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的纸媒守望者!探访上海最后的报刊门市部

吴君毅 北外滩周到 2023-01-03

“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曾经人手一张的《时代报》

最终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本图来源:东方网


曾几何时,上海也是一座在充满阅读渴求的城市。十几年前,在这座城市的各个地铁站内,免费发放的《时代报》是大多数上班族、学生们利用通勤时间“涨姿势”的必备读物。

 

再把时间往前推十几年,由于市政府推出的“4050”工程,东方书报亭,这个集小卖部、报刊售卖(甚至还售卖福利彩票)等服务于一身的微型便民场所便被顺势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它的出现,不仅安置了大部分失业人口,还为广大市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慰藉。

 

然而随着数字阅读与移动网络的普及,人们变得不再需要纸媒的陪伴了,手机的随点随看也加速了纸媒的消亡。

 

本图来源:跟俞菱逛马路


2018年4月15日,随着最后一家东方书报亭在淮海路被拆除,一个时代仿佛就这样永远告别了。

 

不过,终究是有人惦记着的,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在坚持为纸媒默默付出……

 


“特结棍了,特结棍了,你这里真的,样样都有的。(重复了好几遍)!”走入吴淞路529号中国邮政(虹口邮政支局)旁的一间十几平米斗室内,一位戴眼镜的先生正在热火朝天地挑选着眼前琳琅满目的报纸,这里的报纸种类之齐全令这位先生连连发出赞叹。

 

“慢慢挑,我这里(你想要的)报纸都有的。”在他的对面,一位有着大光头却慈眉善目的微笑大叔似乎对顾客的反应不足为奇。

 

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纸媒守望者、数十年没有睡过一天懒觉的人、人形报刊搜索软件——姜师傅。

 

小北四下环顾,各种见过的没见过的,陪伴着你度过青少年直至进入社会的期刊几乎都能在这里被找到。

 

“这些报纸背后的报社依然在出,大多以订阅为主。”有人在看,就有人在出。

 

“我这里报纸都有留存的,因为是有人来觅的,因为有些人会因为一篇文章来找到我,问我登(载)这篇文章的报纸还有伐?”姜师傅身后的架子上,整齐码放着他为老顾客们配好的报纸。

 

“有一个一直去对面第一人民医院做血透的人来买报纸,他之前精神状态还蛮好的,逐步逐步,几年下来,路都走不动了,走得很慢,但依然来买报纸,台阶已经上不上来,搀扶着无障碍通道的扶手慢慢走上来,我也被他的精神感动,没有精神支柱我也吃不消的。”那些仍然在坚持阅读纸媒的老顾客也是姜师傅始终坚持的动力之一。

 

据了解,姜师傅已经退休3年,属于返聘人员,他在报刊门市部这个岗位上已经坚持了35(32+3)年。“我从一个小伙子(做)到老头子,阿拉叫是现在心态好,觉得年纪还轻,以前觉得60岁以上很老了,现在马路上60岁以上的人多的是,不稀奇,但是时间摆在那里(总归老了)。我每天十几个小时,35年了,天天都是高强度(工作),每天四点三刻出门,春节都不休息,没有休息过一天。”

 

每天清晨,沪太路的邮政中转中心里,姜师傅永远是第一个到的。清点报纸、捆好、装上电瓶车,再往门市部赶。“因为报纸不是成品,需要整理,找报纸、数报纸、配报纸,上架。”

 

“作息时间变不了的,需要为读者服务,早上上地铁、病人吊盐水之前都要来买一份报纸看看的。但我现在精神状态还蛮好,本来关门的,舍不得,(把门市部)当自己小孩一样。但总归要关掉的,我不做,也不会有第二个人接着做了。”说到这里,姜师傅不免透露出一丝惆怅。

 

据小北观察,即使是中午,姜师傅也坚持在店里吃中饭。“我边吃边做生意的,没办法定定心心吃饭额,我孙子都5岁了,一天都没带过。”他继续说道。

 

此时,刚刚那位戴眼镜的先生又冒出一句“特结棍了!”随即又问姜师傅要了几份报纸。小北了解道,眼镜先生来自周浦,此次就是为了买全他想要的报纸专程而来,他表示在周浦的年家浜路也有一家类似的门市部,但是那里并不是每天都有“新鲜”的报纸,而是一个礼拜配送一次,卖一些畅销的娱乐、证券类的报纸。

 

“人家是卖畅销的报刊为主,但我这里很齐全。这些(报刊)都是需要的,你像人民日报上海哪里还可以买得到?人家反应(需求)特结棍了,买“参考”、“环球”的需求很大。有些来买报纸的人身体都不是很方便,好在这边天桥电梯也装好了,而且现在上海交通四通八达,郊区过来也用不了几小时。阿拉这里现在一下子买五六十块、七八十块报纸的很多的,买好人家看一个礼拜,到下一个礼拜再来。”姜师傅又开始聊起了他的“生意经”。

 

这时,眼镜先生终于挑完了报纸,姜师傅一张张核对后,没几秒钟就数出了金额“129元,”付完钱,将报纸装入环保袋后,眼镜先生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谈及纸媒的存在意义,姜师傅也是滔滔不绝:“报纸是需要的,因为纸媒比较真实,拿到手上比较踏实。手机内容大多断章取义,老年人手一滑(之前看的)东西就找不到了,要么就是字看不清。有些年纪大的,一张报纸就是一天的消耗量,他心很定的。有的人喜欢搓麻将、有的喜欢兜公园、有的人就是喜欢看报纸。纸媒是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市场,每天都从早上卖到晚上,相信无法被消灭。”

 

不能同意更多,小北也加入了“淘报”队伍。“《看电影》最新的没有了,《游戏机实用技术》也被人挑走了。”

 

于是,小北选了一份新闻晨报、文学启蒙普及型读物《故事会》、永远的心头好——《三联生活周刊》以及《新民周刊》。这些就是小北本次的收获。

 

“以前申江服务导报由于书报亭的消失,报纸的发行渠道也没有了。于是他们送了我两千个袋子,我自己也舍不得用,留个纪念吧。”

 

拎着已经绝版的袋子与报刊,小北告别了姜师傅。此时,耳机里传来的音乐是——

 

里面有两句歌词是这样唱的:

 

I'm the king of my own land

我是这片属地的王

 

Facing tempests of dust, I'll fight until the end

暴风,骤雨,我将战至终局

 

(注:这首歌也是沪语电影《爱情神话》的片尾曲)

 

小北手记

 


纸媒可能决定不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地位,可它却关乎一座城市的文化素养、公共讨论环境、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化程度。比起人人刷抖音娱乐至死的浮躁时代,一座纸墨飘香、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将更能抚慰人心。



最后,感谢姜师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还有那些依然在纸媒上写作、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发行、运输、购买、订阅的人们,你们都是与纸媒为伍的、最后的守望者。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导演:韦斯.安德森)


Print media never die!



文字、摄影:吴君毅

编辑:吴君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