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文化与心理工作室

其他

团体心理师是怎样一种人?

accomplished.SLOWDOWNWORLD敬请关注[慢文化心理]▇
其他

抗疫笔记(3):活在中德之间

推荐阅读:IASS主要研究议题德国高等可持续发展研究所IASS:简介十问丨方曼:期待我们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的那一刻抗疫笔记(2):我们都是汉川人抗疫笔记(1):我学到了什么
其他

抗疫笔记(2):我们都是汉川人

里同志们鉴别物资,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话不多,简洁明了,所有人都信服。什么是专业,那几句提点,你就能听出格局和思维的缜密来。再然后,有什么重大的决策,包括接洽捐赠方和基金会、购买物资、联系运输,我
其他

抗疫笔记(1):我学到了什么

让时间停驻,令生活跟随你的节奏[写在前面的话]春节,在似过非过了的恍惚中渐行渐远。与WorkFace小伙伴们共同战斗了一个月,很久没在情绪里如此跌宕起伏,得空静下来,整理一下。我学到了什么?原来我的心情也如此的不堪一击。不是触了自己心弦,我大概是不会动弹的。不是我妈在这个地方,我大概只会捐钱了事。我知道,视频里的武汉腔让我再也不能平静待之。所有的关于驱赶、孤立武汉或湖北人的视频都让我觉得锥心,一点都听不得;哪怕是一个朋友的转发,我都觉得难以遏制的恶心和愤怒……觉得这些人到底还有没有一点点人性?!明明都只是想要活命,何必要如此置人于死地?有那么一瞬间,就觉得,现在家乡人可以自嘲,那是她们苦中作乐、怎么样都可以,但拿一帮被封城的人取笑和挤兑,就说不过去了……春节没心情过,整个人都沉重而恍惚着。我时不时地自我觉察,带着许多对自己的评判,感觉自己加入志愿者群做事多少带着些“私心”。同辈督导小组的朋友们对我说,这是“家国情怀”,还有人说,这是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伦理要求。总之,自己加入群里做事的初心,就是家里人的安危。进而慢慢地就在琢磨,其他人的初心又是什么呢?如果有没私心的,那又是怎样的境界?或者,初心和私心有怎样的界线?我学到了什么?跟群里伙伴说,最近常常气冲脑门。忽然特别理解为什么医生不能给家人做手术。我在这场行动中学着,“事关己身”时,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稳定、理智,而后开展行动。有那么一两天因为其他事情脱了网,后来回到工作状态,反而有了新的行动路线。这种高频工作里,一旦情绪弥漫到让自己丧失稳定性,就必须先脱离屏幕、脱离人和事,单独的和自己呆一会,然后再回来。危机事件里,负面情绪会因为一个解决方法无效而被激活,头脑被负面情绪占据,注意力和思考力都会下降,舒缓情绪后,另一个解决路径才有可能进来。这就是为什么要“空”。没有“空”,就没有“有”。我学到了什么?感觉到自己是天生的networker。我很容易被人信任,也擅长与人沟通。我的沟通能力、联结能力、组织能力,是财富和资本,也是我的力量。这些无形的东西,可以为我带来任何我想要的,也可以让我成就想要成就的,如果,将这些力量用来帮助人,必将产生更独特和聚集的效应。WorkFace让我感受到了这种可能性。仿佛看到了我可能的舞台,以及,自己在这个社会网络里的结点。我学到了,确认了,我的专长就是“联结”。我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这是我一辈子越来越宝贵的财富,终此一生,我就保护好她就可以。当我推荐了不那么值得信任的人进工作组的时候,我就没有保护好她,就让我的“信任感”受损了——让工作组的伙伴们消耗了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我也没有负责任地保护好大家,让大家被暴露在不值得信任的人面前。信任,是年月积累起来的一条不间断行动链条,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差错,信任就会损毁。信任,似乎是一个无影又强大的附加值,实质上,也可以成为最实体的存在。如今,我正在见证这份守住道德底线带来的丰盈回馈。我享受这种掷地有声,每一个字讲出来都落在实处、踏踏实实的感觉……过去年月里的执拗,为了“讲真话”所经历的那些有的没的委屈或是不平,忽然都零落了,释然了……我学到了如何信任一个人,也学到了如何不信任一个人。我学会了,越来越信任自己的潜意识。当对一个人发生了疑似“不信任”感时,则不去沾染任何,包括对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或任何可能的“诱惑”。哪怕是人脉,也不去碰触。经由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去认识一个人时,往往链接是脆弱的。纵使每个个体都有自我判断力。所以,我经由什么人认识什么人,是很重要的事情……无所谓得与失,有缘分的人,多远的路,终究都会遇上,并将是以一种深刻的、情感的方式自动联结。尝试着,对那些我信任的人去开放所有我的关系与资源,其实什么都不会少。后来,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是这样待人的。信任,是民间力量的核心。高效且灵活的基底。所谓同道中人,不仅仅是我们做的是同一件事,更在于我们望向的是同一个方向。我学到了什么?我学着在复杂现象中通过同样复杂的“人际网络”平衡可能的风险,通过深刻的信任与伙伴们协调做事。“每天一个新情况”,这句话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一次。就这四五天,国家、湖北省、武汉市及周边县市,政策、运输、物资、疫情每隔一天就会有新的情况让大家措手不急。所有的人都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里做事情。于是,带来的挑战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事情本身,另一方面是信任感。有的朋友绝对值得信任,可是信息、知识与沟通的不完备,在情急之下,也可能导致好心办坏事;这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能力,去判断是哪个因素导致了团队协作中任务的未完成。譬如给群组转发了未经审慎筛选的物资信息,导致许多人耽误了时间和精力。对于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而言,显然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行为,所谓“急人之所急”,她的急,是仁心,而给我发的信息,那是道义,这种情急之下的行为,每个人都感同身受。这种情况,只需要一个善意的提醒,补充上相关信息、筛选方法,以前的教训与经验,就能和我们快速到同一个沟通水平线上。抢时间的任务,我们可能忙中出错;也可能求全责备。如何在一种高度自我觉察之下开展工作,是我们共同探索的目标。Workface每天的Check
其他

