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mo布道师】春小喜:我怎么用7个主标签分类我所有的笔记
本篇文章由小喜首发于B站,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关注她的B站频道~
你好,我是春小喜,一个自媒体工作者,经营自己的视频频道。我的大部分视频会写逐字稿,每个视频的脚本基本上都写得像文章。我是一个重度书虫,读书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方法。我也是一个重度记录者,有瘾,不打字不舒服星人。
以上的介绍是为了让你理解我使用flomo的场景。
我发现每个flomo用户的标签使用习惯都不一样,本篇文章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标签系统。
我共有7个置顶标签,我下面将以3对+1个的形式介绍它们。
第一对是「书」和「文献」:
「书」,就是读书笔记。
例1:直接用书名做子标签,比如
#书/TheRighttoDiffer
#书/别人家的孩子 有些书名容易让人混淆,那就加上作者名,比如
#书/故事by麦基
#书/公正by桑德尔
例2:有一些写很多书的作者,可以以作者为子标签,再用书名做次级分类。
#书/鲁迅
#书/斯科特/六论自发性
例3:有些种类比较鲜明的书适合分类在一块,比如推理、科幻、漫画,这种书就以分类做子标签,下面再以书名或作者细分。
#书/推理/白夜行
#书/漫画/手冢治虫/火之鸟/第一卷:黎明篇
「文献」,这个标签收集各种资料,它和 #书 的区别在于它所有的资料和笔记都来自于网络。
#文献/微博/河森堡
#文献/youtube/Trevor
#文献/youtube/TED-Ed
如你所见,这是以平台/发布者作为子标签来分类的,有时候内容发布者本身不重要的话,不标明发布者也没关系。
其实这个标签收容的内容正是最不应该被称为“文献”的内容,不过管他呢,反正我用习惯了。你如果觉得这个词太隆重,可以改成 #网络 之类的。
第二对是「领域」和「主题」:
「领域」,直接上例子:
#领域/华语,是的我们长大了也是要继续在自己母语上有所进步的。
#领域/做视频
#领域/身体健康/covid,关于新冠的笔记
#领域/写作
「主题」,直接上例子:
#主题/卡片笔记法
#主题/少数派报告,这里指的不是迪克的那本书,收集的是关于社会上的少数派的笔记。
#主题/海外华人
#领域 和 #主题 的区别在于领域是切身的,是我需要学好的各种技能和知识,而主题是己身之外的,是我关心的事情。
其实如果你很清楚某张卡片的内容应该归进哪个领域或主题里,那就直接归进去就好,就不用 #书 或 #文献 了。从这个角度来说, #书 和 #文献 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分类。因为一张卡片来自哪里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在哪里有用处。 只按照来处来分类笔记,有盲目收藏的嫌疑。
但问题在于,我关心一段内容的真正原因往往当下的我自己也不知道,那张笔记卡片会起用处的地方当下的我是不知道的。意义从表象中涌现往往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如果强求当下的我马上分类,那效果反而不好。
如果仔细去看类似于卡片笔记的邓拓和黑格尔的笔记法,会发现他们都是积累之后再进行分类的,我不认为这样的共通点是一种偶然。
所以 #书 和 #文献 对我来说起到了一个收容“还未被整理分类的内容”的作用,它们述说的是:就算没法分类我也没关系,我会一直在这里。
好的拖延症是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产生更好的创意和想法,这是符合认知科学和大脑规律的。
在围绕flomo和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文章中,“不要一味收藏”这个告诫出现了一遍又一遍。但在记录与分类之间留出一点时间来,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三对是「灵光」和「永久」:
「灵光」,记一些比较私人的文字和资料,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的灵感。
#灵光/日记,我从今年三月起养成了写电子日记的习惯,之前写在OneNote里,现在写在flomo里。
#灵光/视频idea,如题。
#灵光/视频评论1,收集夸我夸得有道理的评论。
#灵光/视频评论2,收集骂我骂得有道理的评论。
#灵光/视频评论3,收集不夸我也不骂我但很有道理的评论。
……这样看起来可能是有点大病,但1是对cookie jar method的实践,2是我自省的材料,3是以后可能会用上的材料。
「永久」,对应卢曼的永久笔记,记录的是思考,它的子标签有:
#永久/线头,一个主题的起始卡片 ↓
#永久/线段,续接某主题的卡片 ↓
#永久/连接,一个主题与各种卡片的连接,比如“关于输入”“关于逃离” ↓
#永久/索引,收集所有线头的卡片。
之后我可以从永久笔记这里抽出一根根的主题线来织成一篇篇的视频稿,比如上面所示的“诛心”就已经成稿了,除此之外也已有多篇成稿。作为一个以生产内容为工作重心的视频主,flomo可以说是我的贵人。
如果说前面的四个标签是笔记和资料,那 #灵光 和 #永久 就是我自己的记录、思考和写作,它们的区别在于 #灵光 是关于我自己的,#永久 是关于这个世界的。
最后一个是「项目」,其实就是已完成的,可以存档起来的各种成稿。
其他补充:
① 看电影和电视剧我记在 #书 这个标签之下,比如 #书/剧/是首相 读论文(就……偶尔读一读……)的笔记我记在 #书/论文 下,网上看到的文章的笔记我记在 #文献 下。这么看来,#书 和 #文献 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资料来源是不是正式出版物。
② 一个小小的技巧,善用/0,可以制作自己的笔记目录,也就是索引。↓
③ 其余的零散标签纯粹是为了为卡片补充关键词,方便搜索而存在。
标签系统的意义
我最近收拾屋子——不是整理知识,是整理实体的物件,有两个感想格外深刻:
一,任何事物随着熵增都会从有序趋向无序,东西放着不理会落灰、会坏掉,原来整理得很满意的环境久了也会变得杂乱,只有持续注入能量才能维护住一个系统、一样事物的有效运转;
二,框架是真的好用。这里的框架指的是各种各样的收纳篮、盒子、架子,有了这样的框架,很多时候收拾就好办多了。
所以,类推到笔记整理上:
一,这个标签系统不是死的、是活的,我将来可能修修改改甚至完全推翻它也说不定;
二,我的标签系统就是我收纳卡片的框架,它参考了许多大佬的分享,比如 #永久 的链接法来自卢曼,#领域 的概念来自少楠,#主题 分类的想法来自Heidi、李敖,和上面提到的邓拓和黑格尔。
我的框架未必适用于你,但它也许可以成为你的参考。
参考书目:
《卡片笔记写作法》
《读书百法》邓拓和黑格尔的笔记法
《离经叛道: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好的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