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 | 语言的习得、加工与教学

孙 强 张 军 语言服务 2023-04-16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专题引言

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背景下,语言在政治、经济、外交、商务、科技、教育等各个平台的重要性日趋显现。Brecht & Walton(1994)提出“国家语言能力”(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的概念。国内学者(如李宇明 2011;魏晖 2015;赵世举 2015;文秋芳 2016)对此也进行了阐释。外语能力,自然也是国家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在国家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强大国家“软实力”,树立国家形象的大背景下,要想在国际讲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科学、高效的外语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则更具迫切性。

“语言服务”公众号服务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将以“语言的习得、加工与教学”为主题,系列介绍一批具影响、有特点、引思考、促发展的研究成果,以期能立足于语言与语言教学的研究者队伍中,反映他们对理论的思考、对实践的期望,与他们一起迎接挑战,迈步前行。

本期我们与大家分享河南理工大学孙强讲师对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张军(Lawrence Jun Zhang)教授的访谈录。


元认知与二语/外语教学

——Lawrence Jun Zhang教授访谈录


孙 强 Lawrence Jun Zhang

河南理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摘    要

Lawrence Jun Zhang(张军)教授长期致力于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其研究兴趣广泛。他在二语习得、双语教学、学习策略、阅读与写作教学和教师教育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尤其对元认知与外语教学颇感兴趣,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TESOL国际学会2011年度因此授予他“最佳科研论文奖”。本文就元认知的内涵意义及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访谈了张教授。访谈中,张教授简单回顾了元认知概念在认知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且对元认知与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认为元认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学者们特别就元认知与外语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最后,他就元认知与外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认为元认知与外语教学的研究不仅仅可以从认知和社会文化理论角度进行,还可以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展开。

关键词

元认知,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近年来,国内教育界特别是外语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元认知和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就元认知的概念意义及其组成部分,与认知的关系,以及其在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访谈了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张军教授。张教授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其研究方向广泛,包括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元认知、学习策略、量化研究方法、阅读教学设计和外语教师教育等。他对元认知、认知和外语教学等课题有较为深刻的研究,著述颇丰,发表了论文、述评、章节等100多篇,其中近30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Applied Linguistics(SSCI)、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SSCI)、English Today(SSCI)、TESOL Quarterly(SSCI)、Metacognition and Learning(SSCI)、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SSCI)、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SSCI)、Language Awareness(SSCI)、System(SSCI)和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SSCI)等。他在元认知与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获得过许多国际优秀期刊论文评选奖项。2010年,他发表在TESOL Quarterly的论文“基于动态元认知系统理论的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研究”被评为该刊当年度的TESOL研究最佳优秀论文。最近,张教授在TESOL成立50周年(1966~2016)之际被评选为50年全球范围内为英语教学和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50位杰出学者之一。

本文就元认知的定义、历史发展及元认知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对其进行了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


Q&A


张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我看了您的简历,发现您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和西北师范大学及河南大学硕士毕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现在您在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您认为这些经历对您的教学和研究有帮助吗?

孙    强


张    军

是的,我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教学经历是我对外语教学和研究葆有兴趣的源泉吧。国内的英语启蒙学习,奠定了我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国内的英语学习背景和工作经验也让我对国内英语教学情况有着相当的认识。我在新加坡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牛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让我有机会在英语作为母语国家开展研究工作。现在,我在新西兰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并担负培养博士生的任务。我个人认为上述学习和教学经验和经历确保我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

您的研究领域很多,比如双语教学、阅读和写作教学、教师教育、元认知和认知、学习策略等,您发表的许多文章是关于元认知与外语教学及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等。您能说一下您在这个领域发表这么多文章的动力吗?

孙    强


张    军

我很愿意就我所研究的领域与同行分享,因此发表了很多文章。我对语言习得、外语教学和教师教育,特别是元认知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兴趣。学习策略是理解学生元认知的重要方面,与自我调控学习有紧密关系。学习策略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学术环境下的英语学科领域比如阅读和写作得到迅猛发展研究(Harris et al.2010)。在二语习得领域,尽管有很多批评,认为语言学习策略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但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已得到蓬勃发展,而且其重点已经开始转向在自我调控学习的框架下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Cohen & Macaro 2007;Zhang 2010)。相关文献表明,元认知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行动发生背后的信念、想法、理解、行为及策略,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概念(Zhang & Zhang 2013)。

您研究领域很多,但我们今天的访谈想主要围绕元认知与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关系这个话题。可以吗?

孙    强

张    军

可以。

谢谢。首先,我们能不能从概念开始,您能否介绍一下什么是元认知?

