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 | 薛婷婷 毛浩然:基于修辞情境的对外报道编译传播效果优化模型建构研究
图1 基于修辞情境的对外报道编译稿传播效果优化模型
如何在趣味性上与受众“同一”?在国外,“新闻故事化”这一趋势日益显现,在新闻中穿插故事已经成为一种行业习惯。故事一般都较为轻松有趣,可以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当然,光是有趣还不够,故事必须在让受众轻松的同时为整篇报道的写作目的服务,要能自然地引导受众接受编译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叙事修辞可以在这一点上对编译者提供理论指导。Fisher认为,“人本质上是讲故事的人”,也就是说,讲故事是人的根本特征。但修辞者对故事的选择也是一种理性的反应,故事是服务于某种“目的”的,它具有劝说功能。“叙事是一种以言行事的行为,修辞者把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意图隐含于其选择的事件组构成的故事之中,并把该故事讲出来以期听众的所思、所言、所行像他一样。” 对外报道的编译稿中运用叙事修辞,不仅可以使编译稿体现“趣味性”,还可以帮助编译者提高传播效果。但叙事也要诉诸“同一”。叙事是实现认同修辞功能的一种综合而又十分微妙的方法。Burke将“同一”分为三类: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模糊同一。所谓“同情同一”是指仅仅强调共同的情感来与听众建立亲情关系;“对立同一”是由于大家共有某种反对的东西而形成的联合;“模糊同一”是指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实现的同一,比如购买香水的人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将自己和香水广告中的美女形象同一起来。编译者在“讲故事”时若能做到这三种同一,可以使自己的故事更具说服力。对于文化传播类的对外报道而言,“同情同一”和“模糊同一”尤其有用:
例1:
在福州老城区汀州社区南禅弄的一间废弃工厂车间里,一块惊堂木,一副铙钹,一张小木桌组成了福州评话老艺人表演的全部舞台——玉叶书场。这里每天都吸引众多老听众躺在躺椅上听福州评话表演,他们当中年龄最长的有90多岁,最年轻的也有60多岁。(走进最后的说书场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6-08/content-9268517.html 中国日报网06 /08 /2013) One beat of the gravel on the wooden table and the sounds of cymbals signal the beginning of an age-old storytelling performance.In a heavy Fuzhou dialect,an elderly artist starts telling stories on the podium.His audiences are mostly retirees and senior citizens,who have been ardent fans of the ancient art.(Once Upon a Time http://www. chinadaily.com.cn/sunday/2013-09/01/content-16934895.htm 中国日报网英文版09 /01/2013)例1是介绍福州评话的中文原稿和英文编译稿的开头,全文讲述的是福州评话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濒临消亡。编译者对中文原稿进行了改写,中文稿采用了是描写的手法介绍了福州评话最主要的表演场所:玉叶书场;在英文编译稿中,作者将目光聚焦到人物,讲述了一位老艺人表演时的场面。这种由“物”到“人”的转变不仅凸显了趣味性,也仿佛让受众身临其境:年老的艺人在坚持表演,听众也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场所是废弃的工厂间,演出道具简陋至极。这个“故事”使读者很容易产生同情,体会到老艺人的坚持,也体会到评话已到了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这里编译者使用的就是同情同一。
例2: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这是一篇介绍侗歌的中国原稿的导语段,在文中,作者介绍了侗歌的历史以及对于侗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但是“侗家”“侗歌”这样的内容对于对侗族文化知之甚少的目标受众而言显得有些枯燥难懂,也让人觉得有些乏善可陈,难以吸引受众的目光。但如果编译者添加下面这则趣闻,就可以使编译稿读起来轻松有趣: The Kam Grand Choir also serves as a matchmaker for many Dong people.More than 30 years ago,driven by her passion for singing songs from the Kam Grand Choir,Hu Guangmei,a 58-year-old village woman from Wangdong Township,Jia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married Yang Shenjing,a villager from the well-known Kam Grand Choir singing Zaidang Village,Zaima Township,Rongjiang County,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Guizhou Province.Since the couple married,Hu has become a popular singing teacher to local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Our house has been crowded with people learning to sing nearly every day.”said Hu.
在下面的译文中,编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大幅删减,将洋洋洒洒的一大篇中文原稿直接编译成了两百多字的英文短文。下例就是编译稿的导语部分:
China Daily USA,12 /10 /2013)
不过,权威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对于权威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软新闻的编译者一定要注意根据自己所处的修辞情境选好自己所要借用的权威,与受众对权威的理解平衡。如果借用恰当,那么可以成功地借他人之势“压制”受众,相反,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受众产生排斥感,或产生不出预期的效果。例4中的直接引语就存在借用权威不当的问题,需要在编译时加以处理。
例4:
杨新松也有同样的担忧,他认为,搬迁对羌族文化的传承危害很大,这一代可能还有羌族文化,但是下一代就可能没有羌民族的味了。
这句话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受众看到这句话,首先会问的是:杨新松是谁?他的修辞权威源自哪里?其次,如果这句话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会更直接,更令人信服。下面是编译者对例5的处理。
A local writer Yang Xinsong echoes these thoughts,arguing that relocation may dilute or erode the Qiang culture among the future generations no longer inhabiting the high mountains where their culture and traditions are rooted.“We always call Qiang ‘the people above clouds’,Out of the clouds,they are cut from the soil of their culture.”
薛婷婷,女,1978年出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访问学者,在《当代修辞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
毛浩然,1972年生,福建福清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际学术期刊Translating China执行主编,Discourse & Rhetoric主编,中国比较修辞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出版社西方语言学丛书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技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在Cognitive Linguistics,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Journal of Language & Politics, Discourse Studies,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中国外语》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编著和译著10部,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福建省社科等9项课题。先后获评“福建师范大学十佳青年”、“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话语语言学丛书总主编,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高端论坛常务理事,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指委委员,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大赛点评专家,福建省特邀外事翻译,《语言文字应用》英文审校,10多家CSSCI期刊审稿人,The Linguistics Journal等8家国际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话语修辞、实验心理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