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苑 | 林正军,张姝祎:语法隐喻的语义发生理据

林正军,张姝祎 语言服务 2021-04-27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语法隐喻的语义发生理据


林正军    张姝祎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认知教学语法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3AYY010)的部分成果。


摘    要

本文从语义发生的三个维度(即种群发生、个体发生和语篇发生)探讨语法隐喻产生的理据。从语义的种群发生来看,人类种群的跨区域分化和跨时代衍化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外在动力。从语义的个体发生来看,年龄和社会角色的改变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内在需求。从语义的语篇发生来看,情景语境(语域)和说话人的意图是语法隐喻产生的交际动因。

关键词

语法隐喻;语义发生;理据


1

引    言


Halliday(1985 /1994)最初将语法隐喻定义为特定语义表达的变体。该定义从语义出发,非常宽泛,是广义的语法隐喻定义。然而,学界对语法隐喻的定义以及一致式和隐喻式的确定标准尚未达成共识。Halliday(1994;1998;2004;2014)以及Halliday和Matthiessen (1999)尝试从多个角度对语法隐喻进行定义和描述。这些研究通常把无标记的、典型的词汇语法形式看作一致式,把对意义修饰性表达的词汇语法形式看作隐喻式。朱永生和严世清(2000)以及 Taverniers(2003)甚至认为一致式与非一致式的辨别标准并不严格,仅停留在直觉判断上,很难确切判定特定表达式是否为隐喻式。胡壮麟(2000)和刘宇红 (2001)从不同角度总结了一致式的判定标准,张德禄和赵静(2008)以及丛迎旭(2011)等也试图对Halliday的语法隐喻模式进行修正。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语法隐喻形式变体上,对语法隐喻的发生理据探索不够,本文拟从语义发生的视角探讨语法隐喻的产生理据。


2

语义发生的维度及其相互关系


Halliday 和 Matthiessen(1999)主张从语义发生学(semogenesis)的角度解释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关系,将语义发生置于种系发生(phylogenesis) 、个体发生(ontogenesis)和语篇发生(logogenesis)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种群发生关注语言系统在种群中的产生和演变,强调语言在人类种群中的历时变化;个体发生关注语言系统在个体身上的发展,强调语言在人类个体的历时发展与变化;语篇发生关注语言系统在语篇中的实现,强调语言在共时层面使用的选择与变化。种群发生和个体发生突出语言系统在种群和个体方面的历时发展,语篇发生突出在共时层面说话者对表达同一概念结构的不同表达式的选择。种群发生为个体发生提供环境,个体发生又为语篇发生提供可能,个体的语言习得为语篇发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反过来,语篇发生为个体发生提供了素材,个体发生又为种群发生提供素材(见图 1)。语言使用者在话语展开过程中,既沿用种群发生中积累起来并通过个体发生所习得的各种表达式,又会在语篇发生过程中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式(参见刘承宇,2003),以实现语言的传承与发展。以往研究从三个维度来考察语法隐喻,对语法隐喻的发生机制给出了合理的解读。我们的问题是,在语篇发生的共时维度,种群发生、个体发生与语篇发生之间有何关系? 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以下我们从共时层面构建语义发生三个维度的关系框架,对语法隐喻的发生机制给出更为合理的解读。


图1    语义发生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

(改编自 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18)


语义发生在共时层面体现为语篇发生。语言使用者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感知经验,感知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形成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是语言的语义来源。我们将语义区分为命题意义和表述意义:命题意义指脱离语言使用的抽象概念意义;表述意义指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对命题意义的表达,受语言使用者和语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实际的语言使用表达出来。在语篇发生层面,说话人可能会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式,如语言表达式 1 和 2(见图 2)。


