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觉察 | 身体表达:走路的姿态

曼调子 慢文化与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让时间停驻,令生活跟随你的节奏

随着对身体各部位越来越细致的体验和觉察,再重新审视语言表达,常会有一种荒唐和疏离感。


日常生活里的人们,其身体和语言的呈现,常常南辕北辙。渴望亲近对方的两个人,可能正在恶语相向;为利益而战的人,又或许正在极尽阿谀之能事。


身体表达打开了我观摩人性的另一扇窗户,成为探索自己的另一个阶梯。


什么是身体表达?


据说,身体的表达占到全部所传递信息的的70-80%。从自身体验而言,此话不假。但各人有异,也依情境而定。


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或许百分之百都靠身体表达;一个巧舌如簧的人,身体表达至少也能成为其言语表达之重要佐证。


身体表达,也就是身体各器官和部位的表达。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握手、呼吸、发声等等。


在工作坊里,我们往往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索:


01

觉察:身体的器官和部位


尝试着去体验每一个身体部位,还有它的活动方式,去动一动、伸一伸、拉一拉、转一转,看看有怎样的发现?


我们许多身体部位可以有意识的运动、而有的身体部位则是无意识的运动。比如说,除非生病,一般我们很难感觉到胃、心脏等脏器的工作;


有的身体部位只能作简单的动作(如眼皮的开阖),而有的身体部位则更加灵活(如头部的转动);


而旋转的动作,不同的身体部位也有不同(如头部、肩部和脚踝),这都与身体部位之间连接、相互影响的方式有关。


这些瑜伽体式之中,

有没有想来尝试一个?


是否发现?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副躯体,其实,我们对它的了解实在有限。


再看看各身体部位的交互,也相当有意思,诸如:


某些动作的过程中,

是否伴随着发声?

不同的动作之中,

呼吸频率是否有所改变?

不同姿态的动作中,

会有怎样的生理反应?

心跳、出汗、肌肉紧张……


所有这些身体部位的运动,都跟心理的感受密切相连。


许多时候,心理咨询室里有这样的一群来访者,ta们很难表述自己的心理感受,诸如难过、委屈、愤怒、开心或悲伤等,但是,若是询问ta们的身体,就可以清楚听到这样的描述:


自己喘不上来气、心里发慌/发紧/堵得很,或者感觉浑身无力、发虚,站不稳,再或者身体僵硬、发冷,手脚冰凉,身体颤抖……


于是,关注身体,可以成为心灵成长的一个重要启动点。


02

发现:身体动作的固定模式


琢磨身体各个器官和部位,如何动作、又如何传达着信息。


比如眼球的运动产生不同的眼神,有的人眼球总是动来动去,有的人会盯得死死的;有人不愿意眼神接触,而有人喜欢看着人的眼睛说话;有的人眼神发狠,有人眼里有柔情、有委屈;有人眼睛总是闪闪发亮,有的人眼里有慈悲、智慧,有的人眼里像是深渊……


每个人的动作系统往往有一套固定、连续的模式,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可以通过远远观望走路的姿态就识别出来一个熟人。


不妨尝试着观察一下自己的动作模式?


习惯将手脚禁锢着、

还是将手臂弯曲、

或完全伸展开?


喜欢轻柔的、

或是有力的动作?


是控制节奏的、

还是随心所欲的方式?


这些动作模式,

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找一面镜子,或是找个好朋友,对自己做个观察和反馈,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你认为自己最常处于哪一种状态?

你的朋友认为你常处于哪一种状态呢?

不妨探索一下啊~


曾经的我,发现自己有事没事就爱"傻笑",既是表示友好、也是掩藏内心。同时,也发现自己没办法用“中性”的态度待人,总是一副讨好人的姿态。后来对着镜子演练“不笑”,将这个“不笑”的身体语言带到人际中,给我许多的惊喜。


比如,用“中性”的脸传递自己认真、严谨的态度,会让别人感觉交流的过程被重视,同时也让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中性”的脸还带来自尊,这种不随大流、维持自身态度的样子,会让自己的意见更加具有说服力。


03

体验:身体和他者/空间的关系


身体作为一个物理的存在,是和他者、周遭空间发生关系的重要媒介。体察身体和他者、空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试验场。


例如在跟随音乐自由舞动时,去觉察:


乐于在大空间活动,

还是紧锁在一个固定的小空间?