汉川医院求助信息汇总

[孝感日报]截止2月3日24时,孝感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120例,其中:孝南区363例、汉川市230例、应城市126例、云梦县91例、安陆市155例、大悟县96例、孝昌县59例。已治愈出院4例。累计死亡17例,孝南区3例、汉川市10例、云梦县1例、安陆市2例、孝昌县1例。汉川,是我家。什么叫做家?就是从小长大的地方,有最亲的人,有最爱吃的东西,有魂牵梦绕的乡音和乡情……汉川,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虽然她行政上属于孝感地区,可是家家户户的归属感,大概更属于武汉。大多数的汉川人,年轻在武汉工作、学习,老了回汉川养老。像我妈一样。某种程度上,汉川离武汉的距离,无论是物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比孝感更近。极少有人从汉川流向孝感,似乎没有汉川人认为孝感比汉川更好。感受下维基对汉川的介绍:汉川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偏东、江汉平原腹地,紧邻“九省通衢”的超大中心城市武汉,因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横贯境域而得名,素有“鱼米之乡”、“江汉明珠”的美誉。属于孝感市下辖的县级市,现辖26个乡镇场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市面积1663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人,是一座快速崛起的中国内陆新兴城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中国产业百强县(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市)、全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全省平安县(市)、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汉川美食:藕丸子、排骨藕汤、藕蒸米粉肉、干炸藕夹、糍粑鱼)wiki看看这张照片,还有后面引述的一段介绍——一方面是地理位置距离华中中心城市武汉非常近,现在由于两地开通了城际动车,从汉口站出发到汉川站,约仅23分钟,还没坐热乎就到了,近些年武汉发展势头迅猛,树大好乘凉,地理经济均有吸引力。其二,主要源于经济层面,汉川市在整个孝感地区的GDP产值占比基本超过1/4,而且汉川与其他孝感地区各区县经济发展差距有拉开的态势。2018年的数据已经发表GDP产值超过550亿,年均增速15.01%,是孝感地区的税收贡献大户,但孝感在全省的发展赛道中并不十分突出。李龙飞.经济观察报.疫情日记:如何破解湖北汉川疫情症结.2020.02.04以至于作为志愿者组织孝感地区的捐赠物资时,有人问我,孝感和汉川是个什么关系?感觉两个名气差不多?我也不禁哑然。本来就是这样的,汉川人的身份归属感从未属于孝感。于是,进一步造成了如今尴尬的境地。先说疫情,汉川市是离武汉最近的县级市,拿脚指头想都知道,武汉有多严重,汉川就有多严重。再说紧缺的资源,虽紧邻武汉,但行政归属于孝感,汉川显然无法共享武汉市的资源,而孝感这个长期和汉川处于微妙境地的上级行政机构,也不会特别关照这位平日就不太服软的汉川。如今的核心资源(口罩、防护服)统一分配,汉川在这种尴尬的位置,可想而知。这是人性,不难理解。谁最亲,当然最愿意帮谁。平日里逞能的,在家长面前,就不那么讨喜。果然,一切都得到了印证。前两日得到消息,有医院人员陪同领导去孝感要物资,卡车开过去,拉了半车回来。据说,那边仓库满满。一定有什么事情不太对劲。打电话回去给家里老人,告诉我,孝感跟汉川的微妙关系,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有年头了。作为志愿者服务的机构,刚刚得知,所有资源都按照行政级别分配物资,显然大部分的也都补给了孝感的医院,汉川最好的医院也就是三级乙等。再往前说,还有两车物资在武汉就被直接征用了。医生们医者仁心,只淡淡地对我说了一句,都缺!这是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可我不甘心,因为我妈还在那里。医院是最后一道防线。汉川市人民医院已经有37名医护人员受感染……大年三十以来,我组织了一个小团队,联系了汉川市的五六家医院、每天持续更新医院的物资需求,四处求援。原以为跟基金会联系上,汉川的境况会缓解,谁知这一个周过去,除了为孝感的四家医院协调到了些消毒水、84和75酒精、洗手液,汉川这边一筹莫展。还有啥能做的呢?就用这一亩三分地,微弱的声音,尽力呼喊吧!人间值不值得,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才有资格讲。请求大家关注下汉川!愿天佑我家,愿医护人员早日恢复安康,愿我在前方奋战的兄弟姐妹都得到照护,愿我今年如愿,在阳光灿烂的春天,与你们相聚!附各医院资源需求表
其他

