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 | 张玉金《出土先秦文献虚词发展研究》:从历时角度研究出土先秦文献中的虚词系统发展

张玉金 语言服务 2020-01-19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张玉金1958年10月生,吉林榆树人。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获博士学位。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又任中国古文字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语文月刊》主编、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作文题组长。主要从事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古文字学和汉字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9部,其中专著10部,主编8部,参编1部。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文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3项,省教育厅课题4项。论文论点常被引用,多篇论文提要被收在《中国语言学年鉴》里,许多成果被收入《古文字诂林》和《殷墟甲骨文集成》之中。



我所写的书,一般都是自身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这本书也不例外。2010年,我申报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基于分段描写的出土先秦文献虚词发展研究”(批准号GD10CZW13)获准立项,本书是这个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获得了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编号SKXSEE1414)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学科建设平台基金(2014年)的资助。本书中造字很多,出版难度大,如果没有上述资助,是难以同读者见面的。

张玉金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

华南师范大学社科处曾邀请专家对拙著进行匿名评审,有三位专家写出了《专家推荐意见》,他们都对拙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由于是匿名,我不知道他们的大名,冒昧地以甲专家、乙专家、丙专家代称呼他们。


1甲专家的评价

该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先秦出土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结合传世先秦文献,对古汉语虚词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材料广博丰厚,论证细致缜密,系统完整科学,是难得一见的学术力作。该书主要学术价值有以下几点:(1)在以往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上,以具体词为根据,深入研究了虚词産生的缘由,探寻其演化的途径,为丰富古汉语词汇理论提供了坚实的依据;(2)该书作者对出土文献的时代、地域、特点有比较科学的认识与把握,由个别归纳一般,由一般考察个别,对完善古汉语词汇体系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对建立科学的虚词体系提供了可信的根据;(3)该书具有比较突出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虚词类别的重整与划分、虚词词性的确定与虚化、虚词的共性与个性等;(4)该书具有完整的系统性,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规范,表述清楚,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推荐出版。


2乙专家的评价

过去研究先秦虚词多据传世文献,但传世文献经历代传抄,往往不能充分保留语料的原貌。近二三十年才陆续有了一批依据出土文献来研究虚词的成果。由于出土文献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语料的原貌,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能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先秦汉语。但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多按材料批次或时段分别进行,缺乏对贯通整个先秦的全面描写,也缺乏动态的考察。《出土先秦文献虚词发展研究》一书正是为弥补此一缺陷而作,在选题上有较为突出的学术意义。作者对学术界有关先秦虚词的研究情况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做了很好的综述。对出土各阶段先秦虚词使用情况做了相当详细的描写,幷能纵向梳理出其间的发展变化,对于增进人们对汉语虚词的起源和发展的认识,颇有裨益。


3丙专家的评价

该著作以出土文献中先秦文献虚词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先秦出土语言研究比较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往对先秦出土文献的研究,更多地关心文字识读与考释以及文化意义研究,以虚词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主要是分类研究,如以载体分类的甲骨虚词、金文虚词研究等,本着作的创新之处在于补充了这种缺乏用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各个时代出土文献中虚词系统的断代描写,全面系统地利用了出土先秦文献,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当然,三位专家也指出了书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幷提出了修改意见。对此,笔者基本上都采纳了。本书是从历时角度研究出土先秦文献中的虚词系统发展的。由于出土战国文献的虚词占整个出土先秦文献虚词的主体部分,所以难免造成本书与笔者2011年出版的《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内容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复,特此说明。


本文来源:节选自《出土先秦文献虚词发展研究》的后记。本文为张玉金教授授权发布。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亚马逊购买此书,开启阅读之旅~~

本书导读本书是有关出土先秦文献虚词发展的研究著作,为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服务书系·出土文献研究”之一种。本书首先厘清虚词的概念,然后梳理既往的出土先秦文献的虚词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作者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整理并运用断代描写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对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兼词等虚词类别进行历时考察,进一步总结出土先秦文献虚词发展规律,从而全面把握出土先秦文献虚词的动态发展。本书导读

目录凡   例绪   论第一章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的发展第一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在”“当”“方”“即”“后”“先”的发展第二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自”“由”“从”“道”的发展第三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至”“至于”“到”“遝”“晋”“戠”“”“向”的发展第四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终”“卒”“尽”的发展第五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于”“於”“乎”的发展第六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以”的发展第七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用”的发展第八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因”的发展第九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与”的发展第十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及”的发展第十一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为”的发展第十二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眔”的发展第十三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如”的发展第二章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的发展第一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以”的发展第二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用”的发展第三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因”“因而”的发展第四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与”的发展第五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及”的发展第六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为”的发展第七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而”的发展第八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则”的发展第九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既”的发展第十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虽”的发展第十一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且”的发展第十二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斯”和“此”的发展第十三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故”和“是故”的发展第十四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然”的发展第十五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焉”的发展第十六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眔”的发展第十七节  出土先秦文献假设连词的发展第十八节  出土先秦文献中其他连词的发展第三章  出土先秦文献助词的发展第一节  出土先秦文献助词“然”的发展第二节  出土先秦文献助词“之”的发展第三节  出土先秦文献助词“者”的发展第四节  出土先秦文献助词“所”的发展第五节  出土先秦文献助词“其”的发展第六节  出土先秦文献中其他助词的发展第四章  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的发展第一节  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与”的发展第二节  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也”的发展第三节  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殹”的发展第四节  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矣”的发展第五节  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乎”的发展第六节  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哉”的发展第七节  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焉”的发展第八节  出土先秦文献中其他语气词的发展第五章  出土先秦文献兼词的发展第一节  出土先秦文献兼词“焉”的发展第二节  出土先秦文献兼词“诸”的发展第六章  出土先秦文献虚词发展综论第一节  出土先秦文献介词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  出土先秦文献连词的起源与发展第三节  出土先秦文献助词的起源与发展第四节  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的发展参考文献后   记目录


扩展阅读

出土文献研究

学术专著


1《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二辑)》
华南师范大学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中心编张玉金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
本书导读以往对出土文献,多是从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角度加以研究,较少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探究。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很少涉及出土文献,往往只利用传世文献去研究古代词汇、语法、音韵等。由于传世文献的局限性,其研究成果也必然有一定的局限。《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二辑)》从新近一大批出土文献着手,利用出土文献进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显著,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本书导读

2《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
张玉金  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本书导读跟传世文献相比,出土文献更具原始性,保持了语言原貌,因此本项研究成果对于建立更为翔实的汉语语法史、汉语虚词史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对于利用出土战国文献进行各门社会科学研究也很有理论价值,对于古代汉语、古汉语语法学、古文字学和汉字学教学有实践意义。本书导读

学术论文
1. 张玉金:《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的发展》,《语言研究》2015年第1期。2. 张玉金:《甲骨文中位事介词“于”研究》,《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1期。3. 张玉金:《出土先秦文献助词的起源与发展》,《语文研究》2015年第2期。4.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毋”的否定功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5.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不”和“弗”的区别》,《中国语文》2014年第3期。6.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否定副词“弗”》,《语文研究》2013年第4期。7.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否定副词“未”》,《语言研究》2013年第1期。8.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毋”字句的句法分析》,《殷都学刊》2013年第3期。9. 张玉金:《从出土文献看〈老子〉〈论语〉中被替换的“弗”》,《文献》2012年第2期。10.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虚词“与”和“及”的区别》,《语文研究》2012年第1期。

语言服务微信号:Language-service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详情可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