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的残缺,何以成美?
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今日上映。
对于评选结果的态度,影神已在之前《三块广告牌》的影评中充分表达,此处就不赘述了。(点击电影名即可穿越)
佳片常有,但不是所有的佳片都好到能拿下小金人。所以今天你会看到一篇分裂的文章,关于《水形物语》的优劣。
以往我们熟悉的奥斯卡配方大多是:传记、真事改编、社会议题。但从去年媒体高赞的《月光男孩》以及大热的《爱乐之城》开始,学院派似乎更加注重讲故事的方法,远超故事本身。今年《水形物语》摘得桂冠,印证了奥斯卡去工整化鼓励艺术化的新方向。
可以说最佳影片给了一部暗黑童话,着实大胆。
是的,童话,这是此篇影评的关键词。导演托罗,对于该类题材有着自己的见解:
当你拍电影的时候,你总会想着填补某种情感上需求。我需要去拍这样一部电影,它能让我能继续活在这个世界。我想要拍一部电影,好比一首歌,赞叹爱情和电影的伟大,治愈这个世界。
——吉尔莫·德尔·托罗
童话风的电影应具备些什么呢?
影神认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① 主角人格化,让观众有代入感
冷战期间,一条人鱼被抓住拿去做实验,科学家企图在它身上提炼制造生化武器的物质。原本这是个阶级分明的背景设定,人类高贵于人鱼。
但是童话主题让人鱼有了人的色彩。
他会恐惧得躲在水里暗中观察。
爱吃鸡蛋,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无比好奇。
能感知到爱和良善,甚至能与人类交合。
于是,观众看着它一点点摆脱了兽性,沾染上人性,就会把它纳入自己的世界。跟着鱼人感知喜忧,追求爱情,被美好的结局打动。
就像姜思达在《奇葩说》“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中讲的那个故事一样:如果有一个芯片能读取、分析、储存你的记忆,即便它置入一个牛奶盒里,让你捏碎它你愿不愿意?
共情是童话电影入门钥匙,因为有了同理心更易于观众投射,也更容易弱化主角做出一切行为背后的三观。
② 融入奇幻色彩,打破伦理之墙
奇幻就很好理解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既视感。比如人鱼不仅有自我修复功能以及不死之身,它还可以帮助别人伤口愈合甚至恢复青春。
有多少人跟影神一样,看见它让爷爷长出头发的时候内心一千匹动物奔过,如果有这样的人鱼,我愿意拜一拜!
还有一个被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女主是哑女,因为脖子上的伤而无法说话。可她最后被人鱼带回大海时,脖子上的伤疤变成了能在水下呼吸的鳃。
到底长出的鳃一开始就隐藏在伤疤之下,还是被人鱼赋予的呢?奇幻设定可谓贯穿全片。
③ 用虚构世界反映现实
童话只是哄骗孩子的天真手段吗?当然不是,所有流传千古的童话故事都有值得深层解读的寓意,这就是为什么《小王子》能经久不衰的原因。它是一面镜子,折射着我们生活的社会、家庭以及我们的内心。
而电影中,哑女、鱼人、同性恋、黑人,在所属的时代都是极其边缘的人物。导演让他们彼此相遇,互相帮助和取暖,是想反映当下特殊群体的孤独感和难以立足的主题。
综上所述,《水形物语》完全符合童话定位。
可它投机取巧在于借童话外壳规避掉剧情的塌陷。
导演把人拉下神坛,把人鱼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目的是想要凸显人鱼也有感情,也值得去爱和被爱,而爱让所有物种不分等级。但却在如此温暖的设置中,让人鱼吃了一只猫。还以极血腥视角去拍摄,真的太打脸了。
何以人鱼有活着的尊严和存在的意义,猫被吃掉就草草处理?何以反派残害人鱼让我们于心不忍,人鱼食猫情节随着电影进展就被抛置脑后?一个不经意的片段轻易就把电影创造的秩序破坏掉,让观众如何相信生而平等的立意。
有人说这是边缘人物的浪漫颂歌,但其实边缘之感只来源于各种封闭的工厂、地下室、浴室,是空间的禁锢。我没有主角身上感受到边缘色彩,女主虽哑但有朋友、有按部就班的生活、对美丽的高跟鞋有向往、对惊险刺激的事情有好奇、对人鱼的爱无比大胆、对恶人的行为嗤之以鼻敢于还击。
她身上没有一点边缘人物的哀伤,更没过多笔墨渲染其内心的孤独,因而对边缘人物的赞颂所为何来?勇敢追求爱情值得赞美,但是贴上边缘标签过度渲染博取共情,真的违和。倒是黑人、同性恋、以及脸谱化的恶人白左当真是好莱坞的政治正确。
电影铺设的诸多线,都有头无尾。反派关于宗教的一番对话:“我们都是按照造物主的样子创造来的,造物主长的是人样,像我这样”。似乎只是为了有这么个元素以使影片拔高到哲学层面,而毫无相应剧情和细节对应。
再者,以如此宏大的二战为背景,搞出了个苏联卧底生物学家,却没有“大家都是政治产物”的后续解读,好像他的出现就为了完成一件事,帮助女主和人鱼逃跑,然后全程背锅。
男主起初是心智未开的兽态,最后走向了神。可他对爱情的回应是什么?给女主一场身体的欢愉吗,还是让她起死回生?这份爱情莫名其妙的开始,飞速的进展,最后完美的结局,整个过程无法在人鱼身上感受到强烈的爱意啊喂!难道单纯展示美丽的肌肉线条和会发光的LED吗?