在场所的中间位置停留更多,

还是在边缘地带停留更多?


更愿和其他同伴互动,

还是更愿独自享受?


与同伴互动时,

怎样的空间距离感觉最舒适?

更远还是更近,

有身体接触、还是没有


更喜欢和谐的动作,

还是对抗性的动作?


一次舞动体验中,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和有力量的同伴互动,因为唯有和这些力量迸发的同伴们对抗,才可能让自身的力量感呈现出来;我和同伴互相铆劲、死磕到底,酣畅淋漓、也筋疲力尽。


这种对抗练习也同时提醒我,大强度使用身体力量的活动,需要间歇性的休息来支撑,否则很容易耗竭自身。


这种体验和那段时间的疯狂工作状态密切相关,也超出了自己一直以来以“慢性子”自居的经验系统。


也就是那一次体验,回首发现,慢性子的好处在于,特别具有耐受性,持续性非常好。


慢性子的工作和休息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而急性子则不一样,这种工作模式是冲一次电之后,一直把自己用到耗竭为止,从不考虑中途续航的问题。这种生命存在形式的重点在于,


迸发瞬间的璀璨、

享受控制的力量、

感知征服的乐趣。


这也提示着“力量呈现者”们,需要随时准备好面临逆境后可能发生的崩塌,还有力量耗竭后内在呈现的无力感,还有低自尊。


作一个有关身体的选择和决定


不间断的练习、体验和觉察,让我拥有了更多看待周遭人的角度,这种角度也给了我更多的选择,不禁思考:


自己要用怎样的姿态存在于世?


身体需要怎样的存在方式?

需要多大的舒适空间?

静还是动、

自由还是控制?


自己和他者互动需要怎样的方式?

友好、拒绝和敌对、

直接或间接?


身体对环境的变化应该如何反应?

僵住、战斗还是逃跑?


或许,最重要的启示莫过于,这个世界上,除了语言和言语的,还有一个被我们忽视了的世界——无声的、多彩的身体世界。


再或者,言语获得了过多的关注,于是,被灌注了太多人性之恶。言语,常常都不值得信任。


可是,

Body never lies

身体从不说谎。

(引自Martha Graham


不如时不时的,

到非言语的世界玩玩好了。

工作坊里舞动的我


案例:走路的姿态


最近回到德国,对自己走路的姿态有一些觉察。


大概是看得多了,自己不经意间开始学着一些德国人般走路,一步、一顿,然后继续走……感觉像是要把自己的脚步在地上打下印记一般,总有少许的停留,稳稳当当停住了,再接着走出下一步。


偶尔路过可以照镜子的橱窗,也很惊讶,那个状态下的自己,背挺得直溜溜的,仿佛内心铺就了一袭红毯,而我,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踏在只属于我自己的红毯上——


不紧不慢、

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


这个觉察让我发现,在这些日子里,身边同事们、朋友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take your time”(慢慢来)已植入我心。


正是由于“Take my time”的意识——自己为时间做主——也逐渐体会到德国社会里“催人是个不太礼貌的行为”这条规则的要义。


每个人都把握着属于自己的节奏。 


每次遇到着急忙慌的、尤其是国内来的朋友,我也开始不断提醒ta们,不急不急,没关系的,慢慢来。


曾经的我,感同身受。所以很期待我的同胞跟我体会一下“Take your time”的舒适感。


曾经的我,不也是被植入了一个“永动机”吗?完全停不下来。


似乎,停下来,就有罪。


事实上,直到现在、每次回国,自己也都惯性地工作在打鸡血的状态里——如若不然,我怎么能适应大家的步伐呢? 


