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 | 王守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王守仁
王守仁,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守仁教授早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在南京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教育,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出版《19世纪英国诗剧研究》(英文)、《性别•种族•文化》、《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研究进程》(共四卷)、《英美文学批评史》等著作,主持的教改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二等奖(1997、2005),是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主持人。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主编的3种教材获二等奖,涵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王守仁教授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优秀教师特等奖、“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第三届杰出教学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入选第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本文刊于《外国语文研究》第9卷
编辑部授权发布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
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摘 要
本文分析学科标准的中国特点和学科建设任务的多元复杂性,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应该采取协调推进的策略,即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并重、研究外国与关注中国并重、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并强调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关键词
一流学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化;本土化;师资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他特别强调:“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2014)
现代大学制度是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物,在清末民初被引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大学不仅担负着传承知识、探求新知的重要职责,还承载着救亡图存、振兴国家的历史使命。1917年,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英文专修科,1920年,成立英语系,为中国最早的英语系之一。百年以来,南京大学英语学科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祖国大地,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中,茁壮成长,已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2017年,我主编了《英华吐蕊 百年传承——南京大学英语学科论文集萃》,共收录文章100篇,书中作者均曾在南京大学的三尺讲台前留下足迹,在学科百年进程的不同历史时期从事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其中包括了徐志摩、闻一多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家,以及吴宓、范存忠、陈嘉等比较文学和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奠基人。早在民国时期,研究英国文学的专家学者就十分重视中国文化,关注中国文学文化对西方产生的影响,如范存忠的《约翰生,高尔斯密,与中国文化》、方重的《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梅光迪的《卡莱尔与中国》等。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大都研究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编选文集的过程中,我对文章作者生平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发现40年代范存忠先生曾在《英语研究述评》(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发表多篇英文论文,方重先生把陶渊明的大部分诗文译成英文,出版了《陶渊明诗文选译》(Gleanings from Tao Yuanming,Prose & Poetry)。前辈先师从中国视角研究英国文学,关注中国现实需求,在国外出版学术研究成果,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了在中国语境下开展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特点,对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有启迪意义。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第一条“基本原则”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国务院,2015)。“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可以反映出中国大学百年间天翻地覆的变化和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就“世界一流”的标准而言,目前并无一致的标准。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基于学术声誉(Academic Reputation,40%)、雇主声誉(Employer Reputation,10%)、师生比(Faculty/Student Ratio,20%)、论文被引用率(Citations per faculty,20%)、国际教师比例(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5%)和国际学生比例(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5%)来排名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五大任务,即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不能等同起来,后者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学科是知识体系的分类概念,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包括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和特有的知识系统。在中国高校,学科具有教育学含义。学科既是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是教学育人的平台;既是学者队伍汇聚的平台,也是社会服务、产教融合的平台。鉴于学科标准的中国特点、学科建设任务的多元复杂性,我们应该采取协调推进的策略。
1
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并重
一流学科要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成果,这是毫无疑问的。相对来说,学术研究的评价标准是客观的,是国际可比的。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我们的学者正砥砺奋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南京大学朱雪峰教授发表在美国《现代戏剧》(Modern Drama)的文章获该期刊年度“优秀论文奖”(Outstanding Article),说明其研究工作扎实,得到国际认可。当然,我们不是唯国际英文论文马首是瞻。从中国需求出发,我们要有传世经典译著和学术精品,要面向国家和区域,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贡献。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充分体现在一流人才的培养上,即中国高校培养的是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他们具有中国情怀和全球竞争力,能够融通中外,在中外交往中能够维护祖国利益,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这些方面是显著区别于世界其他高校的。今天在校的莘莘学子,十年二十年后,就要站在世界舞台中心,承担起在国际各个场合唱主角的使命。我们要优化“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和环境,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其中涌现出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杜玉波,201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长期过程,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往往不能马上看到成效,但我们对教书育人的重要性要有自觉意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特别是要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促使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切实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流人才的重任,这是一流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
