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教改丨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薛佳怡 在线学习 2022-06-21


成都理工大学围绕统筹设计、体系构建、队伍建设、示范引领、工作保障五大方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在线学习》撰稿人  薛佳怡



成都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曾国强


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总体工作,成都理工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方案,构建立体化的思政育人理论框架和实施体系,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通平台。成都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曾国强在与本刊对话时表示,充分挖掘以“攀登精神”为内核的思政育人元素,打造学校的“攀登精神”育人品牌。


以专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 提升质量


在线学习  

成都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曾国强:成都理工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坚持“通专结合、三提一塑”人才培养理念,即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国际交流与竞争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秀品德和高尚人格,落实优品德、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交叉、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课程模块—课程组—课程”一体化建设思路,推进大类培养模式,实施课程结构化改革,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进双创教育,促进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线学习  

学校以专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着力提升教育质量,请您详细介绍一下。


曾国强:学校在深入调研、广泛收集教职员工及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成都理工大学关于新一轮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实施意见》,统筹规划校本部和宜宾校区的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由98个本科专业优化为一校两地7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办学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学校结合学科发展规划,加强专业建设顶层规划,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专业、交叉专业;优化专业布局,控制增量,升级存量,建立专业全景平台,对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诊断,推动专业优化、调整、升级,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四新”建设,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方向,培育一批新兴、交叉专业, 提升专业办学水平。目前,学校已形成以地学为优势、理工渗透、文理交叉、结构与布局合理、符合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的专业结构体系。


在线学习  

学校采取第一课堂讲授为主,翻转式、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融合贯通形式开展教学。那么,是如何制订适合本校在线教学的管理规范?如何推进在线教学团队建设?


曾国强:学校立足深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2020年年初制订并实施了在线教学工作方案,经过实践探索和持续的完善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线教学应急响应机制,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快速切换。2021年11月,学校在周边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在线教学工作预案,通过三级管理体系,层层压实责任,高质量完成课堂阵地的转移。

学校持续开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近两年,我校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共立项285门课程,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改革49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236 门,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初见。

促进在线教学团队规范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团队制度,明晰团队发展目标、资源建设、课程管理、评价激励等机制,确保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团队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效落实教学改革目标。同时,要持续加强师资培训和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团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促进团队教师交流学习,创新、探索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立足学校实际,挖掘、整理出适合我校专业特色和发展定位的经典在线课程案例,使在线教育教学理念实际落地,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讲德育 教师讲育人


在线学习  

您认为高校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把握哪些要点?


曾国强:一是提高认识,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要意义,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是搭建平台,深挖思政德育元素。立足学校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通平台,统筹学校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以及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的创新工作。

三是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中分别选树和建设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从“点”入手,抓“点”促“线”,以“线”带“面”,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是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运用入职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教学进修等各个阶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师课程思政培训体系;组建由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行业专家、先进模范等构成的开放式立体化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授课、协同合作等方式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五是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为扭转“满堂灌输”教学方式的弊端,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推行合作学习法(TBL)、案例教学法(CBL)等教学方法改革,开展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课程教学试点。

六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构建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平台保障、资金保障等多种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育人与育才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综合评估反馈机制。


在线学习  

贵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形成了哪些特色?


曾国强:学校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推出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举措,将“每门课程讲德育、每位教师讲育人”落到实处,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教学成果。

在新华网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课程思政案例课程21门,“马角坝地质调查实习”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得到团中央、全国学联、四川省教育厅、团省委等官方表扬,思政育人见实效。

围绕地矿行业特色,紧扣行业院校的行业背景,学校建立课程思政校本资源平台、资源库,整合与开发校内外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我校以“攀登精神”为内核的思政育人元素,打造“攀登精神”育人品牌,涵盖“先进核辐射探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盐湖化工”“构造地质实习”“马角坝地质填图实习”等系列行业特色示范课,形成具有“汇成理特色、融成理精神、传成理文化”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


在线学习  

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


曾国强: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因此,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尤为关键。

为此,学校始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通过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同时,学校切实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建立了一整套灵活科学的培训机制,真正做到“育人育魂 种树培根”。将常态化教育与专题性教育相结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活动,把课程思政意识、德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通过专题辅导、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工作坊等形式,让专任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保持互动,形成育人共同体,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践行悟道 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线学习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遇到了哪些挑战?


曾国强:一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难度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由兼职教师承担,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不够系统,难以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需求。

二是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新创企业的成长需要专业的孵化载体和系统支持,大多数高校因人才和资金限制,很难搭建高效的综合服务平台,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的需求。


在线学习  

成都理工大学形成了“实践—创新能力相融合”“专业—思政需求相统一”的实践育人模式,请详谈一下此模式。


曾国强:学校紧紧围绕学科专业特点,坚持德育为先、寓道于业的践行悟道育人模式,注重“思政建设、文化传承、教书育人”的有机融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建成了峨眉山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马角坝实习基地、攀枝花实习基地—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等系列实践基地,形成了以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为目标的“实习—实践—实战—创新”野外能力培养体系。

在实践类课程中,我们融入“强核报国”、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思政元素,渗透思政教育方法,开展联动创新,推进“大实践观”的实施,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将育人贯穿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品德高尚、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

针对广大民众对“地球家园”科学知识与日俱增的迫切需求,学校创新打造面向社会开放的地学科普教育窗口,定期开展“科普教育进中学”“科普一日游”“中学生地学体验营”等形式多样的地学科普活动,为社会科学普及教育提供服务。峨眉山实习基地已于2020年成功申请中国地质学会科普研学基地。


在线学习  

此模式的探索效果如何?


曾国强:此模式强调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个性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与创新能力,实现了由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由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由基地单一功能向基地综合功能的“五个转变”。

学校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资源优势,取得开放、共享的教学成果。每年,我们为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工程等30多个专业的4000多名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连续6年与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香港大学等30余所高校联合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此外,我校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5项,其中117个项目获省级立项,48个项目获国家级立项。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2年4月刊(总第80期)

精品悦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