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觉察 | 电脑送检之后,来一场倒带人生

曼调子 慢文化与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让时间停驻,令生活跟随你的节奏

[写在前面的话]正在应付入职单位以来最重要的一天,需要做两场汇报,前一天的晚上,电脑崩了,再也开不了机。内心呵呵,原来是这么考验我的……


现实:电脑坏掉了


电脑坏掉了。

电脑坏掉了,很好。

电脑坏掉了,我才是自己了。


我真正拥有的,从来都只是我自己,而已。


其实,我们终归是什么都留不下的。早一点体会失去的感觉,也未尝不好。


不是吗?


要不是电脑坏掉,恐怕我还没这么明确。


Mac是被我的生命加持过的,它的好就是我的好。


内在的繁盛,造就了那个充满趣味而智慧的电脑,只要那个内在繁盛的我还在,就可以创造更多拥有丰富原创作品的载体来。即便那些资料再也回不来了,我还有自己,还可以创造、书写、经验、感受……


那个Mac,承载过我生命的一段时光,原本以为,这段时光托付于它就能永远保存下来,显然,这都是幻想。


你看,这就是事实,这个世界的真相。


没有什么真的可以永留传。


意义:曾经,有什么真的存在过?


可是,那段时光的意义究竟如何呢?

如何证明那段时光的的确确存在过?

当然存在过,

在身体里、在脑子里、在心里。


电脑里保存着的我过去的许多作品,它们消失了,固然可惜;


倘若,再回到当初撰写过的同样主题,我从现在起、进行再创作就定然不同了,这些不同里、藏着时光留下的印记。


岁月,给我更丰富的有关生命的体验。这段岁月,不因记录岁月的笔记本的崩盘而消失。笔记本,作为一个将我的所想、所知、所感定格在某个瞬间的工具,它的消失,反而成全着我和那些尚未表达的所思所想、有更多的相处,无论是融入的、或是拉扯的,都是内在宝贵的体验。


常常的情形是,一个话题,在心里埋藏得越久,一旦具体到纸面上,其具有的渗透力和表达力就更强,观点也会更透彻,而表述背后的逻辑漏洞也会少许多。


罢工的笔记本里,留存着那一段时光里的我——那个固态的、再也没有变化可能的我。只要现实的“我”,是不断更新、不断超越,这个Mac于我的重要性,就降低了。


所以,我得到的两个领悟是:


  • 只要我——作为一个创造性的主体——依然存在的话,Mac永远只是附属、工具、通道、载体和介质;


  • 个体的内在成长越迅速,外在变化对其影响力就越小:当自身的变化速率超越了外在世界的变化速率时,人会获得另一种自由。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尽量控制自己——少说。


每次未经审慎打磨过的言说,都是一次表演——迫不及待地渴望展现自己拥有的知识、阅历或者是聪明;而每一次表演性的表达,都会阻碍那些议题和自身的充分融合,让议题停留在给大众制造娱乐效果的层面,而非通达至深远、或智慧。


比起表达自身成长——如领悟、获得外在资源与认可,内在跃迁式的成长永远更具优先级。


苏格拉底说,

未经反思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引自《自辩辞》


所以,没有充分经过自身发酵的知识、体验或是某种能力,彰显的只不过是浅薄而已。


这过程,也叫酝酿。


酝酿,需要隔离的环境。


美酒,需要隔绝空气、阳光,独自在黑暗、潮湿的一角,时间越长越醇厚;


作品的酝酿,也需要隔离。


隔离外界的嘈杂、繁复的视听,用作者真实鲜活的内在生命力去提纯、淬炼,时间越久,越带来精致入微的触动。


酝酿的过程,

是内在成长的重要加速器;

像是闭关的修炼一般。


修炼之中,

不仅让时间停驻。

还要,倒带。


觉察的途径:倒带人生


没有Mac朝夕相伴的时光里,做了个决定:


不结识新的朋友,

不翻阅新的书籍,

不下载新近的论文,

不摄入新的知识理论,

不接揽新的工作任务……


只复习阅读过的书籍、

翻看受触动留下的感想,

整理纸片里散落的领悟、

重温日记里蕴藏的灵光,

完成已允诺而未结项的工作,

梳理、回溯、反思自己的经历,

回放珍贵的录音、

追忆令人悸动的相遇,

重整过往的体验,

细细品味逝去时光与生命的点点滴滴。


我称之为,倒带。


将自己拉扯出自己的生活,然后用第三者的视角,站在一个离自己现实有距离的位置,观看自己的过往、就像看一出自己为主角的电影一般,同时去思考——


感受


我想过什么、做过什么;

当时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


我得到了什么、

又失去了什么;

得到了,感受如何;

失去了,感受又如何;


这一切是我想要的吗;

如果重来一次,

我依然如此抉择吗;


曾经的我,

还有另外的一种选择吗;

如果是不一样的道路,

如今我会如何;


过去的那些时光,值得吗;

过去的生命历程,我乐在其中吗;

那些快乐给予了我什么;

那些不开心又给予了我什么;

这些快乐,

还有不开心,

都是我心甘情愿的吗。


关系


过去出现在自己生命里的那些人,

我还爱着吗、恨着吗;

ta们变了吗、还是我变了;

和ta们相处的感觉变了吗;


我们依旧热络吗,

还是已经渐行渐远了呢;


我常常想起的那个人,

是否想要和ta说点什么呢;

好像有谁,格外想要见一面的吗,

或者还有谁,以后再也不要见了;


哪一段关系自己最投入、最不舍,

亦或最厌恶、最心酸;


