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请谨小慎微地善良和恶毒
终于来了——
一审再审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将于明天上映。
跟李易峰那版《心理罪》完全没有关系。
可放心服用,望众周知,奔走相告。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The Liquidator
两部作品虽脱胎于同一系列小说,可无论是演员、节奏、剧情、还是对原作的还原,此版本都碾压之前。
《城市之光》从剧作上讲,十分工整。
电影是讲究结构的,这种结构在观片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时间点上。什么时候铺设故事背景,什么时候主人公出场,什么时候起冲突,什么时候高潮、假高潮,什么时候结局……所有的时间点都是经过数十年考证,基于观众情绪反应而做出的判断。
该片前半部分完全符合要求,它工整在于:
① 开篇3分钟,主角方木上线,自带超强破案能力。
② 之后30分钟内,铺垫三起命案的死者和细节。推导凶手特征、作案手法以抓人眼球。
③ 紧接着就是电影第一个小高潮,结合三个案子得出结果——凶手是冲着方木来的。
④ 30-50分钟,发生第四起案子,加入了紧张的爆炸追车场面,我们从听到凶手的声音到见到真面目。
⑤ 50分钟-1小时,还原凶手家暴童年。
⑥ 1个小时10分,电影过半,此时迎来第二高潮:嫌疑人杀了方木身边的人且主动提出自首(无证据,玩弄性质明显)。
人性中的矛盾立即突显,是逞一时之快手刃凶手还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一幕的色调颇有末日黄昏之感,让影神想起电影《七宗罪》的片尾。
同样都是用枪抵着头,同样失去了重要的人,同样触及人性的底线。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s a question.
之后15分钟的审讯和反转极其精彩,尤其阮经天饰演的凶手,集变态和嗜血于一身。
对于对反派的塑造,导演和编剧不遗余力。
这都得益于原著作者的职业——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教师。他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并将所学之精妙融进了作品里:
犯罪的最深根源来自于家暴;拿起斧头弑父时产生的快感是他杀人的潜意识来源;此后长达数年一直靠凌辱父亲的尸骨寻求快感,直到找到新的战利品;保留第一次杀人的工具,注重杀人时变态般的仪式感;为了欣赏自己的“杰作”一定会多次回到案发现场。
性格上既自负又自卑,所以夺走他的荣誉会暴怒。审讯时,用童年时父亲的方式叫他绰号会极度恐惧而露出马脚。
当观众满足于严丝合缝的电影结构、双男主张力十足的演技而对接下来的剧情无比期待时,电影居然却开始走下坡路!!!
似乎是为商业片考虑,原本那种高智商对决,暗黑的画风直转。大量的感情戏、脱离人设的行为、没有铺垫的炸死,还有不忍直视的长达5分钟的肉搏战。
叙述手法上的断层,让看表观影的你神前半部大呼惊喜,后半部分颇为跳戏。
不过即便如此,《城市之光》仍然瑕不掩瑜。
至少它在达成犯罪悬疑片的紧张感和刺激感之余,还完整地保留对人性、社会事件的思考。
正义无法伸张,以暴制暴是不是合理的方式?
任何人是否有权力以上帝视角决定他人生死?
躲在网络背后的键盘侠,是否已经毫无人道?
前两个问题电影最后已经给出答案,就不多做赘述。倒是网民的众生相,贯穿全片。
整个网络倒戈一气,充斥着对司法的无视,对个人暴力裁决的拥护。
发生爆炸之前,围观群众连命都不顾了,只管举着相机拍照上传。
虚拟网络背后的乌合之众,布满城市的每个角落。
共同喂养了施暴者被崇拜的快感,最终酿成惨剧。
现实中,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很多社会事件是因为网络先发声引起关注,才进入相关部门的视野。
助人时我们获得感动,感觉到社会的温暖;泄愤时我们浑身戾气,在庞大的群体中找到归属。
间接救人和杀人都是借用网络的快捷进行口诛笔伐,只是这天平太容易失衡了。当失衡的天使与魔鬼集于一身,就诞生了千万个打着正义名号的“城市之光”。
键盘侠们跟正义一样: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就如《心理罪》作者雷米书中写的那样:
人心犹如一个黑洞,看不见摸不着也猜不透。它可以很善良,但也可以很恶毒。
只是影神希望,当网络已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当道德之火随时掀起狂热,请谨小慎微地善良和恶毒。
最重要的是,带上智商。
《帕丁顿熊2》你不可不知的彩蛋!
央视用实力诠释什么叫你爸爸终归是你爸爸
怕被删帖,但关于儿童性侵还得聊聊
圣诞节的新片,我带着孩子就看它!
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我敢说,你肯定忍不住二刷
银翼杀手2049:记忆才是我们活过的证明
▼
以 独 特 的 电 影 视 角
解 读 教 育 阐 释 人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