当科学遇见艺术 | Dance and Movement as a Tool for Sustainability

Piff女士做了一场舞动工作坊,试图嫁接起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的桥梁,下面是这次活动的介绍和反馈。奈何精力有限,直接给大家上英文,知道关注曼调子的你们都很厉害哒~Art
其他

觉察 | 身体表达:走路的姿态

让时间停驻,令生活跟随你的节奏随着对身体各部位越来越细致的体验和觉察,再重新审视语言表达,常会有一种荒唐和疏离感。日常生活里的人们,其身体和语言的呈现,常常南辕北辙。渴望亲近对方的两个人,可能正在恶语相向;为利益而战的人,又或许正在极尽阿谀之能事。身体表达打开了我观摩人性的另一扇窗户,成为探索自己的另一个阶梯。
其他

觉察 | 电脑送检之后,来一场倒带人生

让时间停驻,令生活跟随你的节奏[写在前面的话]正在应付入职单位以来最重要的一天,需要做两场汇报,前一天的晚上,电脑崩了,再也开不了机。内心呵呵,原来是这么考验我的……
其他

遇见 | 德国的那些人与事(二)冥想的麦克

让时间停驻,令生活跟随你的节奏[写在前面的话]上个月去瑞典开会,遇上一群好玩的人,一起混了四天。其中有个叫麦克的家伙,有点意思,就写写他吧。麦克是地道的德国人,居住在汉堡,开了自己的风险分析公司,同时在读博士学位。为什么说他地道,因为他气质里自带的安格鲁撒克逊式的傲慢,总是挺直的腰板、高昂着头、中气十足的腔调,开着荷兰人、意大利人的玩笑话,一开始大家对他都没好印象。会议第二天的晚上,我们几个一起散步,溜达到小城对面的山上,爬到一半大家在商议是否返回。麦克嚷道,“come
其他

遇见 | 德国的那些人与事(一)带娃的爸爸

让时间停驻,令生活跟随你的节奏[写在前面的话]那么多旅德生活学习的文字,本不想凑这热闹了,偏偏有人只盯着我这一扇对外窗口,不得已,闲言闲语地随便聊聊吧~等以后有人再问起相关话题,便省了口水,让他们自己来看就是了。早上起来直接去湖边瑜伽,完了发呆、想事。
其他

遇见 | 时间和价值

[写在前面的话]近来带领的工作坊,没有以往的紧张感,更多期待:遇见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独特的生命故事,丰富我对人性的美好体验,带给我智慧的启迪。整理工作坊中让我久久不能忘却的几段分享,让我们在线上继续这场生命探索之旅。分享一“我感受到了时间,那种真真切切的时间的流逝感,或者还有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感。”
其他

发现 | 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提要]听韩岩在十分心理公众平台关于《自我发展层次论》的微课,每节课后都布置了采用“重复性提问技术”完成的作业,做了一次,发现是相当有效的自我分析过程,便把作业整理成文、与大家分享。顺便借大家的力,监督自己完成系列作业。第一次作业的议题是:“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平静的对待外界的冲突,外在的冲突不引发内在的焦灼;意味着越来越多稳定的内在状态,对的,应当是一种内在的状态,平静、自在,安然、喜乐。就这样吧。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也包含一种外在的状态,和外部环境、他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和谐;不过,这种和谐也还是内在平和的一种投射,是镜像的影印。其实说回来,自我成长还是一个内在的过程。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对我而言,意味着孤独。人越成长,意味着理解自己的人越少,所以有许多事情需要自己来面对。内在空间在拓展过程中越来越丰富、深远后,期待他人能够全面、深入理解自己就是一种奢望;当然,另一方面,遇到能够全面理解自己的人,也就会格外珍惜。那种关系非比寻常。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自我成长意味着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因为自我成长之后,你的环境可能会抛弃或是驱赶你,因为你的状态、心理或行为都不太适合眼下的环境了,那么,环境和其中的人就不太可能容纳改变之后的你;另一方面,自己身处的环境也无法提供自我成长所需要的空间、自由和人际对话,于是必须要选择新的环境自处。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需要不断的觉察、承认由外在激发的、而产生于内在的自我冲突,每一个激起内在冲突的情景、人或是事,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我需要不断地积累人生体验、与更多人进行思维碰撞,在自己焦灼、愤怒、茫然或沮丧等等各种负性情绪中、或面对理性对话时的思维断裂处下功夫,寻找答案。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只要活着一天,就不可能停止自我的成长。自我的成长一定是必须的吗?!恩,或许对我而言,人活着一天,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白活,总要做点什么,那么,不成长还能怎样呢?是啊,或许,自我成长就是我活着的一种姿态吧。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就好像你现在这样问我,我就感觉越来越需要你的这句追问,而且是不断的追问,好像是在拿锤子钉钉子一样,每钉一下,那个自我思考的部分就更往前走一点,我喜欢这种自我探索的感觉。我想,自我成长一定是自己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过程。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自我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越来越了解自己,而是经由这个越来越了解的自己更加透彻的了解世界的过程。每个人都是自己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用眼睛、耳朵、嘴巴、身体、大脑在感知这个世界,而自我成长就是让这些自我的部分越来越明亮,或者说把这些工具擦拭得更加干净的过程,由此,我们看到的人、事或物,会显得格外的清晰。所谓的透彻,也就是这样来的吧。[友情提示]所谓重复性提问,顾名思义,是将一个问题重复地提出来。作业完成需要两人一组,最好是在能够交心的朋友之间开展,不断地提出同一个问题,由另一人回答。提问者和回答者的角色在完成一轮询问后可以互换,从而对另一人进行自我探索。过程中,提问者只要单纯的提问就可以,不做回应、不流露自身情绪、不做评论、不予打扰;回答者尽量简短、直接地回答问题,在每一次提问后凭借直觉反应进行作答,若很难用言语表达,可以去觉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去描述这些反应,从而帮助答案自然的流露和呈现,尽量不作过多的分析和评论。每个问题一般限制在10-15分钟之内完成,即在10-15分钟内,反复向对方询问这一个问题;若条件允许,可以不限时间一直探索下去。
其他

