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言单语”进到“双言双语”甚至“多言多语”,这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双语更是“当今多民族、多语言社会语言生活的重要模式”。开展双语教学,关系到国家和个人语言能力、语言素养的提升,已逐渐成为国家和政府的紧迫任务。但真要使双语教学既利于国家,也利于民生,必须如国际双语学会会长戴庆厦教授所指出的,“遵循两全其美的原则”。“两全其美”,这一原则要求双语教学的实施既让学习者掌握好目的语,同时能维护和继续保持自己的母语。但具体说来,不同性质的双语教学,还有不同的具体情况。
(一)“母语—外语”型双语教学
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双语教学。各个国家和政府都应该鼓励尽可能多的国民学习、掌握一种乃至多种外语。这是因为当今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不依赖国际的支持。如今不愿走向世界、竭力闭关自守并排外、坚持自给自足的国家,已不复存在了。如果有这样的国家,那它必然走向日益贫困。就现实情况看,各个国家都只是一部分人学习掌握外语。对于“母语—外语”型双语教学,如用“两全其美”即“母语的语文好外语也好”这样的要求来衡量,这样的人太少了。能做到一种语言好就算不错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两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整体的母语语文素养与水平滑坡,而外语也没怎么学好,水平普遍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将在后面对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种现象,高校外语学院或外语专科学校普遍存在不重视母语水平提高的问题,以为学好外语就行了,殊不知如果母语素养不好,母语水平不高将严重影响学习者日后的外语水平。
(二)“母语—全国通用语/国家主流语言”型双语教学
这类双语教学出现在两类国家:一类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且已立法规定某个民族语为全国通用语,中国就属于这样的国家;另一类是也是多民族、多语种国家,但法定的主流语言不是国内大的族群的语言,而是国际上的某种通用语,新加坡就属于这样的国家。先说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双语教学状况。我国已立法规定普通话、规范字为全国通用语言文字。这样,各少数民族就面临“母语—全国通用语”的双语教学,而在民族自治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也面临“汉语—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从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看,都要朝“两全其美”的目标发展。宪法也好,《通用语言文字法》也好,以及其他关涉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问题的法律法规也好,都明确规定,全国推行普通话、规范字,全国各民族公民有学习使用普通话、规范字的权利;同时也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双语教学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可是,真要切切实实地实现“两全其美”的目标还是很艰难的。且不说个别地区由于个别举措不当曾引发不小的矛盾与风波;就是普遍开展得好的地区,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强势的普通话冲击下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在青少年一代普遍地受到影响。目前在民族地区开展的双语教学大致有这样四种情况:第一种:本民族没有文字,这些民族“从初等教育起到高等教育全部使用汉语文开展教学”。第二种:有的民族,如纳西族、水族等,虽有自己的文字,但自己的文字不常用,结果“就只能是全部或部分从初等教育起到高等教育全部使用汉语文”。第三种:民族杂居地区,没有条件按民族分班,只能不同民族孩子混合上课,这样也就只能使用汉语文开展教学。第四种:比较大的且有自己的文字、有本民族教师的民族,可以从初等教育起到高等教育全部使用本民族语言开展教学。不管属于哪种情况,民族语言本身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居于优势地位的汉语的冲击。这种冲击不是一方强迫另一方的冲击,而是自愿接受的冲击。现在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一开始就接受汉语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以便在学业上、科技文化掌握上赶上甚至超过汉族地区的孩子,以利于今后找到更为理想的工作。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从整个地区到各个家庭,到个人,要摆脱贫困,要发展,要走向富裕,必须学汉语,必须走出村寨,走向东部发达地区或去东部学习深造后再回到本地区发展自己家乡的经济、科技,或经商于东部和本地区之间,或直接在东部工作。因此,民族地区青少年学汉语已经并正在逐渐成为自发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且得到多数家庭的支持。从1949年到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所经历的“从边疆语文教学转为民族语文教学”到“从民族语文教学转为自行选定式双语教学”到“从自行选定式双语教学转为集体约定式双语教学”三次转型,也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势。