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梦想太贵了,我买不起。”
阿米尔汗全新力作《摔跤吧!爸爸》已在国内上映。
观后感叹好一个冠军爸爸,识材,育材,荐材。
能在极其闭塞的国家,把女儿培养成印度史上!首位!世界级!女摔跤冠军,突出的就是因材施教的理念。
但话虽如此,影神却很想自行打脸,因为脱离电影,反观现实:
因材施教门槛太高了,其实我们都玩不起。
前几天跟公司客户聊天,说起给孩子报兴趣班,便提议可以学钢琴。结果客户说,钢琴家里早有了,学个冷门又特殊的,才好脱颖而出。
不禁感慨,小时候谁家有钢琴谁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可如今钢琴从以前的窄道变成了现在的大马路。满街都是,遍地都是,失去了竞争价值。
后来,听说他家的孩子学了马林巴。
第一反应,这是啥?
再一查,嚯!单是乐器就造价六七万块。
对我这种坠入凡间的神来说简直天文数字。
这就是现实,我们攒钱给孩子提供好的硬件。结果曾以为的“好”,如今变成了铺路砖。
昂贵的硬件费用拔高了因材施教的门槛,它让成就永远握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手里。
姚明的女儿6岁身高就将近1.5m;摔跤选手的女儿什么技术都没学过,也能打倒同龄男孩子。
天赋很重要,可这天赋分大小,大了叫天赋,小的充其量是擅长。
身边一个双胞胎家庭。姐姐在画画上天赋过人,妹妹也会画,但高下立见。于是全家召开家庭会议,一致投票认为应该把姐姐往艺术家的道路上培养,再帮妹妹找到新方向。
妹妹心里乐开了花,因为再也不用活在姐姐的阴影下,也不用对父母有愧疚感。她按部就班考大学,现在已是全公司仰仗的翻译一姐。
吃饭时问她,放弃了画画可不可惜。姑娘笑着说:“我充其量就是擅长。擅长的人太多,早换个适合的方向,早成为一朵牛逼的奇葩。”
能力水平决定了门槛的起始高度,大能耐的孩子靠迈,小能耐的孩子只能靠跨。
还有一种,就是“妹妹”这样的,门槛太高不要了,自己砌!
上文提到摔跤选手的女儿“打人了得”,难倒她真是因为力气大才能成为摔跤运动员?
别傻了,那是因为人家有一个慧眼识珠,又懂摔跤的爸爸。简单来说,这也是拼爹。
亲自指导女儿摔跤技巧,陪着女儿训练体力。
知道女儿的优劣势,关键时刻能给予指导,走向成功之路。
更牛的是,他的方法比国家摔跤教练还管用!
帮助她拿到了世界冠军,成为整个印度女性同胞们眼中的英雄。
同类似的爸爸,还有童话大王郑渊洁。不认可正统教育,干脆自办私塾自创教科书,据说他曾把中国刑法419项罪名编成了419个故事,实力诠释什么叫“我行我上”。
然而大多数的父母,都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标准线。
老师教的好不好,孩子学的怎么样,如何能再提高一步?一问三不知。
当然,影神并不是说,孩子学什么父母就要会什么。而是说想通过因材施教培养出精英的爸妈们,若要达到目的,势必得看清现实,踏破门槛。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句话特别损,仔细想想不无道理。那些有物质基础,有天赋加持,又有专业父母指导的孩子,最终一定能抵达终点。
而我们的孩子,仍旧辛苦地跑在路上。
希望未来,社会可以认同更多领域的能者,让孩子们不用扎堆学特长;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崇尚顶层金字塔;家长们,不再是盲目的热锅蚂蚁;老师们,不再兜里揣着高额培训费,昧着良心浑水摸鱼。
我的孩子跑在路上,但他只是开心跑着。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起跑线,没有所谓的终点。
这才应该是教育存在的意义。
《摔跤吧!爸爸》
2017年 | 片长:169min | 制片国家:印度 |导演:涅提·蒂瓦里
▼
以 独 特 的 电 影 视 角
解 读 教 育 阐 释 人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