孙    强
张    军

从传统意义上说来,元认知主要包括人的智力发展及学习的认知和社会认知两大因素。元认知概念来源于当代认知心理学领域。美国斯坦福大学儿童认知心理学家John.H.Flavell,基于元记忆(metamemory)的心理学理论框架,根据儿童认知能力的变化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末大胆提出了元认知这一概念。在1979年他发表于《发展心理学》的论文(Flavell 1979)系统地阐述了元认知理论体系。他认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对其他事情的认识过程,它还包括认知主体为完成某一目标或根据认知对象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适当的协调、调整和监控。即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认知因素。后来,Brown和Baker(1981)也对元认知进行了定义,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监控。总之,元认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您能说一下元认知的主要构成成分是什么吗?

孙    强
张    军


Flavell(1979)认为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目标(或任务)和行为(或策略)。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认知主体所存储的与完成认知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和信念。根据他的观点,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1)个体元认知知识,即个人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特征表现的知识。具体又细分为个人对不同认识方法的元认知认识,个人和他人在元认知方面的认识差异和认知知识普遍性。(2)任务元认知知识,即认知主体关于认知任务提供的信息性质、任务要求及目的等的知识。(3)策略元认知知识,即认知主体关于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同时,Flavell强调了这三种知识的交互性和综合性,即元认知知识或者是三种知识的综合或者是三种知识交互影响的知识混合。所谓元认知体验,指认知主体关于认知主体活动的个人经验。它一般指元认知知识植入认知主体并储存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因此与元认知知识在概念上有重叠部分。元认知体验反之可以转化为元认知知识而被认知主体所认识掌握,因此二者也是互为转化的关系。目标指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行为或策略指为实现预期目的使用的认知及其他手段。

您在阐述元认知概念和其组成部分时,多次提到认知,请问元认知和认知有何区别?

孙    强
张    军

从概念上讲,狭义的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对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广义的元认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一个静态的认识实体,即对静态的认知能力和动态的认知活动的认识;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调节过程。因此,我个人认为广义的元认知和认知有重叠,但狭义的元认知是比认知更高一层的认知活动。

心理学家们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识发展时间、认识对象和认识活动内容三个方面。具体说,首先,从认识发展时间角度看,认知的发展要早于元认知。比如新生婴儿一出生就具备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而后慢慢发展具备一些零星肤浅的元认知能力。再比如大学英语学习者先要具备一定的大学英语学习的认知能力,才能慢慢发展自己的元认知认识。从认识对象看,认知对象往往是认知主体对一些外在的、具体的认识对象的认识,比如大学生阅读某段英语课文,通过对课文字词的辨认、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段落的分析,最后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掌握。认知对象就是该段英语课文。而元认知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即认知主体对个体的变化和发展进行的认知活动。最后,从认识活动内容看,认知活动内容就是对认知对象的一种智力操作,比如上文列举的英语阅读例子中,辨认、理解、分析和掌握都是认知主体(大学生)在智力层面的操作。元认知活动内容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还是这个例子,认知主体(大学生)对阅读材料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因此阅读过程中会对当前阅读活动不断进行调节和随时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以求达到阅读目标。阅读过程的调节和监控就是元认知活动内容。

谢谢您深入浅出的生动的事例介绍。以上您具体谈了元认知的概念和其内涵意义,您能谈谈元认知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的发展情况吗?

孙    强


张    军

将Flavell元认知理论成功运用于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是纽约州立大学教授Anita L.Wenden。Wenden(1987)对元认知进行了综述,认为元认知知识、认知知识和学习者的学习心理通指学习者在客观存在的各种场景下为获取知识或习得技能在认知过程上的调节变化。Wenden(1991,1998)据此认为元认知对外语学习也至关重要,因为元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信念和学习策略有重要作用。受Wenden的启发影响,很多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者开始在元认知理论框架下对外语或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在外语教学界以元认知为理论框架的研究如雨后春笋(比如Zhang 2001;Graham 2006;Zhang & Goh 2006;Forbes & Fisher 2015;Ruan 2014;Goh 2008;Zhang 2010;Zhang & Zhang 2013)。研究的主题主要是外语学习者的元认知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元认知对外语学习者究竟有何作用等。比如我本人在2001年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阅读学习的元认知知识与阅读的关系,结果显示学生的英语阅读元认知知识与他们的英语水平和能力有直接关系。Zhang和Goh(2006)调查了新加坡中学生英语元认知知识与他们的英语听说学习策略使用之间的关系。学习策略主要分为四类,即强调语言形式策略、强调语言使用策略、理解策略和交流策略。问卷调查表明所有中学生均认可这四种策略,尤其认可语言使用策略,但他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并未使用全部的策略。元认知与实际策略使用并不完全一致。Graham(2006)研究英国中学生法语学习元认知信念与他们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认可水平低的学生法语学习成绩不如自我效能认可水平高的学生。因此,Graham认为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关系。Ruan(2014)用访谈形式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与英语写作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过程受到元认知意识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积极性、自我效能和写作焦虑,写作目的和写作策略等的影响。

您多次提到语言学习策略,请问元认知与语言学习策略是一致的吗?还是不同?