图 2    共时层面语义发生的三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 


语义的种群发生是个体发生和语篇发生的外围基础。在共时层面,语言的种群发生出现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具有相对稳定性;个体发生体现为语言使用者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对语言的使用;语篇发生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域中对语言表达式的选择和运用。语义发生的三个维度在共时层面关系密切、相互依存。语言的种群发生为语言的个体发生和语篇发生提供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种群发生,个体发生和语篇发生就不会成为现实。种群发生是个体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共时层面语言个体发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同时受种群发生的制约,其表现形式是语篇发生。同时,语篇发生体现种群发生和个体发生,个体发生为语篇发生提供了可能,语篇发生是种群发生和个体发生的表现形式和媒介,语义的种群发生和语篇发生之间是系统和例示的关系。依此,我们构建了共时层面语义发生三个维度的关系框架(见图 2)。种群发生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为个体发生提供了外围社会语言环境,是个体发生的必要条件。当然,个体的生理结构和认知能力是语义个体发生的充分条件。我们认为,语法隐喻不只是传统认为的不同语言表达式(如图 2 中语言表达式 1 与 2)之间的形式上的关系,共时层面语法隐喻的产生和使用以种群发生、个体发生和语篇发生为基础,并同时受这三个维度的制约。本文拟以共时层面语义发生三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为理论架构探讨语法隐喻的语义发生学理据。


3

语法隐喻的种群发生理据


语义的种群发生是维系人类群体的语言基础,人类群体在长期的群居过程中逐渐开始使用相对稳定和统一的语言系统来表达经验意义。语义的种群发生是语义发生的前提和基础,为语义的个体发生提供必要的语言环境,为语义的语篇发生提供了语言系统保障。种群发生关注语言系统在种群中的产生和演变,突出语言系统在种群方面的历时发展。语言是人类种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表达概念和交流思想的产物。人类种群按地域群居,语言是不同人类种群的特有标志,不同的人类种群通常使用不同类别的语言。欧洲语言的起源是拼音文字,汉语言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同一种群因各种原因迁徙分裂,迁居不同地域而产生次种群,原有的同一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不同的发展并产生差异。图 3 中,次种群语言 1 和 2 演化自同一种群语言,同时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可能存在 差异。因此,不同的次种群在表达同一命题意义时使用的语言表达式及其对应的表述意义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可能导致表达式之间的语法隐喻关系。


图 3    人类种群的分化及其语言变化 


人类种群一代一代地繁衍和进化,时代和朝代不断更替,语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同时代(朝代)同一种群使用的语言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图 4)。因此,跨代种群在表达同一命题意义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式,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因而,从语法隐喻的种群发生理据来看,人类种群的跨区域分化和跨时代衍化所引起的语言变化是语法隐喻产生的重要因素。 


图 4    人类种群及其语言的跨时代变化


3.1   种群语言跨区域分化的语法隐喻理据


同一种群的语言因使用者的迁徙和分化会导致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层面发生变化。作为种群语言的英语其源头为古英语(即 Anglo-Saxon),在英国本土岛内,古英语按地域逐渐分化为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英语。随着十六世纪英国人入侵美洲、澳洲以及后来大批英国人的移民,移民的英语既传承了原有的种群语言,同时因为空间上与原有种群语言的割裂而发展变化并自成体系,逐渐产生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由此看来,语言使用者所处的地域同样影响着语法隐喻表达式的使用和判定。相同语言在不同地域之间的使用可能会在词汇语法等多个层面存在差异,表达相同命题的表达方式和表述意义不同,存在语法隐喻关系。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别便是典型的例子,下面(1)和(2)表达的命题意义相同,即表达“所有者对所属物的拥有关系”,但它们的表述意义存在差别,(1)用的是现在完成体,强调过去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即过去某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支钢笔,现在这支笔仍然在我手里”;而(2)用的一般现在时,只强调现在的状态,即“我对笔的拥有”。对于英国英语的使用者来说(1)是一致式,(2)是隐喻式;而对于美国英语使用者而言情况刚好相反。

(1)I have got a pen. 

(2)I have a pen. 