遇见 | 害怕和勇敢

回来的飞机很颠簸,气流不断。还是害怕的。忽然意识到,自己害怕的并不是突然撞上什么、降落时出差错、飞机忽然解体……我害怕的是,这生死不由自己把握。假使在驾驶舱,就不会有这些担心了。这是一个很奇妙的领悟,我害怕的,是不能驾驭自己的生命。我只希望可以选择死的方式,有主动的、可选择的过程就足够了。这个时候,选择死和选择生,就是一码事。比如,若死在案牍旁,便是我选择了书写;若死在旅途上,便是我选择了飞翔;若有伴侣相随,便是我选择了爱情;若有亲人相伴,便是我选择了家庭;若是只身一人,便是我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生的方式,便是选择了如何面对死。每一件,都是自我的选择,便无怨无悔。谈生,便是谈死;谈死,也就是谈生。淋漓尽致的死的前提,是淋漓尽致的活过。别误会,我一点都不悲观,还是个乐观的行动派。信或者不信,我只浅笑。谈死,不仅因为害怕,更因为勇敢。害怕,只需要一转身,面对你所害怕的,就是勇敢。相关阅读遇见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遇见 | 自恋

[提要]最近中美班的团体组体验极大满足了我的自恋,这种满足让我觉察和确认自恋中美好的一部分。鉴于“自恋”在心理学和日常生活语境下意义有极大不同,姑且称之为自我发展的阶段更加合适,借用韩岩在课堂上讲到的自我发展阶段层次论,自恋发展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以我为尊”阶段,一个是经由关系自我后发展成“自我导向”阶段。长久以来,我都回避自恋的命题,无论它在精神分析体系架构中有多么重要。我认定“自恋”是不好的品质,也刻意回避“自恋”议题,于是也错失“自恋”中的许多营养。在自恋的定义之中,有一条“不到极端的情况,自恋被视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想来,在过去成长的许多年里,我一定是选择性忽视了这个部分的。于我而言,对自恋的忽视导致了三个问题:一、从不肯定自己的优点;二、从不在公共场合或关系中认同自己的优点;三、从不主动运用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他者或团体。自恋的缺乏不必然导致自卑,但自恋的缺乏会令携带美好品质的个体无法彰显自身的力量。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善良常常和“软弱”相联系,而美丽却常常会与“诱惑”相提并论的原因之一。携带美好品质的个体自身不为这些品质正名、不去珍惜和尊重、不去维护其崇高的地位时,必然就会让曲解、诋毁、污名化占据话语权的上风,求而不得的人会来肆意践踏、试图利用好品质做伪饰的人则会来冒名顶替。所以,对自身美好品质的肯定和宣扬的价值被大大地低估了。仍然沿袭一贯的作风,做些自我暴露来阐释自己领悟的来路。“长得美”从小到大,总有许多人夸赞我长得美。因为自己牢牢记得我妈所说的,不能做绣花枕头,于是慢慢就对这些夸奖隔离了,一开始是强迫自己,后来发展成为自动化的过程。别人一夸赞我长得美,就当成了耳旁风,人家所提到的我的名字,就被自己符号化和抽象化,人家夸的只是那个符号化的名字,不是我自己,那个被夸的是隔壁家的孩子。后来在心理咨询室里实习,由于长得美容易导致来访者的移情,这事情才被郑重地拿到桌面上讨论,这议题才被重视起来、自己才开始逐渐面对。即便如此,真正面对这个议题也是最近两年的事情。而这种面对还连带着许多有关女性议题的思考,以后开专栏慢慢言说。正因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外表美,我也忽视了这种品质可能对他者的影响。一部分的人际交往是因为性格投契、兴趣相当、沟通顺畅,而另一部分的人际交往可能因为我的外表,以及由外表带来的面子、资源和心理上的满足。当自己强迫性地忽略关注“外表”维度之后,我也忽略了这个面向对他者的影响。我将所有人与自己的交往都当成是性格投契、兴趣相当、沟通顺畅,而不认为人家因为满足其它的需求而与我靠近。换句话说,我把自己的一个部分隔离了,也因为这种隔离,我缺失了对他者另外一个面向的了解。或许很难有人相信,在读研究生之前,自己除了因为面容和着装的整洁,从不会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漂亮而照镜子。我的潜意识在于,要将自己的外表美尽力地隐藏起来,期待大家更多关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我期待大家夸赞我的内在美,而不是外在美。内在美才值得,外在美是肤浅的。