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曼调子离职记(三):甜蜜负担

曼调子 慢文化与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前言]抉择过程中,最难回避的是至亲之人的态度,在乎家人的我们,往往在此溃败——我们很难向家人解释什么叫自我实现,绝大部分家庭对话也从未涉及此类议题。由此,至亲的反对——继“寻找自我”之后——成为离职的第二大考验。


总以为,能跳脱并超越家庭,最终化解家庭的代际冲突、达成理解和共识的离职,才算得上一次完美转型。


换句话说,我们的社会里,若一个人能够超越家庭中父辈的权威,也就实现了自我的一大半。


而我,一直在路上。


决定,是自己的事


 

我们这样一个社会,对尊敬并服从长辈者有诸多奖赏,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离职的决定,若有长辈们的认可与加持,会让人信心满满。但离开体制,却是一个对他们信念的挑战。这种挣脱,从心理意向而言,接近于挑战权威。因此,绝大部分情况下,个体一旦透露离职的想法,就会招来家庭的猛烈抨击。


固然,遇到思想开放、能推心置腹的长辈是人生一大幸事。可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完全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无论是心理或是物质的,这是不成熟的想法。


想象一下,你都认为有风险的决策,还希望有人举双手赞成吗?


不可能!


越是至亲好友,越是不可能。


我们处于一种“关系型社会”,沟通的最高准则,讲的不是事实,而是人际。


你看,无论两口子看起来多么不般配,闹到鸡飞狗跳,我们仍然说那句老话——劝合不劝离;我们社会有种文化现象,叫“吉祥文化”——只说漂亮话。说出的话、泼出的水,你不能让未来的人际关系冒哪怕一丁点儿的风险。


还指望你的至亲好友会赞成你去冒险?


所以,当你拿着自己离职的想法真诚寻求他者意见时,全世界的人,一定会跟你普及社会风险知识。无他!


所以,沉下心来、细细琢磨,你在寻求他者意见时,你寻的到底是什么?


或许,

一个肯定?

一次打气?

一份支持?

一份建议?


缺了这些,你就不走了吗?


如果是,那么你并不适合辞职,那个支持的人会成为你在失败时第一个要去攻击的人;如果不是,那么你并不需要那个他者的存在,你只需要一个人“扣动扳机”,让你成为那颗飞出去的子弹,你只需要一份勇气,将辞职的后果扛起来。


某种意义上,“很难做决定”等同于:“我很难承担这份责任。”


而“离职”行动的真正负责人,只能是自己。这种责任意识无比重要,它帮助个体寻回对自己的掌控感,逼着自己彰显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负责,是真正地扛起压力、迎接一切可怖的结果,准备好一个人去面对全世界。


每个人,无论早晚,都会担负起自己生命的责任,越早承担,越早走上属于自己的路。


在恐惧和依赖之中、受人指引的道路上,只会让自己沉沦于困惑迷惘、在错误的路途上渐行渐远。


是否清楚了很多?


试图更改人生轨迹的当口、寻求外界帮助——这种行为,只能徒增至亲好友的忧虑,反映出你的迟疑、缺席的担当和自信,你都不信任自己,如何令他们相信?


任何决定都不可能百分百正确,可只要你承担了决定的所有后果,这份决定就会在个体心里生发出意义的光芒。


因为,每一次跟着内心冲动所作出的决定,一定有更深层的意味在,而这些意味,只有在开展行动之后才能品尝得到。


就算尝试失败,至少,完成了一次随心而动的旅程。


生存焦虑的代际传承



在做重要决定的前一刻,我们都面临着死亡焦虑的困扰。


这是来自原始的生物本能,尤其是农耕民族的我们,习惯了祖祖辈辈在一片土地上聚族而居、祈盼风调雨顺、田园牧歌;不像许多游牧或海上民族,生来就要向外寻觅自己的生存空间,冒险是唯一的道路。所以,在欧洲、美国,年轻人们四海为家是正常的现象。没有我们意识中“安家乐业”的传统。


一种文化传统,会通过扎根于世世代代的习俗、逐渐改变人的生物属性。所以,当我们绝大部分人在考虑离职时,就直接引发一种“活不下去”的深层危机和恐惧感,这感觉是实实在在的。


在最原始的生活里,这些危机感是一种保护机制,让我们在离开族群时保持警醒;而在现代社会,这些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体验,却成为行动最大的阻碍。


离职,是一个成年人的决定,其实并不生死攸关。


常听人任性地喊,离职了,我饿不死;

也有人自我勉励,我有技术,死不了。


说这话的都是些高级知识分子,我好奇的是,为什么潜意识里会将“离职”和“死”划上等号?我惊讶于这种集体无意识里埋藏的“死亡焦虑”。


这种事业道路的二次选择,只是发展性的变迁,而非生存性的;是决定怎样过得更好,而非有或无的二选一。自己有积蓄、有能力,也有待选的工作机会,都是未来发展的保障。


从80年代初往前追溯,人们生活的年代——虽不过二、三十年的差距,所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几乎都在体制内工作,他们的字典里,不在体制内相当于没工作,这种思维定势会让他们在畅想脱离体制的未来时忧心忡忡。


也恰恰是他们——作为前辈的意见,成为我们为未来打算时参照的有限蓝本,必然以各种方式将那些忧心忡忡传染给我们,阻碍我们做决定。


理解:站在长辈的立场



在我们的社会里搞标新立意的事情,不可否认,最难逾越的是那些我们需要尊重的长辈——尤其是至亲和前辈们。


父母为儿女的忧心是持之以恒的,是天然的反应。曾经,我总把对家人说真话也当成是孝顺和尊敬的一个部分。于是怀着离职的想法,去试探、去尝试获取理解,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都是徒劳,每次对话都不欢而散,最终只为双方平添烦恼。


