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丨中南大学《中国铁路“走出去”国际话语》
2021年,教育部启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经组织推荐、专家遴选、会议评议和网络公示等,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线学习》特设专栏,优中选优,对获奖成果进行分批展播、报道。
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中南大学《中国铁路“走出去”国际话语》
一
课程简介
课程依托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将国际化铁路人才语言素养与技术、商务、管理能力协同,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为委托单位提供定制培训服务,强化“出海”学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国际化视野、铁路职业素养、历时性国别区域化认知,着力提升中国高铁出海国际话语权及竞争力。课程以储备参与全球行为的国际化铁路人才培养为建设目标,关注铁路发展语言需求,优化课程内容供给,体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图1 国际化铁路人才培养KAPO模型
以课程为载体,思政教育为灵魂,课程政治性得以突显,育人功能与价值取向共现。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多维度增强课程思政实效,增强知识传授、思维导向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更好实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可界定为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实现的三个目标维度: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三个维度K、A、P,另加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形成KAPO模型(如图1所示),体现教学目标与学习事件的融合,构成统一整体。
思政元素:人类命运共同体;工匠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五四精神;批判性思维。
二
教学名师和团队
单宇
中共党员,教授、博士。从事科技英语、科技翻译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于定量分析的国内科技翻译教材研究》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球化视阈下近代百年科技翻译教育研究》《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生科技汉语教材评价与研发》等2项、省级教育改革项目2项、省级规划项目1项、校级5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2部、教材5 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主要承担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内容编排、资源库建设等。
王晓东
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考试与培训中心副主任。课程思政团队核心成员,全程参与课程方案制定、讲座安排等环节,并与团队一起为铁路总公司、中国中铁、中国中车等国企提供培训、口笔译等语言服务。围绕个人研究方向,结合铁路科技英语、应用英语翻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整理铁路科技翻译课程思政案例,编写铁路英语教材,讲授的面向高层次人才的《铁路科技翻译》课程,作为项目的组成部分,被中南大学列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范武邱
教授、博士。从事特殊用途英语、诺贝尔文学奖与翻译、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翻译美学研究。曾先后出版专(译)著 10 部, 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课题多项,获省、校级科研奖多项,公开在国内外多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路旦俊
教授。曾任铁道部首席翻译、铁道部翻译评审委员会首席评委,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和极强的业务能力,多次担任铁道部出国翻译任务,并多次成功完成湖南省大型学术研讨会的同声传译工作。
吴宁
中共党员,讲师。主持在研教改、思政类项目3项。连续四年获中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中南大学创新创业优秀课程导师;在全国外语微课大赛、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和中南大学三十佳比赛中屡获佳绩。
郭薇
中共党员、副教授。中美富布赖特外语助教项目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与外事办委托项目4项,发表论文17篇。荣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特等奖,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中南大学教学“三十佳”。
熊卉
中共党员、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和科技英语教学工作,现任科技英语教学组组长,参编《科技英语学习策略与研究》,并多次参与大学英语与科技英语相关省部级教改项目。
三
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设计
课程依托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将国际化铁路人才(技术、商务、管理)培养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为委托单位提供订单式培训服务,将思政建设融入学员国际化视野、铁路职业素养和区域化分析,再塑中国高铁出海国际话语权及竞争力。课程以储备参与全球行为的国际化铁路人才培养为建设目标,关注铁路语言学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体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和。
图 2 《中国铁路“走出去”国际话语》教学设计框架
1.价值塑造。强调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强调语言价值,突显“出海”项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关联;强调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为党育人,培根铸魂;为国育才,立德树人”为教育价值引领,培养有担当、有理想的铁路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知识传授。课程重在培养国际化铁路科技人员必备的生活、情感、业务语言交流能力、语言服务创新精神和铁路商务、法律、标准实践能力。结合国家需求,素养与能力并重,加大时政、“一带一路”区域语言环境、跨文化交际等知识与素养积累。
3.能力培养。强化学习导向与思维习惯引导,创设应答型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提升专业语言侧供给;行业内协作学习与人机交互学习能力培养,远程在线与课堂演练的有机整合,思维能力、专业素养及语言能力的共同提升。构建立德树人目标和完成课程思政任务下的铁路国际化人才培育生态链。
(二)课程形式
课程设计依托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框架设计三阶段六种认知目标。
第一阶段,知识与领会。课前以线上学习为主,注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逐步完成主题信息检索、观看相关视频,线上过关测试,阅读相关文本4 项任务,完成知识理解与记忆;
第二阶段,应用与分析。课中以语言演练为主,强化知识的应用与分析。侧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模拟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景,促进学生探究、研讨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突显语言输出与语言能力应用;
第三阶段,综合与评估。课后以内容延伸为主,实现评价与创造并举。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设计测试、展示、问卷等多维评价模型。第二课堂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入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传承铁路工匠精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通教育资源时空局限,在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育服务,实现终身学习目标。
(三)质量保障
以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效益为前提,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覆盖“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的全方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全面质量保障机制。