如今发现,自己的举动是自欺欺人。一张标致的面孔,怎能掩藏?除了长得美,还有善良。“善良”我将善良当成是一种“应该”的品质。在职场打拼近十年才惊觉,这是一件稀有的珍品,却被我贱卖了多年。善良,是利他的品质,只有超越了“以我为尊”的自恋阶段才可能发展出来,这个自我发展的阶段会照顾自己所属群体的关系,将群体的价值和自我的发展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或者更高的位置。也正因为没有意识到这种超越的属性,这品质在我的行为中,仅仅体现出其低级自我发展层次中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服从性好,遵守秩序,尊重权威等等。我的善良,不分层次、不分对象、不分情景,近乎一种无差别对待,这样的不加分辨,也让许多污秽之物乘虚而入,伤害我对利他行为的信念和坚持。同时,对于善良的恶意利用,也会让善良的主体——我一度显得懦弱、无力。从我觉察到自己的善良、学会珍惜善良的那天起,自己才渐渐生出保护善良的能力来。当内心中有一个声音说,这不是“应该的”,这是难能可贵的。我如此善良,我爱这份善良。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另一个声音出来,我该如何保护好它?美好的总是稀有的,稀有的东西,就该物得其所,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该遇到值得拥有它的人。于是,学会差别对待。让善良,成为一件值得追逐的目标。不是很好吗?如今,像每一个肯定自身价值的人一样,我尝试着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利,有意无意之中挑选交往的对象,珍惜每一个时空交汇处,珍惜每个试图与我分享时间、分享智慧、分享感受的人,全情投入在我们共处的当下,不在任何一个时间和空间之中,成为耗费彼此心力的人。再回头看看“善良”,这稀有的品质,一定不会和懦弱、无力联系在一起,每一个拥有善良的人,都可以让善良变得有力量。某种程度上,善良的人学会自我欣赏,是让善良变得有力量的根本。善良的人,常常和懦弱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善良的主体没能自我尊重与欣赏。让自己变成有价值的主体,让善良成为自己可支配的资源,而非被动的、可被牵制的、可被压榨的、供应不断的物品。话说回来,无论是承认美、亦或承认善良,都需要一份超越意义上的“自恋”。这种自恋不仅仅“以我为尊”,而是在尊重彼此关系之上的自我发展,是韩岩命名为“独立自我”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自我,既能照顾自身,也能兼顾他者,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协助他者一同发展。回顾中美班这次团体组中,我终于在运用自己的自恋里得到了奇妙的体验。很久以来,我都不是一个擅长在团体里言说的人,尤其不擅长去言说自己的好。这次,我尝试了,也验证了那些神奇。原来,许多话,自己对自己说的效用,比起自己对一群人说的效用,如此不同。我说,去肯定自己的美好品质这一点被低估了,绝大多数的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力去揣测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有多么好,除非你告诉ta。于是,团体中许久不出声的人开始说话了。我说,欣赏你表达的攻击,让我感觉到真实。有人说,在团体里,我的自恋得到极大的满足。(正是这句话也让我也意识到,自身的被滋养和被满足。)我说,谢谢你用隐喻、用幽默表达了对团体的攻击,我看到了力量,让团体生动起来,大家有了共同的议题,我看到了你的承担。有人说,表达的时候我是紧张的,现在好多了。我说,谢谢你们表达了嫉妒。我听到了太多的赞赏,让我不辨真假;而这份嫉妒和它隐藏的攻击性让我感觉到真实;也谢谢你的坦诚,这是我所最珍惜的东西,别无其他。有人说,原来表达嫉妒也没有什么,让我忽然如释重负。我不清楚哪些领悟是由我撬动的、哪些领悟是团体动力所致,但实实在在的,我感受到了真诚的投入和表达会在团体中所呈现的抱持,还有力量。那么多令人新潮澎湃的时刻,我该如何记录这次团体体验才好?!或许该如Leonie
其他

湖边冥想(二):给自己一个允许

想象着他经过我,满怀好奇,经过草地、看到小花,想悄悄回头来放到静坐的我的手中,可没曾想,轮椅的动静还是惊动了我,那个脑中构想的美好图景硬生生被我的戒备给打破了,原来我坏了人家制造惊喜的时刻!
其他

