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 德国的那些人与事(一)带娃的爸爸
让时间停驻,令生活跟随你的节奏
[写在前面的话]那么多旅德生活学习的文字,本不想凑这热闹了,偏偏有人只盯着我这一扇对外窗口,不得已,闲言闲语地随便聊聊吧~等以后有人再问起相关话题,便省了口水,让他们自己来看就是了。
早上起来直接去湖边瑜伽,完了发呆、想事。
坐垫子上正看书,来了一个推着宝宝的男人,笑着跟我示意,把自行车停在离我大概五米远的位置。偌大的草坪,只有我一人享用,远远的有两个人在湖里游泳,像我一般躲在树荫底下的人少。可德国人总是很在乎人际距离和个人空间,这种示意既是礼貌,也是在权衡是否打扰到别人。
随后抱出了他家的娃,就那样没穿鞋,光着脚丫在草地上爬着,应该6-8个月大吧,爬得很开心,看到花花草草的就会端详半天,爸爸一边看ta一边吃了个早午饭。
我一边看书,也一边观察娃娃,还有这个男人如何带娃。
大自然里的孩子
娃娃虽然很小,竟然很少往嘴里塞东西,大概也是吃饱了才出门的缘故,ta很认真的琢磨着自己手脚能碰到的所有,泥土、草,或者是自己手脚碰触这些东西的感觉,ta摸索着、前进着,很久很久才爬出几步远。
这种带孩子的方式也太方便了,孩子有足够可供探索的空间,大人也得一清闲。我暗自思忖着。很幸运的是,孩子还有机会从小开始接触大自然。前一阵子看报纸,德国人在探讨孩子们的卫生,最新的专家说法是大家不用过于敏感,长期跟大自然——泥土、沙子、花花草草等接触,反而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
这确实是我观察到的一个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倾向于“道法自然”的路子。我居住的区域里,有一家艾灸馆、一家太极馆;平时聊到健康话题,大家很容易就说到西药和手术的副作用,更何况穴位按摩和针灸都是能够走保险的……基本上, “养生”这个话题上,中国人和德国人非常有得聊,而且基本不存在太多分歧。如果你能再多介绍点如何泡茶的Tipps(窍门),就很容易在这里交到朋友了。
记得曾在海德堡见到过德国人开的风水馆,当时惊觉德国人对东方文化的了解已经深入骨髓。后来联想到第一本《易经》毕竟也是由德国人翻译成西方文字的,这就不难想象东方文明古国文化和智慧在德国落地开花的各种可能了。倒是中国人自己,尤其是大陆,因了些社会动荡的缘故,离自己的文化渊源倒是越走越远了,说是自己的老祖宗,也不知道老祖宗到底给我们留了什么,徒长了一副黄脸黑头发的皮囊。
实实在在地说,关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倒都是这三、四年来了德国才慢慢补的课,算给自己这副皮囊填充了点干货,让祖先的智慧也照进自己的生命,不枉为一回中国人。可究竟如何才算做了个正宗的中国人,如今是越学越糊涂,若是面对德国乃至其他欧洲汉学家,也是不敢随意下判断说到底是谁更了解中国人、或者谁更像中国人的。
爸爸的育儿经
孩子的爸爸没事就往我这里看看,后来我索性放下书,他便尝试着与我打招呼,问我哪里来的,说我德语讲得不错——显然是想聊的节奏,人很友好,不如练练德语也好。
果然,他一开闸就说不停了,告诉我他太太在波茨坦大学读博士(德国人很多都工作稳定后才选择读博士),现在主要是他负责带娃;和所有养娃的人一样,他也告诉我一些育儿经,比如等到太阳再大一点就要带宝宝回去了,怕ta晒伤,下午晚点等太阳落山就还会再出来一趟。
我喜欢他自得其乐带娃的样子,而且了解宝宝的所有习性,一看便是很体贴的爸爸,没有紧张和过度担心,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也给ta足够的空间,时不时地给ta一个吻或爱的抱抱,再或是抱起来四处溜达溜达,和陌生人打个招呼、看看远方;小朋友一直不吵不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草地上探索一圈后,慢慢爬回了自家的自行车、扶着车试图站起来时,爸爸告诉宝宝不要把手往轮毂里放,大概以防车轮转起来伤到ta;临走时,赶紧拿湿纸巾给小朋友擦手,处理得干干净净后才给宝宝放回车里。