对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群语言,相同命题的表达式及其表述意义之间可能会存在更大差异,属于跨语言语法隐喻现象(参见林正军 王克非,2012)。这种跨语言语法隐喻现象可能存在于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多个层面,且往往在句法层面更为明显。从母语者的直觉来看,(3)是一致式,(4)是隐喻式;(5)是一致式,(6)是隐喻式。汉语是话题语言,英语是主语语言。(3)和(5)之间存在跨语言语法隐喻关系。 

(3)墙上挂着一幅画。 

(4)一幅画挂在墙上。

(5)A picture hangs on the wall.

(6)On the wall hangs a picture. 


3.2    种群语言跨时代演变的语法隐喻理据 


语言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不同时代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语言的时代跨度越大,其差异性越大;跨度越小,其差异性越小。英语按时代划分包括古英语、中世纪英语和现代英语,古英语与中世纪英语差异较小、与现代英语差异较大。汉语的情况 29 也是如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古代汉语语料库(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 dir = gudai)收集了从周朝到民国 15 个时代跨度的古代汉语语料,周 朝与春秋时期的语言差异最小,周朝与民国时期的语言差异最大。(7)和(8)是《诗经》首篇“关雎”及其现代译文的对比,足以见得先秦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与现代汉语的巨大差异。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8)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 _1.aspx )

 语言的使用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语言使用的时代错位必然产生语法隐喻。对于古代人来说,古汉语是他们表达感知经验、体现概念结构的一致式,假如他们能够穿越到现在,听到或看到用现代汉语来表达相同的经验和体现相同的概念结构,对于他们来说现代汉语表达式就是隐喻式。现实中的情况是现代人往往会用古汉语的某种文体来表达他们的经验或描写特定的社会现象,这些表达相对于现代汉语表达式来说是隐喻式。


4

语法隐喻的个体发生理据


个体发生关注语言系统在个体身上的发展,个体的生理结构和认知系统为语义的个体发生提供了充分条件。同时,语义的种群发生为语言的个体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环境。如果儿童语言不是在特定的种群中习得和发展的,那么其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声响只是一种本能而没有任何意义。在种群语言环境中,儿童的语言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 5 个阶段: (1)咿呀期(babbling ),几个月的婴儿初期发音不受周围人说话的影响,半岁以后开始模仿成年人的语言里发音,早期的咿呀语多为辅音和元音的简单组合和重复,如 mama、gaga、 baba,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2)独词句阶段(holophrastic),幼儿在 1 岁到 1 岁半左右,开始用一个词表达意思。当儿童学说话时,首先使用独词句,如“妈妈”、“宝宝”、“吃”等。 (3)双词句阶段 ,儿童在两岁左右将两个独词句连起来说,这是造句的萌芽,能说简单动宾句、主谓句等,如“吃饭饭”、“宝宝吃”等。(4)电报体阶段,两岁半到三岁起儿童说的话逐渐加长,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开始变复杂,陆续出现虚词和语法变化(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的表达会有遗漏,如同省略一些虚词等语法成分的电报体,如“那里妈妈鞋”(妈妈的鞋在那里),“宝宝吃饭”(我要吃饭)。(5)接近成人阶段,大约 4 岁时,电报体阶段结束,但儿童语言跟成人仍有差别,大约 5 岁时儿童语法接近成人语法,5 到 10 岁全面掌握。 


4.1    跨语言个体发展阶段的语法隐喻 


跨语言个体发展阶段中,表达同一命题意义的语言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这种语法隐喻包括两种可能情况:一是同一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同一命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二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个体对同一命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同一个儿童在语言表达的电报体阶段和接近成人阶段分别用“那里妈妈鞋”和“妈妈的鞋在那里”来表达同一命题“妈妈鞋的所在位置”。在共时层面,两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如处于使用电报体语言阶段的儿童和接近成人语言阶段的儿童,会分别用“那里妈妈鞋”和“妈妈的鞋在那里”来表达同一命题“妈妈鞋的所在位置”。表达同一命题“妈妈鞋的位置:那里”的两个不同表达式“那里妈妈鞋”和“妈妈鞋在那里”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见图 5),两者之间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前者的主位是“那里”,述位是“妈妈鞋”;后者的主位是“妈妈的鞋”,述位是“在那里”。同时,两个表达式所体现的表述意义也略有不同,前者的已知信息是地点“那里”,新信息是物体“妈妈鞋”;后者的已知信息是物体“妈妈的鞋”,新信息是“在那里”。 