1.输入保障
(1)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重在严谨贴切、妙在画龙点睛;(2)教师学科育人明确。学科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3)协同评价群策群力。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学习评价、精品课程、示范课程遴选、单位任用选拔中设置“价值引领”与“德育功能”指标。
2.过程保障
(1)定制培养。面向国际化市场与服务的办学目标,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精准化人才培养,形成既有自身办学特色又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继续教育发展路径;
(2)多维建构。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实践基地平台和实验教学中心, 构建“理论+实训+实践”三维立体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校企联动。依托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与平台,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交流,教师根据企业所需设定培养目标,教师把定制内容带到课堂,人才培养与服务延伸、能力升级同步优化。
3.输出保障
(1)实习实训。旨在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员进行服务、技术、管理轮岗实训;外派人员语言服务信息追踪与采集。(2)质量反馈。建立教学制度保障体系, 明确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强化监督、规范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后追踪与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组织课题组定期研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建设机制
对接数据时代多元化人才需求,承继前期学历教育语言服务薄弱环节,如中国铁路政策与法规、铁路双语合同的撰写与谈判、铁路项目管理与咨询、铁路语言管理服务(术语提取、文本处理、技术写作等)、铁路语言课程智库建设等新兴领域,以应国家话语传播之需、学科交叉交融之势与语言产业发展之态。
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基于价值引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保持课程资源建设的动态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增强集中学习时效,优化教学过程安排,强化教学评价信度,拓展语言服务类别,延长语言服务周期。
5.建设流程
《中国铁路“走出去”国际话语》为国际化铁路人才培养核心课程。课程组历时 5 年悉心打造,课程思政设计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依托线上线下媒介互动,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1)知识与技能。国际化铁路科技人员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包含:铁道专业知识体系概念、法则及理论等;科技语言能力与技巧,如公制转换、图表阐释等;信念的、政治的、道德的认识、观念及标准规范的世界观基础。
(2)过程与方法。认知科技语言表述主体变化是其内部矛盾性的体现,而适应读者及话语共同体、学科认知以及社会文化情境变迁是其外部的影响因素;着力培养学员批判思维能力, 互联网+时代下,培养学生真实性、确切性、性质与价值判断力,建立个体知识体系,通过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最终形成个体看法与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无形价值观与有形专业知识交融,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和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拓展课程思政“维度”。组建由语言教师、思政课教师、委托单位等组成的教学团队,挖掘语言服务学科发展、铁路行业技术发展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增强课程思政“厚度”。增设第二课堂,以中南大学先进轨道交通科普基地为依托,使学员获取高速列车、磁浮列车等先进轨道交通科学技术知识与科技前沿资讯。提升课程思政“高度”。树立问题意识,从新文科发展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学术和学科”为一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体系的创新发展,着力提升语言服务力;从职业发展角度出发,挖掘铁路文化元素与高铁精神的典型代表,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基于继教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做法
(1)按需订制。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铁路海外项目实际需求定制课程,有利于激活学校教学资源活力,实现教学资源和学员需求的最佳配置,提高教学效能,利于继续教育的现代教育转型,建立科学的育人模式。
(2)场景模拟。进行海外生活、客运服务、商务交流等多场景模拟,获取学员临场反应信息,对未来工作场景、适用性岗位加以引导。充分利用学校轨道交通学科优势,以赛促学,开展“铁路国际化人才”“铁路史知识问答”“高速铁路中心讲解”等多项赛事。
(3)集中培训。涉及计划、供应、技术、质量、设备、动力、财务、销售、人事、教育、计量、后勤等各种职能学员的整合,便于企业各部门“中坚力量”联动,为海外项目顺利开展与整体协调夯实基础。
(4)数库建设。铁路行业多语种、多语类数据库建设,包括前期资源、国别与区域化、行业标准、法律法规、铁路发展史、教学案例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潜与整理,形成语言资源与思政教育的对接与耦合。
(5)远程支撑。综合应用信息交互技术,收集、设计、开发和利用多种网络平台、构建动态资源共享,提供课程远程支撑,拓展课堂教育及延伸远程语言服务。
四
课程成效与规划
(一)人才培养效果
培训组织单位。调查数据显示,100%的学员认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95.69%学员认为课程实用性较强,对国际化业务开展帮助较大,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训委托单位。铁路系统开班需求加速,班级人数稳步上升、班级规模不断扩大,体现对培训效果的肯定。85%以上培训学员已经或即将奔赴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各个战场。
专家同行评议。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巧妙、自然”。课程思政案例可为专业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示范,经过多轮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示范辐射影响。课程模式推广;多语高铁术语库建设为中国高铁标准化的有机组成;科技英语世界、科技翻译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铁路科技语言资讯,校内外形成较好示范效应。
学生信息反馈。普遍认同课程思政内容与知识内容自然融合。课堂氛围融洽,学生认可度高,承载专业知识积淀、多种形式科技语言实践,其工具化、应用性、前景化,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二)未来发展规划
强化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理顺管理机制、完善工作格局,构建全面的课程思政教育统筹、协调及评估体系,专业教学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立德树人与办学治校同步推进。
开展更广泛的市场调研。理清铁路行业用人需求,了解从业人员的再教育需求,分析各细分行业和从业人员的工学矛盾,解析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历层次从业人员培训的精细化需求。
开发混合式课程资源包。构建具有针对性且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开发模块学习资源包;建设线上慕课、微课;深度开发第二课堂辅助教育资源,充分应用我校铁路研发中心、高铁科普馆、实验室等优质资源。
深化校企培养合作力度。拓展“走出去”语言课程适用对象,推广思政建设经验;加深国际化交通建设项目、中欧班列运输及国际联运等项目性语言教育与语言服务合作;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外合作项目语言需求,加强法、西、日多语培训力度。
延伸语言智库服务功效。语言智库建设包括党和国家高铁发展政策解读,必须具备政治的素养、政治的定力,具备政治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全球高铁区域化、国别型舆情分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全球治理能力的高铁人才;以及基于语言能力和学科能力的高铁服务、技术、管理的国际话语语言服务。构建中国铁路“走出去”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肓人体系。
相关阅读
更多教育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展示,欢迎关注在线学习的持续推送。
精品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