而这不可避免地带来对母语的冲击——母语只成了一般生活用语,而政治语言、经济语言、教育语言、科技语言等都不知不觉地让位于汉语。至于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学习当地民族语言,虽一再提倡,也采取一定措施,但因并无硬性法规,也就只能完全取决于个人勤勉程度,谈不上能达到“两全其美”的目标。现在看新加坡。新加坡1965年取得独立,并建立了新加坡共和国。当时,有四大族群——华人、马来族人、印度族人和欧裔族人,华人人口约占80%(现在只占到74%),欧裔族人只占0.43%。考虑到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国土面积不到700平方公里,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面向世界,走向国际。所以当时的国家领导者就确立了以英语为主流语言(或称顶层语言),规定外交语言、政府语言、经济语言、教育语言都用英语,同时要求学好母语,以传承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实行“母语—英语”双语教学政策。这个语言政策很英明、很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外交的发展。应该说新加坡能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到80年代初就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家,其正确的语言政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也出现了老一辈华人不愿看到的但又无法避免的局面,那就是由于主流语言是英语,对个人而言,无论工作、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直接受其牵制,不可避免地普遍将英语学习放在首位,久而久之,不可能不影响母语的发展。新加坡资深语言学家周清海教授感叹说:“新加坡四十多年双语教育的结果,是使新加坡人普遍向英语认同,最近,年轻的新加坡人甚至在英文报上提出‘英语是我们的母语’。”而这也迫使政府于2004年推出新政策——“报读大学华文第二语文成绩只需达到所定的最低水平,分数不再算进总分等等。“而这进一步造成华语语文程度普遍低落,以致使老一辈新加坡华人面临一种忧虑:“英语会不会逐渐被新加坡人认为是自己的母语?”这样看来,在“母语—全国通用语/国家主流语言”双语教学进程中,“语言的实际功用及其效应”必然凸显全国通用语/国家主流语言,而母语逐步退居第二位。双语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掌握双语是不容易的”。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
(三)“母语方言—母语共同语”型双语教学
严格说来这不能叫“双语教学”,因为就方言本身不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只是方言区的人单向学习共同语而已。如我国,从“教”的方面看,是在方言区大力推广普通话;从“学”的方面看,各方言区的人努力学习普通话。我国汉语历史悠久,方言复杂,一般认为有七大方言区。就口语来说,如果各个方言区从未学过普通话的人聚在一起,难以进行言谈交际。所幸的是,我国书面采用的是超越时间、空间,超历史、超方言的汉字,这为“十里不同音”的汉民族的书面交际提供了方便。方言的隔阂严重影响各地交流,不利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与交流,因此必须以国家行为法定推广普通话,而且坚定不移,无时间限制。将近六十年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73%。这应该说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国家一再正式强调,推广普通话并非要消灭方言。但是,我们看到,2005年上海“两会”期间出现了“拯救方言”、“保卫上海话”等口号;2010年在广州、香港又出现了“保卫粤语”、“捍卫粤语”的风波;2010年前后在报上、网上更围绕“保护方言”问题展开了不同观点的大讨论,讨论各方都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如一方说有人借推普搞“语言霸权”;一方则说“方言保护纯属无稽之谈”。这说明,在推普问题上存在着矛盾与不同观点的碰撞。我们认为,对于推普首先要充分肯定,而且必须继续坚持;同时,对推普中的有些举措、规定(如规定普通话要成为校园语言)也可以反思、讨论。必须明确,推普是国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广;同时要明了推普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之间的言谈交际,不应要求非要达到多么高的要求。再则,语言具有情感性,方言本身又是“语言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承载者,我们不能只看到“方言”对交流不利的一面,也要看到“方言”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因此,我们在推普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所实施的举措需尽可能恰当,力求达到既克服“方言”不利交流的一面,又不影响方言的存在与发展,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以达到“两全其美”的目的。语言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语言和谐和双语共生建设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在当今时代,国家也好,个人也好,如若轻视、怠慢甚至抗拒双语教学,只能自受其害。但“两全其美”这只能是双语教学的理想目标。然而,虽然“两全其美”只能是双语教学的一个理想目标,但是强调和坚持“两全其美”这一目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