从始至终,我都没看到男人和女人带孩子有怎样的区别。
我知道,自己是戴着有偏见的眼镜进入这个社会的。所以,才会在看到许多爸爸们自得其乐跟孩子在一起时,会格外的感动,觉得那样的男人性感至极。由这样的性别角色和定义出发,连看到男人背个小布包上超市都要额外多看几眼。
事实上,在这个社会里,这就是正常而普通的事情。
好像所里的首席们在年中总结时会提到,我们所里在性别平衡方面也做得很好,包括女员工和男员工在各项绩效方面的贡献和参与度等。同时,所里几乎所有主题,都会有性别视角的研究,比如女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风险社会中的男女社会分工和家庭议题等等。每次我都惊讶,惊讶之后便是领悟,随后还有许多遗憾,作为一个女性,我对自己的理解实在太少,尊重和信任都太少。
房子
和全职爸爸的聊天中,他还和我提及,他们住在波茨坦已经八九年了,喜欢这里的环境,有大片的森林、公园和湖泊,很适合小朋友居住。只是房子也不好找,庆幸的是,他们现在找到了自己很满意的房子。
显然,他们也住在租来的房子里。
在欧洲住久了,“搬家”成了大家习惯的话题,如何找房子、找到怎样的房子,这种话题很好聊,最能引起共鸣。年纪轻轻买房子,对大部分西欧人而言,都不太正常。如果没记错的话,德国现在的购房率也就50%左右而已。
这里确实是个租房子住也安心的地方,对于大多欧洲年轻人、甚至中年人而言,租和自购房的区别不大。
引荐我来波茨坦的Ortwin教授和夫人租住在本地的一套两层公寓里,无论他们是否有房,至少他们没有在波茨坦置办房产,很显然,这不是德国人投资的主要方式;曾经负责访问学者事宜的Ilan教授亦然,上个月,他还发告示要往外出租一个小房间给来访问的学者,以便分担他长期不在德国却空着房间的房租。
我并不认为中国人买房子就不好,在金融制度不健全的地方,房子仍然是财产保值的首选。只是,德国对房客的保护和炒房的遏制之有效,让我很佩服。由此,租房才成为大家的首选,年轻人也不必过于透支自己的未来和创造性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早早地被佩戴上房奴的镣铐。这里租房子的年头越长越容易租房,因为房主省心,而且对租客而言也更划算,政府规定了每年房租的涨幅,而这个涨幅远低于通货膨胀率,所以,有人租房子年头长了,能比周围的房子租金便宜出许多。
不好的消息是,最近德国的房价也开始嗖嗖涨。据说,其中也有中国人的贡献。
哎,让我说啥好。(本篇完)
读书分享
沉浸体验
Flow
其特征在于:完全沉浸在活动中,暂时忘掉了自我,也忘掉了周围其他一切东西。
沉浸体验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们会忘掉自己,忘记日常生活的忧愁烦恼;人们的时间知觉扭曲,阅读好几个小时像是只有几分钟,有时经历的几秒钟危险又好像度过了几个世纪;带来沉浸体验的活动,具有本身即目的性,即活动本身就是奖励,例如读书、运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等活动。
要获得沉浸体验,活动对我们而言必须具有挑战性,即活动难度与个人技能要水平相当,且两者都高于一般水平。
高难度-高技能会带来沉浸体验;
低技能-低难度导致麻木;
高难度-低技能导致焦虑、失控;
低难度-中/高技能导致无聊。
所以,随着机能越来越娴熟,我们需要越来越难的活动才能获得沉浸体验,如果不转向难度较大的活动,我们就会觉得无聊。相比之下,如果技能还不够娴熟就转向难度较大的活动,我们就会焦虑。
引自《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Alan Carr
丁丹 译
曼调子
公众号ID:slowdownworld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