4.2    跨个体身份的语法隐喻 


语言使用者往往会使用超越其语言发展阶段的表达式,达到一定的语用效果,产生隐 喻表达式。生活中成人模仿孩子的语言和孩子模仿成人的语言都比较普遍,这种跨越个体身份的语言使用往往会产生语法隐喻。家长在哄年幼孩子吃饭时会用“吃饭饭”和“宝宝吃”,从成人身份的语言使用来看,这些表达式是隐喻式。同样,小孩子说与自己个体语言发展阶段(身份)不相称的话也比较普遍,有些孩子习惯模仿成人语言,把作为听话者的成人看成是小朋友。(11)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模仿家长(成人)的语言对父亲说的话,超出了与其年龄段相对应的言语表达,这样的表达式是隐喻式,带有一定的文体意义,其相应的符合小朋友语言发展阶段的一致表达式可能是(12)。相反,如果成人用儿童的言语表达与自身年龄段不相符的话语,也会产生特殊的文体效果,属于隐喻式,表达特殊的言外之意。 


图 5    跨语言个体发展阶段的语法隐喻


(11)(赵先生说,前天晚上他回到家,因为上班太累,没放好鞋便倒头就睡,没想到儿子像大人一样煞有介事地对他说:)“你小时候上哪个幼儿园啊? 老师真不负责,没把你教好,连鞋都不知道摆整齐后才能上床,这个学费算是白交啦! ”赵先生一时语塞。

(此例来自 http:// www.yxx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 ArticleID = 185)

 (12)“爸爸,老师说了,上床睡觉前要把鞋子摆整齐。”


5

语法隐喻的语篇发生理据


语篇发生关注语言系统在语篇中的实现,是个体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运用,既要符合种群语言的规范,又要符合特定语境对话语的要求。因此,语篇发生突出在共时层面 说话者对表达同一概念结构的不同表达式的选择。语篇发生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域中 31 对语言表达式的选择和运用。按 Halliday 和 Matthiessen(1999)的理解,语篇发生体现在对 不同语言表达式的选择上,表达同一概念结构(语义结构)的不同语言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Halliday ,1994;Halliday & Matthiessen,2013)。这种不同表达式对应同一概念结构让人产生不同表达式对应相同语义的错觉,违背了“形式不同,意义有别”(Goldberg,1995;2006)的理念。林正军和杨忠(2010)将概念结构(语义层)分成命题意义和表述意义两个层级,说话人(语言使用者)会根据语域需要凸显命题意义中的不同语义成分,表达不同的表述意义,从而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式。 


5.1    语法隐喻产生的语域因素


语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语言使用者和语域,二者决定对表述意义及语言表达式的选择。同一个命题意义在不同的语域凸显不同的表述意义,对应不同的语言表达式,语域是说话人选择表述意义及其表达式的重要依据,表述意义完全符合语域要求的语言表达式为一致式,不完全符合语域要求的语言表达式为隐喻式。图 6 中语言表达式 1 及其表述意 1 与语域 1 相一致,语言表达式 2 及其表述意义 2 与语域 2 相一致,两个语言表达式都为相应语域中的一致式。语法隐喻产生的前提是语域 1 和语域 2 有交叉,即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语式)至少有一个相同。说话人为了达到一定的语用效果或其它原因选择了与特定语域不相符的语言表达式,如在语域 1 中选用了语言表达式 2 或在语域 2 中选用了语言表达式 1,这种情况下的语言表达式相对于与语域相符的语言表达式来说是隐喻式。


图 6    话语的语篇发生(林正军 杨忠,2016:764)