孙    强
张    军

很多学者认为过去人们对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接活动知识、技能或能力的认知过程本身,忽略了主体对自我认知过程进行监控或调节作用。实际上,Flavell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及监控或调节。监控或调节指的就是策略。在二语习得领域,元认知就包括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但是,学习策略并不是元认知的全部内容。元认知通过认知主体的行为及问题解决模式的策略使用体现。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就是元认知的具体体现方式之一。

谢谢您的详细解答。您一直关注国内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关于元认知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很多都是以国内学生和老师作为研究对象,您能否谈谈国内关于元认知与外语教学的研究发展情况?

孙    强

张    军

国内关于元认知与外语教学的研究也很多。我在2008年《中国外语教育》创刊号发表了一篇文章《元认知、元语言意识、自我调控与外语教学》,说明了国内外语学界学者同仁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比如杨小虎和张文鹏(2002)、吴红云和刘润清(2004)以及姜英杰和董奇(2006)等人的研究。杨小虎和张文鹏(2002)通过问卷和阅读测试的方法对元认知与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系进行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元认知不仅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影响学生的语言水平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吴红云和刘润清(2004)认为学生的英语写作元认知体验与写作成绩有对应关系,而写作的元认知教学对学生的元认知体验有积极影响。姜英杰和董奇(2006)还通过多维度研究方法编制了大学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元认知量表。

近几年来,又有很多学者同仁就元认知与外语教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比如瞿莉莉(2014)采用有声思维法探讨英语专业学生的策略和元认知意识。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策略与阅读理解水平存在相关性;高水平的阅读者与低水平的阅读者在阅读策略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有更强的阅读策略元认知意识。王晓军和陆建茹(2014)从行动的视角研究外语教学团队的元认知策略。申云化等(2014)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多模态与元认知对英语听力的促进作用。王建华(2015)研究了元认知理论在交传口译教学的作用。李雪和王景惠(2015)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对研究生元语篇的认知进行研究。近几年关于元认知的研究特点主要是:一是研究者大胆采用更新的研究方法比如有声思维、行动研究、语料库等;二是研究的主题内容也不断拓宽,不仅仅停留在外语阅读和写作,还扩展包括外语教学团队和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学习等,这样的研究让人耳目一新。

谢谢您对国内元认知与外语教学研究的高度评价。展望未来,您对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有何建议吗?

孙    强
张    军

元认知在最初出现和发展的几十年主要从认知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近几年,元认知和元认知知识已经渗透到外语教学领域特别是教学法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学习者的元认知与语言学习策略有紧密联系,已成为影响教学计划和执行学习方案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元认知研究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展开,比如外语学习者要变成高效学习者必须能认识到自己的元认知意识和学习任务,并采用切实可行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我们不能仅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元认知,还应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学习者语言策略。元认知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紧密相连,当学习者试图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时,他们采用的学习策略也要从元认知角度考虑。

同时,学习者还要考虑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比如是否能接触到大量的目标语语境,这关系到他们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元认知的动态调整。最后,我认为元认知是一个动态系统概念,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与其周围相关的多重因素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环境因素的改变也导致学习者的元认知发生变化(详见Zhang & Zhang 2013),因此元认知与外语教学的对比研究会很有意义,比如外语学习者在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时使用的元认知很可能不尽相同,或外语学习者在一个学期初期和后期学习的元认知也可能有所差异。因此,从动态的视角观察语言教师的元认知变化发展过程将会是当前研究的趋势所在。另外,元认知研究对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很重要。这一方面业已有丰富的科研成果,我本人也在最近撰文阐述了元认知在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见Zhang 2016)。

谢谢您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元认知的内涵意义及其在二语/外语教育中的应用。我自己受益匪浅,相信该领域其他从业人员也会从中受益,再次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孙    强



本文访谈内容由作者整理加工后,经张军教授本人审校。在此感谢他接受访谈并就访谈内容进行勘误和指正。


本文来源:《当代外语研究2016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孙强,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教师教育、语言对比。


Lawrence Jun Zhang,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元认知、学习策略、量化研究方法、阅读教学设计和外语师范教育。


语言服务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点击阅读原文

可下载原文,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