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边冥想(一)

曼调子 慢文化与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提要]德国进入冬季,日照时间短得出奇,常常要逼迫自己出去走走,才不枉费一天的光阴。附近公园的小湖边走一圈,就是一次冥想。这冥想,又有点行禅的意思,固定下来做一个专题,就显得仪式化了。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地方,仪式化的规定些日程,是相当重要的自律议题。

今天的议题是:为什么自己到哪里都没有陌生感?


这些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有老朋友关切地问我,适应吗?


给别人的答案往往不那么走心,对付过去就算完。当这个题目被自己提出来时,才成为自己内在的议题。


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变得慎重起来。


第一个镜头闪过:


今天溜达在波茨坦公园小湖边,昨天在北京,上周在吉林,再往前是武汉、厦门……为什么,我总能找到某种熟悉的感觉?在哪里,都没有陌生感。在哪里,都能享受当时当地的食物与景色,都能参与本地的活动、结交谈得来的朋友,同时,将这些体验融入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镜头闪过:

这些年来、不同的场合下,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于是,一个答案闪现出来。或许,这种“熟悉感”,是我内心的映照。


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人,我未曾区别对待过。或者说,也没有执着于“家”,乃至异国、异乡的概念。于是,依托着一份对陌生地、陌生人的好奇,便轻松地融入在他者看来完全异质的地方。


此外,我的脸庞、神情和举止,写满了好奇、欣赏、关切和包容,哪怕那些略显莽撞的直言直语,也常常投射着勇气和慈悲。

 

再或者,我的这张大众脸容易让人提取到记忆深处曾遭遇过的、某个温婉而善解人意的女子——这种意向,当是对母性最理想化的投射了。

 

于是,当我用这样一个由内而外、充满善意的姿态去面对世界时,这个世界也在拥抱我——用其独特的方式。于是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断遇见向我释放善意的人。


这些投向我的关心,更加激发我为善的欲望。

 

这也解释了: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福泽的孩子。


所以,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感激的,那就是我的善。这些年,在心理学里浸染着,越发体验到“善”的力量所在。


“善”,几乎成为信仰了。

 

《叶问》里有句台词说,世间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中文里,“面善”有两层意思,一则是看起来面熟,一则是看起来和善。


那些看我面善的人们,大概也向我投射出了一份期待遇见美好的愿望……回想这半年来开工作坊、做咨询的经历,留在心间回荡最久的,莫过于一句:


“遇见你,真好~”

 

以往,每每有人觉得我似曾相识,不免内心疑惑。今天这一悟,不觉莞尔。


三生有幸,

做你们心中似曾相识的温暖所在。


也正是这些温暖的祈盼和愿望,让我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好奇地迈向神秘的未知之境、之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