不同的语篇类型对语言表达式的要求不同。名词化作为概念语法隐喻的典型形式,在语篇中出现频率的高低与语篇类型的正式程度成正比(王晋军,2003)。据 Biber 等(1998)统计,名词化在学术语篇中出现的频次为每百万词 44,000 词次,在口语语篇中出现的频次为每百万词 11,300 词次。林正军和杨忠(2010)的研究还发现,在人际隐喻方面,口语对话语篇多用语气隐喻,如用疑问语气代替陈述语气,多用情态指示标记;在情态隐喻方面,口语对话语篇的情态级别高,多用主观性强的情态动词和副词。 


5.2    语法隐喻产生的意向性因素 


语言使用的原本功能是体现和传递人与世界互动所产生的感知经验,感知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最终形成概念结构,语言使用体现概念结构,言语的语义来源于概念结构并最终体现人们的感知经验。说话人(含作者)对语义的表达、感知经验的传递是通过选择特定语言表达式来实现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意向性。言语表达的主客观性主要通过情态来实现,含有不同情态取向的言语表达式之间存在(人际)语法隐喻关系。Halliday(1994)以及 Halliday 和 Matthiessen(2013)将人际隐喻按情态取向分为四种类型:显性主观(explicit subjectivity )、显性客观(explicit objectivity)、隐性主观(implicit subjectivity)和隐性客观(implicit objectivi-ty)。传统的语法隐喻研究认为,人际隐喻表达式从主观到客观是一个历时的发展过程,主观的表达是一致式,客观的表达是隐喻式,人际语法隐喻的级转移具有单向性。这种观点脱离语言使用的语域,忽略了语言表达式选择的语用因素。我们认为,语言表达式的隐喻性不能单凭其主观性或客观性来判断,而应该考虑说话人的主观意向及其使用的特定语域(参见林正军 董晓明,2017)。在强调说话人主观意见的场合,(13)是一致式,(14)、(15)、(16)是隐喻式,从(14)到(16)隐喻度逐渐增强。在强调说话人客观意见的场合,(16)是一致式,(13)、 (14)、(15)是隐喻式,从(15)到(13)隐喻度逐渐增强。在这四种表达中,它们的语场相同,说话人要表达的核心语义是“John-know ”,说话人对核心语义表达式的选择既带有主观意向性,同时还受语式和语旨的限制,(13)和(14)更倾向用于口语会话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相对亲密和随意;(15)和(16)更倾向用于比较正式的书面语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和正统。 

(13)I think John knows.(显性主观)

(14)John should know .(隐性主观) 

(15)John probably knows.(隐性客观) 

(16)It’s likely that John knows.(显性客观)


6

结    语


本文从语义发生的三个层面探讨语法隐喻产生和使用的理据。从语义的种群发生来看,语法隐喻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人类种群的跨区域分化和跨时代衍化所引起语言的变化。同一种群的语言因语言使用者的迁徙和分化导致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层面发生变化,分化的种群所使用的语言会存在差异,表达同一命题意义的有差异的语言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同一种群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语言表达同一命题意义时,在表现形式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不同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从语义的个体发生来看,语法隐喻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和社会角色改变所引起的语言变化,不同年龄段的语言之间存在差异,使用错位的年龄段语言,产出与说话人自身年龄段语言不相符的语言表达式,即为隐喻式表达。从语义的语篇发生来看,语法隐喻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即语域)和说话人的意向性,与说话人意图和语域相符的语言表达式为一致式,不相符并产生特定语用意义的为隐喻式。


本文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林正军,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认知科学系博士后。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仿吾青年学者”,首批“东师学者”青年学术骨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课程 教材 教法》《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中国外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和教辅用书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认知教学语法的构建与应用研究”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子课题1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第四十九批面上资助。


张姝祎,女,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欢迎关注《外语与外语教学》公众号

拓展阅读


1. 林正军、杨忠:语法隐喻的语用发生理据

2. 林正军,董晓明:语法隐喻的转喻属性


语言服务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后台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合作事宜请添加小编微信详谈

yixianzhizhi0803

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