那段关系如何改变了我;

而我,又是如何改变了这段关系;

如果有可能,我会做怎样的其它抉择;


如今的关系里,

哪些是最重要的、最喜欢、最珍惜的;

哪些是最不重要、最厌恶、最痛恨的;


有什么关系是我想要离开的,改变的;

离开和改变这段关系的生活是怎样;

有什么关系是我想要维系的、投入的;

我对这段关系抱有怎样的期待;

我打算如何投入;

这是我的选择吗;

我欣赏我的选择吗;

我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吗。


事物


看看堆放在房间、桌子、床边的

书籍和资料,

或各种杂物——


我最爱哪些,

最不爱哪一些,

哪些我常常翻阅、使用,

哪些我很久未曾触碰过;


它们如何参与了我的生命,

它们在什么时候参与到我的生命;


我从这些东西里得到了什么,

ta们如何改变了我,

以怎样的方式改变了我,

在哪些方面改变了我;


我可以离开它们吗;

离开它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离开了它们,

有什么替代的方式和选择吗。


成长:Being or Doing?


多么美好啊,如果有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安安静静地、躲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偷偷地跟自己聊会天——


默默品尝着,自己的生命时光,还有曾经共同相处过的人们、事物给自己带来的感动、欣喜、悲伤或失望,整理这些情绪,回顾、体味自己或跌跌撞撞、或如履薄冰、或饱经风霜、或左右逢源的往昔……


好像猫猫寻得安逸的小窝,轻轻舔着脸、顺着毛。

我们总需要时不时地这样对待自己,连小猫都知道的事。猫猫总需要很多的时间和自己相处,不整理好自己,没有办法再次优雅地登场。


许多年了,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作为一个个体,其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是归咎于那打鸡血般忙碌的若干年,还是后期让自己停下来的这些年呢?


现在,我越来越清楚,显然是后者。


无论是有形的成绩,还是无形的内在成长,都是在我停下来,做回顾性反思的时候发生的。


以博士论文为例,自己理论构想上取得质的突破,得益于我在斯图加特图书馆里日复一日的发呆、在Vaihingen校区森林里漫无目的的散步,每天一点小小的领悟,时间长了,就出现了思考的主线,一些时日的累积,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解释系统,哪怕这个解释系统还依旧破碎、充满质疑和探讨的空间,可是,自己培育的属于自己思想体系的小苗,终究是破土了。


这种欣喜,无以比拟。


以后的每一天,都在浇灌属于自己的大树,每一天,都在期待看到它成长后的新的模样。从此,研究的生活本身都充满了意义,在自己心田里长出的嫩芽会调动全部的生命力,令人充满勃勃生机。


以至于很多时候,回想八年多在体制内、如工蚁一般碎忙的时光,几乎可以在自我介绍里用一句话便简要带过。


是的,那些没有为生命赋予意义的忙碌,几乎很难在内在空间里投下任何印记。


白过了吗?

也不白过。


若没有曾经那样疯狂、长久投入到作一颗“螺丝钉”的使命之中,我也不会对如今有价值的生命怀有这么深刻地感恩,并珍惜。


同时,这种纯粹的内在生活也为我过往的时光赋予全新的生命意义。


[后记]汇报很成功,无论是上午接待中国代表团,还是下午对所里同事的报告,许多人觉得有趣,引发诸多不同层面的观点碰撞。


上午报告里提到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国内哲学家邓晓芒提出“回到科学本来的基地上去追溯一切人类知识的发源地……一切科学归根结底都是人学”,“不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定基础,而恰好是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


面临质疑时,很惊喜,意外得到Ortwin和Pia的声援。有人提出,当然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基。Ortwin笑着说,“Physics doesn't talk to you. Haah?!”; Pia跟着提及,“或许我们应当审视一下所有社会科学研究所采用的工具,这些全都是Man-made”。


果然,一旦涉及真正的学术议题,和德国人交流就全然无障碍了。前提是,我们在一个层面、共同的话语体系下探讨这个议题。


下午报告里关于积极心理学和对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修订,引起Mark的兴趣,他惊讶于对需求层次论的质疑声还未曾被我们广泛地知晓;Kathryn和Mark都同时注意到了性别差异,还好对这个议题有关注,能够接住他们抛来的问题。


在欧洲社会,关注“性别”议题几乎是每个学者的应有之义,是任何社会研究都必须涵盖的。我欣赏这种“政治正确”,这种氛围,也直接导致了自己对性别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也打开了思维的新视界。


静静地回味,事实上,我为这一天的对话已经准备四五年了。


电脑宕机与否,早已无关紧要。

“后台留言”的统一回复


谢谢大家的关注。

留言都收到了!

由于超过48小时后就不能回复,

请各位见谅~ 


友情提示:文章下面的留言,是不存在时限的,而且可以告诉我是否希望其他人看到您的留言,所以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的留言处与我交流,无论是建议、意见或是个人困惑。


谢谢你们的厚爱,你们的每一次发声,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各自都走了好远的路,才彼此遇见。


且行且珍惜~

爱你们的小曼

于波茨坦

曼调子

公众号ID:slowdownworld

关注

相关阅读遇见 | 德国的那些人与事(二)冥想的麦克
遇见 | 德国的那些人与事(一)带娃的爸爸
遇见 | 时间和价值
发现 | 自我成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遇见 | 自恋
湖边冥想(二):给自己一个允许
湖边冥想(一)
再学一门语言
遇见 | 情绪和自己
曼调子离职记(七):蜕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