再学一门语言

[写在前面的话]现在公号更新速度越来越慢,因为开始大部分转向英文写作,这是曾经自己默默许的诺:完成了博士论文,就转入英文世界了。而未来的小目标也不妨说一说——再给自己五年时间,转入德语世界。直到现在,终于把写“语言学习”这件事情具体到纸面,这是由于之前的水准一直没达到自己希望的样子。年初参加所里一年一度的Research
其他

湖边冥想(一)

[提要]德国进入冬季,日照时间短得出奇,常常要逼迫自己出去走走,才不枉费一天的光阴。附近公园的小湖边走一圈,就是一次冥想。这冥想,又有点行禅的意思,固定下来做一个专题,就显得仪式化了。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地方,仪式化的规定些日程,是相当重要的自律议题。今天的议题是:为什么自己到哪里都没有陌生感?这些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有老朋友关切地问我,适应吗?给别人的答案往往不那么走心,对付过去就算完。当这个题目被自己提出来时,才成为自己内在的议题。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变得慎重起来。第一个镜头闪过:今天溜达在波茨坦公园小湖边,昨天在北京,上周在吉林,再往前是武汉、厦门……为什么,我总能找到某种熟悉的感觉?在哪里,都没有陌生感。在哪里,都能享受当时当地的食物与景色,都能参与本地的活动、结交谈得来的朋友,同时,将这些体验融入自己的生命。第二个镜头闪过:这些年来、不同的场合下,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好像在哪里见过你?于是,一个答案闪现出来。或许,这种“熟悉感”,是我内心的映照。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人,我未曾区别对待过。或者说,也没有执着于“家”,乃至异国、异乡的概念。于是,依托着一份对陌生地、陌生人的好奇,便轻松地融入在他者看来完全异质的地方。此外,我的脸庞、神情和举止,写满了好奇、欣赏、关切和包容,哪怕那些略显莽撞的直言直语,也常常投射着勇气和慈悲。
其他

遇见 | 情绪和自己

我嫌弃自己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为世事不公而愤懑、为路人遭遇深感心痛、无奈又无助……在这些情绪里浸润着,被迫接近真实的生活和人性,去为他者,也更为自己寻找“出路”,这是探索自我和他者的阶梯。
其他

曼调子离职记(七):蜕变

说说自己离职以来的变化,以此为注解。大概一两年前开始,隐约感受到自己的心智正以某种速度发生剧烈变化。这种变化,从身边人对自己的否定开始,以自己的否定之否定为结束。
其他

什么是灵性?

[写在前面的话]做心理培训时,难免遇到有人询问关于“灵性”的问题。很多时候,为了避免被污名化的“灵修班”影响,常常含糊其辞地应付一下。可是,这个问题总还是需要直面的。灵性,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概念。宗教信仰都会面对并解决个体“灵性”层面的问题,所以,这个词常常为宗教团体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号称“科学”的心理学团体常常回避这个概念的原因。谈灵性,绕不过宗教。我不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但尊重所有的宗教信仰。信仰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敬畏感。不如从这个角度来聊聊灵性。敬畏感来自许多方面,但终究不过是宇宙苍穹何以产生,生命如何被创造。天然的好奇心会驱使人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人们内在最深层最本质的痛苦也绕不过这两个命题。内心的困惑会给这些终极拷问裹上一层神秘色彩。这些神秘,会让人们陷入恐惧之中,敬畏由此产生。信仰,能让人滋生内在的力量,缓解由终极拷问而滋生的恐惧。那到底什么是灵性呢?界定是一定给不出的。如果描绘的话,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种超越身体和心理的存在。我没见过任何灵异的现象,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我相信有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这种存在,像是一个第三者,能够看到我、我的生活和我的思考,同时去审视它。灵性,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它是一个灯塔,指引着我生命的方向。它或许会带来苦痛、悲伤,但因为它的存在,在极度的生命悲苦中,生命会沉重起来,呈现出某种沉甸甸的质量,也正因为这份重量,让人们体会到踏实——与大地融为一体的踏实。它也会带来幸福、喜悦,但因为灵性的存在,我们将这份美好与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连接起来,去珍惜、去感激,我们尊敬每一份独特而奇妙的存在,对整个浩渺星空及其孕育的生命充满崇敬。灵性之奇妙在于,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又存在于每个生命体和天地之间。人最大的苦痛,莫过于孤独、绝望、无所依凭。灵性,是解决人类整体终极命题的桥梁。一边,以觉悟的方式,将宇宙的智慧赋予人类;一边,以每个人的灵性为媒介,让人类与天、与地同呼吸共命运。有灵性的人,会因每一个生命的美好而美好;也会因每一个生命的悲伤而悲伤。被灵性滋养的人,会由衷体会到与整个人类、与宇宙苍穹的共同存在感,无论其个体的处境如何,都有深深地被爱、被滋养的内在满足感。因为共同体,所以共通,供在;而不会陷入孤独、无所依凭、虚空或恐惧。也正是因为这份宏大的共同存在感,人们得以超越生活事件本身、摆脱喜怒哀乐的情绪困扰,在更高的维度,体验、回顾和品味生命。忙忙碌碌地,人们都尝试用某种方式安放自身。有的,寻求外在的建构,是看得到的恢弘和雄伟;有的,执着于内在的求索,这条路只能经由体验和身体的实践,看不见也摸不着。找寻灵性的过程,是以内在的稳定对抗外在的无常。或许,仍然没能说明白,什么是灵性。只是,尽力了。我会继续尽力——以身体力行。
其他

曼调子离职记(六):如何思考?