因为,停留在观点层面的交流,根本不具备现实意义,长辈的焦虑是实在的,而自己的创意和规划都是未知的,他们的感受不可能受你的观点左右、被一个貌似靠谱的计划而抚平。


再者,父母长辈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因为他们会有越来越多衰老的迹象,不可能随时准备好做你的庇护所。这一点,或许他们自己还认识不到,但我们应该替他们想到——少拿不确定的事情去打扰他们的退休生活。


现在科技革新、新生事物的变化达到疯狂的速度,我们都应接不暇,何况他们?至亲之人在任何时候都定然有帮你的心,可已然力不从心了。这种力不从心会更加剧他们的不确定感和忧虑。


我们的父母大都经历过生死存亡的考验,内战、三年自然灾害等等。所以,他们对于饥饿、贫乏、资源短缺的体验印刻在他们身体里,还有一部分通过他们父母的体验在家族内被无声的继承了下来……好像创伤反应一般,有关“生存焦虑”的情感体验会因为儿女的“离开体制”、“失去铁饭碗”被激发出来,让他们再次经受曾经儿时的痛苦。


而我们,也会被这些情绪影响。


如何觉察这些本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焦虑,并且一点一点剥离,需要恒长的发展自我意识。

 

沟通:文化反哺



尝试为自己争取时间和空间——证明自己的决定,然后,勇敢去沟通。


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自己创业多年,家人以为孩子仍留在体系内工作,当着外人面吹嘘自己小孩如何云云。


完全能理解儿女这种不告知的行为,可我不赞成一味隐瞒、打马虎眼,父母希望了解我们的生活状况,他们应当有知情权,或早或晚。


从别人口中知道自己孩子的状况,会令他们伤心。


可不能回避的是,斗争年代出来的人,身上都“杀气腾腾”,有股子莫名的劲儿,这股子劲儿让父母在他们的年代活下来、活得更好一点,可在今天,却让他们成为了“老古板”、“又犟又火爆脾气”的一群。


这些特质都阻碍了我们与他们开展平心静气的沟通。


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说,这是一个需要“文化反哺”的年代,出身于网络时代的青年人,正以父辈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改变甚至颠覆他们与父辈的关系——30年的剧烈变迁完成了从“爸爸教我的”到“儿子教我的”转型。


我们不应当放弃老了的他们,就好像,他们从未嫌弃过曾经调皮、懵懂的我们一样。

如若实在无法得到认同,也要在时机成熟时,展现你的选择带来的成长与变化,尤其是对他们的包容和体谅。在被关注和爱的气氛下,越来越多的父母会尝试倾听我们的新观念,如此一来,我们才可能获得越来越自由的空间。


想想看,体制内掌握着核心资源和权利的也是这样一群爸爸妈妈。我们在家里做通了自己父母的工作,或许会为另一群孩子赢得自由的空间,也未可知。

 

你可曾还记得,那个在外叱咤风云的老爹或老妈,在家对你的百依百顺?


因为爱,他们就会去改变。

要相信这一点。


回想起来,决定晚半年告知家人自己的离职也算明智,一方面,慢慢摸爬出属于自己的路,内心笃定许多;另一方面,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对家人更积极主动的关心。而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向他们暗示自己的思考、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逐步为他们接受自己的决定铺好路。


事实也证明,中国的老人们,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他们确实会因为在乎儿女的感受而改变。


爱的力量,真的很神奇。


亲人絮絮叨叨的担心,是甜蜜的负担。对许多父母而言,无论孩子如何证明,也总有他们忧心的部分,那其实是被创伤激发的感受。


他们需要我们的理解。看到他们起心动念中满满的爱,便好。


最糟糕的状况是,无论如何,他们仍固执己见、难以接受、无故责备。这样的时候,让自己挨过事业最艰难的部分时,再整理心情为焦灼的亲人做心理建设吧。


[后记]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天性快乐的孩子,ta以追寻快乐为己任。而当自己跟随ta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道路时,必然也会迎来与家人和解的时刻。


愿每一个你,都能承受着那份甜蜜的负担,找寻到属于自己——怡然自得、充满生命力的生活体验。


你的至亲好友终会被你温暖、被你照亮。

(未完待续)

每周更新,敬请关注


彩蛋~~今日音乐分享

《爷就是一枚辞职捻》

来自My Little Airport

词/曲:林阿p
专辑:《寂寞的星期五》

爷就是一名辞职捻
钱不需要搵亦可维生
爷今生是有任务在身
就是远离疯狂的人群

爷有的是颗自由的心
风雨中不需要同行


爷有时是恋爱顾问
但从不交出真心

爷就是这么一名负心捻
算你不幸 如果你行太近
爷爱当女人是飘过的尘
谁会对微尘伤心


爷曾经都有人担心
如今已经无人过问
爷就是喜爱做这一种人
各人有各人的修行


爷夜深时曾经问心
有没有太过伤害别人
才发觉世事总有原因
没有爷她们学不到死心

爷是她们要修的行


[布告]

有心理困惑的童鞋,

欢迎后台留言!

你们随便问~~

我随便挑着答~~


敬请留意公众号目录栏~

稍后会发布线上线下的咨询方式



推荐阅读

曼调子离职记(一):怪胎

曼调子离职记(二):逃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