研究外国与关注中国并重
外国语言文学作为学科门类,其研究对象和知识系统是外国的语言文学。总体而言,我们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英、美、俄、法、德、日等主要国家而言,我们的研究已有相当好的积累,但对于其他国家如“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我们的工作比较薄弱,有的国家甚至连基本了解都做不到。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习近平,2016)的要求,立足全球视野,拓展学科内涵,努力提升对象国语言、文学、文化、国情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这是具有学科特点的建设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研究外国本身不是目的,我们的落脚点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发展我们自己的事业,坚定文化自信。“外国语言文学”这一名称揭橥学科研究对象和知识系统设置在中国之外的“他者”地位,但这种由“外”字体现的他者性是在中国语境中映衬出来的,与中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我们是在本国语境下研究非本国语言文化,需要对这一语境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给予充分重视。中国特色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必须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尤其是相关领域,如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的需求。外语学科要顺应从学习了解外国向介绍传播中国这一大变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担了南京2014年青奥会申办文件的翻译工作,获“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有功单位”,为国家发展、区域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北大、北外、上外等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遵循着双重逻辑:根据“学术逻辑”面向世界水准,根据“社会需求逻辑”(周光礼,2016)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
3
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要求我们在全球的维度上考虑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的交流已跨越国界,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我们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可以在原来工作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如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提炼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议题,与国外学者合作开展研究等。关起门来是建不成一流学科的,国际视野加上问题意识,就有可能做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但是,一味追随和简单模仿外国模式,难以改变跟跑者的地位。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要有本土化这一轨道,做到既是国际的又是中国的,这是建成中国特色一流学科的有效途径。本土化要求我们对中国视域有自觉意识。关于视域,首先是视野的意思,“视力所及的范围”,眼睛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中国视域指看到的中国景观、中国景色、中国区域,是眼界、地平线(horizon)。同时,视域也指一个人进行领会或理解的构架,是视角和立场(perspective)。中国视域包括了中国视角、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需求、中国资源等要素。就语言文学文化研究而言,目前高校中文系与外语学院学术上交流、交汇、交锋不够,泾渭分明,河水不犯井水。这是由现行的学科设置造成的。中文与外语专业老师各有所长,应该优势互补。放弃中国视域,不接中国本土地气,会使我们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根基,没有底气,缺乏主体性。中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要创新,要有活力,一定要有中国元素。融通中外,实现“变轨超车”,这是推进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的一个抓手。
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靠一流师资。一流师资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对建设一流学科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置于五大建设任务之首。一个学科是否卓越,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取决于该学科的教师中是否能成长出一批或若干卓越的学者。一流师资能够影响学校声誉与地位,决定学校的竞争力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花力气培育和引进高水平、干实事、有作为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引导和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注意发现优秀青年才俊,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学科建设是一个大工程,单凭个人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多元复杂的建设任务的,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必须重视团队建设,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持续提升学科的水平和声誉,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务实前进。
《外国语文研究》集刊简介
《外国语文研究》(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2010年创刊,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继《当代外国文学》后推出的一本学术集刊。该刊立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旨在通过引领学术方向,催生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研究做出贡献。《外国语文研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含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学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等常设栏目。每年出版两期,知网收录,2021年入选CSSCI来源集刊。
主编:陈新仁
副主编:曹丹红 张 翼
编辑部主任:张 翼
投稿邮箱:wgywyj@126.com
编辑部电话:025-89686147(叶老师)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外国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编辑部(邮编210023)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关注、赐稿和引用!
拓展阅读
重磅 | 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及投稿方式大全(语言学)
重磅 | 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投稿方式大全(语言学)重磅 | 2021版语言学类SSCI期刊名单出炉(附excel版下载)重磅 | 2021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重磅 | 2019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重磅 | 2020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人文社会科学)
重磅 | 2019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排行榜(语言文字)
重磅 | 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出炉,外语界有这些学者上榜重磅 | 语言学、外语教学高被引论文TOP10排行榜(附全文下载)干货 | 北师大学报主编:期刊编辑怎样判断一篇论文写得好不好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16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ID: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语服君
微信号:yuyanfuwu2020
点击“阅读原文”聆听更多学人声音