Schoen著,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推荐阅读曼调子离职记(一):怪胎曼调子离职记(二):逃离曼调子离职记(三):甜蜜负担曼调子离职记
其他

曼调子离职记(五):干3休4

[写在前面的话]原来说过,会跟大家慢慢讲述,在晃晃悠悠的日子里自己都折腾了些啥?现在不定期分享。其中之一在于:跟自己做一场试验,非常认真的过活,来场时间规划的革命——我的时间我做主。生活的重心,不该仅仅是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发现若以一周为最小的生活周期最好的工作方式是干3休4——工作3天,休息4天
其他

曼调子离职记 (四):决定

[前言]真正认定“我离对了”,是在离职一年以后。不能否认,自己那一年里掩藏在各种跃跃欲试心情下的惶恐。可当初那个决定是怎样做下的呢?大概许多人都想了解别人那个具有历史性的时刻,作为自己决定的参照。于是,我尝试着回忆那个煎熬的过程。至今,也不敢说自己就掌握了做决定的方法。但很清楚,“决定”只能用“行动”来做。那些想法在脑子里千百遍翻转时,只是一个观点而已。在行动之前,我的纠结都在想象的层面。做决定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想象观点和想象观点的冲突;第二层次:想象观点和现实行动的比对;第三层次:现实行动和现实行动的选择。离开单位之前,我一直在决定的最低层级活动。每天拿着想象中未来的一千种可能折磨自己,偶尔还拿这一千种可能去跟别人碰撞,其实这都是无用功,没有任何意义。无论哪里的人,都会给你分析那些里外的优劣势;更负责任的朋友,会帮你做决定,直接让你离职,或是劝你留下。可是,这些分析的分量最后都会打折扣。体系里的人,没有外面的经验;体系外的人,会合理化自己的选择。同时,你自己也会依据那些说话人的境况来为这个意见的量级打个权重分,而最大权重的意见——来自于权威的有阅历的长者——往往就是“两可”。寻求他者意见的人,最后都回到一个问题的原点: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所有的言语都无法取代自身的经验和感受,那些非亲身体验的东西,都显得发虚,不真实。尤其是感受的部分。所以,最难的就是对第一层次的突破,那个层次里,只有内在的无尽冲突——全都是能量的耗散,能量来自冲突,又在冲突中湮灭。生命,也会在冲突中黯淡下来。而当自己突破第一层的时候,所有想法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好像那个很贴切的比方: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食物。迈出去第一步,现实和想象之间,才开始因“行动”产生某种联系;从而感受到因行动而赋予的个人感受——真实的生命体验。在践行自己决定的那一刻,内心的冲突会得到缓解;于是,那些用来压抑内心冲突的能量,可以用来实践自己的决定——跳出埋怨、压抑、再埋怨的怪圈,让自身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好比离职之后,终于去验证了自己:是否没了管束就把日子过得颠七倒八、是否会在错乱的时间安排中浑浑噩噩、是否会让自己在娱乐中沉沦……然而,并没有。自己并没有失控……也没有因为失控而发疯……是的,曾经确实这样想过,很多离开体制的人都是这样想的。一边,害怕离开了体制自己活不下去;另一边,是自己被人管惯了,没人管就慌了——不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自己乱了阵脚、世界缺了秩序。事实上呢?一个始终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追求意义的人,是不大可能让时间流逝的。哪怕昏天暗地的睡觉都会被沉淀出意义来——一个周尝试早起早睡、一个周尝试晚起晚睡,看看怎样的休息节律更适合自己;尝试一个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再或30天一个工作周期,20天工作,连续10天休息;甚至半年一个工作周期4个月工作、2个月休息……看看哪个更加适合自己;更多时候,时间被填满了——那些喜欢交往的人、喜欢干的事、喜欢读的书……许多想法,开始尝试用行动去检验,哪怕特别琐碎的一点点。譬如——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心底的困惑寻找答案,哪怕是诸如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饺子、日本人和德国人为什么看起来很相似,无论社会、文化、地理、历史、天文……去知识的海洋里游荡一番,总有让心灵震颤的收获;更不用谈,分解自己的时间,去世界上那些听过无数次的美妙地方一探究竟……当一个又一个行动过后,内心一次又一次被触动、震撼之后,我们才真的面临了“选择”的议题。那么多的感受之中,你更喜欢怎样的生命体验?所以,总结一下——任何想要做改变的愿望,都产生于内心渴望和现实条件的冲突中,这是决定的原动力。任何无行动的决定,都是对自身能量的消耗。人作出某种决定,是因为内心的冲动,而湮灭掉这些冲动需要更多的力量。无论自己、或他者的观点均毫无意义,行动对决定的检验才是意义的开始;而只有行动和行动之间才构成选择所以,你问,离还是不离,这本身并非问题。(未完待续)每周更新,敬请关注!彩蛋~~今日读书分享恐惧是心灵的杀手。恐惧是能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小死亡。
其他

