。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上素材反映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2.合理设置价值融入的“触点”。为防止出现“两张皮”“贴标签”的情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价值观的融入讲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因此需要对选取的思政元素进行勘探、采掘、冶炼、加工,“触点”的选择格外重要。

在合同法绪论部分,可以通过合同立法历程强调“四史”教育与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一致性;在合同订立部分的讲解中可以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论述的重要意义;合同效力部分的讲解强调与“放管服”改革、法治营商环境打造的契合性,提高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认同;合同履行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有约必守、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下,情势变更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价值追求;违约责任部分可以引导理解契约精神的经济实质是守信收益与违约成本的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的实质是经济分析在起作用。

3.以实务需求为导向,身正学高以渊博知识感染学生提升价值认同。继续教育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操作能力较强,但面对实务难题往往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迫切缺乏理论支持。教师授课以实务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而且可以将言传与身教、教化与感染相结合提升育人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渊博知识和鞭辟入里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成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渊果的最佳方式。

(二)在课程质量保障方面

1.学校课程建设基础深厚、扎实有效。天师大始终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坚持课程思政全覆盖,注重培育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高品质“金课”,课建水平日渐提高,成果逐步显现。目前2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2门课程、8种教材获批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教材。天师大法学专业创建于1980年,迄今已走过了四十年的光辉历程。法学院始终秉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法治发展”的宗旨,先后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上条件为课程建设质量提供了必要保障。

2.通过打造AB与后备授课团队,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形成课程建设长效机制。由两位教授形成AB教学团队,由郭明龙承担合同法、王春梅老师承担先修课民法学;冯源老师与于文萍老师作为后备主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两位后备主讲教师的民法学2-1、民法学2-2已经获批为校级“课程思政”系列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专业育人特色课”。

3.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能力。主讲人郭明龙教授现任法学院副院长,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与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016年1月被评为“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师”,2018年8月被评为“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其还参加了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第82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2019年4月团队两位成员参加了教育部教材局举办的第10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师范培训班。通过学习授课团队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4.充分重视并利用好质量反馈结果,不断改进教学。充分利用好多元评价机制,认真吸收专家评教、学生评教的意见和建议,根据SPOC师生互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时了解学生课堂吸收率和满意度,不断调整策略确保教师在讲台上“站得稳”,讲授内容学生“听得进”,课程科学性“靠得住”。

(三)建设机制方面

1.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注重不同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侧重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的形象比喻,避免生搬硬套破坏课程教学完整性和连贯性造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界限,以开放的姿态促进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衔接,合同法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课中的“看不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关系、法学专业课中的契约意识与诚信价值、法学实践课中的“当事人的承诺即为法”均存在重要关联,相互融合有助于提高课程渗透力和感染力。

2.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机制。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各方面。通过集体教研,该课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案课件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位,在同一门课程中体现相对统一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3.课程思政教研和经验交流机制。按照天师大重视教学研究工作的支持文件及行动计划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工作。教学团队充分利用集体备课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总结分享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探索解决课程思政建设难题的方式和方法。为深入推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团队坚持每学期举行2次集体教研活动,并利用学期末教研周开展课程思政研讨。


课程成效与规划


(一)人才培养效果明显

首先,课程目标有效达成,校内督导评价优秀。学校督导专家对课程评价较高,认为课程能够有效挖掘专业知识中的真善美思政教育资源和元素,线上线下结合的SPOC教学拓展了课程途经,提升了学习效果,值得推广。

其次,学生对课程参与积极性和评价呈现“双高”。18-19-2学期2018和2019级合班上课,合同法课程的出勤率达到93%;19-20-2学期2020级的合同法课程因疫情被推迟到下学期,线上线下SPOC教学中合同法教学任务完成度达到100%。学员反映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内容丰富充实、信息量大,收获颇丰,通过学习自身法律风险意识得到提高,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提高。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突出、具备示范辐射性

首先,课程有效提升了产学研不断融合。近三年与中交一航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中,用人单位反映课程针对性强,对企业合规经营、依法治企水平提高效果突出。中交一航局副总法律顾问兼法律风控部总经理刘勇认为,合同法课程对于全员法律素质提升,对于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法治一航”建设具有极大推动。

其次,示范辐射效果明显。合同法课程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系列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法学院“订单式”培养课程中还包括民法学、知识产权法学、法律文书写作、法理学等课程也取得较好授课效果,协同育人效果初显。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注重理念引领,实现了课程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三)未来发展规划

关于课程持续建设计划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价值塑造上,课程思政的“触点”设置和生动有效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进一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坚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

第二,探索丰富完善教学平行案例库,提高合同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提升课程思政和知识传授的效果。

未来课程团队将持续投入、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为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继续努力。


相关阅读

《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

更多教育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展示,欢迎关注在线学习的持续推送。

来源: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天津师范大学《合同法》教学团队供稿
统筹:徐杏
监制:张冠华  何曼

精品悦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