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遇见 | 自恋

曼调子 慢文化与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提要]最近中美班的团体组体验极大满足了我的自恋,这种满足让我觉察和确认自恋中美好的一部分。


鉴于“自恋”在心理学和日常生活语境下意义有极大不同,姑且称之为自我发展的阶段更加合适,借用韩岩在课堂上讲到的自我发展阶段层次论,自恋发展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以我为尊”阶段,一个是经由关系自我后发展成“自我导向”阶段。


长久以来,我都回避自恋的命题,无论它在精神分析体系架构中有多么重要。我认定“自恋”是不好的品质,也刻意回避“自恋”议题,于是也错失“自恋”中的许多营养。


在自恋的定义之中,有一条“不到极端的情况,自恋被视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想来,在过去成长的许多年里,我一定是选择性忽视了这个部分的。


于我而言,对自恋的忽视导致了三个问题:

一、从不肯定自己的优点;

二、从不在公共场合或关系中认同自己的优点;

三、从不主动运用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他者或团体。


自恋的缺乏不必然导致自卑,但自恋的缺乏会令携带美好品质的个体无法彰显自身的力量。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善良常常和“软弱”相联系,而美丽却常常会与“诱惑”相提并论的原因之一。


携带美好品质的个体自身不为这些品质正名、不去珍惜和尊重、不去维护其崇高的地位时,必然就会让曲解、诋毁、污名化占据话语权的上风,求而不得的人会来肆意践踏、试图利用好品质做伪饰的人则会来冒名顶替。


所以,对自身美好品质的肯定和宣扬的价值被大大地低估了。


仍然沿袭一贯的作风,做些自我暴露来阐释自己领悟的来路。


“长得美”


从小到大,总有许多人夸赞我长得美。因为自己牢牢记得我妈所说的,不能做绣花枕头,于是慢慢就对这些夸奖隔离了,一开始是强迫自己,后来发展成为自动化的过程。别人一夸赞我长得美,就当成了耳旁风,人家所提到的我的名字,就被自己符号化和抽象化,人家夸的只是那个符号化的名字,不是我自己,那个被夸的是隔壁家的孩子。


后来在心理咨询室里实习,由于长得美容易导致来访者的移情,这事情才被郑重地拿到桌面上讨论,这议题才被重视起来、自己才开始逐渐面对。即便如此,真正面对这个议题也是最近两年的事情。而这种面对还连带着许多有关女性议题的思考,以后开专栏慢慢言说。


正因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外表美,我也忽视了这种品质可能对他者的影响。一部分的人际交往是因为性格投契、兴趣相当、沟通顺畅,而另一部分的人际交往可能因为我的外表,以及由外表带来的面子、资源和心理上的满足。


当自己强迫性地忽略关注“外表”维度之后,我也忽略了这个面向对他者的影响。我将所有人与自己的交往都当成是性格投契、兴趣相当、沟通顺畅,而不认为人家因为满足其它的需求而与我靠近。


换句话说,我把自己的一个部分隔离了,也因为这种隔离,我缺失了对他者另外一个面向的了解。


或许很难有人相信,在读研究生之前,自己除了因为面容和着装的整洁,从不会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漂亮而照镜子。我的潜意识在于,要将自己的外表美尽力地隐藏起来,期待大家更多关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我期待大家夸赞我的内在美,而不是外在美。内在美才值得,外在美是肤浅的。


如今发现,自己的举动是自欺欺人。一张标致的面孔,怎能掩藏?


除了长得美,还有善良。


“善良”


我将善良当成是一种“应该”的品质。在职场打拼近十年才惊觉,这是一件稀有的珍品,却被我贱卖了多年。


善良,是利他的品质,只有超越了“以我为尊”的自恋阶段才可能发展出来,这个自我发展的阶段会照顾自己所属群体的关系,将群体的价值和自我的发展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或者更高的位置。


也正因为没有意识到这种超越的属性,这品质在我的行为中,仅仅体现出其低级自我发展层次中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服从性好,遵守秩序,尊重权威等等。


我的善良,不分层次、不分对象、不分情景,近乎一种无差别对待,这样的不加分辨,也让许多污秽之物乘虚而入,伤害我对利他行为的信念和坚持。同时,对于善良的恶意利用,也会让善良的主体——我一度显得懦弱、无力。


从我觉察到自己的善良、学会珍惜善良的那天起,自己才渐渐生出保护善良的能力来。


当内心中有一个声音说,


这不是“应该的”,

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如此善良,

我爱这份善良。


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另一个声音出来,


我该如何保护好它?


美好的总是稀有的,

稀有的东西,就该物得其所,

所有美好的东西,

都该遇到值得拥有它的人。


于是,学会差别对待。


让善良,成为一件值得追逐的目标。不是很好吗?


如今,像每一个肯定自身价值的人一样,我尝试着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利,有意无意之中挑选交往的对象,珍惜每一个时空交汇处,珍惜每个试图与我分享时间、分享智慧、分享感受的人,全情投入在我们共处的当下,不在任何一个时间和空间之中,成为耗费彼此心力的人。


再回头看看“善良”,这稀有的品质,一定不会和懦弱、无力联系在一起,每一个拥有善良的人,都可以让善良变得有力量。


某种程度上,善良的人学会自我欣赏,是让善良变得有力量的根本。善良的人,常常和懦弱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善良的主体没能自我尊重与欣赏。


让自己变成有价值的主体,让善良成为自己可支配的资源,而非被动的、可被牵制的、可被压榨的、供应不断的物品。


话说回来,无论是承认美、亦或承认善良,都需要一份超越意义上的“自恋”。


这种自恋不仅仅“以我为尊”,而是在尊重彼此关系之上的自我发展,是韩岩命名为“独立自我”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自我,既能照顾自身,也能兼顾他者,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协助他者一同发展。


回顾中美班


这次团体组中,我终于在运用自己的自恋里得到了奇妙的体验。很久以来,我都不是一个擅长在团体里言说的人,尤其不擅长去言说自己的好。


这次,我尝试了,也验证了那些神奇。


原来,许多话,自己对自己说的效用,比起自己对一群人说的效用,如此不同。


我说,去肯定自己的美好品质这一点被低估了,绝大多数的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力去揣测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有多么好,除非你告诉ta。

于是,团体中许久不出声的人开始说话了。


我说,欣赏你表达的攻击,让我感觉到真实。

有人说,在团体里,我的自恋得到极大的满足。

(正是这句话也让我也意识到,自身的被滋养和被满足。)


我说,谢谢你用隐喻、用幽默表达了对团体的攻击,我看到了力量,让团体生动起来,大家有了共同的议题,我看到了你的承担。

有人说,表达的时候我是紧张的,现在好多了。


我说,谢谢你们表达了嫉妒。我听到了太多的赞赏,让我不辨真假;而这份嫉妒和它隐藏的攻击性让我感觉到真实;也谢谢你的坦诚,这是我所最珍惜的东西,别无其他。

有人说,原来表达嫉妒也没有什么,让我忽然如释重负。


我不清楚哪些领悟是由我撬动的、哪些领悟是团体动力所致,但实实在在的,我感受到了真诚的投入和表达会在团体中所呈现的抱持,还有力量。


那么多令人新潮澎湃的时刻,我该如何记录这次团体体验才好?!或许该如Leonie Sullivan所说:


hold that thought, 

hold that feeling~


让这份体验继续在日常里发酵就好。


相关阅读

遇见 | 情绪和自己

湖边冥想(一)

湖边冥想(二):给自己一个允许

什么是灵性?

生几个好?谈独生子女社会适应

再学一门语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