更不用说那些满满的bug。重要且机密的军方地下实验室,安保居然如此不森严以致能让三个毫无缚鸡之力的人偷走一个怪兽,并且在不大的城市中藏匿他七天不被发现。面对一个弄掉自己两根手指的凶狠怪兽,反派居然不带任何手下自己去缉拿,迷之自信吗?
面对这些逻辑问题,也许你会说,这是童话啊,太较真就把童话拆解了。
看吧,童话这个词多么好用,似乎只要是个美好天真的故事,在黑暗中闪现着爱的光辉,就可以弱化所有的漏洞,虚化所有的不合理,而且自带柔光和滤镜。
高明且优秀的童话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都应该是严丝合缝,环环相扣。让看的人沉浸其中,并且对塑造的世界深信不疑。简单地说,童话精密的世界观让我们足以观世界,此为一流。
而有bug又企图用童话一词敝体的作品,二流。
暗黑、怪兽、歌舞、复古,随处可见的旧电影、歌剧,这些元素更像是导演自己的迷影情节,笼罩在童话的庇护之下,让一切深究便会立不住的剧情细节有了合理的出口。
说白了,还是故事本身太弱,经不起推敲。
有人反驳,电影是综合艺术,《水形物语》拿下了最佳配乐以及最佳艺术指导,说明其在视听语言上绝对满分。
故事之外的视听语言当然重要,这一点影神十分认同,毕竟那种青铜般的蓝绿色调真的为电影的疏离感与神秘感增色不少。但奥斯卡设置最佳配乐、摄影,美术等奖项,就是想让各种权重比例不一样的电影能有发挥之地。
可谈及最佳影片,影神认为,优秀的剧本才是小金人的地基,而后用视听去增色,方算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观众的审美或许会随着时代更迭而循环往复,但观众对于故事的要求却始终是前进的。当坐在影院花费两个小时看完一部电影,发现这位脱掉华美外衣的佳人有着苍白无力的内在,我会失望至极。
我们需要一部观片时倍受感动,观后念念不忘并且越想越觉得多面的“精巧玩具”,而不是一句“这是个童话,认真你就输了”的借口。
童话电影该不该得奖?
该。那是电影艺术的孩提时代,是电影人的初心。
但《水形物语》这部童话电影该不该得奖?
个人之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毕竟哑女的残缺,是哑女的特别。
但电影的残缺,无疑是站不住的。
跳出肤色来看,这就是一部由老梗堆砌的平庸之作
第90界奥斯卡我心中的最佳影片,没有之一
在北美,这部电影每场结束观众都会起立鼓掌
讨厌你还要暗戳戳地关注你
这部最火的剧,很难看
阿米尔·汗:批判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是我们进步的第一步
她没拿奥斯卡,却依然是我心中的最佳女主
这个特点,《无问西东》和《前任3》都有
这是一个【前方持续高能】的综艺
我终于相信《霸王别姬》是陈凯歌拍的了
▼
以 独 特 的 电 影 视 角
解 读 教 育 阐 释 人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