回放那时的步态,总是急匆匆的、身体往前探着,甚至都有一些佝偻着、一步连着一步往前赶,后一步若是没跟上来、不小心路上碰一块石头或台阶之类的,不免就要崴脚;有时也暗琢磨,以那速度,若急停下来,也得先打个踉跄,缓冲一下,不然也是要摔的。


快速行走的人,往往也不太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偶尔摩擦、或碰撞,只要不太疼,都懒得回头看一眼是谁撞了自己、或者自己又碰了谁。


逼仄的空间里,那里顾得了那么多呢?!


可是在德国的时光里,我开始学着去密切关注身边人的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因为我总是被人照顾着的。


公交车或地铁上,只要一起身,旁边人就开始让开下车的过道和空间;若是有人需要从我侧边走过,总会收到一句“Entschuldigung”(不好意思);若是人太多,离打票的机器太远,马上就有人接过你的票帮你传递过去;只要大包小包拎着东西走到座位边,就有人开始忙不迭的把座位让出来。


还有许多次,都是悄咪咪地被别人照顾着。


一次机场出来推着大小箱子坐火车,我顾着身边那个大箱子,直到快下车时,才发觉身边的男士悄悄地用脚挡住旁边的小箱子、防止它滑行;


还有一次,自己拎两个箱子上台阶,我上下来回倒腾往上搬着走。一位女士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讲,只是在上台阶时顺手就拎起一只,走到台阶顶端放下就匆匆而去了……留下憋住声谢谢的我,站在原地发呆。


我的身体语言总是很快被人识别,也被人们照顾到。


于是,一次又一次,我强迫自己从焦虑的未来、回到现在,给自己逼停,去照顾好自己、然后腾出心力可以看到别人、照顾别人。


我花了多久才硬生生让自己停下来的呢?


恐怕这四五年,全都是吧。


心里那台被植入的“永动机”,终于歇菜了,被移出了自己的历史舞台。


如今,时时警醒着,只用自己的内在来驱动属于我的生命。


曾经的那台“永动机”让我不堪重负,偏离自己的生命本真,也让那个焦灼的身体黯淡和紊乱;


如今,渐渐慢下来时,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动力才有机会冒头、被看见。那些力量都在每个人的体内,每个人都有,只是需要时间和空间,把别人给自己上的“发条”松开、撤掉,自己的内在驱动力才有可能接手这个身体。


唯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知道何时停、何时行;

也只有自己知道,

如何走得稳、走得远。


保持对自己身体的觉知,灵魂方能有个安稳的归处。身体,若是被自己的灵魂陪伴、被内在深处的原动力滋养,每天都会发光、发热。


愿你的每一步,都有灵魂相守。

愿你的身体,自在随心。

最近工作坊上引入了舞动元素

玩得好开心

喜欢和大家乐成一片的自己


后记

Big Plan

最近有个大计划在筹备当中,请大家关注。


我和同事们正在准备一档中、英、德语的音频访谈节目,中英文为主,暂定名称为“Transformation”(蜕变),访谈哲学、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的世界知名学者,或政商界、非营利组织关注个人实修、心灵成长的“有趣灵魂”。筹办节目的初衷就在于,这半年里,我遇到了太多智慧的生命,自己每一天都被这些经验滋养、每天都在飞速地成长和变化,也迫切地想把ta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与大家分享。


节目会免费发布在国内的音频媒体平台上,预计还有一个月的准备期。


大家对于节目选题、谈话形式、访谈对象,线上线下互动方式等等有什么期待、建议和想法,留言给我哦~


曼调子

公众号ID:slowdownworld

关注

相关阅读

觉察 | 电脑送检之后,来一场倒带人生

遇见 | 德国的那些人与事(二)冥想的麦克

遇见 | 德国的那些人与事(一)带娃的爸爸

遇见 | 时间和价值

遇见 | 自恋

遇见 | 情绪和自己

发现 | 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湖边冥想(二):给自己一个允许

湖边冥想(一)

再学一门语言

曼调子离职记(七):蜕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