心理咨询:一场双人舞(下)

[写在文前的话]所有的心理咨询栏目,大家都是习惯于案例加分析,一个个故事在详尽的指导中结束。总想说点新的内容,说点更有深度的东西,那就是咨询或治疗关系,关系胜于技术,精髓在于此。方曼的两篇来稿,正遂我意。希望更多的心理从业者在身体力行的同时,将自己的感觉写出来与同道分享。此栏目来稿必复。(编辑:李建茹)舞池中,女伴往往是被引领者,这样的位置和来访者到咨询室时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我得以有机会去体察来访者的感觉。舞场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邀请者,他确实来邀请你,可你感觉不到
其他

心理咨询:一场双人舞(上)

[导言]这是十一年前发表在《心理与健康》上的旧文,拿出来看时,仍能感到当时的沉迷——无论跳舞,还是咨询。人,真正热爱的那些事物,大抵总在一处;也总是这些,最牵动自己的神经。咨询,这个久违了的舞台,又回来了。这大概就是初心的模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喜欢跳舞,舞动中常常会冒出许多灵感。心理咨询像是舞蹈——当然,两个人的舞蹈。我对咨询这项事业的热爱就犹如我喜爱跳舞一样,不是因为它带给了我赞美或是别的什么,而是因为我常常在舞蹈中忘掉自己,陶醉其中。就像咨询给我的感觉,一个好的咨询师面对自己的工作,不会是因为咨询能给自己带来被人肯定的感觉,而是自身境界的不断提升,自己和来访者一起在成长。咨询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受着来访者为我们展开的另一个世界,发现更多的有关人性的秘密与精彩之处。
其他

曼调子离职记(三):甜蜜负担

[前言]抉择过程中,最难回避的是至亲之人的态度,在乎家人的我们,往往在此溃败——我们很难向家人解释什么叫自我实现,绝大部分家庭对话也从未涉及此类议题。由此,至亲的反对——继“寻找自我”之后——成为离职的第二大考验。总以为,能跳脱并超越家庭,最终化解家庭的代际冲突、达成理解和共识的离职,才算得上一次完美转型。换句话说,我们的社会里,若一个人能够超越家庭中父辈的权威,也就实现了自我的一大半。而我,一直在路上。决定,是自己的事
其他

曼调子离职记(二):逃离

[导言]每个人的内在世界都会营造出相照映的外在世界,我的离开就是如此。人们说,当你真正想要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这种“帮”,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就好像最后的晚餐里,犹大成就了耶稣一般。有时候,自己很难让自己更新,于是,你的内在世界会帮你,借由他人,成就你。荣格说,我们都在找寻那代我们赎罪的羔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现在,工作效率很高,每件事情都100%全情投入。一个人那样真切的投入到ta爱的生活里,没可能不热爱这些用心挑选的工作。
其他

曼调子离职记(一):怪胎

因为生命的全部意义在那个筋斗里,终究我活在了对自己的寓言中。以后会慢慢讲,翻的都是些什么筋斗。挣脱了实质性的束缚,又面对了那个深埋在潜意识里的存在性焦虑,心情的U型曲线终于走过低谷,开始上扬~~
其他

生几个好?谈独生子女社会适应

在开放二胎的今天,想必许多人都有此疑问,仔细整理了一下我当时的回答,从一个已成年的独生子女的角度,是否希望有兄弟姊妹?
其他

爱情,为什么经不起检验?

前言:铛铛铛,是的,这是一篇关于科学的论述。有点枯燥,但也确实试图解答“爱情为什么经不起检验”,因为,前提就错了,你为什么要拿科学衡量人性?读了篇邓晓芒的新作,醍醐灌顶,一些随想,与君共勉。在社会科学(中间科学)中,标准被扩展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已经超越逻辑经验主义的标准了。证伪当然也是实践(科学实验),但实践不仅仅是证伪。社会科学的实践标准要诉诸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虽然也有可以被逻辑形式规范和量化的方面,但最终所依靠的并不是逻辑规律和量化指标,而是人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心都有一杆秤”。——邓晓芒
其他

告别朋友圈

突然有天发现,只要点开微信,之后的一两个小时就近乎失忆、外加痴呆,完全进入到没有时空感的地方。一个激灵出来后,会忘记我为什么点开,看了什么,又发表了什么。有时只想和朋友说事,后来一点击微信,就立即中招、犯病。待到无内容可刷的某个当口、一脸茫然关掉微信,再默默为逝去的时间进行一次哀悼。悔不当初,还忍不住要回想,我刚才到底想干嘛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